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有关婚姻法的剧本

有关婚姻法的剧本

发布时间: 2025-08-05 11:46:27

A. 赵树理 《登记》内容简介

小说主要以张家庄张木匠的老婆小飞蛾为主人公,描写了她与婆婆和女儿艾艾三代女性的婚恋故事。艾艾母亲小飞娥发现女儿所藏之罗汉钱,回忆起20年前自己与恋人保安相爱,后来被父母拆散强迫嫁给张木匠的经历,恐女儿日后重蹈复撤,于是拒绝了媒婆的相亲。

村里另一对男女青年小进与燕燕也在相恋,在旧习惯势力包围中,他们为争取婚姻自由相互支持。燕燕主动上门对小飞娥为艾艾说亲,经劝说同意将艾艾许配给小晚,但因村长阻挠而未办成婚姻登记。两个月后,《婚姻法》颁布,这对恋人终于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女儿艾艾与同村的小晚自由恋爱,也受到同样“名声不正”的非议,但在一个新时代长大在《婚姻法》的保护下,这些年轻人最终突破束缚, 结婚了。

赵树理作品《登记》的创作完成于1950 年 6 月 5 日,并于1950 年 6 月发表于《说说唱唱》, 是为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出台创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 后被改编为《罗汉钱》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可以看作是《小二黑结婚》的姊妹篇。


(1)有关婚姻法的剧本扩展阅读

赏析

《登记》是赵树理建国后写得最精彩、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之一。发表于1950年。是为了配合我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赶写的一篇评书体短篇小说。

反映的是解放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矛盾,它的主人公争取婚姻自由的主要阻力,不是来自混进村政权的恶霸势力,而是几千年来把妇女看作男子附属品的封建传统思想。

描写的是一个全新的解放了的农村,新政权颁布的婚姻法保护着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艾艾与小晚的恋爱,获得了美满的结局。

作品通过叙述艾艾和她的母亲“小飞娥”两代人爱情、婚姻的经历,揭露了封建习俗、传统的婚姻道德对农民人格、心理、爱情、家庭生活的束缚;批判了农村包办婚姻封建思想的危害。

同时,也通过描写基层干部王助理员的不良行为,尖锐地揭露了建国初期某些干部身上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因此,这是一篇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反封建的色彩更为浓厚。

作者特别关注了新的社会条件下的反封建任务,较早地触及了农村新的现实矛盾,揭示了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艰难性和曲折性。

B. 马锡五的典型案例

1938年,华池县封家园子村有个封芝琴(小名胖儿),由其父封颜贵包办,与张金才之子张柏儿订婚。1942年5月,封颜贵为多索聘礼,企图赖婚,一方面教唆女儿以“婚姻自主”为借口,要求与张解除婚约;另一方面又将女儿高价出卖。而封胖儿与张柏儿在一次偶然相遇中,表示自愿结为夫妻。
当她得知父亲又将自己卖给庆阳县朱孝昌为妻时,便暗中通知张家。张金才遂召集亲属20余人,深夜携棍棒闯入封家,将封胖儿抢去。封颜贵以张家“抢亲”为罪名将其告到县司法处。县司法处不经调查研究,冒下判决:判处张金才徒刑6个月,封胖儿与张柏儿婚姻无效;但对封颜贵屡次出卖女儿的不法行为却不予追究。对此,当事人不服,群众也不满意。适逢马来华池巡视工作,封胖儿拦路告状。
马锡伍亲赴封家园子,深入调查了解,还征求封胖儿对婚姻的意见。在弄清全部案情的基础上,就地公开审理,最后作出判决:依法撤销华池县司法处的判决;封、张双方同意结婚,其婚姻有效;张金才黑夜抢亲,扰乱治安,判处短期徒刑;封颜贵多次出卖女儿,违反政府法令,判处劳役,以示惩戒。对这个判决,群众认为合情合理,受罚者甘心服罪,一对青年人更是欢天喜地,结成了美满夫妻。《解放日报》为此发表社论,评述了马锡伍审判方式的特点,认为这是边区司法战线上的伟大创举。后来,边区文艺工作者以此为素材,编写了鼓词《刘巧儿团圆》和剧本《刘巧儿告状》,以后这一故事又被改编为著名的评剧《刘巧儿》。
“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审判制度建设成就之一,就是树立了群众路线的审判方法和作风。陕甘宁边区司法机关曾采取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的审判方法和作风,也就是依靠人民、联系人民、便利人民的群众路线的审判作风。”1943年,华池县温台区四乡农民封彦贵为贪图彩礼,骗自己的女儿封芝琴(小名封捧儿)与自幼定亲的张柏解除婚约,暗中把女儿卖给了庆阳县48岁的朱姓地主。封芝琴发现受骗后,坚决不从,并表示愿维持原有的婚约与张柏结为夫妻。而张家得知封彦贵买卖女儿后,便召集亲邻乘夜抢回封芝琴与张柏成亲。封彦贵眼看人财两空,气急败坏,告张家抢人。县司法处受理后,对违法抢婚者判刑6个月,同时判封芝琴与张柏婚姻无效。封芝琴对此判决不服,当听说马锡五专员要到华池县检查工作时,决定拦路告状。1945年4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的《一件抢婚案》中,对此作了详细报道马专员马锡五是边区妇孺皆知的,他在陇东当了这几年专员,每年总要到所属各县巡视几次工作。这里是华池县境……迎面走过来一个二十几岁的乡下姑娘,当她发现面前来的是马专员,不觉怔一下,然后立即深深地一鞠躬……这就是封捧儿,是封家园子抢婚案的女主角,她碰见了马专员,就这样告起状来……封捧儿凌凌乱乱支支吾吾向马专员诉说了一遍。“好吧”,马专员说:“我现在到乡公所去,你放心,我总要搞好这件事才走。”就这样马专员受理了这件案子。马锡五首先在当地乡村干部和群众中作了调查,详细询问了事情的前后经过。为了了解当地群众对这件事情的看法,马锡五和乡区干部访问了许多老百姓。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群众对封张两家的纠纷虽然看法不尽相同,但对于封芝琴和张柏这一对好好的小夫妻被拆散,群众表示不满。这就证明前次县司法处的判决的确不妥当。在此基础上,马锡五又派平日和封芝琴接近的妇女与她谈话,以了解她的想法。并亲自征求封芝琴的意见。封芝琴的态度很明朗。她表示:“死也要与张柏儿结婚。”全部真相都弄清楚后,马锡五立即会同华池县司法处负责同志在当地乡公所进行了群众性的公开审理,邀请乡亲们参加案件审理,让大家发表意见。群众既对这种座谈式的审判感到新奇,也为自己能参与审案而兴奋。老百姓到的很多,有一些只是来看看“专员审案子”的,瞧瞧热闹;有一些则是来发表意见的,既然有权利说话,他们早就心里痒得慌了。审理开始,首先是一般地讯问当事人,然后重要的节目到了:请大家发表对全案的意见。许多人说了话,有老头子,也有青年人,有男的,也有女的。大家议论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封捧儿既然同意,一对少年夫妻没有问题,不能拆散。摸清群众的意见后,进行了判决:承认封芝琴和张柏这对青年的婚姻有效,同时对买卖女儿者和非法抢亲者都给以处罚。“这一回真正把问题解(决)了,不像前次那样光通过法庭判决而问题没有真正解决。这一回大家都觉得入情入理,非常恰当,受罚的承认自己罪有应得,一对小夫妻更是皆大欢喜。”马锡五对“封芝琴婚姻案”的公正审理,不仅使一对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主的青年心愿得以实现,也使群众在参与案件审理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自觉遵守边区婚姻条例的意识,有力地打击了买卖婚姻的陋习。“封芝琴婚姻案”的公正判决一时成为美谈,并迅速传遍边区。

1943年3月,陇东分区专员、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在华池县检查工作时,通过深入调查,公正审理了当时很有影响的“封芝琴婚姻案”,并由此创造了深入调查研究,坚持原则,坚决执行政府的政策法令,座谈式而非坐堂式,“民门”而非“衙门”的“马锡五审判方式”。上世纪50年代初以“封芝琴婚姻案”为原型的倡导新婚姻观念的评剧《刘巧儿》,以生动的人物、故事和脍炙人口的唱段红极一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对1950年4月诞生的新中国第一部法规《婚姻法》的宣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当演出《刘巧儿》,常常使我想到这位勤恳为人民办案的马专员。”新凤霞“封芝琴婚姻案”发生后,边区著名民间艺人韩起祥以此为基础创作了长篇说唱文学《刘巧儿团圆》,在边区广大地区演唱。由于顺应了边区青年大胆争取婚姻自主、反对买卖婚姻的强烈意愿,再加上故事曲折生动,很快走红陕甘宁边区,并传唱到其他解放区。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婚姻制度。“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怎能嫁他?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这是以《刘巧儿团圆》为脚本改编创作的反映青年争取婚姻自主的评剧《刘巧儿》中脍炙人口的唱段。马锡五对这部宣传婚姻法的剧目十分关注、关心。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巧儿的首演者新凤霞这样回忆:有一天在民主剧场演出,散戏后马锡五同志到后台看望我们。“他身穿老区的粗布灰制服,满面笑容,和蔼可亲。他一进后台大家就把他围住了……连前台的工作人员也来后台跟马锡五同志坐在一起谈心,都要听听他看完《刘巧儿》的意见。马锡五说:刘巧儿这个角色演得好,很真实,唱得也好。赵柱儿演得也朴实,和真的柱儿很像。”同时,他也热情地提出了改进意见,主要是演员的化妆,要符合当时当地的习惯,如巧儿辫子上扎红丝绳不对,应当是用红绒线绳扎辫子,还应戴上朴素的耳环;赵柱儿头上扎的毛巾结子应打在前头,打在后头是河北农民的扎法,而不像陕北农民了……《刘巧儿》剧组根据马锡五和一些当年在边区工作过的老同志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改进。之后,更加接近现实、接近生活的《刘巧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赞誉。新凤霞在回忆文章中曾对当时的演出盛况及其影响作了如下描述:1950年,为宣传婚姻法,《刘巧儿》演遍了农村、工厂……有一回我们到顺义县演出,散戏后我正在卸妆时,进来一位老头,还有一位十六七岁的女孩儿跟着。老头对我说:“戏很好看。看戏后我决定不做‘巧儿她爹’,我女儿要学刘巧儿。我跟闺女说了,明天就去退彩礼。”说着,老汉低下了头,脸上带着很难为情的样子。女孩走到我面前,红着脸小声说:“谢谢。”原来,女孩自己找了对象,父母不同意;父亲做主给女儿包办了婚姻,收了彩礼。女孩儿反对,吵着闹着要死要活。没想到看了《刘巧儿》,老汉改变了想法,决定退彩礼,女孩儿为这太感谢我们了,非要亲自向我道谢不可。他们爷俩欢天喜地地走了,看见他们幸福,我也感到幸福。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将评剧《刘巧儿》搬上银幕,“刘巧儿”的故事传遍全国,剧中的刘巧儿和赵柱儿成为了那个时期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包办的男女青年心中的偶像。
在边区群众口中,马锡五被誉为“马青天”,但他却只把自己看作一名为大家做事的“公家人”马锡五,陕西志丹县人。1930年追随刘志丹参加革命活动,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陇东人民熟悉和爱戴的领导人。在长期从事革命斗争并担任重要领导工作期间,他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正确贯彻和维护党的政策与原则,1937年9月任庆环分区专员公署专员,1940年7月,庆环分区与陇东分区专署合并为陇东分区专署,马锡五任副专员、专员,1946年4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院长。在长达10年之久的时间里,马锡五与陇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尤其是在1943年兼任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期间,为健全边区的法制,他几乎走遍全区所有村庄,走家串户,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设立流动法庭,公开审理,公平办案。他不仅正确公正地审理了著名的“封芝琴婚姻案”,还通过详细了解案情,大胆走群众路线,审理平反了当时影响较大的曲子县所谓的“三兄弟谋财杀人案”,释放了被错押的三兄弟,惩办了真正的凶手。此后,他又受理了合水县五区六乡的两起对县判不服的土地纠纷案,他派分庭有关工作人员深入实地调查,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合理、妥善地解决了这两起有影响的土地纠纷案。这几起在边区颇有影响案件的正确处理,让边区群众认识了为人民办好事的“马青天”,边区到处传颂着马专员深入群众,公平断案的佳话。同时,边区司法战线上也正式总结并形成了著名的“马锡五审判方式”。“马锡五审判方式”的主要特点即深入调查,不轻信呈状,在司法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通过深入群众开展全面的调查而弄清案情事实;合理调解,将判决和调解相结合,在坚持政策法令的原则下,对一般民事案件进行合理的调解;实行座谈式而非坐堂式,“民门”而非“衙门”。集中为一点,就是“充分的群众观点”。“马锡五审判方式”从1943年开始形成,到1944年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推广,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司法工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马锡五的名字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人民司法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马锡五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和作风,以及他的卓越政绩,得到了人民的赞誉,受到了党和边区政府的表彰和奖励。1943年1月,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西北局和边区政府表彰和奖励了全边区推选出来的领导经济建设成绩昭著、刻苦奉公、在群众中有威信的22名领导干部,马锡五就是其中之一。毛泽东主席在给他的奖状上亲笔题词为:“一刻也离不开群众。”在马锡五心中,人民群众是最伟大的,最有智慧的,“三个农民佬,顶一个地方官”,这就是马锡五的信条。他平易近人,谦虚朴素,善于接近群众也乐于接近群众,他时常走村串户,和乡亲们谈天说地,了解群众的疾苦,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他总是认真地去解决。他为群众解决了一个个冤案,他处理的案子件件入情入理、公平公正,不仅使群众感到满意,而且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民主政权的信任,大大提高了党和政府的威信。在边区群众口中马锡五被誉为“马青天”,但他却只把自己看作一名为大家做事的“公家人”。是的,马锡五是一名“公家人”,是一名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家人”;是一名将调查研究贯彻于工作全过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得到群众交口称赞的“公家人”。“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1962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谢觉哉同志为悼念马锡五写的挽诗,挽诗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马锡五的赞颂和怀念你是从群众泥土里长出的一棵树,群众泥土是你智慧的源泉你做司法工作:不为陈规束缚,不被形式纠缠。能深入,能显出;既细致,又自然。多少人民叫你“马青天”。你一些好的判例并未完全搜辑,《刘巧儿》只是个小小的流传。病,夺去了你的生命,你的品质、智慧、作风, 永远留在同志们的心田。

C. 新婚姻法小剧本

王某(男)与彭某(女)是小学同学,同村居住,1992年双方18岁的时候,由父母给内他们订了亲,容遂以夫妻名义住在了一起,并生育一子。2000年,王某外出务工,结识了女工秦某,不久即租房同居,并于2002年2月起诉到法院要求与彭某离婚。彭某则以《婚姻法》第四条“夫妻应当互相忠实”的规定为根据提出反诉,要求保护自己与王某的婚姻关系,排除秦某的妨害行为。请问人民法院应如何对待双方的诉请?
解析:
(1)当事双方1992年以夫妻名义同居时不到法定婚龄,王某起诉“离婚”时已经符合结婚实质要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人民法院应告知当事人在案件受理前补办结婚登记。如果双方补办了结婚登记,按照离婚诉讼审理;如果双方不补办结婚登记,则按照解除同居关系处理。
(2)如果双方不补办结婚登记,不具有合法的夫妻身份;即使双方补办了结婚登记,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彭某仅以《婚姻法》第4条为依据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也不予受理。
望采纳

D. 三人小品 简短的

人物:

金一根——男,70岁,花一朵的老公。 (金)

花一朵——女,68岁,金一根的老婆。 (花)

小 乐——男,30岁左右,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 (乐)

场景:

某婚姻登记处,有桌椅等办公用品,桌子上有一注有“婚姻登记”的三角牌。

(幕启,花在前、金在后,依次从舞台右侧幕上——)

花: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最怕生错崽,坑爹没商量。有错也甭怕,赶紧去转岗;男女二人转,越转越敞亮。

(对幕内高声叫道——)唉,你能不能快点啊,这离婚又不是上刑场,你磨磨叽叽的搁那儿搞啥阴谋诡计呢?。

金:(很不情愿地出场——)急啥?不就离个破婚吗,犯得着你这么起劲吗?

花:破婚?我……告诉你老东西,你别给我存心磨叽,那利比亚啥的看见没?

金:利比亚咋啦?

花:卡扎菲那啥的磨不磨叽,让他走人横竖不挪窝,磨叽到了咋的?还不是一枪给撂趴下了。

金:(冷笑——)嘿嘿,卡扎菲那孙子档次太臭,天底下美女如云他不感冒,愣是惦记赖斯那老菜帮子不撒手,能有个好吗?你听听这名字,赖斯,赖死,谁赖上谁死。

花:扯蛋。天底下的事情,好赖跟名字有啥关系?那佛山叫的倒是慈眉善眼的,可出了那档子见死不救的缺德事,你也怨菩萨丧良心啊?

金:嗨,好好的你咋又扯上咱中国了呢?

花:外国的事咱管不了,中国的事不管准不行。今天,我就要在政府的主持下,跟你把这婚给离了。

金:离啥呀?这事我、我还没想好呢。

花:咋?想变卦咋的?

金:啥卦不卦的,我不就是怕你日后委屈吗?

花:怕我?我看是你怕了吧。

金:我怕?我怕啥?不就一老菜帮子的问题嘛,好说。

花:(愤怒——)我老菜帮… 好,那…敢离呗?

金:离!搞这大动静,吓唬谁呀?(气呼呼地走到桌子前,拍着桌子叫道——)喘气的呢?

乐:(从舞台左侧幕急上,他脸上戴着硕大的眼镜,样子有点搞笑——)来啦来啦。大爷,大妈,请问登记吗?

花:登记,报告领导。

乐:别领导,个人崇拜啥的不太好,您老叫我小乐就成。大爷大妈,您二位请坐。

花:不坐了,你就赶紧着给登记了吧,要不,一会儿就赶不上回家的2路汽车了。

乐:好,我这就给您二位登记。(坐下,感慨——)哎呀,看大爷大妈这把年纪还来结婚,我又开始相信爱情了。

花:哎哎,领导那啥的,你弄错了,我俩,不是,不是那个。

乐:不是那个,那是哪个?

金:哪个?这个,离婚,我们登记离婚。

乐:(大惊——)离婚?你俩?为、为啥?

金:为啥,寿星佬上吊。

乐:咋说?

金:有人活得不耐烦了呗。

花:说谁呢?谁活得不耐烦啦?

金:我呗,脑袋让门框挤了,没事离婚玩。

花:有话明着说,有屁响着放。你为啥不直接告诉领导咱俩因啥打离婚?

金:因啥?因为你心里有鬼呗。

花:我有还是你有?这位领导你……

乐:不敢领导,小乐。

花:这位小乐领导、不,小乐同志,今天你可要给咱评评理。我和这死鬼一起过了50多年,啥样苦没尝过,啥样罪没受过,就这,从来也不敢动那离婚的念头,丢人啊。

乐:大妈,这我理解。可现在为啥?

花:为啥?问他。

乐:大爷,是您要离?

金:我?我哪敢啦?

乐:那、那是……

花:是这样的,小乐同志,这些年日子好啦,腰包里有钱,儿女孝顺,给咱弄了只手机,说是大事小事招呼起来方便。可自打有了这手机,我可就遭了老罪喽。

乐:遭罪?啥罪?

花:(指着金——)他、他偷窥呀,一早一晚的盯着,只要手机一响,一个箭步就上,那速度比咱那“神六”蹿起来还快啊。

乐:大爷,这就是您的不对了,通讯自由那是受法律保护的,您老查看大妈手机,是违法的。

金:违法?我为啥违法?你问问她。

花:别问,你心眼太小呗。

金:我小?这位小乐,有些话我本不打算说的,可她既然当你的面给我扣屎盆子,我也就不能不说了。自打她有了这破手机,整个人就得瑟得不成样了,不管生的熟的、远的近的,都是一句话:哈哎——,有事打我手机,24小时热线开通。

乐:大妈是个热情的人。

金:热情,热的太情了,都快热昏啦。就说那次,不知谁给她发了个短信,说是银行卡号改了,把款打到现在的号码上,号码是12345677654321,她二话没说,立马就打出了5万块,5万,整整5万啊。你说,就这智商,我要是不帮她看着点,行吗?

乐:那是不行,大妈,还真是不行。

花:那事我承认是有点挤着门框了,可后来,你问他做的是不是过份呢?

乐:后来,大爷您后来过啥份啦?

金:发现了人家见不得人的秘密呗。

乐:秘密?

花:你把舌头给我捋直了说话,谁见不得人啦。

乐:就是,大爷,光天化日的,没有证据,你可不兴瞎说啊。

金:证据?有。上回,那手机又来短信,开头就一个字:亲。我的亲娘四舅三大爷耶,就这老不咔嚓眼的货色,还“亲”,差点没把我给酸死过去。

花:酸死活该。人家公安部的通缉令都能写:亲,跑不了的,还是早点自首吧,记住,等你噢。我一个楚楚动人的小老太太,为啥不能“亲”上一把?

乐:大妈说得有道理,大爷,您还是过份啦。

金:过啥份,下面还有呢。

乐:还有?还有啥?

金:亲,明晚8点,老地方,括号,省去三个字。亲娘四舅三大爷耶,省去三个啥字,那是火星人脚后跟都能想到的啊。

乐:想到啥?

金:我我我……那个呗。

花:放屁。那是我一老姐们,约我一起去跳桑巴舞,发短信时一时脑子缺氧,想不起“桑巴舞”咋写,就用括号省去了。就这,他认定我、我出轨了,赶紧屁颠屁颠地跑去侦查,结果发现是个女的,比我还大两岁呢。

乐:大爷,您老查清了,也该放心了吧。

花:放啥心吆,免除了“出轨”,又怀疑我“出柜”了,说是香港那叫啥“祖儿”的都出了,你难道不出吗?呸,老不死的东西,我看是你 “出鬼”了。

金:我出啥“鬼”,50来年都在你领导下活命,阎王爷似的看着,我有“鬼”也出不了啊。

乐:二位别争了好不好。你们的婚姻矛盾呀,我现在算是看出来了,一个字:爱得太深。

金:四个字啊。

乐:关键最后一个字,深。所以老怕有啥闪失。要说婚姻这玩意,我总结出来,它就是你后背上那块怎么也够不着的痒痒肉,别老是惦记它痒痒,惦记多了,它不痒痒也痒痒了。痒痒了咋办?不挠难受,挠呢手又太短。

花:小乐同志,你说的太精辟了。他这人就这毛病,老痒痒,又老是手短,到了还“猪八戒出招”——“倒打一耙”。

金:你才“猪八戒”呢。

乐:好了,大爷,按说大妈那些“出轨”的事,您老也闹清楚了,这婚你俩还离吗?

花:离,必须离。

金:离,坚决离。

乐:那行。既然二老都要离,就按程序办吧。请你们坐好。下面,我代表国家婚姻登记处,接受你们的离婚申请。请问二位的姓名。(见二人紧张,不作答,再作提醒——)就是二位叫啥名字,大爷您先回答。

金:金一根。

乐:(记录状——)金一根。好,大妈,您呢?

花:花一朵。英文名字:一朵——花。

金:我也英文,一根——金。

花:拉到吧,一根筋,那是犟驴。这都不懂,还敢英格利希呢。

乐:二位既然都决定了离婚,那么按照规定,我必须首先注销你们的结婚登记,请二位交回你们的结婚证。

金:啥?

乐:结婚证。

金:这个没有。

乐:这个没有?你们一起过了50年,这个都没有?

花:这个真的没有。小乐同志,是这样的,那时我小,啥也不懂,被媒婆还有他妈一通忽悠,再加上这老小子不地道,霸王硬上弓,稀里糊涂地就把我给“事实”了,你就按照那“事实”啥的写吧。

金:啥“事实”?谁把谁“事实”了?今天你必须当着政府的面,给我说清楚喽;还有,谁“霸王”啦?没有你妲己在那儿挤眉弄眼的,我能“霸王”吗?

乐:错了,大爷,弄出霸王来的,那是虞姬。

金:就是,鱼鸡,又是鱼又是鸡的挂那儿,能不招惹老猫吗?老猫惹急了,它能不“霸王”吗?

花:死一边去,得了便宜就卖乖,一辈子改不了的臭毛病。也罢,今天本老太“宰相肚里升火箭”,让你个天高地大成不?(对乐——)同志你写,过去是我和这老东西共同“事实”的,现在,我们不共同了,不“事实”了。

乐:也行,按照新《婚姻法》精神,你们“事实”的比较早,法律也是认定的。下面进入下一个程序,财产分割。就是住房、家具、存款等等,到底归谁。

金:归她。

花:归他。

乐:你们这……

金:(将笔硬塞在乐的手里——)听我的没错。写,所有一切都归她。

乐:那你啥也不留点儿啊?

金:不留,最最要紧的没留住,还留那些没用的身外之物干啥呀。

乐:(感动——)大爷,你太纯爷们了。

金:挖苦我是不,我一个混了70多年的老头,到了混成光棍,还纯爷们?

乐:我不是那个意思,大爷。

金:那你啥意思。

乐:我说您这是“放爱一条生路”,高尚。

金:我说你这是迈大步走小路,没崴着脚,倒扯着蛋了。(见乐还欲解释,忙制止——)写吧,这就是一个“人家不玩了,咱也玩不了了”的事情,扯不着高尚那个蛋。

乐:那好那好,我写,我写。

花:慢着。凭啥你不要的我就要?

金:我没说不要啊?

花:那你要,要啥?

金:我、我要的那啥的,你、你不是不给吗?

花:我给,你说。

乐:快说吧,大爷,大妈肯给了。

金:那…那我可就说啦。

花:说吧。

金:真给?

花:真给。

金:我、我要50年前的花一朵,肯给吗?

花:不给。花一朵老成了“一朵——花”,敢要吗?

金:敢。堂堂“一根——金”,我怕过谁呀?(搂过花,亲了一口。)

乐:(糊涂了——)大爷,大妈,你们这是…

金:没事,三片,少儿不宜,你就当自己害了“白内障”,啥也没瞅见。

乐,我说大爷,您这可是“二两羊肉一锅汤”,拿我开涮啊?

金: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不涮你涮谁?(对花——)是不,亲。

乐:大爷,你、你这就太不爷们了。

花:小乐同志啊,别怪你大爷,我俩可不是存心给你找事。

乐:啊?您二位还真的有事?

花:有,登记。

乐:啥,还离婚啦?

花:不,登记结婚。

乐:结婚?

金:就是,给咱补办一张结婚证,省得谁把谁给“事实”了,老是说不清楚。

乐:好好,我办,我马上办。

金:(拉过花——)亲,咱的喜糖呢?

花:在,在这。(掏出喜糖放到乐的手中,同时也向观众抛洒喜糖——)给,吃糖,大家同喜啊,谢谢啦。

乐:(无比感动状——)哇噻,真是伟大,伟的太大啦。大爷、大妈,现在我庄严宣布:你们的爱情,我作主。

众:哈哈——哈哈——

(幕闭,剧终。)

(4)有关婚姻法的剧本扩展阅读

小品,就是小的艺术品。广义的小品包含很为广泛,在古印度的佛经中指七卷本的《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在散文中指篇幅较短的文学样式;狭义的小品泛指较短的关于说和演的艺术。

它的基本要求是语言清晰,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和语言特征,最为代表的是喜剧小品。

小品名称大致起源于艺术学校和演艺团体。在美术界,一幅简洁的、单纯的小作品称为小品。它本身没有复杂的内涵,只反映事物的一个侧面或现象,表现形式较单一。

如国画小品,版画小品,油画小品。在演艺界,通过形体和语言表现一个比较简单的场面或艺术形象的单人表演或组合表演,也称为小品。

小品最早是演艺界考试学员艺术素质和基本功的面试项目,一般由录取单位老师现场出题,应试者当场表演。1983年在第一届央视春节联合晚会上严顺开表演的《阿Q的独白》,首次运用了“小品”这一表演形式。

1984年春节联欢晚会,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吃面条》使小品正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1985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班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买花生仁的姑娘》,作为一个戏剧小品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岳红、高倩、丛珊、曹力诸明星们朴实的表演,诙谐幽默的风格赢得了观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从此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

由于春节联欢晚会的媒介,小品作为不可或缺的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其活泼、诙谐的表演形式倍受观众的喜爱。如陈佩斯、朱时茂的小品《吃面》,其滑稽、幽默的形象动作获得了群众的高度赞赏和认可,并直接引发了春晚舞台上的小品表演风潮,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意义。

受其影响,随后赵丽蓉、宋丹丹、巩汉林、赵本山、范伟、高秀敏、黄宏、郭达、郭冬临等等一大批小品明星脱颖而出,小品这个新的演艺形式空前火暴,它的题材也空前丰富,小品反映社会现象的深度、广度及其表演形式也愈趋多样化。

从此小品成为文艺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独特的文艺节目。

热点内容
法院府院联动机制 发布:2025-08-11 22:25:41 浏览:492
司法整风 发布:2025-08-11 22:24:07 浏览:337
签字经办人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8-11 22:22:59 浏览:183
不参加公司体检违反劳动法吗 发布:2025-08-11 22:18:08 浏览:576
澳门关于药品管理法规 发布:2025-08-11 22:09:22 浏览:654
海珠区法院地址 发布:2025-08-11 22:06:43 浏览:211
北京田法官 发布:2025-08-11 22:01:18 浏览:194
承兑汇票变造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11 21:53:14 浏览:698
劳动法关于企业员工加班的规定的 发布:2025-08-11 21:47:15 浏览:993
刑法司法考试试题 发布:2025-08-11 21:38:04 浏览: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