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英国合同法中对价的评价
1. 什么叫对价它可以有哪些内容
对价指当事人一方在获得某种利益时,必须给付对方相应的代价。具体内容如下:
对价(consideration)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中的重要概念,其内涵是一方为换取另一方做某事的承诺而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代价或得到该种承诺的代价。
指当事人一方在获得某种利益时,必须给付对方相应的代价。
对价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上的效力原则,其本意是“为换取另一个人做某事的允诺,某人付出的不一定是金钱的代价”,也许是“购买某种允诺的代价”。
对价从法律上看是一种等价有偿的允诺关系,而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对价就是利益冲突的双方处于各自利益最优状况的要约而又互不被对方接受时,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平等主体之间的妥协关系来解决这一冲突。
换句话说,在两个以上平等主体之间由于经济利益调整导致法律关系冲突时,矛盾各方所作出的让步。这种让步也可以理解为是由于双方从强调自身利益出发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的一种补偿。
对价是指缔约者之间因缔约行为而使一方得到利益他方遭受损失。对价制度是英国契约法中的特有制度,它是除开盖章契约之外的一切契约成立的必要前提条件。
所谓对价,就是以自己的诺言去换取对方的诺言,或者说,是为了使对方作出某些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而以自己对等的行为来作为保证。
2. 给付对价是什么 通俗的讲啊 不然不明白
即合同关系中,当事人取得一定权利须履行相应义务、履行一定义务须得到相应权利。
对价是英美法系合同法上“consideration”这一专有名词的汉译。从字面理解,“consideration”包含体谅、考虑、报酬及需要考虑的事项等含义。
法律上所谓“consideration”则是指在合同关系中,履行义务的一方由于履行义务而得到某种利益,或者接受义务履行的一方由于接受义务履行而遭受某种损失。此外,接受义务履行的当事人诚实地放弃了某项请求权也被视为有效的“consideration”。
故从法律意义上可将对价理解为“对应的代价”,即合同一方对应于另一方的义务履行而付出的代价。
在票据中,表示支付对价的计算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即应当付给票据当事人认可的相应的代价。我国《票据法》和《英国票据法》均有对价的规定,给付对价即强调了取得票据时必须等价有偿。
我国《票据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非经背书转让,而以其他合法方式取得汇票的,依法举证,给付对价证明其汇票权利。”第十一条规定:“因税收、继承、赠与可以依法无偿取得票据的,不受给付对价的限制,但是,所享有的票据权利不得优于其前手的权利。”
(2)对英国合同法中对价的评价扩展阅读:
本质上看,对价关系是一种互相交换的允诺关系,某人作出允诺是为了换取另外一个人的应允,它体现了合同一方对另一方履行义务的回报,反映了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我国现行法律体系渊源于大陆法系,合同法未采用“对价”概念。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调整相关内容的法律规定,只不过我国合同法是从合同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权利义务对等角度来调整英美法上的“对价”关系,即合同关系中,当事人取得一定权利须履行相应义务、履行一定义务须得到相应权利。
这种法律制度安排上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历史传统、法律渊源的不同,但二者却殊途同归。
3. 英美法系国家的合同是什么
英美合同法名词解释:
英美法系国家主要是英美两国关于合同的判例法、制定法所体现的合同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
合同法在英美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英国、美国没有成文的合同法,只有少数制定法。合同法的渊源主要是判例。关于合同的有关规定也体现在英国货物买卖法、美国统一货物买卖法及美国统一商法典中。英美法系唯一成文的合同法是1872年的印度合同法。在英美法中没有法律行为的概念和债的概念,英美法系的“合同法”如同财产法、侵权行为法构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体系。关于订立合同的各项有效要件,或是关于合同权利义务的履行和不履行的后果,全部规定在合同法中。英美法系各国的合同法是以诺言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英国《不列颠网络全书》给合同下的定义是:“合同是可以依法执行的诺言,这个诺言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美国《合同法重述》也认为合同是一种有法律效力的许诺。相对于大陆法系的“原因”,英美法中称为“对价”。规定任何合同要有约束力的话,要么是有对价,要么要式合同。除蜡封签字合同外,对价是英美法中合同成立的3个要素之一:要约、承诺、对价。
对价就是一方为给付,另一方也为给付,它可以是立约人获得法律上的利益,也可以是受约人受到法律上的损害。信销重要的是对价的价值无须相当。根据法律规定,有效的对价必须是:(1)在立约人与受约人之间进行,不能由第三人承担,立约人只能对受约人承诺利益;(2)合法;(3)具备某种价值;(4)对立约人来说,是允诺将来的利益,而不是过去的利益。
至于现在的利益,英美两国规定不同。
英美法规定蜡封签字合同无须对价,除此之外,其余都是简式合同,需要对价。简式合同不是不要式合同,英国规定票据合同、分期付款合同、海上保险合同等简式合同都陆首要以书面形式作出。
一般除法律规定者外,对合同形式无特殊要求。英美合同法采用违反“公共政策”的概念判定合同违法,包括违反成文法和普通法。凡违反普通法的合同都是违反公共政策的合同。英美法对合同的解释实行表示主义,强调只能从合同条款中或双方公开讲话中来探明双方的意思。
法律还允许对合同条款进行默示推定,即使没有列入书面合同之中的凡一些法律或习惯所规定的内容,也可推定为合同中的默示条款。关于合同的订立,要约和承诺是合同成立的要件,在英美合同法中有重要意义。
对于要约,原则上规定对要约人无约束力,在被承诺之前随时可以撤回或更改其内容,但美国统一商法典规定不可随意撤回要约。对于已经生效的承诺规定不可撤回。
对于合同成立的时间,英美法实行发信原则,即合同自受约人发出承诺之时成立,不论要约人是否收到这个承诺。法律规定可为合同的履行设立担保制度。
对违约金,区分惩罚性和赔偿性两种性质。英美法对合同的履行规定了条件。
根据先决条件、后决条件和同时条件决定合同的履行、暂停、修改或解除。对于合同的不履行,英美法将它分成两类:一是根本违约,违反合同的根本有效条件,这时另一方有权要求解除合同;二是非根本性违约,违反合同的担保,即违反合同的一般条件,此时另一方可以要求赔偿损失,但不能要求解除契约。
违反合同或担保,可以主张直接的损害赔偿、间接的损害赔偿、附属的损害赔偿。损害赔偿是对违约的最普遍的救济。
如果非当事人的过错,发生了不能预见的与订约时情况根本不同的意外事故造成合同不能履行的,当事人可以依“合同落空”主张免除违约责任。合同可依双方协议、履行、违约、履行不能或法律规定而消灭。
总之,英美法系的合同法和其他法律一样,基本上由判例构成,对有些合同采用制定法方式加以规范,如英国《租售合同法》、《陆路及铁路运输法》、《货物供应默尔条款法》、《公平贸易法》、《限制贸易惯例法》等等。英美合同法具有以下特点:(1)英美合同法由判例法和制定法两部分组成。
判例法阐述一般的合同原理和原则,据主导地位;制定法侧重于规范典型合同,据辅导地位;(2)英美合同法赋予法官以很大的自由裁量权,加重公共政策对合同自由的干预;(3)英美合同法没有用债法概念限制合同法,更没有将合同视为债的发生根据之一,而是早坦数将合同视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法律部门;(4)英美合同法体现了经验主义的思想方法。
4. 对价是什么意思
对价是构成合同的三大要素之一,源自于英国普通法系合同法,指一方或双方权利、利益、责任或损失的转移。以下是关于对价的详细解释:
定义:对价可以是一方或双方权利、利益、责任或损失的转移。在合同中,对价的存在是合同有效的关键要素之一。
作用:对价在合同中的主要作用是平衡各方利益,确保交易的公正性。通过对价的交换,各方都能从合同中获益,从而达成交易的共识。
形式与大小:对价的形式和大小可能因交易而异。在某些情况下,对价可能非常微小,甚至为零,但只要存在对价,合同仍然有效。对价的目的在于体现交易的实质,即价值的交换,而非等价交换。
法律解释与应用差异:不同国家对对价的法律解释和应用存在差异。例如,在美国法律中,对价需要是双向的,双方都需要寻求对方的承诺作为交换;而在法国法中,则强调合同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即“cause”概念。
注意事项:在理解和应用对价概念时,应避免滥用对价概念,以免违背合同自治原则。同时,应根据不同法律体系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5. 如何深入浅出地解释合同法中的「对价」呢
对价是源自英国普通法合同法体系的一个独特概念。它是简单合同所必需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无对价的合同视为无效合同。对价必须存在且必须充足,但对价可能不充足。同时,在法官的司法过程中,要警惕对价的滥用,注意平衡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合同公平原则这两个价值。有效对价可能包括从一方向一方转移权利、利益、物质或精神利益,或另一方给予、遭受或承担的某些耐心、损害、损失或责任。对价是一个必须存在的东西,必须充足但是可以不充分。
6. 英美合同法中的“对价”(consideration)的历史发展过程谁知道啊 请问!急~
对价(Consideration),也称约因,它是英美法上所独有的概念。在英美法上,对价最初来源于合同法上的对价原则。按照1875年英国高等法院在Currie V. Misa案的判决中所下的定义,所谓对价是指合同一方得到的某种权利、利息、利润或其他利益,或是合同另一方克制自己不行使某项权利或遭受某项损失,或由此而承担的某种责任。
约因学说的确切起源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英美法上的约因学说起源于16世纪中叶,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至19世纪集其大成。关于约因的起源,有人认为,约因产生于债务的补救;也有人从英国合同法的交易性质方面寻找其起源;有人认为,约因是由关于损害赔偿诉讼的原始侵权性质决定的。在霍姆斯之前,一般认为约因是由衡平法院从罗马法中借用、在做了修正后引入了普通法;但是,霍姆斯认为这是有疑问的。他认为,最早是以quid pro quo的形式将约因和公平联系起来的。科宾也认为,“当今的著述者们都相信,从来没有人找到过任何具体而明确的‘起源’,也没有一个单独的定义可以被说成是唯一‘正确’的定义,而且,也从未有过一个可用以推论地确定强制执行性的简单而统一的‘学说’。”不管怎样,基于上述观点,可以肯定的是,约因学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衡平法的产物。
自产生以来,约因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理论:由19世纪英国法官们提出的“获益—受损规则”和由霍姆斯提出的互惠交易理论;之后又产生了允诺禁止反言原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约因学说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