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古代婚姻法

古代婚姻法

发布时间: 2020-12-29 04:55:34

A. 古代提倡晚婚,为什么还有20岁不到就结婚了

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内予鼓励。"
为尊重少数民族的风容俗习惯,现行《婚姻法》规定,民族自治区可以根据本民族实际情况,对法定婚龄作变通规定。 婚姻法规定的婚龄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也允许对婚龄作出例外规定。比如考虑我国多民族的特点,婚姻法第五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结合当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变通规定。"目前,我国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机关对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龄作了变通规定。比如新疆、内蒙古、西藏等自治区和一些自治州、自治县,均以男二十周岁,女十八周岁作为本地区的最低婚龄。但这些变通规定仅适用于少数民族,不适用生活在该地区的汉族。

B. 婚姻家庭法核心期刊有哪些现代法如何应对多妻制的古代

“应对”的基本含义是:酬对;对答。后引申为:采取措施、对策以应付出现的情况。
从没版读过“婚权姻家庭法核心期刊”(也不知有没有这本刊)。但作为当代的我们,无需去应对“多妻制的古代”。

现行《婚姻法》第二条非常明确: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也就是说,中国在婚姻问题上,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现代中国,又何需去“应对多妻制的古代”?莫非“多妻制”又在当代中国沉渣泛起?如果说没有泛起,又何需应对呢?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意识到些什么。

C. 十五种中国古代的婚姻法

中国古代“重刑轻民”“民刑不分”“礼法并用”,所以中国古代没有单行的民法,更何谈婚姻法了,寥寥的几条散见于各朝立法,更准确的说见于早期的立法。

D. 古代的婚姻法(皇宫)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后妃制度,那么,皇帝身边的女人到底有多少?她们的人生命运会是什么?是什么导致了后妃之间争权夺利,甚至是互相残杀?古代的后妃制度,引发了多少宫廷之乱?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张铭新引领我们跨越法制的传统与现实,“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即将播出。

各位朋友,大家好!谈到古代的婚姻制度,许多朋友往往会联想到热播中间的帝王题材和宫廷题材的影视作品。在那些作品里面,经常会看到,帝王的后妃如云,以及后妃之间相互争斗的故事。那么在古代社会,后妃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它的实际情况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谈一谈古代的后妃制度。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汉高祖刘邦,吕后给刘邦生了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儿子叫做刘盈,就是以后的汉惠帝。刘邦做了皇帝以后,有很多的嫔妃,其中他特别喜欢一个戚姬,也就是戚夫人,而且这个戚夫人还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刘如意,被封为赵王。以后刘邦在每次出去征战的时候,身边往往都带上戚夫人,而让吕后在家留守,这样他和戚夫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密切,而和吕后的关系就越来越冷淡。

(影视同期:

刘邦:朕以为,盈儿的个性优柔寡断,将来恐怕很容易为人所骗,失去了江山啊。

戚姬:既然如此,就请皇上立如意为太子。

刘邦:可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啊,这要朝中大臣都同意了才行。

戚姬:皇上说一不二谁敢反对啊?!除非是太后。

刘邦:我想她不会吧。)

那么这个事情被吕后察觉以后,吕后就感到了很大的危机。

(影视同期:

吕后:真是越来越大胆,竟然怂恿皇上改立太子,那我母子还有容身之地吗?)

后来刘邦的谋士张良就给吕后出了个主意,说是当时有四个很有威望的老人,叫做“商山四皓”刘邦是曾经请过他们出山,是被他们加以拒绝的。张良说,你想办法把这“商山四皓”请出山来,事情就会有所转机。吕后按照张良的主意就想方设法的把这“商山四皓”请到了太子身边。有一次聚会,刘邦看见太子的身后站着四个老头儿,一问才知道,这就是“商山四皓”,刘邦非常地感叹说,连我自己请不来的人,竟然让太子请到了身边,看来废掉这个太子是没有希望了。戚夫人听到废立太子无望,感到前途非常艰辛、失声痛哭。

以后刘邦死了,吕后就开始报复这个戚夫人,她把戚夫人放入罪犯的队伍,让她成天服苦役。她就筹划着把这个赵王刘如意招到宫中加以杀害。汉惠帝刘盈,察觉到了他母亲的意图,亲自到郊区去把刘如意接到宫中,而且和赵王刘如意形影不离,不给吕后下手的机会。可是后来有一天早上起来,这个惠帝刘盈出去打猎,赵王刘如意,因此年龄比较小贪睡没起来,就利用这样一个时间差,吕后一杯毒酒,毒死了刘如意。把刘如意毒死以后,她就对戚夫人下手,砍掉了戚夫人的双手双脚,挖去了她的眼睛,弄哑了她的喉咙,弄聋了她的耳朵,把她放在猪圈里面,称作“人彘”,这个“彘”就是猪的意思,“人彘”就是人猪。后来她竟然把这个汉惠帝刘盈叫来,看这个人彘,刘盈一看大惊失色,一病不起,病了有一年的时间,后来他让人转告吕后,说你做的这种事情,简直就不是人能够做出来的,有这样的太后,我还管理什么国家事务!从此以后,借酒浇愁,不理政务,这个汉惠帝刘盈死的时候,年仅22岁。

那么我在这里不去评价吕后的功过是非,我在这里讲这个故事,只是想说明,你看刘邦作为一个皇帝,他有后有妃,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后妃之间为了权力、为了地位,在刘邦生前就曾经明争暗斗,刘邦死后,双方的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白热化的程度,最后吕后采取了严厉的报复措施。那么在皇帝身边,展开的这些个阴谋和争斗,根本的原因在哪儿呢?应该说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皇帝可以占有许多的女人,就在于传统的后妃制度。

串片一:

戚夫人的悲惨命运另人叹息,她成为与吕后争夺政治权利的牺牲品,在皇帝的后妃中只有皇后才是皇帝的惟一正配,因此皇后的宝座成为众嫔妃争夺的目标,那么在有的朝代,皇帝为什么会有几位皇后呢?皇后都负有什么样的职责?“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正在播出。

一个皇帝出现几个皇后大体是因为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皇后去世,原来的皇后死了,当然他需要重新册立一个皇后。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帝死后追认皇后。第三种就是废掉旧的皇后,册立新的皇后,在历史上废掉皇后的事情是不断出现过的,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就是顺治皇帝福临,顺治皇帝14岁结婚,当时的第一个皇后是摄政王多尔衮一手操办的,而顺治本身和多尔衮之间存在着矛盾,另一方面他也很不喜欢这个皇后,他认为这个皇后有两大缺点,一个就是妒忌,第二个就是追求奢华,他就主张要废掉这个皇后,他的意思表示出来以后,舆论大哗,很多大臣纷纷地劝阻,在他的坚持之下,只好废掉了这个皇后,把她废为“静妃”放入了侧宫,然后又册立了一个新的皇后,册立了第二个皇后以后,顺治仍然对她不满意,认为这个皇后老实倒是老实,但是太无能,可是这个时候他想废后也没有那么大的胆量了,他身边有一个妃子就是董鄂妃,后来被封为贵妃,他对这个董鄂氏是非常衷情的,但是董鄂氏享年不永,不久就死去了,因为董鄂之死对顺治的精神打击也是很大的。董鄂氏一死,他又把她追封为他的皇后。以上我们就说皇后她的三种册立的情况。

不管是怎么册立,册立皇后都是一件国家重大事务。要履行非常隆重的程序,非常隆重的礼仪。比如按照清朝的规定,在册立皇后的前一天,皇帝本人或者派他的代表要祭告天、地、太庙和社稷的。第二天正式册立的时候,要给皇后颁发“金册”和“金宝”,所谓金册就是册立的文书,所谓金宝就是皇后的印章。有了金册和金宝,这个皇后就算有了正式的身份证明,皇后也就名正言顺了。那么作为皇后应该说她的职能,一方面是统领后宫,管理所有的嫔妃、管理宫内的事务。那么对外她就要母仪天下,做全国妇女的表率,有一些皇后还曾经发表过一些文书、文告、文件、文章之类的,都是颁行全国的,是全国妇女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

串片二:

在古代宫廷中,皇帝身边除了皇后还有大量的嫔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之说是否准确?皇帝身边到底有多少女人?隋炀帝后宫十万的说法是真是假?“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正在播出。

对于古代的后妃还有一种“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说法,应该说,所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也是一种概括的提法,并不是什么确切的数字。在历朝历代,皇帝嫔妃的数量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那么我们现在讲到“三宫六院”往往是指明清故宫的建制。按照隋唐的规制,皇帝的嫔妃是120个,到了明朝,把它减为80个,到了清朝大家看,清朝每个皇帝的嫔妃数目都很不相同,康熙皇帝有嫔妃50多个,以“十全老人”自居的乾隆皇帝弘历,他一生有嫔妃40个,而到了光绪皇帝载湉那里,他只有一后二妃,就是珍妃和瑾妃。

嫔妃的来源主要是从民间或者贵族里面选拔,是通过采选的手段,应该说历代如此,比如在清朝就有选秀女的程序,但有的时候,一些个别的嫔妃也是籍没而来的,也就是说,她的父兄犯了罪,受到处罚,那么他的家属受到连累,被籍没为国家的奴隶,有时候被帝王看中就成了嫔妃,比如在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他的潘夫人,就是因为父亲犯罪被处了死刑,她被籍没进宫,后来被孙权看中,又替孙权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孙亮,就成了皇后。

有的人说隋炀帝的后宫有十万人,唐玄宗后宫有四万等等,应该说明一下,这里所谓数千、数万指的都是后宫列女,并不是指的嫔妃。一个皇帝如果有成千上万的小老婆,这是绝对不可想象的,不可思议的,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就是按照规制,那个120个、那个80个,往往很多也是形同虚设,所以这里讲的后宫列女的总称,实际上绝大多数指的都是替皇家服务的女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宫女,说到这个宫女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很有名的明朝的那个“壬寅宫变”,嘉靖皇帝叫做朱厚骢,崇信道教,一直在寻求长生不老之术,每天钻研炼丹制药,如何长生不老?有的道士就给他出主意,说是炼丹要用水,这个水最好就是早清晨的露水,他就命令身边的这些宫女们,每天早上很早起床,去给他采集露水,如果完不成任务,还要遭受毒打责骂,所以这些宫女们非常辛苦,不堪忍受,其中有一个宫女叫做杨金英,由她带头,大家商量,索性把嘉靖杀了算了,结果有一天这几个宫女就潜入了嘉靖皇帝朱厚骢的卧室,趁嘉靖睡熟的时候,用一根绳子就套在他的脖子上,可是忙中出错,非常紧张,她们系了个死扣,怎么勒也勒不死嘉靖皇帝,功败垂成,这其中一个宫女慌了手脚就出去呼救了,后来皇后过来救了嘉靖皇帝一命,就把这些宫女都抓起来,最后都凌迟处死。所以我这里说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说,请务必把什么数千、数万后宫列女和那个嫔妃加以分别,不要认为这些都是皇帝的嫔妃。

串片三:

皇帝身边的嫔妃无论是多是少,都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各个朝代也都有不同的称谓,她们级别的升降、人生的命运就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武则天为什么要亲手掐死自己的女儿?古代的后妃制度摧残了多少青春红颜?“话说古代婚姻法”法律讲堂继续播出。

那么在皇帝的嫔妃中间,不管是什么几十个、上百个等等,也都是有等级区别的,她们有分别不同的名号,比如说在秦汉时期,这些嫔妃分别叫做“夫人、美人、良人”等等等等,各种称谓。再比如说,到了唐朝,就把最上等的嫔妃封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再下面还有一个层次,就分别叫做昭仪、昭容、昭媛之类,那么到了明朝,他把这个主要的妃子,前面都冠以一个字,这就分别是八个字,“贤、淑、庄、敬、惠、顺、康、宁”,清朝的制度又不一样,把他的妃子分为贵妃、皇妃、妃、贵人、常在、答应等等名目。

应该看到,这个嫔妃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产物,一个皇帝所以有后有妃,有大量的嫔妃,一方面的意义固然在于多多生育,继承皇统,另一个方面也在于满足皇帝个人的享乐,个人荒淫生活的需要,而这个嫔妃制度也不知摧残了多少妇女。还是在唐朝白居易有一首诗,叫做《上阳人》,这个《上阳人》描述的就是被放在上阳宫的一个嫔妃的心情:红颜暗老白发新,一闭上阳多少春,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可以说是句句血泪。

当然另外一个方面,由于在专制主义制度之下,皇权至上,皇宫是权力的中心,因此嫔后妃之间往往会卷入到权力争夺的漩涡之中,有的人被当做筹码,有的人被当做工具,有的人因为自己的地位而使得自己的亲属取得了相应的职权,造成了外戚擅权,当然也有的后妃,直接卷入了残酷的政治斗争,有的也成了这种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大家知道武则天14岁选入宫中,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了以后,她被送入感业寺为尼,唐太宗以后继位的就是唐高宗李治,李治的皇后就是王皇后,那么当时李治宠爱一个妃子,就是萧淑妃,那么在王皇后和萧淑妃之间就存在着一个争宠,一个争夺的问题,王皇后为了使萧淑妃不再得到李治的宠爱,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想到了武则天,因为武则天在做唐太宗的才人的时候,高宗李治对她就非常好感,王皇后就想法把武则天从感业寺里接出来,放到了高宗的身边,被封为“昭仪”。最后她得到了高宗的宠爱,萧淑妃失宠了,萧淑妃失宠以后,武则天又把她的打击矛头对准了王皇后,她还有进一步的计划。武则天给唐高宗李治生了一个女儿,高宗很喜欢自己这个小女儿,有一天,这个王皇后闲得无聊,跑到昭仪宫里面去看这个女孩儿,见到王皇后来了,武则天故意躲开了,等到王皇后走了以后,武则天就生生地把自己的女儿掐死了,然而是说被王皇后所害。当然高宗李治就听信了武则天的说法,因为母亲不可能亲自杀死她的孩子,肯定是王皇后下的毒手,因此就把王皇后废掉了,废为庶民,最后武则天成了皇后。当然在几十年之后,武则天自立为女皇了。我们看在这样一个故事里面,这个王皇后的做法,也就是她企图把后妃之争转变为嫔妃之间的争夺。其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她遇到了一个更强的对手,因此,她中了武则天的计策,最终落为废去后位,贬为庶民的下场。

好,各位朋友,我们今天简单地讲了一下古代的后妃制度,当然后妃制度是属于皇帝一个人的专有制度

E. 中国婚姻法从古代到现代的相同点

最重要的是都是一夫一妻制

这里的妻指的是正妻

小妾之类的不是妻子

这个恐怕是很多人所不清楚的

F.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婚姻法中的"七去","三不去"的理解

“七出”“三不去”是西周时期中对于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正式归入律法,是从唐代开始的。“七出”,是指丈夫可以以这七条理由休妻,“三不去”,是有这三种状况的可以拒绝丈夫休妻。
“三不去”是作为“七出”规定的补充规范,但指出“恶疾及奸者不在此列”。也就是说,妻子若符合“七出”中的“有恶疾”及“淫”两项,则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围之内。另外,若有义绝的情形,法律规定双方必须离婚,则“三不去”亦没有保障。
从“七出三不去”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维护的主要是男方的利益关系,从侧面可以看出封建时期女性地位的不平等。虽然“七出”“三不去”是规定夫妻离婚所时所要具备的七种条件,但实际是当妻子符合其中一种条件时,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从七出和三不去的条件可以看出,婚姻的缔结与解除和夫妻双方的感情没有任何关系,没一条是有关感情的。因为古代婚姻是两家之间的关系,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一不能自己做主,二不能在结婚前见面,只听媒人说对方情况。婚姻的决定权在于父母,结婚、离婚都由父母说了算。可能正是由于这种不健全的婚姻制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时一些爱情悲剧,比如说孔雀东南飞的悲怆凄婉。但是这三项规定主要是出于维护礼制的要求,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对于婚姻关系,社会秩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七出
第一、“不顺父母”: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大戴礼中所说的理由是“逆德”,在传统中国,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因此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
第二、“无子”:亦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理由是“绝世”,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以《唐律》为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疏议据此认为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随传统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渐成熟,真正是以无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为减少。
第三、“淫”: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理由是“乱族”,也就是因为淫会造成妻所生之子女来路或辈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缘的混乱。
第四、“妒”: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乱家”,亦即认为妻子的凶悍忌妒会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为妻纲”这样的理想夫妻关系的混乱,而许多看法中,更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
第五、“有恶疾”: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是指不能一起参与祭祀,在传统中国,参与祖先祭祀是每个家族成员重要的职责,因此妻有恶疾所造成夫家的不便虽然必定不只是祭祀,但仍以此为主要的理由。
第六、“口多言”: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理由是“离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女性尤其是辈分低的女性,被认为不应当多表示意见,而妻子作为一个从原本家族外进来的成员,多话就被认为有离间家族和睦的可能。
第七、“窃盗”:即偷东西。理由是“反义”,即不合乎应守的规矩。
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第一是指结婚时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时已去世,原来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于是无家可归;
二是和丈夫一起为父亲或母亲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
三是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后来富贵了。

G. 古代有婚姻法吗

有。古代的婚姻法就是封建制度规定的三从四德,针对女子而设的规矩。

H. 就目前中国来说,是古代婚姻法好还是现代的好,为什

当然是现代婚姻法好,因为现代人可以裸婚,古代三媒六聘而且还要财礼。其实,回古代四十岁左答右就当老家,流氓!现在六七十岁都不晚,古代人思想太开放了!我假奶奶18岁左右就结婚了,老太太欠撕嘴!中国总体上来说,还是太开放,婚姻是一支长笛,家庭是火车。户主是列车长,老家是检票员。妈的,谁逃票,谁倒霉呀。老太太,老头,欠撕嘴,满街乱搞!

I. 中国古代的婚姻中,离婚(也就是休妻)要夫妻双方平分婚后财产吗

根据描述,无从考证。只有我国现行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离婚会分财产。原则上专来说是夫妻双属方平分,但没有相关的法规。关于离婚后,夫妻共同财产的划分一般都是由双方自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才有法院进行判决。

相关法律法规:《婚姻法》
第三十九条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热点内容
劳动法工龄休假 发布:2025-05-25 14:22:45 浏览:618
唐山中级法院招聘 发布:2025-05-25 14:16:53 浏览:144
司法与人情 发布:2025-05-25 14:09:19 浏览:604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体会 发布:2025-05-25 13:52:05 浏览:217
合同法解释无权处分 发布:2025-05-25 13:37:47 浏览:131
广西大学法律硕士英语复试真题 发布:2025-05-25 13:37:46 浏览:818
南财经济法试卷答案 发布:2025-05-25 13:37:44 浏览:738
珠海时司法 发布:2025-05-25 13:36:19 浏览:42
民事诉讼法141条 发布:2025-05-25 13:31:18 浏览:377
酒店客房奖罚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25 13:19:56 浏览: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