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402条解读
⑴ 《合同法》第402条的理解
如果你是法学专业的话,建议你回去读读红色本民法教材关于代回理一章的讲述;你有这个疑答问说明你没有问题,因为这是我们国家采用立法原则的问题;对于代理制度,我们国家采用的是狭义说而不是广义说,也就是采用的是显性代理、直接代理而没有采用广义的隐形代理与间接代理。但是,合同法第402与403条的规定又实际上运用了广义的学说立法,因此造成这样的理解矛盾!这是实际中理论界与实务界协商的结果!当然,这些制度上的小小瑕疵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我们国家关于民事法律行为的规定,它的概念是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民事行为。注意是“合法民事行为”,也就是说“非合法民事行为”不是民事法律行为!这是很怪的,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的东西!如果你在准备司考,建议不要过于纠结一些东西,好好理解基础的,那么就一定没有问题的!
⑵ 《合同法》规定的隐名代理与英美法隐名代理的异同是什么
《合同法》规定的隐名代理与英美法隐名代理的异同是本篇文章探讨的核心问题。《合同法》第402条对隐名代理制度进行了规定,指出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与此相对,英美法中隐名代理的特点在于代理人只公开代理身份或代理关系的存在,而不公开本人是谁,在合同上只签署代理人的姓名,并表明是代理本人。然而,《合同法》第402条的规定与英美法存在一些差异。英美法从正面确认代理关系,而《合同法》则从反面,即从第三人知道或理应知道代理关系的角度,来认定成立代理关系。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代理关系的确认方式上,即《合同法》强调第三人是否知情,而英美法则强调代理人的公开行为。在隐名代理与显名代理的区别上,关键在于第三人是否确知本人的具体身份,而不仅仅是表示代理意思的方式。而第三种情况已不属隐名代理,而属于显名代理,是用默示的方式表达代理意思的显名代理。我国《民法通则》第63条虽未明确规定明示或默示的显名代理,但意思表示可以明示的方式,也可采取默示的方式。因此,《合同法》第402条规定的隐名代理,显然宽于英美法的规定,只包括第一种情形与英美法隐名代理的外延是一致的,而第三种情形则不属隐名代理。这在理论上确实混淆了隐名代理与默示的显名代理这两个概念。同时,文章还探讨了《合同法》关于未披露委托人代理的规定,指出这种未披露委托人的代理与行纪合同可能存在冲突。在理论上及司法实践中,对于怎样识别未披露委托人的代理与行纪合同以及对委托合同与行纪合同的关系及法律适用做出规定,仍需要颁布有关的司法解释,以解决可能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最后呼吁需要关注和解决这个问题,以确保法律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⑶ 合同法402条释义
委托人的介入权,指的是当委托人委托他人签订合同,受托人在授权范围内以自身名义与第三方签订合同后,该合同对委托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然而,如果合同明确约定仅对受托人和第三方有约束力,则对委托人无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受托人以自身名义与第三方订立合同时,若第三方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受托人因第三方原因未能履行对委托人的义务时,受托人应向委托人披露第三方。此时,委托人可依法行使受托人对第三方的权利。在签订合同时,委托人或受托人必须明确告知第三方代理关系的存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零二条,当受托人在委托人授权范围内以自身名义与第三方订立合同时,若第三方在订立合同时知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该合同直接对委托人和第三方产生约束力。但如果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仅对受托人和第三方有约束力,则不在此限。
这些规定确保了合同关系中各方权益的明确和保护,避免了因代理关系不明导致的法律纠纷。同时,也提醒了委托人和受托人在签订合同时应充分披露代理关系,以确保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⑷ 合同法第402条规定了什么内容
合同法第402条已失效,该条迁移至民法典第九百二十五条,规定了以下内容: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受托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效力及于委托人,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一十九条
委托合同是委托人和受托人约定,由受托人处理委托人事务的合同。
第九百二十条
委托人可以特别委托受托人处理一项或者数项事务,也可以概括委托受托人处理一切事务。
第九百二十五条
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
⑸ 《合同法》第402条
你好。
这个属于代理。代理的定义中关于“名义”的问题是这么定义的:“代理人一般应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从事代理行为”。比如隐名代理(本案就是隐名代理)
本案中,代理是指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和名义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委托人可以要求受托人以受托人的名义行使行为,这个也属于代理。而受托人只要向第三方披露委托人的存在,并且第三方有理由相信这个行为是由委托人委托的,则可以要求委托人受合同的约束。
附上代理的特征:1.代理行为是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民事法律行为。
2.代理人一般应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从事代理行为。
3.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独立为意思表示。
4.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
附上代理的分类,注意最后的隐名代理:
分类依产生的根据不同,分为:
一
①委托代理,又称意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被代理人授权进行的代理。
②法定代理,是根据法律的规定而直接产生的代理关系,主要是为保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而设定,如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代理。
③指定代理,即代理人依照有关机关的指定而进行的代理,如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一方为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而没有法定代理人,或法定代理人之间相互推诿,或法定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有利害冲突的,由法院另行指定代理人的代理。代理人享有的代理权是指定的,与被代理人的意志无关,无须委托授权。
二
①本代理
②再代理。再代理又称复代理,指代理人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转托他人实施代理的行为。与此相对,由代理人亲自进行的代理则为本代理。
三
①显名代理。所谓显名代理是指代理人所进行的代理行为,必须以被代理人本人的名义进行。
②隐名代理。所谓隐名代理,是代理人虽未以本人名义为法律行为,但实际上有代理的意思,且相对人明知或应当知道,从而在法律上亦发生代理的效果。
有问题可以继续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