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比较法
㈠ 发展社会学中历史比较法是一种宏观研究吗
“历史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它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是分析历史事物和评析历史人物的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运用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
相关性指历史事件与事件比较,历史人物和人物比较。同一时期性质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做比较,才能进一步认识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共性或个性特征。对同一历史时期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也可以进行比较,可以从差异性掌握本质特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才能认识此类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变化和发展规律。
二、对应性原则
进行比较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必须有对应的比点,即比较项。如对中国历史上两次典型的资产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从运动存在的背景、领导的阶段、革命纲领、斗争方式,历史意义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比较。
三、重点性原则
历史比较是多方位、多层次的,但并不是不择要领,而是要有重点地进行比较。如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与洋务派的思想进行比较:主要比项包括背景、目的、主张、影响及阶级属性。而这些比项中的重中之重则应是对根本目的、核心主张的比较。
四、时代性原则
比较并不只是为了通过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区分出异同,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揭示历史事件、历史本质特征,挖掘历史表象中蕴藏的规律,探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因此在进行比较中要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与事件、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发展主张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语言学中的“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就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来探索语言发展规律的方法。
从符号的任意性出发,必须要区分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探讨语言的状态(共时态)和演化的阶段(历时态)是区分的关键。共时语言学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历时语言学,相反地,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相连续的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与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研究共时态的尤为重要。在索绪尔看来,语言是形式不是物质,语言是由互相联系着的价值构成的系统,分析语言就是揭示出构成语言现状的价值系统。历史体现了个别成分在时间中的演化,历史产生形式,系统使用这些形式。研究的重点是形式在系统中的作用,无需解释其历史的变化或产生的原因,因为这种解释仅说明语言成分的变化,而不能说明语言系统。语言学从结构上进行解释,说明形式及其组合规则。其方法是从具体的共时性中揭示出潜在的关系系统,因为正是这种关系创造并确定共时系统中的一切成分。
㈡ 简述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问卷调查法:这一方法涉及多个步骤,包括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数据汇总和录入、以及数据分析。
2. 田野调查法: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与研究对象共同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访谈。
3. 实验法:这种方法用于在控制条件下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4. 历史比较法:其资料来源包括政府文献资料和历史资料。
此外,社会科学的专业化趋势在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得到了体现。跨学科的互补与合作也越来越常见,如政治社会学、经济人类学、选举心理学和工业社会学等领域的新兴学科。尽管专业化带来了紧张关系,但社会科学研究的专业化也使得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变得更为重要。
在研究方法上,数学方法、定量方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20世纪社会科学的显著特点。理论方面,发展说重新获得了关注,社会体系研究受到控制论的推动,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关注模式和动态,而互动论强调了他物的影响。
20世纪社会科学的发展还需考虑到其与有组织的社会、政府、工业等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试图影响社会政策,而且其自身也可能受到权力机构和财力的影响。未来,社会科学的目的、与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家在社会中的作用可能成为重要的议题。
㈢ 中国史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分界点。并说明一下他们区分的标志。
1、原始社会
中国原始社会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起,至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前止。
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人们为了生存,十几人或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渔猎。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考古学把人类使用石制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300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1万年左右,一般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新石器时代也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2、奴隶社会
以公元前16世纪商高祖上甲为起点,以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结束。
3、封建社会
从中国古代战国时代中期开始,到清朝后期(鸦片战争前)结束的历史时期,其起止年限为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
(3)社会历史比较法扩展阅读:
中国近代社会:
1、时间:1840—1949年(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2、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分期: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1949年)
4.任务:反侵略反封建(反帝反封建)
5、侵略史:
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签订《辛丑条约》
6、抗争史:虎门销烟、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天平天国运动、邓世昌黄海血战、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7、探索史:洋务运动(经济方面,学技术、学器物)、戊戌变法 (政治方面,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政治方面,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思想方面,思想解放运动)
8、近现代改变社会性质的事件: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
9、20世纪中国历史三次巨变:孙中山——辛亥革命、毛泽东——新中国成立(站起来)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邓小平——改革开放(富起来)
参考资料:网络-原始社会
参考资料:网络-奴隶社会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封建社会
参考资料:网络-中国近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