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注会经济法考后讨论
㈠ cpa经济法十天看的完吗
cpa经济法十天看的完吗如下:
注会经济法备考注会经济法的时间在1个月至3个月之间。
1、自身基础:如果你是在大学阶段学过相关课程并且成绩较好,那么可能时间可以适当缩短。如果你从来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或者已经忘记了很多内容,那么需要更长时间的备考。
2、每天投入的时间:你需要考虑你每天可以投入多少时间进行备考,推荐每天至少3-4小时。如果你工作或者学习压力大,可以适当减少备考时间。但是需要保证每天都有一定的备考进度。
3、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你需要确定使用的学习方法是否有效。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学习方法无效,可以重新寻找其他适合的学习方法。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经济法应用在实践中的方案设计与执行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增强对于相关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认识。
5、注意学习方法:因为注会经济法的内容繁多、知识面广,需要采用多种不同的学习方法,例如观看视频课程、做题经验分享、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自主思考和讨论等。
6、注意时间和心态管理: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管理,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进度和计划,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自信,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紧张和焦虑。
㈡ 考证,出路到底有多大晒晒自己的证书讨论一下
我44岁考了注会证书,49岁跳槽到会计师事务所。51岁考了房地产估价师证,53岁考了资产评估师证。现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另2个证外挂赚外快。打算再用1到2年加考土地估价,换房地产估价师新证。2年后退休,有资格做会计师事务所和房估股东,喜欢上班就接着做注册会计师,不喜欢上了,就把证挂出去,做股东,退休金加股东收入,生活会很滋润。
从23岁到49岁,我一共考取了10个证书,可以给大家说一说考证的用处。
我是199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
一、1994年,考取助理会计师,没有感觉有什么用处,但开启了考证之路;
二、1996年,考取中级经济师,正逢单位分房,中级职称可以加2分,我分到了一套90余平方的住房,排在大多数同龄人之前;
三、1997年,考取中级会计师,当年被提拔为会计科副科长,这个证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2001年,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这个证书的取得,让当年的自己,在单位名声大噪,还发了1000元的奖金。
五、2002年,考取注册税务师证书,加上CPA证书,为自己跳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2007年,考取注册资产评估师,一直没有什么用处,直到今年,才找到一家事务所挂靠,有了挂靠费收入。
七、2009年,考取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证书(CIA),当时自己在一家500强外资企业,由于英语不好,备受奚落,这个CIA证书,让自己多多少少展现出了实力。
八、2015年,考取房地产估价师证书,当年自己担任一家地产公司财务总监,此证书的备考学习,使我对地产财务专业之外的业务知识,有了拓展,加速了业财融合。
另外,房地产估价师证书,也有挂靠费的收入。
九、2016年,考取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资格证书(CMA)。这个证书,是听了中介的宣传,花费1.5万元购买了网课。说实话,这个证书,我觉得并没有什么用处。
十、2020年,考取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这几年,房地产业下滑明显,我转战建筑行业,一级建造师证书,为自己成功改换行业,快速适应建筑行业,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上的证书中,我觉得最为有用的是: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和一级建造师。尤其是注会、注税,每次通过猎头跳槽,注会、注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比证书更为重要的是:年龄,过了48岁以后,证书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只能通过朋友、熟人介绍工作。
适宜的年龄,加持各项资格证书,才是职场的利器 。
2017年以来先后取得了一级建造师、一级消防工程师、法律职业资格证和注册会计师,证书和出路的关系因人而异。
我是在一家国企上班,属于那种吃不饱饿不死的工作,每月一万左右的收入。当初考证纯粹是为了挂靠挣点零花钱,但是现在国家检查的越来越严格,挂靠基本不可能了,特别是国企员工,社保全国联网。
不能挂靠,单位能不能用那?我们单位也是一个特大型的国企,有建筑施工、也有财务、还需要懂法律的人,就目前而言,我的证书单位都是装不知道处理的。
众所周知,国企的关系大于能力,特别是一些老牌企业,更是错综复杂,领导说你行你才行。
前段时间我们单位的房产中心招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优化,我想我有一级建造师,这家单位离家近,应该没问题。当时就报了名,还给媳妇打了包票说肯定没问题。
结果连通知我参加面试的机会都没给,很郁闷。
想辞职又没有魄力,家是农村的,没有退路,好不容易找个工作,虽然不是很满意,但令很多人羡慕。这次也实实在在的感到关系的厉害。
对我来说没有经济效益,但这几年来养成了学习的习惯,懂了一些工程、财务和法律的相关知识,也只能聊以安慰自己了。
个人感觉如果在私企或者是灵活就业人员用处还是很大的,首先有了选择的机会。
考证,确实是一条屌丝逆袭的路。
分享身边几个屌丝逆袭的考证路:
第一个例子,我的同事,一个因为考过注册岩土工程师证书而逆袭的人。考证之前,他跟我一样,就是一个工地狗,说好听了叫做技术员,实际上就是一个测量放线工,每月工资8000元。考证之后,证书放到一个勘察设计单位,扣除五险一金后,每三年49万,平均到每月14000元左右。他自己也就不干测量放线的劳累活了,找了一个离家近的,每月4000元的工地监理工作,每天悠哉悠哉。生活水平因为这本证书有了大幅提高。
第二个例子,我的女同学,考了注册会计师。其实她本身就是一个企业的小会计,每月3500元工资,没有五险一金,每个月月底都是因为各种报表忙的焦头烂额。自从考了注册会计师后,被某个拥有审计资质公司老板挖走,好像年薪有20万,连证带人,而且工作轻松的不得了,每天就是签签字,没有加班之说。连他自己都说,因为这个证书,脱离了女屌丝行列。
第三个例子,我的大学同学,毕业后就职于中铁某局。项目干了七八年,职位一直升不上去。后来考了一级建造师后,职位由施工员上升为项目技术负责人,工资涨了9500元(包括证书费用和职位晋升工资)。没过一年半,就变为拥有实权的项目经理,据说年薪差不多有一百多万(听别人说的)。总之也算屌丝逆袭系列。
所以,考证只是通往罗马的一条路。对于有能力的来说,证书就是如虎添翼。对于普通人来说,考证增加自己在 社会 上的竞争能力。
个人认为考证只是多了一个选择的可能性。如果讨论考证和自己今后的工作前途联系的话。一是什么时候考。越早考越考,最好在上学期间都考出来,因为那时候有时间有精力,没有多少压力,可以专心致志的考。有些证到了一定阶段都会有报考的限制,比如司法考试,以前非法学也能考,现在已经严格限制了报考条件。如果等到工作之后再考虑考某一个证,会非常艰难,除非你一直从事着相关专业的工作,恰好又需要这个证,否则真的很难。
二是考的什么证。有些证其实没必要考,考了也不会有多大作用,不如会计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点等。要考就考那些具有敲门砖作用的,比如司考证,注测会计师证等。这里说一下司考证,考的科目特别多,通过率也比较低,但是考过了这个证,就有资格去做律师,有很多很多机会去考公务员,比如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监狱,以及其他政府及监察部门,还可以到国企,大型企业私企做法务。这都是不错的选择。所以考一个这样的证,是对自己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和前途很好的选择。
三是考证的作用,不是说考了证就能有一个好的工作和前途,有了这个证只能是你有了选择的机会,所以不能把考证和自己的出路完全的挂钩,但是有机会能考则考,谁又能保证翻身的机会不会因为你有了某一个证而降临到你的头上呢。
我是从13年,33岁才开始考证。之前工作的环境太舒适,完全没有考证的觉悟。13年监理工程师 公路检测师,15年消防工程师 17、20公路检测师增项,21年注册道路工程师。除了公路检测师在工作中用到,其他的可以说对实际工作没有作用。但是学习本身就是收获,开阔眼界。同时证书多在相等条件下,至少证明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要强一些。
不要想着及时变现,你走过的路,看过的书,总会在身上有沉淀。
我考了一级注册建筑师证,因在事业单位考下来也不能挂,现在一直压箱底了[捂脸]
44岁女,2006年考了一级造价师,2008年过了中级经济师(建筑专业)。2020年考了监理工作师。造价和中级经济师都是自己看书,花了2.3百报名费,监理没买书,直接买的课件,花了300。这三个证花了总费用不超过1500块。花费的主要是时间和精力。一直在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有了证书,工作肯定获益匪浅。
如果不懂这一行,仅想凭证书转行,还是比较困难。
如果再要考,那就是咨询工程师了。
个人认为考证还是有一些作用,但是最好是年轻的时候考,上了年龄后作用就下降了。
2015年,通过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资格证书,我本来想去兼职的,但很多律师事务所都让坐班,不要兼职,7年了,什么用都没有。哦,从去年开始我任人民陪审员,原来是一个案子给30块钱,今年涨到60,但全年最多陪30个案子[捂脸]。前两天申请公职律师,不知有用没有?唯一的好处是,大家一听说,纷纷肃然起敬,呀,你这么厉害 ,法考都能过。教学的时候考的教师资格证,没用[害羞]。在单位做会计时,考了个会计从业资格证,现在这证也没用,我在单位不做会计了,可以私底下接点私活,给企业做账,但也好难,因为专业的代理记账公司太多了,这种活不多[捂脸]。所以,我考的证基本没用[捂脸]。2003年,考了公务员,好好工作是第一位的。[捂脸]
㈢ 注会的经济法税法哪个老师讲的比较好总结也比较好的,需
讨论注会经济法与税法课程的最佳讲师,众说纷纭。然而,从个人经验出发,张泉春老师成为我心中的首选。
张老师以其独特的授课风格,将繁复的经济法与税法知识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讲解,使得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他的授课节奏适中,善于运用实例解析理论,使得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有趣。更令人赞赏的是,张老师对细节的关注与严谨的学术态度,使得课程内容不仅全面覆盖考试要点,更在总结归纳方面展现出极高的水平。
叶朱老师则以其细致的讲解风格赢得了许多学员的喜爱。叶老师授课时语速适中,内容详尽,尤其在复杂概念的解释上,更是耐心细致,力求让每个知识点都能被学员充分理解。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教学方式,对于那些需要时间消化知识的学员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
然而,个人喜好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建议在选择讲师时,不妨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和偏好,多听听不同老师的课程样片,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位。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综上,张泉春和叶朱两位老师的经济法与税法课程在学员中都有极高的评价,张老师的直觉与叶老师的细致,共同为学员提供了一种丰富的学习体验。在选择过程中,希望每位学员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学习节奏与风格的老师,以最高效的方式掌握知识,顺利通过注会考试。
㈣ 注会复习策略
1.了解注会考试的特点和规律,
2.合理的选择报考科目,很大程度上影响本专人备战2009年注会考试的复习效属果和考试结果; 3.因人而异选择备考科目,直接参考的因素包含个人基础、时间、毅力、韧劲等;
4.不容忽视的选择,如果报考的科目太多,花在每个科目上的精力就会很分散,战线拉的过长可能会最终一无所获;
注会考试各个科目的特点,内容,难度顺序
1、从知识层面上,难度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和《经济法》 知识联系 1.《会计》和《审计》联系最紧密;
2、《会计》和《税法》有联系;
3.《会计》和《财管》;
4.《经济法》比较独立,基本和其他科目没有什么关系。
练习程度
1.《财务成本管理》﹥《税法》﹥《会计》﹥《审计》和《经济法》;
2.一般来说《财务成本管理》需要多练习掌握和运用公式;
3.《会计》和《税法》练习重在理解和记忆知识;
4.《审计》做练习重在理解知识;
5.《经济法》做练习重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