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国际经济法英语案例分析题目

国际经济法英语案例分析题目

发布时间: 2025-09-28 01:29:21

A. 国际经济法的论文参考范文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国际组织以及不同国家的法人与个人之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国际经济法的论文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国际经济法的论文参考论文篇1
论国际法中的经济制裁

在中文中,“制裁”的基本释义是“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而在英文中,sanction由法令、庄严的协定等含义发展出多种释义:一是从法律角度指为保证法律得到遵守而采取的手段,包括对于违反法律实行的各种惩罚和为了预防违法而采取的奖赏的形式;是从道德的角度指维护道德的约束力;三是从国际法或国际政治的角度指几个国家通常一致采用的一种强制性手段,迫使违反国际法的国家停止违法活动或服从裁决,尤指采取不给贷款、限制双边贸易,或者采取武装干涉或封锁等 措施 。国际经济制裁一般是指一国或多国对另一国或多国所实行的一种经济惩罚,其实质是以制裁为手段达到一定的政治目标及 其它 目标。西方国家直言不讳地宣称,制裁是其推行外交政策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联合国有时也以通过某些决议的形式迫使会员国参与集体制裁。20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其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据K·A·伊利沃特(K·A·Elliott)和G.C.哈夫波尔(G·C·Hufbauer)对1914年到1998年170件案例的分析,150多件发生在战后50多年的时间里,而在90年代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50多件。

通观战后国际经济制裁实例,可以得出所采取的形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也是应用最普遍的即战略禁运。禁止向被制裁国提供核武器、常规武器和军民两用技术产品,阻止高科技及其产品进入被制裁国;而在通常没有必要进行战略禁运时,一般综合贸易禁运。对被制裁国实行进出口禁运以及资金与人员往来限制。此外还有专项贸易禁运。重点选择关于被制裁国国计民生的若干贸易项目进行禁运。被选择的项目通常是粮食和石油等。

国际经济制裁的特点

首先是强制性。在强度上经济制裁是介于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之间的一种手段。制裁方为达到目的,不会顾及被制裁方的感受。

其次是对抗性。制裁者在实施制裁的时候从不掩饰自己所要制裁的对象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这就使得制裁者与被制裁者之间处于一种公开的对抗状态。

此外还有相关性。经济制裁是使双方利益均受损失的双刃剑,而且制裁还会影响到第三国的利益。经济关系越密切,所受的损失就越大。经济制裁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制裁难以成功,因为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仅制裁国的公司有可能违背政府意旨而行事,而且制裁联盟的成员国也会各行其事,从而使制裁效果大打折扣。

国际制裁的核心问题是效率问题,即如何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时间达到是对方屈服的目的。伊利沃特等对大量案例的实证分析后发现,经济制裁的成功率在不断下降,1938-1972年间,迫使对方做出让步、达到制裁预定目标的为67%,1973-1990年则下降到22%,即使在90年代,经济制裁的成功率也只有大约1/4。在影响经济制裁效率的因素中,首要的是目标国所承受的经济成本。伊利沃特的统计发现,大多数成功的案例中,制裁所造成的成本超过目标国GDP的2%,而失败的案例中这一比例不到一半。

经济制裁的所造成的损失是要由民众来承担的。一般来说,经济制裁会造成民众的损失,导致民众对政府不满,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这个假设是建立在受制裁政府是民选政府的前提上的。假若被制裁的国家政权不是民选政权,那么制裁的效果值得推敲的。例如像朝鲜这样的国家,政府控制了全部的媒体,民众得到外部消息的唯一来源就是官方消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稍作煽动,民众对所遭受苦难的痛苦情绪很容易就转化为对制裁方的仇恨。这样不仅达不到发动制裁的目的,反而使受制裁国的政权更加稳固。海湾战争后,联军对伊拉克的制裁一直延续到2003年,大大地削弱了伊拉克的实力,从而为后来的军事行动铺平了道路。但是制裁的最初目的——希望伊拉克人自己反抗来推翻萨达姆政权—无疑是失败的。

经济制裁往往对制裁国自身也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为了迫使苏联撤离阿富汗,对苏联发动了粮食禁运,随后又发动了油气管道禁运。对苏联的粮食和油气管道禁运严重损害了美国农场主和工业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利益,最后在利益集团的压力下,美国后来不得不主动取消了这一制裁。当然这也和阿富汗战争的进程和国际形势的转变有关。美国七八十年代对伊朗和利比亚的资产冻结,既包括保存在美国本土的两国资产,还涉及到美国银行海外分公司及其附属机构中的资产。其实施不仅引起与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的法律冲突,损害到该地的主权和金融界的利益,也损害了美国金融界的利益。 "从更广阔视野看,更重要和攸关美国国家利益的是,客户对美国银行服务能力的信心的丧失,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这类顾客离开纽约或美国其他市场,到诸于伦敦这类被认为能够提供比较公平环境的外国市场"。据国际经济研究机构在1995年的 报告 称,制裁给美国公司造成的损失在150亿到190亿美元之间,并且影响到约20万工人的就业问题,其结果必然引起相关行业的不满。

至于民主国家之间,政治体制越发成熟,国家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出会受到制裁的行为,更不用说去制裁别人了。

所以,有时候,往往制裁不一定给力,直接采用军事手段,才是最有效的 方法 。随着地球上敢于公然进行独裁的国家越来越少,可以预见的是,制裁这种手段,离消失已经不远了。

国际经济制裁的法律地位

一般说起来,国际经济制裁的法律地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裁国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有权采用经济制裁。二是制裁国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有权使用经济制裁。前者系指国际经济制裁的程序性规定,后者即国际经济制裁的实质性规定。

国际上第一个涉及国际经济制裁的公约,是1919年巴黎和会结束时签订的《国际联盟盟约》。该盟约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对于联盟会员国不顾以仲裁解决争端的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它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它各会员国担任立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Α之关系,禁止其人民与破坏盟约国人民财政上、商业上或个人往来”。这就是说,第一,经济制裁是针对特定的战争行为,该行为一旦发生,其它会员国实行制裁的义务即自动产生;第二制裁是全面、彻底的,是“全面的经济制裁”;第三,不仅会员国,非会员国也得参加经济制裁,因而是“全球性的经济制裁”。

然而,如此严厉的经济制裁的法律规定不久便为国联大会一项关于“经济武器”的决议所取代。这项决议提出:破坏盟约的战争行为是否存在,由各会员国自己决定;国联行政院可对此提出咨询意见,但不能作出约束性的决定。这一修改,限制了国联行政院的权力,加强了各会员国的任意性,削弱了1935年对意大利经济制裁的力量,同时,也为此后单边国际经济制裁的根据留下了伏笔。

同多边制裁和全球性制裁的法律地位相比,单边经济制裁的法律地位则至今尚未明确。一方面,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一个国家决定同另一个国家建立或断绝经济、贸易往来,纯属该国内政,系该国主权的体现,外界不得干预。西方有些国际法学者还找出前面提到过的国联决议来论证单边经济制裁的合法性。他们提出,由于联合国的无能为力,促进和维持国际和平的任务已经落在各个成员国之上,而各国的主要工具就是经济制裁。

另一方面,国际上也有个趋势,主张对国际经济制裁加以限制。如联大1970年《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和1974年《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第32条)就曾规定:任何国家均不得使用或鼓励使用经济、政治或任何它种措施强迫另一个国家,以取得该国主权权利行使上之屈从,并自该国获取任何种类之利益。但是,什么是“外国不得干预的主权行为”,什么是“迫使一主权权利行使之屈从”,则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很难达成一致的定论。

目前的习惯国际法是,一国对另一国的经济制裁只要不牵涉军事行动或武装封锁,只要不牵涉它国的司法管辖权(1984年1月美国总统里根宣布扩大对苏联出口石油和天然气设备的禁运范围后,美国就曾同英、法、西德等西欧国家就管辖权问题发生过争执),一般并不会引起别国的非议,当然也不会引起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1492页

[2]牛津当代大辞典,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1644页

[3]国际经济制裁的效率与外部性分析,武汉大学学报,第五十八卷,第三期 2005.3

[4]HAASS,R. N. Sanctioning Madness [J]. ForEign Affairs,1997,76.
国际经济法的论文参考论文篇2
浅析国际经济法视野中的主权基金

[摘要]主权基金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积极投资模式。从国际经济法视野来看。主权基金对于现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发挥着重要作用。主权基金是国际经济法中国家经济主权原则与国际合作发展原则的充分体现,使得全球资本市场更为安全、稳定。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主权基金的兴起也将使世界经济重心从私营部门转向国有部门。因此,主权基金的良性运作与健康发展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营造公平互利的法治环境。

[关键词]主权基金国际经济法法治环境

在2009年4月的伦敦G20峰会中。西方各国一再强调中国应在主权基金领域担负起大国的责任。2009年4月18日,中国投资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博鳌论坛“国际金融体制改革:新兴经济体的作用”分论坛演讲时称,主权财富基金是现存的不合理的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50年来的历史上看,主权财富基金在市场上没有不良记录,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稳定性力量。

主权基金(Sovereign Fund)又称主权财富基金,是指掌握在一国政府手中用于对外进行市场化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盈余、外汇储备盈余、自然资源出口盈余等,由政府设立专门的投资机构管理。主权基金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积极投资模式,其投资方向不仅包括股票和其他风险性资产在内的全球性多元化资产组合,也拓展到外国房地产、私人股权投资、商品期货、对冲基金等非传统类投资类别。

主权基金的崛起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进入21世纪以来,以中国、新加坡、印度等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实现了经常项目巨额顺差常态化,而这些国家又不希望汇率上升过快,于是外汇储备急速膨胀;此外,以俄罗斯和海湾国家为代表的另一批新兴国家则直接受惠于全球化带来的能源需求激增,在石油价格、矿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凭借国家对资源开发权力的拥有。也积聚了大量国家财富。这些国家具有政府主导的传统,市场运作下的理财工具又不完善,于是财富大量集中在主权基金手中。目前,主权基金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一个日益活跃的参与者,其资金规模已经超过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市场影响力正不断增强。据统计,1990年全球主权基金的规模仅有约5亿美元;而2007年全球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主权基金,资金规模约2.8万亿美元。其中,最大的阿联酋阿布扎比基金规模高达9000亿美元;中国和俄罗斯拥有的主权基金规模也分别达到2000亿和1280亿美元。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双赢的角度考虑,主权财富基金的存在不应被视为一种威胁,只要各国努力规范其行为并改善其透明度和信誉,主权财富基金理应为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从国际经济法视野来看,主权基金对于现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主权基金是国际经济法中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直接体现。该原则规定每个国家对其全部财富、自然资源和经济活动享有永久主权,不受任何外来干涉。而主权基金本身就是一国对经济活动的自主决定权和对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延伸,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一国政府对其主权基金享有完全的占有、管理和支配权。主权基金主要来源于属于国有资产的财政盈余、外汇储备和自然资源出口盈余,是国家主权财富在现代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中的重要表现形式。特别是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主权基金不仅是国家经济主权的象征。更是保障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获得平等的参与和决策权,进而实现国际经济格局多元化的有力武器。根据美国主权财富基金研究所(Sovereign Wealth Fund Insti-tute)2009年4月发布的数据,截至2008年,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局旗下的华安投资管理公司管理资产约为347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的另一只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1900亿美元资产排名第八。2004年,具有主权基金背景的联想集团以17.5亿美元成功收购IBM全球Pc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国在中美高科技贸易中相对弱势的地位,使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2008年6月,在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宣布正式启动中美双边投资保护协定(BIT)谈判中,美方也明确表态:欢迎来自中国的主权基金,并将在修改投资法时认真考虑中方的立场。

其次,主权基金的积极发展是国际经济法中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的充分体现,使得全球资本市场更为安全、稳定。由于主权基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低风险,当资本市场面临崩溃危机时,投资者不必担心主权基金会陷入恐慌性抛售中,而且大部分主权基金并不像养老基金一样需要定期支付红利,从而避免频繁地在证券市场上套现。因此。主权基金能够成为一个长期战略投资者参与世界各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这将有助于稳定国际股票和债券市场。此外,主权基金的兴起使得新兴市场国家从发达国家的债权人转变成资产所有者,使国际金融市场的权力重心发生根本性转移,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将从美国一元支配格局向欧亚国家和能源输 出国 共同参与的多元体系转变,发展中国家正逐渐成为国际金融投资的强势力量,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国际经济法中的国际合作与发展原则。据美国财政部统计,仅2006年以主权基金为主体的跨国投资就使得美国资产净增加1.9兆美元,为社会提供了1000万个就业机会,并对研发支出有13%的贡献。

最后,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主权基金的兴起也将使世界经济重心从私营部门转向国有部门。据美国财政部估计,当前由各国政府控制的金融资本(外汇加上主权基金)约有7.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总产出的15%。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跨国公司将面临实力更强的、由政府投资的主权基金的竞争,各国的国有资产通过优化整合以后将以更加灵活的姿态投入到国际资本市场中,这将使传统的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国际投资法律体系面临重大挑战。推动了国际经济法理论研究和制度创新,美国近期酝酿修改投资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尽管主权基金的出现对国际经济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在现阶段实现主权基金的法制化仍然面临着种种困境。首先,由于上千亿美元的主权基金规模十分庞大,远远超过普通的国际投资,在债券之外的市场往往会因流动性和交易量不足而难以对其充分吸纳,使得各国现行的投资法律体系无法进行有效监管。其次,由于目前大多数国家立法缺乏对主权基金信息披露的规定,使得主权基金的运作缺乏透明度,既没有准确披露是由谁控制着这些庞大的资本。也没有定期公布投资策略和资产报表等可靠信息,而相关的国际组织也没有制定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使得对主权基金进行信息披露 的法律规制处于事实上的缺位状态。最后,基于政治与国家安全等非商业因素的考虑,部分发达国家对主权基金背后的国家背景十分谨慎,导致主权基金缺少足够的商业性与运作独立性,容易引发投资保护主义,形成投资壁垒。近年来,美国国会腰斩迪拜港口公司收购美国港口。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未果以及华为收购3Com遭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HIUS)否决,都带有明显的投资保护主义色彩。

主权基金的良性运作与健康发展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营造公平互利的法治环境。目前,各国已经开始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和规范主权基金,通过立法明确主权基金的管理体制、具体运作和投资审查,提升主权基金运作的透明度。2007年美国《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案》规定:在涉及主权基金投资时,授权CFlUS进行为期90天的调查。直至认定该投资不会危及美国国家安全;2008年2月,在中铝收购力拓的背景下,澳大利亚政府也公布了6项法律原则,宣布将对政府控制的外国投资者加大审查力度。上述立法试图通过对主权基金加大审查力度来规范主权基金的运作,这既是一种公司治理模式,也是其保护战略资产意愿的结果。相比之下,欧盟对主权基金采取了更为积极的开放态度。为实现投资自由化的目标,2008年2月,欧盟宣布将出台主权基金行为准则,试图通过制定全球性的自律性规范来消除法律对主权基金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的限制。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建议,为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欧盟公司不被主权基金收购,欧盟应考虑实施“黄金股份”制度(即政府持有带有特定权利的股份。这种股份份额很小,通常为一股,但对公司重大战略决策拥有发言权和否决权),使政府对一些涉及重要敏感行业的外来投资拥有否决权。欧盟准备出台主权基金自律准则的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制定旨在规范主权基金的行为指南。该组织已经明确要求新加坡、挪威和阿联酋等国为其主权基金制定详尽的披露标准,并开始推广挪威立法对主权基金信息披露的强制性规定,认为通过信息披露立法能够促使主权基金的规范运作,避免投资保护主义。

主权基金本质上是专业化的商业机构,而非政府的行政机关。套用行政模式势必压抑专业精神与商业 文化 ,导致类似于官僚组织的死板僵化,显然不利于其高效率运作。因此,应尽量避免对主权基金的行政干预,确保主权基金市场运营的自由度。例如,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实现良好投资回报率的核心目标,阿联酋与新加坡的主权财富基金员工队伍中极少有公务员,而是竭力在国际金融市场网罗吸引招聘一流金融人才,绝大部数基金经理包括首席投资官都是外聘的专业人员。

另外,主权基金要想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员,还必须通过立法明确主权基金的商业性、专业性和独立性,打消被投资国的政治疑虑和阻挠。在投资法中,应明确主体投资应该交由外部基金,进行第三者管理,从而淡化政治色彩,建立多策略、多通道的投资组合,加强基金间的竞争。弥补主权基金自身在资源、人才、内部监控上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吴金勇。黄继新,伦敦G2O峰会的“教堂”价值[N],商务周刊,2009-04-20。

[2]王志刚,主权财富基金法律问题研究[J],法学与实践。2008。(4)。

[3]杨燕,主权财富基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共石家 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1)。

[4]IFSL:垒球主权财富基金增至3.9万亿美元[N],经济参考报,2009-03-04。

[5]刘婷婷,沙特预建世界最大主权基金[N],中华工商时报,2007-12-25。
猜你喜欢:
1. 国际经济法论文题目参考目录

2. 国际经济法论文题目参考

3. 国际经济法论文免费范文

4. 国际经济法毕业论文

5. 国际经济法相关论文范文

B. 在线等 60分钟 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 请各位专家根据图片解答 谢谢 1、收货人可否向承运人索赔为什么

1.可以。承运人签发了清洁提单,表明货物装运时一切良好。货物既然被污染,说回明责任在于承运人。按照答关于提单的国际规则(《海牙规则》、《维斯比规则》、《汉堡规则》)或者是我国《海商法》的规定,承运人有适当的管理货物的义务。
2.不可以。承运人所持托运人出具的保函,只在承运人与托运人之间有效,不可以对抗第三人。
3. 因货物被雨水污染不是发生在运输途中,所以保险公司不会予以赔付。

C. 什么地方可以找到国际经济法的英文案例

Woodtrans Navigation Corporation & SAN WAI Navigation S.A. Panama

I. Parties involved

Applicant: Woodtrans Navigation Corpor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Woodtrans).
Applicant: Sanwai Navigation S.A Panam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Sanwai)
Respondent: Angang Group International Trade Corporation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Angang)

II. Main facts of the case

Angang signed a contract with Billion Golden Ltd.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Billion Golden) on Feb. 20th 1995 to sell Billion Golden hot rolling steel for 5,000 tons with FOB price for USD 295 per ton and payment by L/C. on June 30th of the same year, M.V. UNISON PRAISE owned by Woodtrans was loaded with the cargo under above contract at port of Dalian. When the cargo have been loaded on board, the carrier Merpati Lines S.A.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Merpati) issued the original bill of lading in triplicate to Angang. The bill of lading states that: Shipper: Angang, Consignee: to order of PT Bank Bumi Daya (persero) Jakarta Rasuna Said Branch, Port of Loading: Dalian, Port of Destination: Jakarta, Weight of Cargo: 5155.520 ton. On July 21st, UNISON PRAISE arrived at the port of Jakarta, and then the carrier delivered the cargo to the Notify party listed in bill of lading without presentation of the same after the cargo was discharged from the vessel. Upon receipt of the shipped clean bill of lading issued by the carrier, Angang then submitted to the issuing bank through Anshan Branch of China the whole set of documents including original bill of lading, commercial invoice to settle the payment. The value of cargo as recorded by the invoice amounts to USD 1,520,878.4. Above documents are transferred to the issuing bank on July 8th and rejected by the issuing bank because of inconsistence with L/C. Angang received the returned bill of lading and the invoice on August 20th. Woodtrans is the registry owner of the carrying vessel UNISON PRAISE. M.V UNISON GREAT arrested by Dalian Maritime Court and owned by Woodtrans is the sister vessel of UNISON PRAISE. On April 16th 1996, Woodtrans sold UNISON GREAT to Sanwai who changed the name of vessel to SAN WAI. Through the statement from Panama Public Registry Authority, the owner of UNISON PRAISE did not logout the registry. As a result, the owner of this vessel is still Woodtrans.

III. The original judgment of the case

Dalian Maritime Court tried the case and decided that: Since the carrier Merpati issued the bill of lading and delivered the cargo to UNISON PRAISE to undertake the carriage, Woodtrans is in the legal position of actual carrier as provided by Maritime Code of P.R.C. The Bill of Lading is the evidence of contract of goods by sea, and the certificate for title and documents against which the carrier guarantee to deliver the cargo. When the shipper holds the bill of lading, the relationship of right and liability between the carrier and the holder shall be defined as the provisions of bill of lading. It is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carrier to deliver the cargo upon presentation of original bill of lading according to the law. According to Article 61 of Maritime Code, it is also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actual carrier to delivery the cargo against the surrendering of bill of lading. Under the time charter party, even the charterer is entitled to direct the master concerning the operation of vessel as provided by Article 136 of Maritime Code, the instruction made by the carrier in the name of the charterer to the master to deliver the cargo without presentation of bill of lading has not only exceed the legal right of the charterer but also violated the forcible obligation for the carrier and the actual carrier to delivery the cargo against the presentation of bill of lading. Woodtrans knew its forcible obligation to delivery the cargo against the presentation of bill of lading but still violated this obligation, which constitutes an illegal act done with intent and shall not be entitled to benefit from the exemption and the limitation of liability as provided by bill of lading and therefore shall take complet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losses suffered by Angang. Meantime, Dalian Maritime Court also determined that the flag of SANWAI is Panama. When exercising the arrest of vessel,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wnership of SANWAI (original UNISON GREAT) shall apply the law of Panama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270 of Maritime Code. According to Article 1083 and 1089 of Maritime Code of Panama, under any circumstances, the transference of vessel’ ownership would not act against the third party without registry at public authority. Although the buyer obtained the UNISON GREAT, Woodtrans did not register the transference of ownership at public registry authority at Panama when the vessel was arrested by Dalian Maritime Court. Therefore, the vessel still owned by Woodtrans when the court exercised arrest of the vessel. The objection raised by Sanwai with the court is the legal owner of the vessel shall not be sustained. Hence, the court made a judgment: Woodtrans shall compensate Angang for the loss of cargo in amount of RMB 12,700,000 and the interests thereto in rate of 10.98% per month counting from August 20th 1995 to the date the payment actually being paid; dismiss the claim filed by Sanwai who is in a position of owner in claiming for the incorrect arrest of vessel against Angang. Woodtrans and Sanwai refused to accept the judgment of first trial and filed an appeal with the Liaoning Higher People’s Court. The Liaoning Higher People’s Court heard the case and decided that: Angang is the legal holder of the bill of lading who, under the provision of Maritime Code and internal maritime practice, is entitled to claim for the losses of cargo against Woodtrans who delivered the cargo without presentation of bill of lading. Although Woodtrans entered into a time charter party with Merpati, the act of delivery of cargo without presentation of bill of lading was done by UNISON PRAISE ring the performance of time charter party and Woodtrans therefore could not be exempted from the legalized liability. Since UNISON PRAISE carried the cargo under the bill of lading, Woodtrans as the owner of the vessel has acted as the actual carrier under Maritime Code.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not only of the carrier but also the actual carrier to deliver the cargo to the holders who surrender the original bill of lading. Without presentation of original bill of lading, the cargo was delivered to the Notify Party recorded in bill of lading and all the losses suffered by Angang shall be compensated fully by the liability party. UNISON PRAISE owned by Woodtrans shall oblige herself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China and international maritime practice. Her obeying of the instruction of carrier in delivering of cargo without presentation of bill of lading did not satisfy the condition for exemption, although she enjoyed the right to recourse the losses thereto against the instructor. Therefore the reason for appeal of Woodtrans shall not be supported by the Higher People’s Court. The appeal filed by Sanwai is concerned with objection to the arrest of the vessel before instating an action and is lack of basis for facts and laws because the facts was ascertained at the original proceres for preservation. The appeal has not interested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cerned disputes of delivery of cargo without presentation of bill of lading and is not provided with the independent claim as required by the law. This appeal is overruled by the court. In the end, Liaoning Higher People’s Court rejected the appeal and affirmed the original judgment.

IV. How is the leading case made:

D. 国际经济法 案例分析

1、双方争议可以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双方都是公约的缔约国,争议内容属公约管辖范围。
2、该合同成立于2007年4月17日,4月5日属于中方要约,4月11日属美方反要约,4月15日是中方收到新要约的时间,中方承诺到达时间4月17日即为合同成立时间。
3、根据FOB术语规则,由买方负责自费办理货物的运输和保险手续并交付费用。所以中国出口公司没有义务办理该批瓷器的运输保险。
4、根据FOB交货条件,以装运港货物越过船舷作为买卖双方划分风险承担的责任,越过船舷以前属于卖方责任,越过船舷后属于卖方责任。

E. 国际经济法案例分析

不需要,因为FOB术语下,风险划分以船舷为界,越过船舷就不是卖方的责任了。
B公司找保险公司和承运方进行赔偿。

F. 国际经济法案例,麻烦各位帮忙

第一题:
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第七十二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由此可知,乙不能抽逃出资,丁可以转让股份给非公司股东。所以:
(1)甲正确(2)丙错误(3)丁可以转让股份(4)丙可以同等条件下优先购买
第二题:
(1)FOB术语即离岸价格,根据该术语,当货物在指定的装运港越过船舷,卖方即完成交货,买方自该点承担货物灭失或毁损的一切风险。泰国公司已经提出货物合格的证据,其在装运港即完成交货义务,大米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坏,泰国公司不必承担责任。
(2)CIF是指FOB+运费+保险,卖方承担运费和保险,但是风险仍然是在装运港即转移,CFR是指FOB+运费,卖方只承担运费,风险也是在装运港转移。所以如果是CFR术语,大米的损失仍由买方承担,如果运输方存在过错,可以向运输方追偿。如果是CIF术语,可以要求保险公司承担损失。

热点内容
立法主旨 发布:2025-09-28 04:13:16 浏览:578
劳动法劳动报酬全文 发布:2025-09-28 04:09:52 浏览:57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曲 发布:2025-09-28 03:58:51 浏览:328
云南省司法厅机构 发布:2025-09-28 03:58:09 浏览:296
丫鬟进刑法室 发布:2025-09-28 03:58:09 浏览:575
国家法规信息 发布:2025-09-28 03:44:59 浏览:417
太原市客运办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28 03:42:28 浏览:396
2014公司法真题 发布:2025-09-28 03:41:10 浏览:321
违反合同的民事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8 03:21:08 浏览:218
经济法研究生公考 发布:2025-09-28 03:20:33 浏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