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调控主体
㈠ 经济法调制主体的职责有哪些
一、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主要职责
职权与职责是相对应的,“职”乃分内之事,“职权”行使不好就要承担责任。职责具体而言包括:贯彻法定原则、依法调控和规制、不滥用或超越调制权、不得弃权,核心是依法调控和规制。
1.贯彻法定原则是调控主体和规制主体的基本职责
调制的法定原则来源其实是整个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即法定原则。贯彻法定原则的基本前提就是立法权的行使要强调法定。由于调制权往往涉及到国民财产权等基本性的权利,不贯彻法定原则将失去对调制权的制约,从而对国民的财产权造成损害。
2.依法调控和规制是调制主体的重要职责
为了保证调制行为与社会经济的千变万化相适应,往往会在立法中赋予调制主体一定的自由裁量的空间,调制主体应当依据具体情况和法律精神作出裁量。
3.调制主体不得滥用调制权和超越调制权,必须适当行使,也不得放弃。
二、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的权利
1.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依法享有法律规定的一切基本权利。由于接受调控和规制的主体主要是市场主体,因而其权利可以统称为“市场对策权”。市场对策权是“经济自由权”的一种表现,并且分为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对策权,以及市场主体对调制行为的对策权两大类。
2.在平等的市场主体之间,市场对策权就体现为相关企业的“竞争权”,即公平竞争权和正当竞争权。公平竞争权着眼于所有的竞争者都得到公平的对待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每个人都有权参与竞争,如果市场出现了垄断则会妨碍公平竞争(垄断者竭力阻止新进入者)。正当竞争权着眼于市场主体在与其他人进行竞争的时候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比如仿冒、诋毁他人商誉等等。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最终会给消费者带来好处(更低廉的价格、更优质的产品)。
3.消费者权利,是消费者的“市场对策权”。比如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受尊重权等等。正是有了消费者的权利的存在,才在实际上对经营者的自由权给与了有效的限定,因为满足不了消费者的权利,那么经营者的自由权只不过是空话,无法真正转化成经营者的实际利益。两者必须协调共存。
4.经济法不同部门法领域存在特殊的“调制权”和“市场对策权”,税法中的纳税人享有“纳税人的权利”,都是调制权和对策权的不同表现。
㈡ 经济法主体有哪些
法律分析:经济法主体一般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内部的职能机构和生产单位、承包户、个体经营户、公民个人和国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第七条:国有经济占控制地位的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行业以及依法实行专营专卖的行业,国家对其经营者的合法经营活动予以保护,并对经营者的经营行为及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依法实施监管和调控,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技术进步。
前款规定行业的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格自律,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不得利用其控制地位或者专营专卖地位损害消费者利益。
㈢ 经济法主体主要是什么
经济法主体的主要类型包括以下几类:
一、国家或政府
在经济法领域,国家或政府是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它主要通过制定经济政策、法规和规章,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控。国家作为经济法主体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
二、企业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也是经济法领域中的重要主体。包括各类所有制企业,如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这些企业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守经济法律法规,遵循市场规则,依法经营,依法纳税。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行为受到经济法的规范和调整。
三、个人
个人也是经济法的重要主体之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如消费者、劳动者等,享有经济权利,也要履行相应的经济义务。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如消费、投资、劳动等,都要遵守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此外,个体经营者如个体工商户等,也是经济法中的重要主体,他们依法经营,依法纳税。
四、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在经济法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些机构在经济活动中提供金融服务,如信贷、保险、证券发行等,其行为受到经济法的规范和调整。金融机构的合规运营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稳定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经济法主体主要包括国家或政府、企业、个人以及金融机构等。这些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受到经济法的调整和规范,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在经济法实践中,各主体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行事,确保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