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不可抗力是什么意思
Ⅰ 合同法不可抗力条款117条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53条及《合同法》第117条第二款,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签订时无法预见、无法避免且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判断某一事件是否构成不可抗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1. 不可预见性:在订立合同时,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到的事件。判断标准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客观标准是指一般理智正常的人能够预见到的情况;主观标准则是根据合同当事人的年龄、智力、知识水平等因素来判断。
2. 不可避免性:尽管合同当事人采取了及时合理的措施,但无法阻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如果事件的发生可以通过当事人的行为避免,则不能认为是不可抗力。
3. 不可克服性:合同当事人无法克服由意外事件造成的损失。如果损失可以通过当事人的努力克服,则该事件不构成不可抗力。
4. 履行期间性:不可抗力事件必须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后至终止之前,即合同履行期间内。若事件发生在合同订立之前或履行之后,或在一方履行迟延且经对方同意时,则不能构成不可抗力事件。
综上所述,构成合同不可抗力事件必须同时满足上述四个要件。
Ⅱ 合同法规定的不可抗力因素
1. 合同法中不可抗力的定义:不可抗力是指在合同成立时无法预见、避免且克服的客观情况。
2. 不可抗力事件的分类: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天灾,如火灾、旱灾、地震、风暴、大雪、山崩等。第二类是由社会原因导致的社会现象,包括战争、动乱、政府干预、征收征用、罢工、禁运、市场行情变化等。
3.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规定,若因不可抗力无法履行民事义务,不承担民事责任。但若有其他相关法律规定,应遵循其规定。在此法律框架下,不可抗力被理解为无法预见、避免且克服的客观情况。
Ⅲ 如何区分合同法中的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
在合同法中,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区分如下: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当不可抗力影响合同履行时,部分或全部免除责任,除非法律有其他规定。如果当事人因迟延履行而发生不可抗力,不能免除责任。
2.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六条明确了情势变更的定义:合同成立后,若发生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无法预见、非不可抗力造成且不属于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继续履行合同对一方明显不公平或无法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请求法院变更或解除合同。法院应根据公平原则和案件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变更或解除。
3. 不可抗力与情势变更的主要区别包括:
- 履行障碍的程度:不可抗力导致履行不能,而情势变更虽可能导致履行困难,但未达到履行不能的程度。
- 免责事由:不可抗力是法定的免责事由,当事人只需证明不可抗力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或产生损失,即可免责,法院无权裁量。情势变更不是法定免责事由,当事人有请求变更或解除合同的权利,法院具有裁量权。
- 效力发生:不可抗力的效力自然发生,无需人为介入。情势变更的效力发生取决于法院的裁量。
- 出发点:不可抗力从违约责任角度考虑,解决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的问题。情势变更从合同效力角度考虑,解决合同是否继续有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