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法博士点
① 请教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们:武大法学院真的很难考吗复试会很黑吗
武大法学院是个很好的学校。
武汉大学法学院,源于1908年湖广总督赵尔巽向清政府奏请设立的湖北法政学堂,1928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时,法学院就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1979年武汉大学恢复法律系,1986年重建法学院。
武汉大学法学院是全国首批获准在法学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博士点和硕士点覆盖了全部的二级学科。拥有1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2个法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了首批法学博士后流动站(含全部博士学位学科点),设有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比较法与中国法”硕士项目。武大法学院现有34个研究机构,其中包含1个“985工程”国家重点创新基地。
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高端智库(首批)、2个教育部“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1个国家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1个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司法理论研究基地、1个最高人民检察院行政检察研究基地。
经过百年洗礼,武汉大学法学院为近现代中国冲破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法律人才,被誉为“珞珈山上的王牌军”。
师资队伍
编辑语音
法学院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师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日趋合理。在该院老一辈法学家的辛勤指导和培养下,一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其中有2人先后被评为全国首届和第二届"十大杰出法学家";1人获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4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
1人被评为"武汉市十大杰出青年";在历届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评选中,该院中青年教师均有多人入选。法学院现有教授47人,占;副教授34人,占,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全体教师的。2003开始法学院一直在实行“双博工程”,力争在5年内实现教授博导化、中青年教师博士化。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武汉大学法学院
② 武汉大学和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研究生毕业,哪个的就业前景更大一些
明显是厦大啊,厦大经济学院很强。。武大的的专长不是经济类的,不过你好像说的是法学类的,那二者在伯仲之间。。
③ 武汉大学法学院的二、研究生培养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法学院研究生招生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0级共招硕士研究生141人,博士研究生65人。到2004级已经发展为硕士研究生468人,博士研究生164人。2004在校研究生共有1700多人。招生的学科专业方面,现有硕士点共14个,包括: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其中包括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三个方向)、社会学、社会工作、人类学、民俗学、法律硕士。法学院已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共6个,包括: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社会学。从2004级开始,对除法律硕士以外的其他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试行以2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培养方式,目的是适应社会对研究生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并尝试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实行多元化培养模式,即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实务型人才培养并重,从而参照国外的成功做法,使硕士学历成为一种过渡性学历。
随着全国各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也变得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趋激烈。面对压力,法学院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主战略,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和拓宽就业途径为工作重点,使我院研究生保持了高就业率。2004届研究生就业率为97.3%,少数在毕业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也陆续在毕业后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单位,并按照学校政策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予以派遣。 研究生奖学金分为普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和专项奖学金。普通奖学金通常称为生活补贴,奖金的发放对象是在校的全体非定向和自筹经费类研究生,即统招统分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奖金标准是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300元,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400元。
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奖励对象是在校的非定向类、自筹经费类和非在职的委托培养类研究生,每年10月份按上述人员总人数的20%评选,其中4%为甲等奖学金,奖金额为1500元;7%为乙等奖学金,奖金额为1000元;9%为丙等奖学金,奖金额为700元。在优秀研究生中评选产生优秀研究生标兵,其名额为有资格参评优秀研究生总人数的1%;一般情况下优秀研究生标兵为甲等奖学金的获得者,只享受荣誉称号和证书,不再增加奖金额。
法学院研究生专项奖学金主要是全校范围竞争的“蓝月亮奖学金”、“宝钢奖学金”、“中科院奖学金”、“三星奖学金”和只针对法学院研究生设立的“韩德培法学奖”(是以武汉大学著名法学家和教育家韩德培先生的名义设立的,每年奖励6名研究生,奖金额为每人2000元)和“解放国际法奖学金”(是法学院杰出校友黄解放先生专为国际公法硕士研究生设立的奖项,每年奖励国际公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第一名,奖金额为2000元)。专项奖学金的评奖时间也是每年10月份,与优秀研究生的评选同时进行。
为了缓解研究生读书期间的经济压力,帮助在读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有关部门、学校及有关银行共同努力,向部分研究生提供了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的对象是在读的自筹经费类研究生,每名贷款申请人每年可获得6000元国家助学贷款,在校读书期间全免利息,毕业后开始计息。从2003年起,已经有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向我校研究生提供了助学贷款,受到了广大研究生的热烈欢迎。
④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的介绍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高校系统最早成立的国际法学研究机构之一,也是中国法学科学中最早设立硕士点和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该所于1987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重点研究所,并于1988年确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7年,国家教委批准该所的国际法与比较法为“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成立以来来,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一直同时注重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的研究,并强调这些学科的交叉和综合研究,在中国国际法领域形成了分支学科和研究方向齐全、学科发展水平齐头并进、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突出、科研和教学成果领先的鲜明特色。2000年9月,该所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