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陷阱

合同法陷阱

发布时间: 2020-12-26 12:50:43

㈠ 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 规范经营,避免陷阱。 (一)合同陷阱。
据中国司法部门统计,法人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常见的方式有:1、假冒他人名义签订合同,主要是利用空白介绍信、空白合同等与他人签订合同,或盗用、伪造公章与他人签订合同。1、恶意磋商,伪造签约。有些不法商家为了排挤、打击竞争对手,与对手恶意磋商,伪造签约,使对方丧失商机。3、恶意串通,欺诈第三人。如债务人为了逃避债务,故意找同谋签订合同,以便转移财产。4、签订"钓鱼合同",引对方上钩。就是与对方签订合同,让对方偿到甜头,再签订更大的合同引对方上钩,以骗取更多的钱财。5、在格式合同中订立不平等条款,使对方自觉或不自觉落入合同陷阱。
合同陷阱五花八门,在此不能一一列举。我们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认真学习《合同法》,提高识别合同真假的能力,同时把好合同三关:第一关是审查关,签订合同之前,必须认真审查对方作为合同主体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履行能力,是否有良好资信。第二关是签约关,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谨慎行事,务必使合同内容无懈可击。第三关是监督关,合同签订后要加强监督,看对方是否真实、全面履行合同,一旦对方有违约行为,立即采取措施,如有证据证明对方经营状况恶化,立即中止履行合同,并要求出具相关证明或提供担保,以避免损失扩大。
(二)联营陷阱。
联营是企业开拓市场,扩大经营,获取利润的一种方式。一些不法商人利用人们急于发财的心理,借用联营的名义骗取钱财。例如无锡市新兴公司以合作经营医疗器械为名,与他方签订联营合作协议,另一方不用参与经营,到期按出资额稳拿5%至9%的月息分红。这是一个极具诱惑性的经营协议,从协议上看,不管企业盈利还是亏本,投资者每月都有丰厚的月息,一点风险都没有。中国先后有368家企业和31名个人与新兴公司签约,新兴公司非法集资32亿元,投资者把资金投进去后,才发现这是一个陷阱,案发后造成各方损失达12亿元。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联营一方投资,但不参加共同经营,也不承担风险,不论盈亏均按期收回本息,或按期收回固定利润的,是名为联营,实为借贷,应当确认合同无效,除本金可以返还外,对出资方已取得或约定取得的利息应予收缴……。可见,新兴公司的联营是违法的,新兴公司利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强,对法律不熟,把368家企业拉进了精心设计的陷阱之中。
防范联营陷阱,必须熟悉法律,知道什么样的联营是合法的,什么样的联营是非法的,从而趋利避害,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挂靠陷阱
挂靠是目前不少企业采取的一种经营方式。有些企业为贪图挂靠费、管理费,往往掉入陷阱。比如一家知名旅游公司下属的一家挂靠单位,以旅游总公司名义收取旅客五十万元费用后,负责人携款潜逃。结果旅游公司被旅客告上法庭,法院判令其承担全部责任。
因此,我建议企业不要轻易与他人签订挂靠合同。如果要签订挂靠合同,最好请法律专业人士把关,完善合同,加强管理。
二、 保护知识产权
企业必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企业的一切知识产权都及时取得国内外的保护,形成市场竞争优势。而保护知识产权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我国有《商标法》、《专利法》等现成的法律可运用。
企业要用好《商标法》,按照商标注册在先原则,及时申请注册商标,以取得商标专用权和在先权,一旦发现侵权现象就可以获得法律保护。如果商标虽然没有注册,但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企业可以用法律手段对恶意抢注者进行斗争,以维护合法的商标权利。对于驰名商标,中国新的《商标法》、WTO《知识产权协议》对驰名商标采取特殊保护,企业应当运用这些法律武器来保护驰名商标的专有权。
企业还要用好专利法,维护专利权是保护知识产权的核心内容之一。
用好专利法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1、先对专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再开发新产品。如果别人已申报了专利,一般就不要再开发,避免花了不少人力、财力研制出的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成"侵权产品",当了被告又被罚款。
2、及时申请专利,取得法律保护。要占领世界市场,还要向外国申请专利。
3、遇到他人侵权或其他纠纷案件,要依法维护,依法抗争。
三、 应诉反倾销
反倾销是一些企业用作将外来竞争对手排挤出本国市场的杀手锏。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受反倾销伤害最大的国家之一。1997年,中国制定《反倾销条例》,为国内企业反倾销提供法律依据。
但是,中国很多企业或者胆怯,或者怕麻烦,或者不懂得如何应对反倾销,总之,真正勇敢地站出来应诉反倾销的企业不多。1999年,美国企业对我国出口的小龙虾提出反倾销起诉,众多中方出口企业竟然鸦雀无声。唯独浙江一家默默无闻的企业--宁波鄞县南联食品有限公司欣然应诉。他们请律师据理力争,结果,南联公司在美国打了大胜仗,用扎实的证据证明小龙虾价廉物美的根源并不在于低价倾销。去年,南联公司不仅打了个零税率,还成为唯一一家能进入美国市场的国内生产商。美方在对南联公司生产全流程调查后,增加了进口单,美国海关也将小龙虾出口商中唯一"免检"待遇给了这家中国企业。据浙江省外贸厅的负责人介绍,面对国外的反倾销案件,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处于打不还手的状况;1994年外经贸部发布"谁应诉,谁受益"的规定后,浙江企业应诉率有所上升;最近10年应诉率100%,其中75%的案件通过应诉大大降低税率,无税和无损害结果也达到37.5%。如果不应诉,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以上事实说明,面对反倾销,绝对不能打不还手,任人宰割,必须勇敢面对,奋起应诉。
四、 发挥法律的战略功能。
有人说:以前,企业有事找上级,今天,企业有事找律师;以前企业要用足政策,现在企业要用足法律。
用足法律对企业有几个方面的功能:
1、预防功能,即把问题、纠纷防范于未然。
2、治疗功能,发生纠纷、麻烦后,及时妥善处理。
3、战略功能,为了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在决策和操作过程中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及合同技术,在保障企业利益方面发挥作用。

㈡ 合同陷阱是刑事案件还是民事纠纷。可以再原告地起诉吗

民事诉讼法,是国家规定的关于办理民事案件(包括经济纠纷案件)程序的法律。为了使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得到正确处理,不仅要有各种民事法律、经济法律等实体法,而且要有一个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和制裁民事违法行为的法律。这个法律,便是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是国家规定的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程序的法律。诉讼,就是俗称的打官司。我国的刑事诉讼法,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揭露犯罪事实,查获并惩罚犯罪分子的活动。 区别: 一是诉讼主体不同。刑事诉讼法涉及公、检、法等数家司法机关,当事人为自诉人、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而民诉法仅有人民法院一家诉讼主体,当事人有原告、被告及第三人。 二是诉讼原则不同。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如:未经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为有罪、辩护、依法不予追究等的原则;不同于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处分、调解、支持起诉等的原则。 三是证据制度不同。两大法在举证责任的规定上各不相同,刑事诉讼法规定举证责任在控方;民事诉讼法则规定“谁主张谁举证”。 四是强制措施的种类不一 五是诉讼程序复杂程度不同
采纳哦

㈢ 网签二手房买卖合同会有哪些法律陷阱

网签作为行政机关行使管理的一种管理手段而存在,在物权法上并无法律效力可言。房产买受人不理性的赋予了“网签”许多人造光环,导致在实践中因误解网签的法律性质而引发诸多法律纠纷。

一、房产买卖合同没有网签,并非确定无效

《房产买卖协议》不违法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已经成立并生效。网签是房地产主管部门因市场管理需要而规定的公示程序,是否网签不影响双方签订的合同的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规定:当事人以商品房预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由,请求确认合同无效的,不予支持。当事人约定以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为商品房预售合同生效条件的,从其约定,但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除外。

律师提示房产买卖合同没有网签不影响合同效力,但肯定会影响到随后的办理房产证的环节。

二、一房二卖中即使第一买受人办理房屋网签手续在先,也不能对抗合法占有房屋的第二买受人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会议纪要》一房数卖中的数个买受人均要求继续履行房屋买卖合同的,应当依据《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第二部分第(二)方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第13条的规定确定权利保护顺位。在房屋查封期间占有房屋的买受人,其权利不能对抗在先查封房屋的买受人;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备案或房屋网签手续买受人的权利,不能对抗合法占有房屋的买受人。

买受人要求办理房屋过户登记的案件中,法院应当告知其可以申请对房屋采取保全措施,法院在必要时可以在查封房屋处张贴封条或者公告,并提取保存有关财产权证照。

律师特别提示:

1、即使办理了房产买卖合同网签,甲方也能一房二卖,而且第二次的房产买卖合同确定有效;

2、房屋买卖合同网签在前,一房二卖在后且实际交房的,实际占有房产的权利人能够取得房产的产权。

三、网签(备案登记)不具有物权的效力,过户前案涉房屋的所有权人仍为房地产公司

所谓网签即商品房预售登记,就是房屋交易双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到相关行政部门进行房屋备案,在预售的房屋合同上编上不同的号码,并在网上予以公布,防止商品房销售中出现重复销售、重复抵押的情形,保护房地产交易的透明度。

我国法律及相关法规中规定了商品房预售登记制度,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五条、《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二十七条、《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十条均规定商品房预售需向县以上相关行政部门进行登记备案,证实登记备案制度是一种行政管理行为,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中并没有明确预售登记的效力问题。shzyshange44

一般在实践中认为,预售登记是是为保全将来发生不动产物权变动而产生的一项请求权,因预售登记时物权尚不存在,故所登记的仍是一种请求权,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没有规定备案登记制度,根据物权法定原则,备案登记不具有物权的效力,案涉房屋的所有权人仍为该房地产公司。

四、房产仅网签不能对抗法院查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十七条规定:被执行人(也即卖方)将其所有的需要办理过户登记的财产出卖给第三人(也即买方),第三人已经支付部分或者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该财产,但尚未办理产权过户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可以查封、扣押、冻结;第三人已经支付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但未办理过户登记手续的,如果第三人对此没有过错,人民法院不得查封、扣押、冻结。

据此规定,律师提示,如果买方已经支付部分或全部价款并实际占有房屋,即便还没有过户登记,只要买方对此没有过错,就可以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要求解除对房屋查封措施。

但仅仅是签订房产买卖合同并网签,即使支付全部房款也不能对抗法院的查封。

五、登记机关撤销“网签”不需要需双方当事人配合或法院通知协助执为前提

裁判要旨:本案原告所诉“网签”行为实质上是被告对商品房交易信息的网上备案登记行为,被告对该行为具有法定的监管职责,事实上被告也对其行使了监管职权。

由于网签登记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商品房买卖双方的权利义务,被告作为登记机关,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确保登记信息的真实、合法、有效。本案所涉长沙市开福区芙蓉中路一段198号名富公寓1729号房屋的网签登记信息已经由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确认系由第三人虚构所得,原告与第三人之间并无真实的交易关系,该网签登记行为缺乏基本证据和事实根据,依法应予以撤销。

争议的网签行为实质上是被告对商品房交易信息的网上备案行为,被告对该行为具有法定监管职责;被告作为登记机关,应当在职责范围内确保登记信息的真实、合法、有效;原告与第三人之间无真实交易关系,该网签登记行为缺乏基本证据和事实根据,依法应予以撤销。

㈣ 以合法的身份,利用陷阱合同,进行非法所得,有涉黑行为有政府那个部门管

这种情况最好的就是联系当地的打 黑办,现在正是严 打期。

㈤ 如何避免离婚协议被判无效的陷阱

总结《婚姻法》及相关规定对离婚协议无效或者撤销的规定情形如下:

(1)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

总结《合同法》及相关规定对合同无效或者可撤销的规定情形如下:

(1) 协议规定生效或失效条件、或期限的;

(2) 协议系由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签署的;

(3) 协议签署人代理权存在瑕疵;

(4) 协议签署人对协议所处分财产没有处分权;

(5)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6) 协议双方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7) 协议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8) 协议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9) 协议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10)对造成对方人身伤害免除责任的;

(11)对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免除责任的;

(12)协议系因因重大误解而订立;

(13)订立协议时显失公平的;

(14)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协议的;

(15)债务人通过协议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

(16)债务人通过协议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

(17)情势发生重大变更的;

(18)赠与财产的权利尚未转移;

(19)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或者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而《民法通则》并没有明确规定不适用于身份关系协议。因此,其关于民事行为无效或撤销的规定可能适用于离婚协议。

(1) 协议系由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署;

(2) 协议内容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3)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签署协议的;

(4) 协议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5) 协议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6) 协议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7) 协议一方对协议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8) 协议内容显失公平的。

其次,如果不能完全避免出现《合同法》或者《民法通则》规定的无效或可撤销情形被适用于离婚协议的,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来减少无效或可撤销的风险:

(1) 协议明确约定不适用《合同法》、《民法通则》;

(2) 协议明确内容和协议签署原因涉及身份关系和感情因素;

(3) 协议详述协议签署原因以及某些特殊条款达成的原因,以证明不存在无效或可撤销的情形;

(4) 对一旦被判定无效或可撤销后的替代条款加以规定

㈥ 人人聚财车贷黑手 陷阱套路 合同诈骗 霸王条约 非法侵占他人车辆 盗抢扣押车辆 敲诈勒索

要是受到诈骗带着证据报警。

诈骗案是刑事案。

警方会调查,会甄别。

要是诈骗案,警方会积极破案。

案件要是破了,会挽回受害人的损失的。

㈦ 网店加盟遭遇合同陷阱(谁都知道是遭遇到骗局)没人管这还是法制社会吗我怎么就感觉是这是强权社会

没人管的,取证难,吃一堑长一智吧,加盟的大部分都是骗加盟费的,电视广告都有

㈧ 作为职场新人,在签订合同时都有哪些坑

1.工作地点和内容要明确,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变更。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工作地点后,不得随意改变,若因客观情况确实需要变更工作地点的,应采用书面形式征得劳动者同意。在司法实践中,关于工作地点和工作内容的问题,往往是许多职场新人的盲区,因此入职签订劳动合同时,一定要弄清楚双方约定的工作地点在哪里、工作内容是什么,避免日后造成被动和纠纷。
如果双方约定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后,若用人单位把你调到合同写明的工作地点以外的地方或让你从事合同约定以外的工作内容,你可以以不符合同规定为由拒绝调动,若因此被解除劳动合同,你有权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和经济补偿金。
2.合同期限和试用期要明确,试用期内也要买社会保险。
了解合同期限的种类和时间,不仅便于自己规划职业目标,同时也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和稳定。“劳动合同的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的工作为期限三种。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一定要明确劳动关系的起止时间,以防用人单位在完成某些工作任务后,提前解聘劳动者。除了要明确合同期限外,试用期也要明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不超过六个月的试用期。因此,要对照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检查劳动合同里写的试用期限是否合法,以防有些不良公司或单位,为了掌握解除劳动合同的主动权,又或降低人工成本,将劳动者的试用期随意延长。
试用期内,用人单位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是法定义务,自劳动关系建立之日起就应履行。此外,正式劳动合同存续期间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试用期内也同样享有。职场新人不能因为在试用期就畏首畏尾,遇到不公平、不公正待遇时,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

㈨ 签合同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陷阱

求职者一定要先确认所签订的合同是否有法律约束力,包括:用人单位必须具有法人资格,私人企业必须符合法定条件等。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劳动政策,不得从事非法工作;此外签订劳动合同的程序,形式必须合法。

未签合同先知法

劳动合同是约束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行为以及处理今后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劳动者有一定的法律常识,所以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都有哪些法律可以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据蔡法官介绍,我国有关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很多,其中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最为全面,是规定劳动关系的主要法律。此外,有关劳动合同的法规主要有《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等。

合同形式、内容要合法

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首先签订合同的程序应符合法律规定,并且应当用书面的形式予以确认,合同至少应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求职者应妥善保管自己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的内容上,求职者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具备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包括:用人单位应是依法成立的劳动组织,能够依法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劳动保护条件,并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等。

合同细节仔细审查

劳动合同主要应包含下列内容:1.劳动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要仔细阅读关于相关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岗位责任制、劳动纪律、工资支付规定、绩效考核制度、劳动合同管理细则和有关规章制度,做到心中有数。

遇事不明勤咨询

劳动合同的签订,涉及诸多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劳动者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会有许多不明之处,这时候向有关部门、有关人士虚心求教显得十分必要。

陷阱合同要警惕

部分用人单位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千方百计在劳动合同中设立种种陷阱,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在合同中设立押金条款;采用格式合同,不与劳动者协商;在合同中规定逃避责任的条款,对于劳动者工作中的伤亡不负责任;准备了至少两份合同,一份是假合同,内容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签订,以对外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但真正执行的是另一份合同等等。

发生争议办法多

目前解决劳动争议的机构和途径很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争议后,双方可以协商解决,自行处理。劳动者也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如果没有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劳动者拒绝调解而要求仲裁的,也可以由劳动者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如果劳动者对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案件申请仲裁是必须程序,人民法院只有在当事人对仲裁结果不服时才受理诉讼

热点内容
快递运输条例 发布:2025-05-17 22:49:36 浏览:95
工伤保险条例工资 发布:2025-05-17 22:46:08 浏览:281
湖南三湘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17 22:42:22 浏览:242
刘琬琳律师 发布:2025-05-17 22:42:06 浏览:66
劳动法期末考试辨析题 发布:2025-05-17 22:35:41 浏览:32
法治的主题手抄报内容 发布:2025-05-17 22:34:06 浏览:816
加装电梯法律咨询 发布:2025-05-17 22:27:42 浏览:224
中国总法律顾问 发布:2025-05-17 22:24:35 浏览:753
佛法学催敲 发布:2025-05-17 22:17:30 浏览:546
工商局行政法 发布:2025-05-17 22:09:58 浏览: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