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的背景
『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有何历史意义
《合同法》对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并称为三大框架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于199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法的颁布实施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该法立法背景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期,其立法精神和旧体制下的经济合同有明显的变化.
一.合同法的基本目标是节约交易成本
合同法作为维持市场交易的最基本制度,被誉为市场经济的宪章。作为基本制度,它从来是制度经济学研究的基本起点。诺斯认为制度是一种博弈的规则,制度的变迁就是游戏规则的变迁;诺斯利用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得出的重要观点之一是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来源于对交易成本的节约。
二.对产权的清晰界定,是新合同法据以立法的基础。
应该说没有对产权的界定,交易就无法谈起,没有交易实际上市场也就不复存在。过去的三大合同法虽然也在名称上称为合同法,但其内容中最大的缺陷或其存在的理论前提的最大缺陷是当事人产权未被明确界定。在旧经济合同法中,规定了合同当事人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订立合同,而所谓合同当事人是没有被明晰产权的企业。企业是国营企业,是政府的下属单位。在计划体制下存在“政府替代企业”的现象。
三、“上级机关”的退位,是从“政府替代市场”到“企业、市场相互替代”的回归。
经济学家们在研究市场,研究企业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实质上是市场的替代品,而且市场与企业又有相互替代作用。市场、企业的替代的均衡点应为企业收益的最大值。减少无效交易成本,增强交易安全。
『贰』 合同法是多久下发的 合同法的颁布时间是
1、颁布背景
合同法是国家制定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民法典之一,它对于保护公民及企业的合法权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合同法颁布于1999年3月15日,并于同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正式成型,填补了我国合同法律制度的空白。
2、颁布目的
合同法的颁布目的主要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社会公正、保护合法权益以及提高合同履行的效率。在此之前,我国没有完整的合同法规体系,这样就给了市场经济的不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制定出了这部法律。
合同法的颁布目的有三个基本点:第一是改变以管理为主到管理和保护相结合的原则,保护约权人权益。第二是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法律制度,推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三是加强合同实行的有效性,为各方当事人互惠互利提供法律保护。
3、制定历程
合同法是我国的一部重要民法典,它的制定历程非常漫长、曲折。自1987年公布了《合同法基本原则》以来,历时长达十年之久,召开四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经过多次酝酿和修改,于1999年3月15日正式颁布,同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
整个制定的历程以及政策的调整都经历了一个从偏向一方、到逐步平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但推动了合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为我国的法律构架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实现了“我过,则人过”的原则。
4、合同法的影响
自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对于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保护、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保障体系、提高经济效益、规范经济秩序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通过合同法的完善和健全,社会各界的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都得到了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更好的提高。而且,合同法的实施也增强了人们对合同法律约束力的认识,提高了当事人诚信履行合同的自觉性,为未来合同法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