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七十五条
『壹』 合同法 75条 一年 五年
形成权对应的就是来除斥自期间。除斥期间届满,权利消灭。诉讼时效一般对应的是请求权~
这里的一年和五年都是除斥期间,计算方式不同。一年的计算是,自你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了或者应当知道了你的债务人已经侵害到你的权利了,但你知道一年了都没有行使,那么这个撤销权就消灭了。
五年的计算是,自该撤销事由发生起计算,债务人一直不知道该行为,然后过了五年都不知道,当然也没有履行,那么该撤销权也归于消灭了。因为此时法律更应该保护新成立的已经稳定了的社会所有权关系~~~~
『贰』 《劳动合同法》第75条与《劳动法》第86条有什么不同之处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你好,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劳动合同法中规定的是针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的监督检查,而劳动法规范的不仅是指劳动合同情况
『叁』 民法典675条理解与适用
本人曾就欠条的性质和诉讼时效问题写过一篇文章《欠条的诉讼时效》。但在实务中,还存在一类欠条:约定一段时间(如六个月、一年)后还钱,那么这类欠条的诉讼时效又是从何时起算呢?为便于理解,本文仍以简单案例形式予以对比说明。
本文实务总结:
1、约定一段时间内还款的欠条,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为借款期限届满时;
2、约定一段时间后还款的欠条,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为出借人向借款人第一次主张还款时。
示例1:约定一段时间内还钱的欠条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出具欠条,载明:“今张三因生活需要向李四借款20000元,一年内还。 借款人:张三(签字、手印) 2021年1月1日。”出具欠条当日,钱款交付给张三。
示例2:约定一段时间后还钱的欠条
甲向乙借钱,并出具欠条,载明:“今甲因生活需要向乙借款20000元,一年后还。 借款人:甲(签字、手印) 2021年1月1日。”出具欠条当日,钱款交付给乙。
针对上述2个示例,分别讨论分析欠条诉讼时效问题。
示例1的法律分析
欠条上明确了借款时间为2021年1月1日,约定一年内还,即2022年1月1日之前还,由此可知借款期限为1年,即从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月1日。
法律分析:《民法典》第675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 示例1中,借款期限为1年。因此,张三最迟应在2022年1月1日前还清钱款。《民法典》第188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因此,诉讼时效从2021年1月2日起算。若无《民法典》第195条规定的诉讼时效中断的情形,则到2024年1月2日,三年的诉讼时效届满。假设李四在2024年1月3日以后,向法院起诉,要求张三还款。而张三抗辩诉讼时效已过,则法院会判决驳回李四的诉讼请求。
示例2的法律分析
借款时间为2021年1月1日,约定一年后还,即2022年1月1日之后还,但没约定是从哪天开始还钱,由此可知,双方并未约定借款期限。
法律分析:《民法典》第675条:“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示例2中,欠条并未约定借款期限,只是约定了“一年后还”,故涉案借款期限属于约定不明确,乙可以催告甲在合理期限内返还借款,该合理期限因个案而不同,比如10天。因此,乙可以自2022年1月11日后,随时向甲主张还款。可见,示例2中,诉讼时效的起算点不是固定的,而是由乙向甲第一次主张还款时开始起算。假设自发生借款后,乙从未向甲主张过还款,直到2028年才让甲还钱,而甲以已过诉讼时效为由予以抗辩,人民法院不会支持甲的说法,会判决甲返还借款20000元。
实务案例:马秀菊与何章秀民间借贷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当事人:
上诉人(原审被告):马秀菊。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何章秀。
案情简介:
何章秀与马秀菊系朋友关系。2012年5月26日,马秀菊向何章秀借款3万元,并书具借条一份,马秀菊在借款人处签字。何章秀在庭审中主张马秀菊应在借款三个月后还钱。
何章秀向一审法院起诉请求:马秀菊偿还何章秀借款3万元。
一审法院裁判结果:马秀菊于判决生效之日起10日内返还何章秀借款3万元。
马秀菊不服判决,提起上诉,其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依法改判驳回何章秀的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一审判决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错误。马秀菊出具借条的时间是2012年5月26日,借款到期之日为2012年8月26日,而何章秀起诉日期是2016年7月6日,故已经超过诉讼时效。
二审法院判决结果: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裁判理由:
二审法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何章秀的诉讼请求是否已过诉讼时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条规定:“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本案中,因涉案借条中并无关于借款期限的约定,且何章秀在一审庭审中亦主张马秀菊应在借款三个月后还钱,故涉案借款期限属约定不明确,何章秀可以随时向马秀菊主张权利。一审判决认定何章秀的诉讼请求未超过诉讼时效,并无不当。
案例索引: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2017)鲁01民终899号
附:法律规定
《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第一百九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诉讼时效中断,从中断、有关程序终结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一)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
(二)义务人同意履行义务;
(三)权利人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
(四)与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情形。
第五百一十条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第六百七十五条
借款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期限返还借款。对借款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借款人可以随时返还;贷款人可以催告借款人在合理期限内返还。
『肆』 合同法中撤销权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间还是诉讼时效
一、合同法中撤销权的一年期限是除斥期间。
撤销权的时效历有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两说。除斥期间是法律为形成权设定的行使期间。所谓形成权,是指因单方民事行为即能引起民事关系发生、变更、终止的权利。
主张撤销权时效是诉讼时效的观点认为,撤销权是请求权,即请求撤销合同的权利,不是形成权,债权人不可以自行撤销合同,故撤销权的时效应为诉讼时效。主张撤销权是除斥期间的观点认为,债务人、第三人有诈害行为的,债权人应当及时行使撤销权,因此撤销权时效,属除斥期间。
《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撤销权的期间为一年和五年。债权人知道撤销原因的,自知道之日起,为一年。债权人不知道撤销原因的,自诈害行为发生之日起,为五年。期间届满,当事人撤销权消灭。
二、最高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八条规定:
“合同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一年’、第七十五条和第一百零四条第2款规定的‘五年’为不变期间,不适用诉讼时效中止、中断或者延长的规定”。
该司法解释只是规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五年’期限是不变期间,而未规定该条规定的‘一年’期限为不变期间。审判实践中,对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一年’期限的性质存有分歧。由于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已明确规定合同法第七十五条规定的‘五年’期限是不变期间,而未规定该条规定的‘一年’期限是不变期间,因此,该条中的‘一年’期限应当属于诉讼时效,对此,最高法院的法官也持肯定态度。
拓展资料
一、除斥期间届满,形成权消灭。除斥期间与诉讼时效,都可以督促当事人行使权利,然二者却有质的不同,主要为:
第一,诉讼时效适用于请求权,请求权是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除斥期间适用于形成权。
第二,诉讼时效的适用范围无需事事由法律特别规定,只需符合法院受案范围的请求权,均可援用诉讼时效。除斥期间需由法律明确规定,法律未做特别规定的,当事人不能援用除斥期间。
第三,诉讼时效有中止、中断、延长的制度,除斥期间则无,是固定不变的,故除斥期间又有不变期间之称。
第四,诉讼时效届满,消灭的是胜诉权,当事人的请求权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被请求权人产生时效届满的抗辩权,可以据此对抗请求权人的请求。除斥期间届满,当事人消灭的是实体权利,该权利丧失,不能再行使。
二、《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条释义:
本条是对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情形及撤销权行使期间的规定。
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是指赠与合同成立后,在具备法律规定的情形时,撤销权人可以撤销赠与。赠与的法定撤销与任意撤销的不同点在于:第一,撤销赠与须依法律规定的事由;第二,只要具备法定事由,不论赠与合同以何种形式订立以至经过公证证明,不论赠与的财产是否已交付,也不论赠与是否属于社会公益和道德义务性质,享有撤销权的人均可以撤销赠与。
赠与本是使受赠人取得利益的行为,如果受赠人对赠与人有加害行为或者其他忘恩负义行为的,法律应赋予赠与人有撤销赠与的权利。赠与合同的法定撤销情形,均为受赠人的违法行为或者违反赠与合同约定的行为。赠与人依法撤销赠与的权利,是法律对赠与人加以保护的重要内容。
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情形
依该条规定,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的三项法定情形有如下含义:
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其要点,一是受赠人实施的是严重侵害行为,而不是轻微的、一般的侵害行为。二是受赠人侵害的是赠与人本人或其近亲属,包括配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等)、兄弟姐妹。如果侵害的是其他亲友则不在此列。
至于受赠人的侵害行为是否必须出于故意,是否须达到构成犯罪的程度,一些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则有所不同。如德国规定,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其亲近属有重大侵害行为或重大忘恩负义的行为时,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而我国台湾地区则规定,受赠人对于赠与人或其最近亲属,有故意侵害之行为,依刑法有处罚之明文者;以及对于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者,赠与人得撤销其赠与。由此可见,对撤销赠与的法定事由,德国的撤销条件较为宽松,并未特别指出是故意行为,也没有强调达到犯罪的程度,赠与人即可撤销赠与。而我国台湾地区的条件则较为严格,既明确为故意行为,又需构成犯罪。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受赠人只要严重侵害了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赠与人即可撤销赠与,而不限于故意和犯罪行为。
2.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其要点在于:一是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二是受赠人对赠与人有扶养能力,而不履行对赠与人的扶养义务。如果受赠人没有扶养能力或者丧失了扶养能力的,不产生赠与人撤销赠与的权利。
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其要点在于:一是赠与合同约定了受赠人负有一定的义务。二是赠与人已将赠与的财产交付于受赠人。三是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在附义务的赠与中,受赠人应当依约定履行其所负义务。在赠与人向受赠人交付了赠与的财产后,受赠人如不依约履行其义务,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为了尽早确定赠与关系的去留,撤销权人应当依法及时行使撤销权。赠与人行使撤销权的期间为一年,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计算。这一期间属于除斥期间,即法律对某种权利所预定的行使期间,不存在中止、中断和延长的问题。撤销权人如在法律规定的期间内不行使撤销权的,其撤销权即归于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