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试述我国合同法的归责原则

试述我国合同法的归责原则

发布时间: 2025-08-07 23:04:50

⑴ 试述合同法的归责原则

合同法的归责原则主要是严格责任原则,但学界对此存在不同观点,具体如下:

  1. 严格责任原则

    • 定义:只要违约,无论违约方是否有过错,都要承担违约责任。
    • 特点:强调合同的严肃性和法律的强制性,确保合同得到切实履行。
    • 法律依据: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上采取了严格责任原则。
  2. 过错责任原则

    • 定义:以违约方的过错作为追究责任的依据,即只有当违约方有过错时,才承担违约责任。
    • 特点:注重违约方的主观过错,强调违约行为的道德评价。
    • 法律依据:合同法分则的许多条文中直接规定了以过错作为追究责任的依据。
  3. 以严格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为辅

    • 定义:在大多数情况下适用严格责任原则,但在特定情况下,以过错作为追究责任的依据。
    • 特点:结合了严格责任和过错责任的优势,既强调了合同的严肃性,又考虑了违约方的主观过错。
    • 法律依据:结合了《合同法》总则和分则的相关规定。

综上所述,合同法的归责原则在我国法律体系中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但学界对此存在不同观点,包括过错责任原则和以严格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为辅的混合原则。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法律规定来判断适用何种归责原则。

⑵ 合同责任归责原则有哪些

合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的严格责任原则。其中,严格责任原则在合同法中的适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履行,不完全履行合同的严格责任。第二,不可抗力的严格责任。第三,对第三人的严格责任。
一、合同的归责原则具体有几种
合同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的严格责任原则。其中,严格责任原则在合同法中的适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不履行,不完全履行合同的严格责任。我国《合同法》第107条的规定表明,无论违约人对违约行为的发生是否有过错,都并非违约人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都不能免除违约人承担责任。同时,我国《合同法》第109—111条还规定无论是不履行金钱债务还是非金钱债务抑或是质量责任,违约人都承担严格责任,不得以自己无过失作为免责条件的抗辩。
第二,不可抗力的严格责任。我国《合同法》第117条后款规定,对当事人迟延履行后发生的不可抗力不能免除责任。说明不可抗力并非当然免责条件。由于不可抗力是与合同责任制度紧密相关,所以其决定往往具有严格条件。另外,合同法第118条更明确规定遭遇不可抗力一方当事人的义务,这也体现了严格责任原则的精神。
第三,对第三人的严格责任。由于第三人的原因致使合同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对合同当事人来说其主观并无过错,无论采取过错抑或过错推定责任,债务人应对第三人的原因致使合同不履行承担责任,都不能得出令人满意的解释。而采取严格责任原则,则不论违约行为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只要不属于法定的免责事由,都应承担责任。所以合同法第121条的规定,正是严格责任的具体体现。
二、合同法违约责任的种类有哪些
(一) 全部违约。即完全不履行,指当事人根本未履行任何合同义务的违约情形。根据不履行的时间,有先期不履行(预期违约的一种)和实际违约两种;根据当事人的主观态度,又可分为拒绝履行和履行不能,拒绝履行的行为若发生在履行期届至前,则为预期违约,若发生在履行期届满后,则可能构成履行迟延或履行不能(根据债务的具体性质确定)。为避免重复,笔者认为此处不履行主要包括债务人届期不能履行债务和届期拒绝履行债务两种。
(二)预期违约。可分为两种具体类型:其一、预期拒绝履行,指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届至前,一方当事人以言辞或行为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其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有明示和默示两种表现形式。其二、预期不能履行,指在合同履行期届至前,有情况表明或一方当事人根据客观事实发现另一方当事人届时不能履行合同义务。其亦有明示和默示两种表现形式。我国《合同法》第108条:“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对预期拒绝履行做了规定,而第68条关于不安抗辩权的规定:“应当先履行债务的当事人,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1)经营状况严重恶化;(2)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3)丧失商业信誉;(4)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则兼含有以上两种类型的具体表现行为。笔者认为,我国的立法分类不明确,实践中的适用有一定困难。
(三)迟延履行。即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而未履行债务。包括债务人迟延履行和债权人迟延履行。债务人迟延履行是指合同履行期限届满,或者在合同未定履行期限时,在债权人指定的合理期限届满,债务人能履行债务而未履行。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债务人迟延履行的,应承担迟延履行的违约责任,承担对迟延后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害的赔偿责任。债权人迟延履行表现为债权人对于债务人的履行应当接受而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即迟延受领。若债权人迟延造成债务人的损害,债权人应负损害赔偿责任。
(四)不适当履行。即指虽有履行但履行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违约情形。包括瑕疵履行和加害给付两种情形。瑕疵履行是指一般所谓的履行质量不合格的违约情形。债权人可依《合同法》第111条的规定,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加害给付,是指债务人因交付的标的物的缺陷而造成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害的行为。根据《合同法》第112条,债务人由于交付的标的物内在缺陷而给债权人造成人身或合同标的物以外的其他财产的损害时,债务人还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五)其它违约行为。指除瑕疵履行和加害给付之外的,债务人未按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履行方式和地点而履行债务的行为。主要包括:(1)部分履行行为;(2)履行方式不适当;(3)履行地点不适当;(4)其他违反附随义务的行为。
就合同中包括的责任来看其实还是有很多,其中有一项就属于归责原则。结合相关法律来分析,这个合同的归责原则主要就体现在了三方面,包括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时的严格责任;不可抗力的严格责任以及对第三人的严格责任。

⑶ 试述合同法的归责原则

合同法的归责原则主要为严格责任原则,但也存在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情况

一、严格责任原则

  • 定义:严格责任原则,也称无过错归责原则,是指当事人只要违约,无论其是否有过错,都应承担违约责任。
  • 法定性: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归责原则上明确采取了严格责任原则,这表明归责原则具有法定性本质。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只要出现违约行为,违约方就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不论其违约行为是否出于故意或过失。

二、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 定义: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事人因过错而违约时,才需承担违约责任。过错包括故意和过失。
  • 合同法分则规定:尽管《合同法》总则倾向于严格责任原则,但在分则的许多条文中,直接规定了以过错作为追究责任的依据。这意味着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过错责任原则也被应用于合同违约责任的判定。

三、学界争议

  • 主流观点:大多数学者主张我国合同法采取的是严格责任原则。
  • 其他观点:部分学者认为应采取过错责任原则,或主张以严格责任为主,过错责任为辅的混合原则。这些争议主要源于对合同法不同条文的理解和解释差异。

综上所述,合同法的归责原则以严格责任原则为主,但在特定情况下也会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这种归责原则的设定旨在平衡合同双方的权益,确保合同的公平履行。

热点内容
离岸公司有法律行为吗 发布:2025-08-11 20:26:12 浏览:235
60岁以上用工免责声明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8-11 20:20:04 浏览:732
法院和邮政合作 发布:2025-08-11 20:18:28 浏览:943
公司承诺函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8-11 20:12:39 浏览:29
法院u盘 发布:2025-08-11 20:11:30 浏览:623
司法所法制宣传总结 发布:2025-08-11 19:47:35 浏览:511
交不起法院罚金 发布:2025-08-11 19:43:13 浏览:124
法律对共同饮酒责任的规定 发布:2025-08-11 19:27:00 浏览:223
金融诈骗法律咨询 发布:2025-08-11 19:26:58 浏览:609
司法服装 发布:2025-08-11 19:25:24 浏览: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