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

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

发布时间: 2021-01-02 19:35:33

㈠ 关于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一些区别

3.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是指因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情况下而为的民事行为。

认定该民事行为中的欺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欺诈方以欺诈的故意。

(2)欺诈方实施了欺诈行为。包括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作为)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不作为)。

(3)被欺诈方对于欺诈行为是不知的。

(4)欺诈行为与被欺诈方实施的民事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因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因胁迫而为的民事行为是指由于一方当事人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志的意思表示所为的民事行为。

认定该民事行为中的胁迫,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胁迫方有胁迫的故意。

(2)胁迫方实施了胁迫行为,即正在发生或者在将来可能发生危害,并且足以使被胁迫方产生恐惧,害怕胁迫的发生。

(3)被胁迫方实施的民事行为与胁迫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就是说该被胁迫方因受胁迫而被迫作出违背真实意志的意思表示并实施相应的民事行为。

应当注意的是,合同法第52条和第54条第2款亦规定,一方以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在损害国家利益时,必然是确定无效的合同,而在未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下,则可经被胁迫方请求,由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㈡ 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区别

《民法通则》是我国民法立法过程中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妥协之作。因专为,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不属适合进行大的民法典的立法,于是先出来一个通则性质的民事立法,以为救急。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按照传统的民法体系,都是民法典的组成部分。《民法通则》类似于民法典的总则和各编的总则,是原则性很强的规定,《合同法》相当于民法典债编的合同部分,是很具体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合同法是合同领域的主要调整法律,现行法条件下,相对于《民法通则》属于特别法,依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的原则,只要是合同领域的案件都优先适用合同法,合同法没有规定的,才上溯至民法通则。
至于两法的效力位阶,都是一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效力上没有区别。

㈢ 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区别

《民法通则》与《合同法》的区别主要是调整范围不同。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民法调整专平等属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合同法》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与身份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

《民法通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 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合同法》
第一条为了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
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第三条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㈣ 《民法通则》中的委托代理与《合同法》中的委托合同行为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

《民法通则》中的委托代理与《合同法》中的委托合同都属于委托法版律关系。
两部法律权关于委托的规定区别大概有:
《民法通则》主要规定了代理的含义、代理权授予方式、代理类型、无权代理、代理中各方当事人的责任等等。《合同法》总则部分规定了无权代理(48条)和表见代理(49条);分则部分主要体现在“委托合同”与“行纪合同”中,委托合同部分,规定了委托合同的含义、委托合同当事人间权利义务、过错归责原则、转委托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有关间接代理的规定,包括委托人的介入权和第三人的选择权;行纪合同中,规定了行纪合同的定义、费用承担、如何合理的处理事务、自己代理、责任承担等等规定。
《民法通则》只承认直接代理,并且表明代理权的授予属于一种单方法律行为,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授予,不以书面授权委托书为必要。但在《合同法》委托合同第402、403条规定了间接代理制度。

㈤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对委托权的法则有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第六十四条 【代理种类】代理包括委托代理专、法定属代理和指定代理。委托代理人按照被代理人的委托行使代理权,法定代理人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代理权,指定代理人按照人民法院或者指定单位的指定行使代理权。

2、第六十五条 【委托形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委托代理,可以用书面形式,也可以用口头形式。法律规定用书面形式的,应当用书面形式。书面委托代理的授权委托书应当载明代理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代理事项、权限和期间,并由委托人签名或盖章。

3、第六十六条 【无权、越权代理的责任】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4、第六十七条 【违法代理的责任】代理人知道被委托代理的事项违法仍然进行代理活动的,或者被代理人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为违法不表示反对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负连带责任。

㈥ 合同法撤销权和民法通则撤销权的区别

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回)》第七十三条对此作了规定,答可变更或者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一年当事人才请求变更或者撤销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关于撤销权“合同法”规定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的撤销权消灭,而不是《民法通则》请注意两者区别

㈦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关于民事行为效力规定的不同

《合同法》与《民法通则》关于民事行为效力规定的不同点,主要是在“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上。《合同法》规定属于可撤销的合同,而《民法通则》规定属于无效合同。
由于《民法通则》属于普通法,而《合同法》属于特别法,所以,应当按照《合同法》的规定,认定属于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或者民事合同。
《合同法》: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第五十三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民法通则》:
第五十八条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三)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
(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第五十九条 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一)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二)显失公平的。

㈧ 《民法通则》第58条与《合同法》第52条的关系

1、规定范围包含关系

《民法通则》第58条是对所有民事行为效力的规定,《合同法》第52条是对合同效力的规定,合同行为属于民事行为的一种,所以《民法通则》第58条相对《合同法》第52条的范围更广。

2、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民法通则》第58条和《合同法》第52条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民法通则58条规定的是民事行为无效的情形,合同法52条规定的是合同无效的情况,合同行为属于民事行为的一种,因此该两条是普通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8)合同法以及民法通则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 下列民事行为无效: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

(3)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

(4)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5)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

(6)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2009年8月27日,删去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六项: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第七项:“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变更为第六项)

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㈨ 合同法和民法通则中的撤销权有何不同

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规定:“对下列民事行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关予以变更或者撤销:
(1行为人对行为内容有重大误解的;
(2)显失公平的。
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是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书面方式作出”;第四十八条规定,“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以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代理人追认,对被代理人不发生法律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相对人可以催告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视为拒绝追认。合同被追认之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除规定了和《民法通则》相同的对“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及“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合同可以撤销外,还将“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纳入撤销权行使的范围,“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
《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规定的这些撤销权是指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当事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时当事人请求法院对这些民事行为所作出的撤销。申请撤销的对象是对方当事人。而我们本节中所称的撤销权是指本人即债权人要求撤销的是债务人与第三人的法律行为。在这种撤销权案件中,存在三方当事人。这两种撤销权绝对不能混淆。

㈩ 合同法54条与民法通则58条

希望你满意:《民复法通则》第制五十八条与《合同法》第五十四条间并不存在冲突。《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情况下订立的合同根据该法第五十二条是无效合同,这一点与违法合同、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合同不同,受害者只是受欺诈、受胁迫、被乘人之危的一方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受害方可以选择合同有效的权利,可以撤销或者变更合同而使合同无效。王泽鉴说:私法自治是民法之基本指导原则,而法律行为则为达成私法自治手段。法律行为之基本要义在于表意人得依其意思表示而发生一定私法上之效果。意思表示既足以创造当事人为规律自己社会生活之规范,则表意人决定其意思时,应有自由,否则将无以实践私法自治之理想。因此表意人于决定其意思表示时,因被他人诈欺或胁迫,受有不当之干涉者,法律上即应有救济之必要。(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三卷,第35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热点内容
司法证c证好考吗 发布:2025-10-20 08:48:42 浏览:91
2019考研法律硕士试卷 发布:2025-10-20 08:43:00 浏览:545
射洪县律师 发布:2025-10-20 08:42:07 浏览:245
违章停车条例 发布:2025-10-20 08:36:30 浏览:254
路政拍照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10-20 08:28:22 浏览:118
新经济法基础大纲试题 发布:2025-10-20 08:28:13 浏览:258
福建省节能条例 发布:2025-10-20 08:26:12 浏览:361
不服从工作安排劳动法 发布:2025-10-20 08:25:42 浏览:712
法院会录 发布:2025-10-20 08:16:54 浏览:243
我国核电站对建设质量保证依据法规 发布:2025-10-20 08:12:43 浏览: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