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法目录
『壹』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的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家族
第一节 家族范围
第二节 父权
第三节 刑法与家族主义
一 亲属间的侵犯
杀伤罪
奸非罪
窃盗罪
二 容隐
三 代刑
四 缓刑免刑
第四节 亲属复仇
第五节 行政法与家族主义
第二章 婚姻
第一节 婚姻的意义
第二节 婚姻的禁忌
一 族内婚
二 姻亲
三 娶亲属妻妾
第三节 婚姻的缔结
第四节 妻的地位
第五节 夫家
第六节 婚姻的解除
一 七出
二 义绝
三 协离
第七节 妾
第三章 阶级
第一节 生活方式
饮食
衣饰
房舍
舆马
第二节 婚姻
一 阶级内婚
二 婚姻仪式的阶级性
第三节 丧葬
第四节 祭祀
第四章 阶级(续)
第一节 贵族的法律
第二节 法律特权
一 贵族及官吏
二 贵族及官吏的家属
第三节 良贱间的不平等
一 良贱
第五章 巫术与宗教
第六章 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
结论
附录 中国法律之儒家化
瞿同祖先生学术年表
社会史视野中的法律瞿同祖访谈
瞿同祖谈治学之道
『贰』 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图书目录
第一篇 社会研究基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研究的概念与特征
一、社会研究及其意义
二、社会研究的特征
三、社会研究中的困难
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
一、方法论
二、研究方式
三、具体方法和技术
四、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一、方法论背景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比较
第四节 研究的过程
一、研究的主要阶段
二、研究过程示例
第二章 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 理论及其层次
一、理论的概念
二、理论的层次
三、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第二节 理论的构成要素
一、概念
二、变量
三、命题与假设
第三节 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一、“科学环”:研究的逻辑
二、两种推理方式
三、理论对经验研究的作用
四、经验研究的理论功能
第四节 理论建构与理论检验
一、理论建构的过程
二、理论检验的过程
第三章 选题与文献回顾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来源
一、研究问题的概念
二、研究问题的来源
三、一个实例
第二节 选题的标准
一、重要性
二、创造性
三、可行性
四、合适性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明确化
一、研究问题明确化的含义
二、研究问题明确化的方法
第四节 文献回顾
一、文献回顾及其意义
二、文献回顾的方法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五章 测量与操作化
第六章 抽样
第二篇 社会研究的基本方式
第七章 调查研究
第八章 实验研究
第九章 文献研究
第十章 实地研究
第三篇 资料分析与表达
第十一章 定量资料分析
第十二章 定性资料分析
第十三章 撰写研究报告
附录
参考文献
『叁』 法学基础理论的目录内容
第一部分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范围
第一章 法的特征
第一节 法、法律的词义
一、汉语“法”与“法律”的演变
二、法与法律在西语中的区分
三、我国当代“法”与“法律”的使用
在我国当代法学理论中,法律有广狭两层含义。在我国现代法律制度中,法律也有广狭两层含义。
第二节 法的形式特征
一、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行为关系是法律的调整对象。法律通过对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法律的调控对象既是社会关系又是行为。对于法律来说,不通过行为控制就无法调整和控制社会关系。法律是以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的规范。
法律的规范性。法律的概括性。法律的构成要素中以法律规范为主。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中包括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这是法律的规范性最明显的标志。法律的规范性决定了它的效率性。
二、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和认可
制定和认可是法律创制的主要方式。法律的国家性。法律的普遍性。
三、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凋整机制
法律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法律的利导件。法律的利导性取决于: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双向的。
四、通过程序而强制予以实施
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的强制力以法定的强制措施和制裁措施为依据。法律的强制力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法的程序性。近现代法律只是对法的程序标准加以正当化,使法律实施的方式更科学、更理性。
第三节 法的本质特征
一、如何认识法的本质
鉴别“本质”与“现象”;界定“内容”与“形式”;区分“实然”与“应然”。
二、法的意志性与规律性
法律是意志与规律的结合。但我们却不能把法律与规律等同起来。
三、法的阶级性与共同性
法律是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
四、法的利益性与正义性
从应然意义上讲,法律是为实现社会正义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
第二章 法律历史
第一节 法律历史概说
一、古代的法律
古代存在奴隶制和封建制两种历史类型的法。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点,所以在法学上常被合称为“古代法”。
二、资本主义法的产生与发展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出现。资本主义法经历的发展阶段。
三、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中国社会主义类型的法的出现。
第二节 法律历史的规律
一、法律起源的一般规律
跟随生产力发展进程渐变的规律。与国家同步产生的规律。与宗教、道德从融合到分化的规律。法律的产生经历了出习惯到习惯法再到成文法的漫长过程。
二、法律发展的一般规律
不断进步的规律。法律发展受经济条件决定。法律历史类型的更替与继承。依赖于革命或改革。
第三节 法律的历史传统
一、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
在法律哲学与法律精神方面。在法律结构与法律文化方面。在司法体制与司法程序方面。在法律形式与司法技术方面。在法律民族性与国际性方面。
二、法系与历史传统
法系。英美法系。大陆法系。
三、西方两大法系历史传统的比较
两个法系可从这些方面比较:法律渊源传统、法典编纂传统、法律结构传统、法律适用传统、诉讼程序传统。
第三章 法律作用
第一节 法律作用释义
一、法律作用的对象与实质
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是法的两大作用对象。而法要作用于社会关系必定要通过对人的行为的调整。法的作用的实质。
二、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的划分
法的规范作用是基于法的规范性特性。法的社会作用是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进行考察的。法的社会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规范作用是社会作用的手段,社会作用则是规范作用的目的,规范作用具有形式性和表象性,而社会作用则具有内容性和本质性。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
一、指引作用
二、评价作用
三、预测作用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
一、法的社会作用的方式
以法的形式确认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以法律手段调节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利益关系。制裁也是法的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对权力和权利实行约束,促使权力的节制运行和权利的依法行使。法的组织与引导功能。
二、阶级统治作用和社会管理作用
第四节 法的局限
一、法律具有保守的倾向
法律具有不能适时应变的弊端。法律无法穷尽一切社会现象,因此会存在遗漏。法律语言给适用带来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法律存在着从管理走向强制,从控制走向压制的潜在危险。法律执行的高成本问题。法总是十分依赖其外部条件。
二、法的局限性与法治应当付出的代价
第四章 法律制定
第一节 法律制定的概念和特征
一、法律制定的概念
二、法律制定的特征
三、立法体制
第二节 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法律制定的指导思想。
一、科学性和民主性原则
二、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性相结合原则
三、合宪性和法制统一原则
第三节 法律制定的程序
一、法律议案的提出
二、法律议案的审议
三、法律议案的表决
四、法律的公布
第四节 法律效力
一、法律对人的效力
二、法律的空间效力
三、法律的时间效力
第五章 法的要素
第一节 法律原则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及其种类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或在法律中较为稳定购原理和准则。
二、法律原则的作用
第一,直接决定了法律制度的基本性、内容和价值倾向;第二,它是法律制度内部协调统’的重要保障;第三,它对法律改革有导向作用;第四,它指引法律推理、法律解释和补充法律漏洞,对强化法律的调控能力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法律概念
一、法律概念的含义
法律概念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基础上,对经常使用的一些专门法律术语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法律意义的概念。
二、法律概念的分类
第三节 法律规范
一、法律规范的概念与结构
二、法律规范的种类
第六章 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体系结构
一、公法与私法
传统的法律体系。公法。私法。
二、社会法的出现
在现代法律体系中,出现了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等,它们是以传统公法要素与私法要素为基本框架、以传统公法和私法的调整方法为原型混合而成的第三种结构要素,我们称之为社会法。
三、三大结构要素的区别
三个结构要素在调整对象、作用方式、法律本位、法律价值等方面存在着区别。
第二节 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与原则
一、法律部门的概念
法律部门与法律制度、法律规范的关系。
二、我国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将法律体系按照社会关系与调整方式两种标准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三、法律部门划分的原则
客观原则。目的原则。平衡原则。发展原则。主次原则。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部门法结构
现代法律体系中宪法的地位。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是在宪法的统领下,由三个结构要素(公法、私法和社会法)构成。划分为若干个法律部门,主要包括政治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亲属法、经济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与资源法等。
第四节 法的分类
一、法的分类概述
法律分类的目的。
二、法的一般分类
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持别法。国内法和国际法。
三、法的特殊分类
公法和私法。普通法和衡平法。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第七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
一、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与诉讼法律关系
二、平权型法律关系与隶属型法律关系
三、绝对法律关系与相对法律关系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一、法律关系主体
二、法律关系的客体
三、法律关系的内容
第四节 法律事实
一、法律事实的概念
二、法律事实的种类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法律行为是指受法律控制和调整的,用法律作为评判标准因而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对法律行为,应从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内在方面进行认识。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法律行为应从举动、手段和效果等外在方面进行认识。
第二节 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与构成
法律责任的构成包括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
二、法律责任的分类
法律责任的分类包括:公法责任和私法责任;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三、归责与免责
第三节 法律制裁
一、法律制裁的概念
二、法律制裁的种类
法律制裁的种类主要有: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违宪制裁。
第九章 司法原理
第一节 司法权的性质
一、司法权在国家权力体系中的地位
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权力的法定的分上关系。司法权是守护国家有关法律的一种权力,主要是指审判权。司法权与行政权从结合到脱离的历史演变。
二、司法权是判断权
司法权与行政权有实质性不问,司法是一种判断,而行政是一种管理。
第二节 司法的特征
一、司法的被动性
行政权在运行时具有土动性,而司法权则具有被动性。
二、司法的中立性
三、司法的形式性
行政权更注重权力结果的实质件,但司法权更注重权力过程的形式性。
四、司法的稳定性
五、司法的专属性
六、司法的法律性
行政权主体职业的非法律件,司法主体职业的法律性。
七、司法的终极性
八、司法的交涉性
行政权运行方式的非交涉性,司法权运行方式的交涉性。
九、司法的非服从性
十、司法的公平优先性
第三节 司法体制
一、西方司法独立的理由
二、司法权的体制保障
司法权的所有特性都要求司法在体制上的独立性,同时,要使上述特性还原给司法权的话,又都取决于司法权在体制上的独立性。
第十章 法律职业
第一节 法律职业特征
一、法律职业的概念
二、法律职业的特征
法律的专业性和职业的专门性;法律职业机构的独立性;法律职业的分层性‘法律职业的伦理性;法律职业的一体化。
第二节 法律职业主体
一、法官
法官的地位;法官的资格;法官的独立;法官的权利和义务。
二、检察官
检察官的作用;检察官的职责:检察官的任职资格。
三、律师
律师的分类;律师的职能;律师资格。
第三节 法律职业伦理
一、法律职业伦理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职业伦理即法律职业道德,它集公共性、职业性与政治性十一体。
二、法律职业伦理的原则
人性原则;理性原则;人权原则;司法公正原则。
三、法律职业伦理的规范
法官、检察官职业伦理规范,律师职业伦理规范。
第十一章 法律思维
第一节 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
一、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的概念和分类。
二、法律思维方式
法律思维方式的概念和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特殊思维,它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件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
法律思维方式的特征主要包括: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是一种站在人性恶的立场上思考的一切行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求实的以寻求利益为日的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法律渊源的识别
一、法律渊源的概念
法律渊源是指法官等职业法律群体对什么样的法律性资料具有法律效力的认定,它包括法源理论和法律表现形式两个方面。
二、法律渊源的识别
三、法律渊源的主要表现形式
法律渊源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国际条约、法理学说、公平正义观念等。
第三节 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
一、法律推理
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法律推理有形式推理和辩证推理两种。
二、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的概念、待征、原则和方法。
法律解释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遵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对各种法律性资料的法律意义所作的说明。
法律解释应具有合宪法、专门性及待处理案件的关联性特征。
法律解释的原则主要包括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
三、法律解释的方法
法律解释的方法.包括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
第十二章 法治国家
第一节 法治与法治国家的释义
一、法治的概念
法治概念及其内涵;法治与人治、德治的区别,
二、法治国家的概念
三、法治的主体、客体和标准
第二节 法治观念
一、善法恶法观念
二、法律至上观念
三、法的统治观念
四、权利文化观念
第三节 法治原则
一、通过法律对权力的控制原则
二、权力与责任相统一原则
三、权利保障原则与社会自由原则
四、公民义务的法律化和相对化原则
第四节 法治条件
一、法制的统一性
二、法律的一般性
三、规范的有效性
四、司法的中立性
五、法律工作的职业性
『肆』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作品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调查研究概述
一、调查研究方法的界定
二、调查研究发展简史
三、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节调查研究的分类
一、按调查对象的范围分类
二、按调查目的分类
三、按执行方式分类
四、按时间维度分类
五、按应用领域分类
第三节调查研究的一般过程
一、调查设计
二、实地抽样
三、资料搜集
四、资料处理
五、撰写报告
第二章基本抽样方法
第一节调查总体与抽样框
第二节一阶段抽样
一、简单随机抽样
二、系统抽样
三、分层抽样
四、整群抽样
第三节多阶段抽样
一、按规模分层抽样
二、PPS抽样
三、规模测量值
第四节抽样误差与样本规模
一、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误差
二、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规模
第三章抽样实务及问题
第一节区域抽样
一、按户籍资料PPS抽样
二、从住户中抽取被访者
三、按居住地地图法抽样
第二节随机数字拨号抽样
一、搜集相关信息
二、随机数字拨号的技术
第三节非抽样误差
一、抽样框误差
二、无回答误差
第四章题目设计方法
第一节题目的类型
一、开放式题目
二、封闭式题目
第二节事实和行为题目
一、明确测量目标
二、澄清概念和术语
三、帮助被访者确定信息
四、减少社会遵从效应
第三节主观状态题目
一、主观测量与标准化
二、对人或事物的评价
三、对某种观点的看法
四、知识状况的调查
第四节指数与量表
一、多个指标测量
二、指数
三、总加量表
四、语义差异量表
第五章问卷设计与评估
第一节编写题目
一、陈述调查目标
二、分析框架与变量清单
三、问卷题目设计原则
第二节评估题目
一、焦点小组讨论
二、深度访谈
三、实地试调查
第三节问卷的编排与格式化
一、问卷结构
二、题目的排列顺序
三、问卷的排版与印刷
第六章资料搜集方法
第一节 自填问卷
一、邮寄问卷
二、其他自填问卷方法
三、优缺点分析
第二节当面访问
一、普通当面访问
二、电脑辅助个人当面访问
三、优缺点分析
第三节电话访问
一、普通电话访问
二、电脑辅助电话访问
三、优缺点分析
第四节方法选择的考虑因素
一、成本
二、总体与抽样
三、调查周期
四、调查内容
五、回收率
六、资料质量
第七章标准化访问
第一节标准化访问概述
一、标准化访问的含义
二、访问员误差
第二节标准化访问的原则
一、完全按题目提问
二、适当的追问
三、完整记录答案
四、保持立场中立
五、训练受访者
第三节访问员的挑选
一、访问员的基本条件
二、人口学特征的影响
三、其他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访问员的培训
一、培训内容
二、培训方式
三、培训时间
第五节对访问员的督导
一、督导指标
二、督导方法
第八章数据处理
第一节资料检查与校订
一、资料检查
二、资料校订
第二节资料编码
一、编码的一般规则
二、开放题编码技术
三、编码手册
四、特殊题型的编码
第三节数据录入与整理
一、决定录入方式和软件
二、人工录入的注意事项
三、数据清理
四、缺失值的处理
第九章调查中的其他议题
第一节调查报告
一、调查报告概述
二、技术报告的写作
第二节调查中的伦理限制
一、告知同意
二、隐私与保密
附录:随机数表
后记
扩展阅读
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涵义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关于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方式、方法的科学,或者说是如何进行社会调查研究的一门科学。作为一个体系,它包括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收集资料、解释调查结果及检验调查结论等。作为一门科学,它包括三个层次的知识:它是一种专门的科学理论;它是一种哲学观点,表达了一种价值观念;它包括了独特的方法、工具和技巧。
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
(1)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它包括:课题的确定及其方法;调查研究的目的;研究类型;研究范式;分析单位;研究程序;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假设;研究的理论结构;社会测量;概念的操作等。
(2)资料收集的方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定调查对象的方法,诸如全面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二是收集资料的具体方法,诸如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试点法、会议法等。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体系。
(3)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它包括: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等。
3. 当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特点
当代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与传统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相比较,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主要有:第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论研究更加广泛、深刻;第二、许多新兴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社会调查研究中,使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更加完备和科学;第三、各种方法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使调查研究方法更加科学;第四、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使社会现象的认识更符合客观实际;第五、现代科学技术工具的运用,使社会调查研究的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
4. 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第一、要从具体情况出发;第二、认识事物的差别和变化,把握事物所处的具体时间、空间和其他条件;第三、充分占有客观材料,分析它的发展形式和过程,探寻事物的发展规律;第四、在研究和认识社会现象特殊性基础上,采取不同的形式解决不同的问题。
(2)科学性原则。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第一、研究成果要用数据、资料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第二、调查的资料必须有效地说明调查者所要说明的观点;第三、调查结论于调查资料之间要有严密的逻辑性。
(3)系统性原则。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有:第一、要注重调查对象的整体性;第二、界定系统的界限应明确清晰;第三、注意系统的内在结构于外在的联系;第四、要注意全过程的层次性和顺序性;第五、要注意系统的自我调节以及于外部环境的平衡适应功能。
5. 社会调查研究的作用
在当代中国的具体条件下,调查与研究比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第一、社会调查研究是认识现实社会的重要手段;第二、社会调查研究为正确地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提供客观依据;第三、掌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行业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二章 社会调查研究基本原理
6. 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
(1)社会的基本要素包括自然环境、人口、文化,其中对文化的理解是难点。掌握自然环境、人口、文化于社会调查研究的关系。
(2)社会调查研究对象的类型有:社会中的个人、初级社会群体、社会组织、阶级阶层、民族、社区等。
7. 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
社会调查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1)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可划分为: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预测性研究。
(2)根据调查研究的时序,可划分为:横向研究、纵向研究。
(3)根据调查研究的性质,可划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研究是指某一社会现象以现有的文献资料或经验材料为依据,运用演绎、归纳、比较、分类、矛盾分析等方法,对某种事物进行研究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多运用典型调查方法来获得资料,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获得结论;可以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探寻其本质特征和要素,从个别的、典型的材料中得出结论;所得出的结论多具有概括性或概貌性。
定量研究是运用概率、统计原理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和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变化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其特点是:在实地调查搜集资料方面,强调运用抽样技术选择样本;在对样本进行调查研究中,运用变量、操作化、假设、检验等概念和方法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量化研究;它是为认识社会现象的不同性质提供量的说明,由此来了解事物的性质,或者了解某一社会现象各要素之间量的关系。定量研究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对于认识社会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现象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质的规定性是说明事物是什么,
量的规定性则是说明多少的问题。只有对社会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才能正确认识某些事物。定量研究虽被广泛重视,但有些社会现象还无法进行定量研究,有些社会现象也只能进行粗略的定量研究,精确程度不高。因此,社会调查研究类型的发展趋势是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从定性出发,经过量化过程,再返回到定性,以达到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目的。
社会调查法的内容
社会调查法是研究性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是什么?弄清社会问题。
2、为什么?寻找问题原因。
3、怎么办?寻找解决方法。
社会调查法的作用
1、为研究人员提供研究专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揭露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2、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规划、改革提供事实依据,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管理和预测服务。
3、明了社会现状,发现新的研究专题、先进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新理论,从而推进该领域工作的科学化。
社会调查法的实施
1、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四要素
(1)调查什么?
(2)谁去调查?
(3)向谁调查?
(4)怎样调查?
2、明确社会调查研究专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发现、提出社会问题,确定社会调查研究专题。
(2)确定谁去调查?向谁调查?调查什么?
(3)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具体设计,解决怎样调查的问题。
(4)收集资料。
(5)分析资料。
(6)结论与建议。
(7)理论思考与讨论
『伍』 法制与社会的最新目录
论民间法及其与国家法的关系 杨二庆
我国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研究 朱培烨
埃利希视角下的“法律多元” 闫晓琴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哲学价值 乔楚,崔春秋
论商号权与商标权的冲突及解决 吴文昊
论我国知识产权的行政法保护 牟鹏浩
少数民族特色商品的著作权保护 詹和静
零售侵权复制品行为归责问题研究——兼谈《刑法》第217、218条之冲突与消解 胡振灏
网络隐私权的民法保护问题研究 邹佳玮
从法律制度浅议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的关系 张君菡
论不当得利的证明责任分配 王秀淼
浅谈律师伪证罪的存废 柳菁莹
关于劳教制度废除的法哲学思考 厉志
河南省转型期城市社会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制度研究 王慕蕴
论我国垄断协议刑事责任制度的构建 吴冬雪
论我国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完善——基于公共服务理论的分析 张旭
浅析行政复议制度运行的问题及对策 方宗浩,康文博,张赛男
试论法治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调解制度的新发展 李华奇
论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保护制度 李美鑫
论案卷排他性制度——兼论我国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完善 李蓓
对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研究 张丽
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李志鹏
我国监视居住制度的适用及相关立法完善空间 张旭
人民监督员制度研究 尹相丽
论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律师辩护制度的完善与思考 陈小冬,高玥
浅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魏星
浅析附限制性条件中的资产剥离制度 张昱沁,吴琼
初探专利权评价报告的法律属性 刘谦
从华为“辞职门”事件浅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曾晶晶
论网络视频盗版中的利益平衡——以网络影音、快播侵犯著作权案为例 颜燚
对《反家庭暴力法》(草案)的拓展性思考 徐佳琪,张芳
非上市公司现金对赌的会计处理和法律效力 胥振阳
依法治企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从“禁止‘奴性条款'”入法谈起 刘昊昕
简析土地分层利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魏庆
论瑕疵出资股东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的限制与恢复——戴某与J建设公司公司决议效力确认纠纷案 杨怡鸣,何伟,曹艳梅
精神病人犯罪引发的思考 陈雨薇,谢文浩,杨昊唯
刑事错案原因的多维透视 余海舟
论斡旋受贿与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合并的构想 刘杰
扒窃相关问题探析 韩梅
浅谈农民异地转移领域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叶文忠
关于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案件的调研报告 李新国,李英燕
关于对违法违规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情况分析的报告 程志民,张井涛
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体现的法律观点 任衍磊
论债务偿还所附条件是否影响债务履行 梁小凤
规范民间金融的基本问题研究 魏若男
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额的思考 贵立义,李瑾
预算公开的重要意义 吴琼,张昱沁
上海自贸区设立民营银行的探索及其法律跟进 赵衍
论公司章程中结构性条款的优先性 胡俊
论仲裁与诉讼的关系——以司法有限干预为切入点 魏学亮
庭前会议有关问题研究 谢艳梅
试析恶意诉讼的规制 肖智敏
司法公开对法院庭审活动的影响探析 曲明娜
浅论公证活动中的咨询解答 赖颖
浅析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立案侦查模式的改进 刘禹
浅议民事电子送达 杨展
刍议法医鉴定档案利用及社会价值 郭建军,陈新星
浅议审查逮捕程序的诉讼化 周其国
高官异地审判制度化折射出的司法独立阴影 樊一璞
民事虚假诉讼的防范与治理中检察院的作用 王京阳,景宏晨
论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可诉性 董晓文
买卖不破租赁规则中租赁关系的司法判定 张先群,张伟
非法证据排除中司法人员行为规范思考——新合理利己主义人性观视角 阮小茗
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缺陷及对策——以新《环保法》第五十八条为视角 尹睿年
浅谈运用侦查技术固定职务犯罪证据 武斌
关于我国公共行政机构行政效率的社会学反思 王紫艳
基层审判人员学历构成对法制体系的影响——以A市B县法院为例 吴国邦,赵琪,郭子琪
消防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钱亮
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 葛小抱
对做好延边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工作的几点探讨 刘磊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队伍体制改革相关问题探究 刘晓珊
地方公务员法治意识调查与分析 谭忠秋
网络问政中政府的回应性问题研究 李婧雅,田丽莎,白清睿
国家保障民生的宪政基础与我国保护民生法律规制及其可行性研究 陈绍文,吴月月,俞梦丹
施工企业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化策略解析 范远堂
建立公安机关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构想 周磊
浅议怎样加强公安机关反腐倡廉建设 王艳平
也谈环境行政不作为之规制 秦美虎,黄凯凯
从执法规范化入手提高司法公信力 陈礼永
基于群体上访事件的信访工作机制探析 张胜前
论大学生在用人单位兼职的主体资格 岳晓红,雷永翠
个人律师事务所的发展现状与思考——以浙江省台州市律师事务所为例 郑才微,王绍旺
法治微电影探析 史兴庆
微博反腐背景下大学生对公共官员隐私权范围界定——以湛江大学生为例 郭静雯
试论自媒体对公安机关工作的影响及应对——以微博为例 陈佳
浅析管理人专业化市场化之进路 孙世光
“人格结构与选择”理论视阈下的道德困境——以社会“不敢扶”老人为例 汪小进
浅谈摹仿老年人签名笔迹鉴定 申高军,冯永胜
远海护航战略情报信息共享的内容探讨 王勇,周尤亮,黄莹
乡镇图书馆(站)信息化建设创新路径探讨 樊静兰
河南省两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张喜转
论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张耀方
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 李宏伟,张海鹏,刘彦军
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肖瑶
道路自信的自信之源 李方媛
试谈未成年父母将婴儿遗弃至婴儿安全岛问题 潘圣仁
涉法涉诉信访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的思考 陈帅,张洪,廖成中
关于企业融资租赁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研究 王雪韵
关于信息化技术与检察机关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问题研究 郭汉文
我国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研究 刘晓科
我国PM2.5污染现状及立法防治初探 王葱
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农村法治建设探析 于军
城镇化视角下农民土地权益保护的若干问题思考 刘海舰
协同创新与县乡财政转型对接——以革命老区江西省宁都县为例 李丹
整体视阈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创新 杨伟荣
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案例的选取原则——以认识系统运行论为视角 王小凤
从医疗纠纷现象引发加强医学生法律教育的思考 邓明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商务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 梁冬梅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探讨 张永强
网络环境下中小股东知情权保护 张文革
谈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吴漠尘
我国《婚姻法》夫妻财产制司法解释研究 贾翠萍
试论快递合同纠纷中的责任承担 赵丽博
论房屋租赁合同中的风险防范 吴柯彤,赵凤伟
国家法在乡土社会的尴尬处境 鄢德奎
法律术语的风格特点与翻译策略 徐凤
青少年犯罪心理成因与对策 林华伟
浅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张友明
当前法医鉴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张海鹏,李宏伟,刘彦军
论我国社区矫正遭遇的瓶颈及出路 刘小溪
论中国私家侦探的合法性 陈嘉慧
19世纪英国殖民当局有关印度妇女的立法改革及其影响 杨玲玲
办理渎职罪特殊罪名适用问题的探讨 李金明
暴力恐怖犯罪的情报应对研究 王晓楠
浅谈性骚扰及其法律规制 刘震
越轨同伴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个体调节因素研究进展 臧刚顺
人人贷模式下各方主体民事法律关系探究 黄诗怡
论最密切联系原则在中国的继受及完善 刘婷
环境污染与环境侵害的民事责任 王振杰
预告登记焦点问题再探 陈莹
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及法律对策研究 张博宇
“高陵模式”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周资贵,贾宙,张艳
论商家“最终解释权”的法律效力 徐琳
BOT法律问题探析 徐磊,闵杰
刑法禁止令的性质探究 王玲
对交通事故无责却违法逃逸行为的定性问题研究 刘莲芝
论犯罪中止的犯意彻底放弃问题 杨倩
对我国经济犯罪死刑废止的可行性分析 张永泉,徐可
分析常见的跨境经济犯罪问题 王虹
共同过失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谢景辉
大学生激情犯罪探析 曹琼洋,邵宗林
保外就医出监研究 廖会文,黄舒婷
新国情下的私人侦探法律问题刍议 王于志
美国枪支问题的困境 蒋畅奇
药物临床试验中知情同意的法律问题分析 杨健
《法制与社会》征稿
『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解读的目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解读的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基本养老保内险容
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
第四章 工伤保险
第五章 失业保险
第六章 生育保险
第七章 社会保险费征缴
第八章社会保险基金
第九章 社会保险经办
第十章 社会保险监督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附则
『柒』 社会与法2013年普法栏目剧都有哪些
社会与法2013年普法栏目剧目录
2013年
《普法栏目剧》 20131231回家-十二集精编版(六)
剧照(24张)
《普法栏目剧》 20131230 回家-十二集精编版(五)
《普法栏目剧》 20131229 回家-十二集精编版(四)
《普法栏目剧》 20131228 回家-十二集精编版(三)
《普法栏目剧》 20131227 回家-十二集精编版(二)
《普法栏目剧》 20131226 回家-十二集精编版(一)
《普法栏目剧》 20131225 三集迷你剧-卧底精编版(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1224 迷你剧集-卧底精编版(二)
《普法栏目剧》 20131223 迷你剧集-卧底精编版(一)
《普法栏目剧》 20131222 迷你剧集-卧底前传之“兄弟”篇(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1221 迷你剧集-卧底前传之“兄弟”篇(四)
《普法栏目剧》 20131220 迷你剧集-卧底前传之“兄弟”篇(三)
《普法栏目剧》 20131219 迷你剧集-卧底前传之“兄弟”篇(二)
《普法栏目剧》 20131218 迷你剧集-卧底前传之“兄弟”篇(一)
《普法栏目剧》 20131217 迷你剧集-卧底前传之姐妹篇(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1216 迷你剧集-卧底前传之姐妹篇(二)
《普法栏目剧》 20131215 迷你剧集-卧底前传之姐妹篇(一)
《普法栏目剧》 20131215 心术
《普法栏目剧》 20131213 幻影
《普法栏目剧》 20131212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十集(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1211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九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210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八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209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七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209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六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208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六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207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五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207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四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206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三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205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二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203 十集迷你剧-芦花似雪 第一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202 闺蜜杀手
《普法栏目剧》 20131201 心跳游戏
《普法栏目剧》 20131130 白与黑
《普法栏目剧》 20131129 男友“门”(下)
《普法栏目剧》 20131128 男友“门”(上)
《普法栏目剧》 20131127 青春作伴(下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26 青春作伴(上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25 微影集-错杀(下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24 微影集-错杀(上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23 空窗(下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22 空窗(上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21 第二春(下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20 第二春(上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19 阳光下的秘密(下)
《普法栏目剧》 20131118 阳光下的秘密(上)
《普法栏目剧》 20131117 借命 下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16 借命 上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15 迷你剧集-亲情保卫战(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1114 迷你剧集-亲情保卫战(第三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13 迷你剧集-亲情保卫战(第二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12 迷你剧集-亲情保卫战(第一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111 微影集-古镇妙探
《普法栏目剧》 20131110 迷你剧集-寻亲记(三)
《普法栏目剧》 20131109 迷你剧集-寻亲记(二)
《普法栏目剧》 20131108 迷你剧集-寻亲记(一)
《普法栏目剧》 20131107 九集迷你剧集-阴影下的秘密(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1106 九集迷你剧集-阴影下的秘密(八)
《普法栏目剧》 20131105 九集迷你剧集-阴影下的秘密(七)
《普法栏目剧》 20131104 九集迷你剧集-阴影下的秘密(六)
《普法栏目剧》 20131103 九集迷你剧集-阴影下的秘密(五)
《普法栏目剧》 20131102 九集迷你剧集-阴影下的秘密(四)
《普法栏目剧》 20131101 九集迷你剧集-阴影下的秘密(三)
《普法栏目剧》 20131031 九集迷你剧集-阴影下的秘密(二)
《普法栏目剧》 20131030 九集迷你剧集-阴影下的秘密(一)
《普法栏目剧》 20131029 十字街头-午夜惊魂
《普法栏目剧》 20131028 十字街头-逃亡之路
《普法栏目剧》 20131027 十字街头-顶罪者
《普法栏目剧》 20131026 十字街头-无证驾驶
《普法栏目剧》 20131025 十字街头-替身
《普法栏目剧》 20131024 遇见(下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023 遇见(上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022 迷你剧集 余震(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1021 迷你剧集 余震(第4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020 迷你剧集 余震(第3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019 迷你剧集 余震(第2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018 迷你剧集·余震(第1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017 熬婚(下)
《普法栏目剧》 20131016 熬婚(上)
《普法栏目剧》 20131015 犟鸳鸯
《普法栏目剧》 20131014 冤家路不窄-古城一家亲
《普法栏目剧》 20131013 冤家路不窄-送子观音(下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012 冤家路不窄-送子观音(上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011 冤家路不窄-青铜雀(下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010 冤家路不窄-青铜雀(上集)
《普法栏目剧》 20131009 冤家路不窄-寻人启事
《普法栏目剧》 20131008 AB剧集-密室疑案之B面(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1007 AB剧集-密室疑案之B面(三)
《普法栏目剧》 20131006 AB剧集-密室疑案之B面(二)
《普法栏目剧》 20131005 AB剧集-密室疑案之B面(一)
《普法栏目剧》 20131004 AB剧集-密室疑案之A面(下)
《普法栏目剧》 20131003 AB剧集-密室疑案之A面(上)
《普法栏目剧》 20131002 我本神探-无忌童心(下)
《普法栏目剧》 20131001 我本神探-无忌童心(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30 我本神探-房心术(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929 我本神探-房心术(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28 我本神探-刷卡也疯狂(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927 我本神探-刷卡也疯狂(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26 古镇奇谭-心慌慌(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925 古镇奇谭-心慌慌(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24 古镇奇谭-剧组疑云(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923 古镇奇谭-剧组疑云(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22 四集迷你剧·甜蜜蜜(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0921 四集迷你剧·甜蜜蜜(三)
《普法栏目剧》 20130920 四集迷你剧·甜蜜蜜(二)
《普法栏目剧》 20130919 四集迷你剧·甜蜜蜜(一)
《普法栏目剧》 20130918 救父
《普法栏目剧》 20130917 婚姻调解人(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916 婚姻调解人(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15 古镇奇谭-空怨(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914 古镇奇谭-空怨(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13 微影厅-真实与谎言
《普法栏目剧》 20130912 古镇奇谭-七夜(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911 古镇奇谭-七夜(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10 姐妹情深(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909 姐妹情深(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08 古镇奇谭-失忆(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907 古镇奇谭-失忆(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06 留守女
《普法栏目剧》 20130905 古镇奇谭-古宅(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904 古镇奇谭-古宅(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903 忍无可忍
《普法栏目剧》 20130902 夜影下的白兰
《普法栏目剧》 20130901 古镇奇谭-危险旅程(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831 古镇奇谭-危险旅程(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830 退路
《普法栏目剧》 20130829 古镇奇谭-双瞳(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828 古镇奇谭-双瞳(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827 微影厅-孤星泪(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826 微影厅-孤星泪(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825 古镇奇谭-谜一样的眼睛(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824 古镇奇谭-谜一样的眼睛(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823 爱的边缘
《普法栏目剧》 20130822 古镇奇谭-零点钟声(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821 古镇奇谭-零点钟声(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820 双重身份
《普法栏目剧》 20130819 噩梦醒来是早晨
《普法栏目剧》 20130818 迷你剧集·双面人魔(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0817 迷你剧集·双面人魔(二)
《普法栏目剧》 20130816 迷你剧集·双面人魔(一)
《普法栏目剧》 20130815 微影厅-陌路姐妹(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814 微影厅-陌路姐妹(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811 微影厅- 阴霾(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810 微影厅- 阴霾(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809 微影厅- 无处可逃(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808 微影厅- 无处可逃(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807 微影厅- 转嫁
《普法栏目剧》 21030806 微影厅- 出卖情感的人(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805 微影厅- 出卖情感的人(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804 女监档案-浮生若梦(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803 女监档案-浮生若梦(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802 家有来客
《普法栏目剧》 20130801 九集迷你剧-听见凉山(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0731 九集迷你剧-听见凉山(八)
《普法栏目剧》 20130730 九集迷你剧-听见凉山(七)
《普法栏目剧》 20130729 九集迷你剧-听见凉山(六)
《普法栏目剧》 20130728 九集迷你剧-听见凉山(五)
《普法栏目剧》 20130727 九集迷你剧-听见凉山(四)
《普法栏目剧》 20130726 九集迷你剧-听见凉山(三)
《普法栏目剧》 20130725 九集迷你剧-听见凉山(二)
《普法栏目剧》 20130724 九集迷你剧-听见凉山(一)
《普法栏目剧》 20130723 迷你剧集-女人战争(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0722 迷你剧集-女人战争(二)
《普法栏目剧》 20130721 迷你剧集-女人战争(一)
《普法栏目剧》 20130720 黄桷树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719我本神探 紧急营救(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718我本神探 紧急营救(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717我本神探 困惑
《普法栏目剧》 20130716我本神探 青花劫
《普法栏目剧》 20130715我本神探 虐猫人
《普法栏目剧》 20130714我本神探 噩梦迷局(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713我本神探 噩梦迷局(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712 我本神探 闪婚之痛(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711 我本神探 闪婚之痛(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710 我本神探 婆婆也是妈
《普法栏目剧》 20130709 女监档案·最难的梦(下)
《普法栏目剧》 20130708 女监档案·最难的梦(上)
《普法栏目剧》 20130707 迷你剧集-最陌生的亲人(大结局)
《普法栏目剧》 20130706 迷你剧集-最陌生的亲人(四)
《普法栏目剧》 20130705 迷你剧集-最陌生的亲人(三)
《普法栏目剧》 20130704 迷你剧集-最陌生的亲人(二)
《普法栏目剧》 20130703 迷你剧集-最陌生的亲人(一)
《普法栏目剧》 20130702 目击者
『捌』 现行有效的地方性价格法规,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目录是哪一文件的附件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是法律和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制定全国性的行政法规、国务院部委制定部门规章、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制定地方性规章,除以上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均可依法制定规范性文件(有时政府省部一级也会制定规范性文件,人大是无权制定规范性文件,但有权审查)。
规范性文件的时效,需看制定机关赋予其的时效,法律对此无明确规定。 规范性文件,是各级机关、团体、组织制发的各类文件中最主要的一类,因其内容具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性质,故名称为规范性文件。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规范性文件的涵义、制发主体、制发程序和权限以及审查机制等,尚无全面、统一的规定。但部分地区探索实现了规范性文件统一制作、统一编号、统一管理的"三统一",初步实现了规范性文件的规范管理。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是指在制定规范性文件时,即明确其效力存在的具体期限,除非在有效期届满前经过评估并作出继续适用的决定,否则有效期届满后规范性文件就自动失效,不得再作为适用的依据。
2006年广州市政府首次在规范性文件中引入有效期制度 ,同年郑州市政府下发《关于建立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的通知》,对规范性文件规定了有效期。随后全国多地相继出台关于规范性文件有效期的规定。然而,由于目前国务院尚未就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制度进行统一规定 ,而地方政府对此又处于自下而上的探索阶段,导致各地对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规定差别较大。这就说明,各地虽然对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予以认同,但在具体功能定位上认识并不统一,因此从功能定位这一独特视角入手,对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进行探讨。
一、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的功能定位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的结构性过程。当社会行动主体要求满足更多的需求时,自然要求社会系统能够提供新的功能,从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新的结构化过程。社会结构功能的不断分化,是为了推动实现更高程度的社会整合,就是说社会行为主体的变化与其自身的符号性结构变化同步,社会的结构稳定被异质性因素分化而不断复杂化。
功能分化以分化后达到功能专门化和高效化为理论预设,以实现有限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效能最大发挥为目标,因而成为社会发展的主线。
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本质都可以通过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表现出来,而功能确立反过来有利于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化。按照结构功能论的相关普适性理论,将有效期制度置于整个规范性文件制度中进行考察,其应当具有以下功能:
(一)自动淘汰功能
规范性文件作为行政机关行使法定职权的衍生物,有效地弥补了成文法滞后社会生活变化的缺陷,成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行政机关执法活动往往优先选择适用规范性文件而不是法律,这就使得文件治国成为习惯和传统,大量的行政性文件被制定出台。
在有效期制度建立前,由于规范性文件制定主体众多,打架、冲突、重复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出多门、政令不一、各行其是导致政府管理失去有效控制。又因为在效力期限上有始无终,规范性文件竟然渐成泛滥之势。要在浩如烟海的文件堆中寻找准确适当的执法依据,对执法部门而言显得非常困难。基于趋利避害的心理,最便捷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根据“现实需要”制定新的文件作为执法依据,这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规范性文件的膨胀。
有效期制度的确立,意味着建立了一个长效的规范性文件淘汰机制,因为规范性文件制定时设定明确的有效期,预示着只要到期未被重新发布,规范性文件就会自动失效,而不必通过定期清理宣告失效的方式来认定。这种以时间为节点的自然淘汰机制,确保了适时消灭不必要或者不合时宜的规范性文件,从而有效控制规范性文件数量,避免其数量上过度膨胀。由此,行政执法所遵循的依据会更加集中、明确和有针对性,执法资源利用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动态清理功能
“法律既为社会力,则社会变迁,法现象不能不与之俱变.然其社会里,一经具有成形法规体制之后,不论其为习惯法与成文法,其形体固定静止而不变。社会之状态,既常推移变迁而瞬时之停止,则法规形体与社会之实要之间,自不免发生间隙。” 这就是著名的法律失灵理论。与此同理,作为与社会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行为规范,规范性文件的更迭相对于法律而言更为迅速,失灵的可能性也更大。
为了消灭没有实效的规范性文件,我国以往主要依赖不断开展专项清理和集中清理活动,同时消除过时文件与现行文件冲突问题。但这种繁杂的运动式文件清理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文件超发问题,因为这种清理工作主要由政府法制部门来实施,受人员、时间等条件限制,只能够对一定时间段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往往是旧的文件未清理,新的文件已经相继出台。如果清理工作由相关政府部门在系统内进行,由于清理标准的原则性、概括性,加之清理主体的复杂性,因为政府部门对规范性文件的起草、管理并不统一,清理效果可想而知。比如,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多次开展类似清理活动,但诸如独生子女费每月5元,实行了31年;职工探亲假规定,实行了32年;每月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洗理费、书报费,实行了30多年;防暑降温费,“模糊执行”了53年。有些规定在数十年前出台后就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沉睡”不醒中却仍在行使对今日社会的指导性职能。
有效期制度的确立,意味着建立了一个动态的规范性文件清理机制。明确具体的有效期迫使政府部门必须定期对其活动和制度进行评价,这就促使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必须增强工作自觉性,主动跟踪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并依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实施后的评估,并对其内容进行更新,对其效力进行重新明确。由此,政府法制部门也就由规范性文件的具体清理者转变为清理行为的监督者,既节省了大量的行政成本,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监督制约功能
“一切拥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移的一条经验,拥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需要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孟德斯鸠对权力扩张性的阐释,深刻揭示了对权力进行制约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而现代政治学已经揭示,权力制约的途径无外乎以权力制约权力和以权利制约权力。
有效期制度打破了规范性文件“终身制”,行政机关不可能在文件制定时再奉行一劳永逸,也不可能仅因为“管理需要”就制定新的规范性文件,而对旧的规范性文件熟视无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形成了行政机关自上而下的层级监督,立法机关由外而内的权力监督,以权力制约权力成为现实。而规范性文件未向社会统一发布不得作为执行依据的依法行政强制性规定,使得规范性文件由“内部规定”演变为全面公开的对象,社会大众可以明确知悉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和时间效力。特别是随着权利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公众跟踪行政机关对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关注相关制定机关的后续行为,并及时对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和制定程序提出异议,已经成为当前政府法制部门开展规范性文件审查的常态,以权利制约权力成为可能。
在全方位的监督之下,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必须及时进行实施后的评估、修改或确认等行为,行政不作为、慢作为成为不可能,规范性文件立、改、废的随意性也会被有效避免,因为上位法变化而导致的规范性文件事后违法问题也会被及时发现并调整。同时,基于在合理期限内可以预见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变化,公众对规范性文件的内容甚至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等制度提出意见建议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由此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得以保障,制定过程的科学性、民主性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秩序安定功能
稳定性是制度的本质属性,也是其价值基础,因为任何制度都是通过一系列制约来实现的。作为公共规则,制度从建立到实现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制度的建立到真正发挥作用并形成一定的经济社会秩序,必须依赖公众对该制度进行了解、学习、熟悉和适应。正是基于制度的稳定性,社会公众可以产生安定的预期,进而进行理性决策。相反,如果一项制度的效力可能随时突然终止,则难言权威性,公众也就不会对其产生信任。即使是执法者,也会因此随时面临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有效期制度的确立,意味着建立了一个稳定的规范性文件适用机制。通过设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使得公众对于文件的生效和废止期限清楚明白,并且产生依规行为即会获得合法收益并且受到法律保护的合理期待。这种期待的特性会在国家和公民之间形成一个基本的利益诉求,即“公民以国家的规定和措施为准的期待和安排,不会因为快速的、也许甚至是倒退的改变而受到破坏和剥夺。” 换言之,公众就能根据已公布的规范性文件的“生命”期限做出妥当处置,有效规避规范性文件失效后所带来的不必要的风险,因为规范性文件主要是根据一定的经验需求,将权利(力)义务的一致性、连贯性引入了法律过程中,为公民社会生活提供了较高程度的有序性和稳定性。人们容易据此作出是积极作为还是消极不作为的选择。
另一方面,规范性文件“生命”周期的不可逆,有利于制定部门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少部门利益对规范性文件内容的影响,防止利益部门化和部门利益法制化。而规范性文件到期的自动失效,使得行政部门难以再将“终身制”的规范性文件作为挡箭牌,以对其有利的原有规定来逃避现有义务的履行成为不可能。在动态的调整中,秩序的安定可以得到公平、规范、有效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