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矛盾分析法社会

矛盾分析法社会

发布时间: 2020-12-30 13:13:21

① 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理论描述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作出理性的和规律性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纽带的和谐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过程和实践活动的结晶,实践活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带。 1、社会和谐是人类实践生活的展开形式 社会和谐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和谐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人类实践既是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又是社会和谐的动态活动过程。人类社会和谐就是在这一存在方式和活动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亦即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同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本质上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也就是实践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实践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又是社会和谐本身,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实践本体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结果;它不是静态的、抽象的社会完美模式,而是社会完美的实践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2、社会和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把握 社会和谐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对人类社会的把握。在马克思那里,从实践活动来把握和认识人类社会与以人类主体为坐标系来认识和把握它们是一致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来,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人不仅生活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且又不断地变革和创造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是自己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静态存在形式,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它的动态表现。实践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系统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这种双向对象化过程就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人本化的现实辩证否定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它是主体自身不断重建的活动。它既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更新的更高统一和联系的基础和纽带;也是把人联合起来,建立社会联系和形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带;同时还是实现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相互转化,亦即实现社会和谐理想向社会和谐现实转化,联结和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基础和纽带。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通过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并引导这个过程向着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 3、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承认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展开形式,承认从主体地位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就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因为,社会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由此看来,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内容不是已定的或预定的,主要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自为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实践活动形成和表现人的现实的家园,活动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文化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 由于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一个现实的社会演化和发展而成的,而人类社会和谐又是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的结论。创造社会和谐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动方式,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否定性关系,它内在地包含着作为推动社会和谐的原则和创造社会和谐的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人不像动物那样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状态,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否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也就是说,通过主体客体化的运动,使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凝结和体现在作为活动结果的对象上,创造一个和谐的、动态的“人化世界”;与此同时,通过客体主体化的运动,使客体的本质规定和规律内化为主体的运动和本质力量,这是人的创造活动和本质力量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种内含于实践活动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既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实践过程本身,又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方法论之源。 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应把“实事”理解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求是”就是要认识、掌握、运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由此看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是人民群众从事实践活动并主动把握人民群众实践活动规律的思想路线。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基础,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对其实践活动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去指导实践,不断开拓创造社会和谐新的历史,这是一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和谐社会和谐总是表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社会和谐既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一般标志,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最终表现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和谐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往往表现为社会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和谐。所谓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当活跃的生产力打破了陈旧的生产关系的桎梏,并建立起新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时,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被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所代替,生产力就得到了解放,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人类社会的历史便进入一个新的和谐阶段。社会进步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出现,只是标志着某一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结束,而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的终止。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会按照辩证法和它的历史必然性有所前进,有所发展,都会在这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范围内进行某些改革和调整,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对于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应当肯定它们在社会进步中应有的地位,因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和谐 自从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客观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标明文化发展亦即社会进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文明”一词的拉丁文原意为公民的、社会的、国家的,通常被用来说明存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区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傅立叶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来划分人类历史。近代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恩格斯肯定了摩尔根以生活资料生产进步作为人化的根本标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为划分原始社会史的基本原则,“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恩格斯在这里把文明相对于蒙昧和野蛮,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进步,象征着人类的解放。蒙昧和野蛮则标志着人化的程度,象征着人类从动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总和,人类离动物越远,标明人化程度越高,人类文明就越发展,社会和谐的文明基点就越高,内容就越丰富。 3、社会和谐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当我们具体地考察某种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现象时,会发现极其复杂的情况。例如,在今天看来,奴隶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时代是落后的文明,应予以否定。但如果抽象地说奴隶制不人道,蒙昧时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一种社会退步或社会落后,那么就是错误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用一般性的词句痛骂奴隶制和其他类似现象,对这些可耻的现象发泄高尚的义愤,这是最容易不过的做法。可惜,这样做仅说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这就是:这种古代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和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的我们的感情。但是,这种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存在,它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说明。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一下,那我们就一定会说——尽管听起来是那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牺牲族类大多数人的利益,换取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采用奴隶制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马克思也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构成了贯穿于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始终的“永恒的必然性”,“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然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可见,从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的认识和运用来讲,蒙昧时代同样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基础之上的,因而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阶段。因此,对社会和谐的任何问题,无论是表现为社会进步还是表现为人类文明,都必须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考察,把社会和谐看成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谐,把历史长河中依次更替的几种社会形态看作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阶梯,把社会和谐观建立在一系列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和谐的历史规律。 4、社会和谐是一种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作为一种动态的和谐、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它总是表现为一种趋势,并且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首先,社会和谐的深刻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协调和谐发展。其次,社会和谐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新的社会和谐的确立是建立在抛弃旧有的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存、发扬了那些积极的、有价值的和谐因素基础上的。它是一种社会运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形式。再次,社会和谐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亦即社会和谐的创造者,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真正动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是自发的过程。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在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中活动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社会和谐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人们在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活动中要实现预期目的,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充分自觉地认识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按照历史规律来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实现历史必然性和人的意志活动的统一。

② 矛盾分析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意义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法
矛盾就是对立和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就是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两种基本属性,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的斗争性是以矛盾双方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为前提的。在采用矛盾分析方法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须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必须将同一性与斗争性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认识和把握社会问题。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内外因分析法
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矛盾,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内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发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的原因。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是不同的,不能相提并论,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对立统一规律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内因决定的。正因为这样,事物才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把这一原则贯彻到方法论上,就是要坚持内因分析法。内因分析法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矛盾时,把立足点放在内因上,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源泉;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坚决抵制忽视外因作用的错误思想。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认识事物的根该方法,这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辩证法体系中的地位所决定的。矛盾分析方法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两点论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法。在研究复杂事物矛盾发展过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废。即是说,要从矛盾双方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分析问题,既要在诸多矛盾关系的对立中把握它们的统一、渗透、转化,又要在复杂的矛盾群中把握二者的差异、排斥甚至对立,全面的研究矛盾双方的复杂关系。同时,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不是均衡的两点论,而是有重点的两点论。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并把它贯穿于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采取折衷的、中庸的态度。重点论与两点论是相统一的。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时,特别要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坚持两点论的前提下,坚持重点论。这是唯物辩证法必须牢固坚守的一个基本的理论阵地。

③ 矛盾分析法看待残疾人与社会的关系

所谓矛盾分析法,就是和矛盾相关的一些方法论。如1、用全面的、回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答;在学习中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一分为二的剖析,而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者只看到别人的缺点。2、对任何问题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以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如要勇于发现自己问题,不要讳疾忌医;3、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和复习计划;4、要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学习或生活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参照别人的经验但不能一味模仿,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5、要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在学习期间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学习、感情等,要集中精力搞好学习,同时要恰当处理好情感问题;6、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也不能忽视支流,如自己的优点是主流,但对于缺点也要注意改正,否则缺点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主流,就会是常说的无药可救;7、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而不是均衡的,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

④ 用矛盾的有关原理解释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化

矛盾是反映事物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运用这种矛盾分析法,有助于我们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理论内涵,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构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
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抓住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刻认识上述对立统一的两个部分,既可以看到历史的方向和时代的要求,也能够抓住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应当看到,一方面,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在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基础上,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需要更多的获得感和更高的幸福感。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求全党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⑤ 社会矛盾分析法属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么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浅谈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柑宙暗台况咖粹医征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

⑥ 社会矛盾分析法与矛盾分析法是一个概念吗

明显不是啊!马克思主义将对立统一规律运用于社会研究,这是社会矛盾分析法回。而矛盾分析答法,则概指一切运用这种思想方式,一分为二看问题、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法只是将其运用于社会研究。

⑦ 矛盾分析法来分析医患关系

矛盾是对立统一 ,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中医理论体系中始终贯穿着矛盾分析方法 ,不论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 ,还是研究临床症状及疾病的防治 ,都运用了这一方法。1 矛盾分析法在中医理论中的运用1 .1 从

-------------
矛盾分析法
maon fenxifa
矛盾分析法
method of contradiction analysis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分析社会现象,以达到
认识社会现象发展变化的内在联系与机制的方法。它是
对社会现象作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
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考察
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
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
的外部表现。再次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
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
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矛盾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
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
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
问题的研究,有它独到的作用。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⑧ 矛盾分析法的社会现象的矛盾分析步骤

对社会现象作矛盾分析的具体步骤是:首先把社会现象看成是运动中多层次、回多方面的矛盾统一答体,考察影响这种现象存在的诸多矛盾。其次,从这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社会现象的本质,社会现象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分析矛盾发生变化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同时注意矛盾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即主要矛盾发展转化的条件与时机。

⑨ 请使用矛盾分析法剖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社复会学认为,矛盾是制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变化包括社会变化,都是在对立统一过程中完成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在先进生产力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中,由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先进的生产力又要求先进生产关系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关系,先进阶级不断战胜没落阶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表明 :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谁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谁就会成为统治者,而谁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谁就会被历史前进的齿轮碾得粉碎。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社会的进步或变化,本质是社会运动中多层次、多方面的矛盾统一体,任何时候事物内部都存在诸多矛盾。社会更替,只不过是以上诸多矛盾的外部表现。但当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矛盾也随之发生变化。然后,新的矛盾解决不好,又会累积大量社会矛盾,当矛盾量变发展到质变的临界点,就是改朝换代的时机。

⑩ 社会矛盾分析法与矛盾分析法是一个概念吗

不是,社会矛盾分析法从属于矛盾分析法。社会矛盾分析法限于社会领域,矛盾分析法涵盖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坚持一分为二,说“两句话”,会“两手抓”。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医诊治疾病强调“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第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老师:一切假的东西都是丑的。

学生:非也,我看您的假牙就很美。

热点内容
南京刑事辩护律师网 发布:2025-07-12 09:51:04 浏览:313
离婚律师的演员表 发布:2025-07-12 09:46:44 浏览:208
四川省最新劳动法病假工资规定2015 发布:2025-07-12 09:45:00 浏览:89
不要钱的法律咨询 发布:2025-07-12 09:36:48 浏览:630
问题导向法社会治理 发布:2025-07-12 09:35:34 浏览:516
民法中押金 发布:2025-07-12 09:35:20 浏览:161
孕妇劳动法必须加班吗 发布:2025-07-12 09:34:37 浏览:273
律师拓展案源的绝招 发布:2025-07-12 09:34:28 浏览:57
事故要负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2 09:34:27 浏览:108
保安员法律知识培训 发布:2025-07-12 09:03:10 浏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