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壹』 经济法产生发展
1、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次世界大战后,即1919年,德国颁布了《煤炭经济法》和《钾盐经济法》,确立了国家有权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原则,德国的经济法也影响其他国家经济法的发展,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都开始使用经济法来确立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关系的重要法律形式,这样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就形成了。
2、中国经济法的发展。200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此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施政纲领,将经济建设的重点从“增长”过渡到“稳定”,从重商主义转向富民主义,更加关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政府依法对市场活动主体进行组织和引导,对市场整体进行宏观调控,并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因此而形成的这类经济关系正是我国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贰』 论述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论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李长健 摘 要: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其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本文从经济法产生的不同观点分析入手,对古今中外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阐述,对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历史条件进行必要的分析,再而指出经济法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经济法 产生与发展 历史条件 新趋势 任何部门法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等主客观方面的条件。这些条件,特别是反映一定经济关系的经济基础,对部门法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作用。经济法作为一个法律部门也不例外。因此,学习和研究经济法,必须从学习和研究经济关系入手,从经济法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基础去导源经济法的产生,去厘定经济法领域的诸多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从而科学地揭示出经济法发展的规律,促进经济法的不断完善和经济法学的不断发展。 一、关于经济法产生的不同观点 经济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国内外法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经济法是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此曰“同时论”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的一种方式,它是阶级社会中最古老的法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时,随着国家与法律的产生,经济法也随之产生了。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它包含在“诸法合体”的法律之中。[1]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法与其他法同时并存,只是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经济法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地位更加突出出来,才形成更加丰富、全面的经济法部门。 有些学者还认为,不论在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有各自的经济法,作为一个**的法的部门的经济法产生于古代社会。[2] 事实上,这些认识都或多或少有其合理的地方,至少它可以提醒人们:古代社会的法律中也有关于国家管理经济的法律现象,但决不会产生我们所说的作为**法律部门的经济法。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在法律形成的早期阶段,并不存在部门法的划分,而是“诸法合体,刑民不分”的状态,更不可能有今天所称的经济法。古巴比伦奴隶制国家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以及我国夏、商、周、秦时代的法律中有关土地、水利、贸易、税收等方面的规定,并不构成**的经济法法律部门。[3] (二)经济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产物,此曰“阶段论” 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经济法不等于经济立法、经济法规、经济法律。经济的法律调整即经济立法。经济法规由来已久,它是史前社会结束以来任何社会和国家所不可或缺的一种控制及运行机制。而经济法是20世纪新兴的法律部门,它是经济和社会的社会化达到相当高度以后,国家政权普遍直接参与生产流通等诸环节的产物。尽管经济的法律调整是与国家相伴而生,但有了经济的法律调整,不一定就有经济法。经济法产生和存续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在一个国家和社会中对法律有了部门划分,并且将其中的某个部门称为“经济法”。 [4]由此看来,经济法产生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国家被动或自觉地承担起对经济加以组织协调的职能,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并形成了相应的经济法学说。经济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当这些基础和条件尚未出现时,经济法是不可能产生的。[5]所谓一定历史阶段,就是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的时代。[6]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走向垄断和社会化发展阶段,生产手段和经济实力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集团,限制并恶化了竞争环境,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通过法律手段对此进行干预,由此形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现象,产生了新的部门法——经济法。从实证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形式上的经济法(称为“经济法”法律现象),或实质上的经济法(体现国家权力对经济活动干预协调的法律现象),都比较集中地出现在19世纪末之后,也就是说经济法作为部门法划分应肇始于19世纪。因此,认为经济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的观点具有历史合理性。我们可以这么说: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法律现象,可以上溯到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的“诸法合体”法律状态时期,而作为**法律部门的经济法,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的事情。[7] 有些学者还认为:法律部门的形成,需要具备的一个条件是形成相应的理论或学说,并在相应程度上被学界和社会所接受。在分析经济法生产的主观条件时,他们阐述了“经济法”一词的提出和使用;在分析经济法产生的客观条件时,他们强调了经济集中和垄断是经济法产生的内在原因。[8] 二、对经济法产生的两种不同观点的评价 在进行评析之前,我们有必要指出经济法律、经济的法律规范、经济法是具有不同内涵的概念;我们有必要明确:经济法律规范的产生、经济法律的制定、经济法部门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的范畴。经济法部门是由经济法律规范组成的,经济法律规范的相当一大部分是以经济法律为表现形式。 但严格地说,我们不能把经济法的产生理解为经济法律规范的产生或经济法律的制定,我们不能把一个或一些经济法律规范等同于经济法,不能把经济法律或经济法律的总称视为经济法,只有相当多的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才是经济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经济法“就是从部门法意义上讲的,是指作为**的法律部门的经济法。因此,把经济法产生理解为经济法这个**的法律部门的形成是正确的。[9] 我们还应明确:经济法律规范产生于古代社会,经济法作为部门法的产生晚于经济法律规范的产生,经济法的产生早于经济法学的产生。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认为“同时论”是错误的,它抹杀了经济法律规范与经济法之间的界限,将经济法的产生等同于经济法律规范的产生。经济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三、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一)古代经济法律规范的产生和发展 我们所说的古代经济法律规范,一般是指包括奴隶制社会经济法律规范和封建制社会经济法律规范,也可称为前资本主义经济法律规范。奴隶制社会经济法律规范,最早出现于奴隶制度古巴比伦国家。早在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奴隶制国家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就对土地的国家所有权和土地的法律保护作出了规定。《汉漠拉比法典》还有对农业、商业、质量、财政税收等经济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规定。我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奴隶制国家土地国有的规定。西周中后期,还出现了土地流通的活动。我国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征收贡赋的制度,商朝的贡赋实行公田收入交国家,西周则按井田计亩征收赋税,西周的财政开支还实行了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等等内容,均体现了我国奴隶制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存在。《楔形文字法》、《汉漠拉比法典》是奴隶制经济法律规范的典型代表。 封建制社会经济法律规范存在的时期较长。在产生过程中,《罗马法》及其复兴起过一定的作用。西欧封建社会从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至18世纪,持续了13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一般从春秋战国之后算起,延续了2000多年。此时,中国的唐律、大明律是其典型代表,都有详细地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定。秦简《金布律》中出售商品须标明价格的规定,秦简《田律》中“春二月林木生长,不得砍伐;春天土地干旱需要水,不得堵塞水道;不得采摘刚发芽的植物;不得捕捉幼兽、幼鸟;不得设置陷阱和网罟捕捉鸟兽;不得毒杀鱼鳖”的规定,汉朝的发展对外贸易的规定,明朝的禁止私人开采金、银、铜、铅、锡和水银矿的规定,唐朝的以户税、地税为基础的“两税法”及“量出以制人”的根据各种开支总额确定两税的总额规定,明朝的中央、地方分级管理,征解制度、财政监察制度和预算制度等财政管理制度,等等,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经济法律规范的相对全面和完善。前资本主义经济法律规范的特点是:反映奴隶主和封建主阶级的意志,公开地维护等级特权,在协调本国经济运行时主要运用直接手段,经济法律规范以“诸法合体”的法典为主要表现形式。[10] (二)空想共产主义者的经济法思想及其意义 18世纪法国空想共产主义的著名代表之一摩莱里(Morelly)在1755年出版了一部学术名著——《自然法典》,该书反映了他对未来公有制社会的理想。作者在书第四篇“合乎自然意图的法制蓝本”,被作者称为“法律草案”,共12类法律、117条。其中,第二类法律是:“分配法或经济法”,有12条规则。从目前的资料反映,这是“经济法”一词最早出现的地方。摩莱里看来,未来社会中的产品不发生买卖和交换,而是通过分配给予公民,“一切产品都要核算,其数量要与每个城市的公民人数相适应,或与使用它们的人数相适应,这些产品当中可保存的物品,均按相同的规则公开分配,如有剩余则保管起来”[11]。摩莱里是在产品(财产)分配规则的意义上使用“经济法”,并以此来表达他富有理想色彩的未来社会的法律规范。[12]19世纪30—40年代法国空想共产主义的著名代表之一德萨米(Dezamy)在1842—1843年分册出版的《公有法典》一书中,也使用了“经济法”这个概念,并发展了摩莱里的经济法思想。 由摩莱里在18世纪提出的“经济法”概念,是建立在空想共产主义的社会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至今“经济法”的涵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它对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概念的形成仍产生着影响。这种影响除了表现为援引“经济法”这个概念的外壳之外,更重要的是人们把空想共产主义者那种具有萌芽状态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思想加以扩大,利用来作为建立现实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经济法概念的一个合理内核。[13]
『叁』 经济法是如何产生的
经济法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2. 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经济法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3. 政府职能转变的推动: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逐渐从直接干预市场转变为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这也推动了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总之,经济法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经济法对于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肆』 日本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
日本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和战后。战前的日本经济法受到德国经济法理论的影响,以统制经济法为基本特征,强调国家的经济目标和垄断特权,忽视甚至禁止私人企业的自由竞争。战后,受美国经济民主和自由竞争思想的影响,日本经济法以衫差搭维持市场竞争秩序法为基本特征。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统制经济法思想
经济统制是指国家对经济活动施加权力干预,使之朝着既定方向发展,实现国家的特定经济目的。战前的日本社会容易接受这样的法律制度,因为其法律对德国法律的依存性,战时统制经济政策的共性,以及大量经济立法活动。
1、二战结束前的统制经济法立法活动
日本的市场经济体制在特殊国内外环境下被统制经济所代替,统制经济法成为国家实现统制经济的最有效手段。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采取战时经济统制政策,颁布《有关战时工业源料出口取缔事宜》等法令;二战爆发后,日本政府重操战时经济统制政策,颁布《国家总动员法》等法令。
2、经济法概念的引入及其影响
经济法这一用语最初从德国法中的“Wirtschaftsrecht”一词翻译过来,以经济统制为其基本特征。日本对经济法的理论研究始于大正末年到昭和初年,日本学者从不同角度理解经济法的各种含义,如行政法学者提出“经济警察”概念,民商法学者关注政府所实行的官民企业一体化组织。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以禁止垄断法为中心的经济法思想
战后,美国占领军要求日本经济非军事化、民主化,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民主化法,其中重要标志是1947年《禁止私的垄断与确保公正交易法》(简称《禁止垄断法》)的制定。
1、经济法的新理念与经济法理论体系
《禁止垄断法》的制定和实施后,学者开始主张以竞争理念为中心研究该法律制度,建立以《禁止垄断法》为中心的新的经济法理论体系。然而,由于长期受战时统制经济法思想的影响,建立以《禁止垄断法》为中心的经济法理论体系需要一个适应期。
2、有关经济法理论体系中的“中心说”与“非中心说”
“中心说”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规制市场支配的法,以竞争法为核心;“非中心说”则认为经济法的理论体系应由《禁止垄断法》和产业政策法两部分内容构成。这两种观点对日本经济法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经济法学会的成立与各时期经济法学的研究课题
1、经济法学会的成立及前期的研究活动
《禁止垄断法》颁布实施后,如何理解经济法的竞争新理念,成为研究经济法学的重要课题。日本经济法学会于1951年成立,推进了经济法学的研究。学会通过年度研讨会,展开广泛的讨论。
2、新一代经济法学者的研究课题与相关学会的成立
进入七十年代中叶,新一代研究者开始从经济法学入手研究经济法理论,展开与《禁止垄断法》有关联的各种事业规制法与竞争法的关系研究。八十年代后半期,随着日本限制政策的缓和化,经济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更加活跃的气氛。进入二十一世纪,日本经济法学研究的新动向表现为研究法与经济的关系,引入产业组织论等。
『伍』 简述经济法产生的原因
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市场本身存在缺陷而导致市场失灵。经济法学界普遍认为,“市场失灵”是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因而也应该是经济法价值生成的根源性因素。
论述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我们需要关注经济法产生与发展的经济、政治、思想等历史条件,并指出经济法发展的新趋势。
关于经济法产生的不同观点,主要有两种:
1. 经济法是随着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管理社会经济的一种方式,它是阶级社会中最古老的法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2. 经济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的产物。这种观点认为经济法是经济和社会的社会化达到相当高度以后,国家政权普遍直接参与生产流通等诸环节的产物。
经济法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具体来说,经济法产生的直接根源是自由放任的商品经济管理模式所产生的市场秩序失衡,从而要求国家公共权力的介入以维护公共利益、稳定市场秩序、促进效率与公平。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包括:
1. 经济法产生的直接根源是自由放任的商品经济管理模式所产生的市场秩序失衡,从而要求国家公共权力的介入以维护公共利益、稳定市场秩序、促进效率与公平。
2. 经济法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即一方为国家相关主管机关,另一方为经营者(包括市场被管理主体和中介组织)。它们之间是调控和被调控、监督和被监督、管理和被管理、引导和被引导的关系,是双方法律地位不平等的关系。
3. 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有宏观和微观两个领域,具体分为宏观调控法律关系、国有参与法律关系、涉外管制法律关系、市场监管法律关系。
4. 经济法所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于其他部门法所调整的对象和范围,因此经济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5. 经济法总体上追求的价值是可持续的社会整体效益。
6. 经济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为经济民主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公正原则。
结合以上分析,经济法的概念可以概括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及其主管部门为了修正市场运行的缺陷、实现社会整体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而履行各种现代经济管理职能时与各市场主体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产生发展的原因和一般规律如何?这是一个学术探讨的问题,建议当面沟通交流。
经济法是怎样产生的,其社会根源,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原因?这是一个相互合作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陆』 简述国际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动因
从宏观上分抄析,迄今为止国际经济袭法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转折更新三大阶段。
历史背景:际经济秩序建立和变迁,取决于国际各类成员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实力对比。各国统治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建立于有利于自己的秩序,使这种秩序成为具有约束力、强制力的法律规范。秩序是内容,法律是形式;秩序是目的,法律是手段。
现实动因:国家,法人,个人相互间在长期的国际经济交往与合作中,经过反复的斗争和妥协,逐渐形成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国际经济秩序。与此同时,各国统治阶级在相互妥协,斗争与合作的基础上也逐步形成维护这种秩序的,具有一定约束力和强制力的国际经济行为规范,即国际经济法。
『柒』 经济、政治、社会、法律四大因素对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4、法律因素,法律因素是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捌』 如何在经济法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理解各国经济法存在的差异性
可以理解为经济法是和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每个国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不同国家经济法的差异性。
所谓经济法就是调整现代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市场规制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产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结果,它把调整的重点始终放在引导各类经济主体依法进行经济活动,保证经济关系的正确确立和有序的进行上,以形成本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经济秩序。
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相比较,在调整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的关系上,各有自己的主导思想。
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它以社会利益为基点,无论是国家机关,还是社会组织或个人,都必须对社会负责,在此基础上处理和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