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同法132条
A. 处分权和使用权的区别
处分权和使用权的区别想必很多人都是不了解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处分权和使用权的区别,供大家参阅!
处分权和使用权的区别
一 使用权
使用,是指民事主体按照财产的性能对其加以利用,以满足生产或生活的某种需要。在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中,人们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不是目的,占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物的使用价值或增值价值。所以,不论是所有人还是非所有人,他们占有财产,最终是为了对财产有效地利用或从中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这种利用财产的权利,就是使用权。法律上有所有权的人有当然的使用权,但享有使用权的人,并不一定有所有权。
二 处分权
所谓处分权,就是所有人对财产(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进行消费和转让的权利。对财产的消费 (包括生产和生活的消费)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对财产的转让属于法律上的处分,两者都会导 致所有权的绝对或相对消灭。所以,处分权决定了财产的归属,它是所有权区别于他物权的一个重要特征。
处分权是由物具有交换价值决定的,法律上的处分意味着物的转让。处分权是财产所有人最 基本的权利,也是财产所有权的核心内容。因此,在通常情况下,处分权是由财产所有人来亲自行使的。但是处分权作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也是可以基于法律规定和所有人的意志而与所有权分离的。处分权的分离并不一定导致所有权的丧失。
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构成了完整的财产所有权的四项权能。财产所有人可以将这四项权能集于一身统一行使,也有权将这四项权能中的若干权能交由他人行使,即财产所有权的四项权能与财产所有人相分离。在社会生活中,财产所有人正是通过这四项权能与自己的不断分离和回复的方式,来实现其生活和生产的特定目的。因此,财产所有人将其财产 所有权 中的四项权能暂时与己相分离,并不产生丧失其财产所有权的后果,而是财产所有人行使其 权利的有效形式。例如,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公民或者企业,并不丧失国有土地所有权,而是借助于出让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土地的价值,并获得良好的效益。
处分权的分类
整体资产处分权
整体资产处分权是指某一企业整体资产的处分权。处分权包括:
(1)决定资产整体在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不同管理主体之间转让的权利;
(2)企业资产的经营形式和企业组织制度的变更方面的权利,如企业实行兼并、分立、联营、股份经营等;
(3)决定企业资产产权命运的重大变动。如企业的破产、清算、歇业、关、停、并、转等。
部分资产处分权
部分资产处分权主要指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占有、使用资产的处置和
处分权统计表
处分权统计表
变动的权利。包括:
(1)企业的厂房、设备、生产工具、原材料、燃料及成品、半成品等有形资产的处分权;
(2)企业的技术、工艺、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的处分权;
(3)企业的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的处分权利;
(4)其他归企业拥有的部分资产的处分权利。
法定处分权人
所有权人
《合同法》[3] 第132条第1款明确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所谓“属于出卖人所有权”,显然意指买卖标的物的所有权人可以作为出卖人。标的物的所有权人,即对标的物享有所有权之人,根据《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财产所有权人(注:此处《民法通则》使用的是“财产所有权”的表述方式,而不是“物的所有权”的表述方式,但这似乎不妨碍根据该规定确定物的所有权人,至少物是财产的一种。)显然可以处分自己的所有权,通过处分自己的所有权可以使作为所有权标的的物归属于他人,从而实现物与人的结合关系的变动,适应市场经济对市场资源的配置。
非所有权人的处分权人
(1)概说。《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除了明确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之外,还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对标的物有权处分之人,应指依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可以处分标的物之人。《合同法》第132条的条文中既然是用“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显然是将这一类人与所有权人并列,因此是指所有权人以外的对标的物有处分权的人。所谓对标的物有处分权,显然是强调对该标的物上的权利进行处分能发生相关处分效力。
(2)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人。根据《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第29条的规定:“企业有权依照国务院规定出租或者有偿转让国家授予其经营管理的固定资产,所得收益必须用
处分权判决书
处分权判决书
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根据该规定,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中属于国家所有财产有权进行处分,享有处分权。根据《公司法》第4条第3款规定:“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但是,公司显然可以出卖、处分国有资产,因此,公司可以作为国有资产的出卖人。
(3)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3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或者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根据该规定,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的特定财产有权进行处分,可以作为该特定财产的出卖人。
(4)清算组。《企业破产法(试行)》第24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宣告企业破产之日起15日内成立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清算组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清算组可以依法进行必要的民事活动。”根据该规定,清算组对破产企业的财产有权处分,可作为该特定财产的出卖人。
(5)担保物权人。根据《担保法》和《海商法》的规定,担保物权人在其债权未获清偿的情况下,可以将属于他人的担保物拍卖、变卖,并就变价优先受偿。
行政处分权
除了民法上的处分权外,处分权还包括行政处分权。行政处分权是行政监察机关的职权之一,指监察机关根据案件调查和监察检查的结果,对监察对象违法违纪应给予行政处分的,直接作出行政处分决定的权力。《行政监察法》第24条规定,违反行政纪律依法应当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行政处分的可以向主管机关提出建议,也可以直接给予行政处分。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人事管理权限和处理程序的规定办理。
B. 如何理解民法典第597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简称《民法典》)第597条第1款规定:“因出卖人未取得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的,买受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该条规范的是因出卖人对出卖标的物无处分权而引发的合同效力认定以及买受人的权利救济手段。在论述597条背后的法理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民法典》第597条规范的历史沿革。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下简称“《合同法》”)第51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由此可知,《合同法》对于无处分权订立的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认定为是无效合同。根据民法法理,无效合同分为绝对无效和相对无效,绝对无效是自始、当然、确定无效,无法补正合同的效力。相对无效是合同在订立时因缺乏有效的要件而暂时无效,若该有效要件在订立合同后及时补正,则该合同为有效合同。《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欠缺处分权签订的合同为无效合同,此无效合同是相对无效,在经权利人追认或者取得处分权后该合同为有效合同。此外,《合同法》第132条进一步强化了51条要求对处分财产有处分权这一要素,《合同法》第132条第1款规定:“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
其次,《合同法》关于无权处分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实际上纵容了不诚信当事人在欠缺处分权的情形下订立处分合同,极大地损害了善意买受人的合法权益,亦不利于交易安全。在此背景下,为解决《合同法》第51条带来的司法困境,最高人民法院在《合同法解释(二)》第15条规定“出卖人就同一标的物订立多重买卖合同,合同均不具有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无效情形,买受人因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取得标的物所有权,请求追究违约人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该规定虽然没有正面回应《合同法》第51条的合同效力问题,但实际上已经赋予了买受人追究出卖人违约责任的权利,而只有合同有效才有违约责任的承担问题。
最后,最高人民法院于2012年出台的《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第1款才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正面回应,《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一方以出卖人在缔约时对标的物没有所有权或者处分权为由主张合同无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此外,该条第2款亦规定:“出卖人因未取得所有权或者处分权致使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要求解除合同并主张损害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综上,《民法典》第597条实际上是对《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的承继,即采纳了无权处分不影响买卖合同效力的学说。
回归到《民法典》第597条的内容来,该条款规定了三部分的内容:其一,无权处分世侍合同的效力;其二,无权处分合同的履行;其三,无权处分合同的法律后果。现分述如下。
第一,无权处分合同的效力。《民法典》第597条虽然没有明文规定无权处分合同是否为有效合同,但是根据条文赋予买受人“解除合同并请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可知,解除权的行使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均是以合同有效为前提。如若合同因欠缺处分权而无效,则不存在所谓的合同解除问题。此外,解除权分为法定解除权和约定解除权,此处的解除权应是法定解除权。
第二,无权处分合同的履行。这里的履行要作广义的理解,不仅包括无权处分合同订立后,买受人的合同履行问题,也包括若出卖人无权处分第三人财产而引发的第三人的救济问题。首先是买受人的合同履行,区分两种情况,第一,出卖人虽未取得标的物处分权,但与买受人签订买卖合同后已将标的物所有权转移至买受人手中,买卖合同事实上已经履行完毕,自不待言;第二,标的物所有权不能转移,则买受人援引《民法典》第597条第1款解除合同并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此外,无权处分行为可能涉及无权代理,在无权代理的情形下,如若被代理人拒绝追认代理人与买受人签订的无权处分合同,则该无权处分合同在被代理人与买受人之间不发生法律效力,进而买受人即使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原因行为无效,被代理人可援引《民法典》第235条要求买受人返还标的物。被代理人也有权援引《民法典》搜轮吵第157条的规定要求返还因民事行为无效取得的财产。被代理人亦可以根据《民法典》第985条、第987条关于无因管理的内容,要求买受人返还不当得利。当然,如若买受人的行为桐敏构成侵权,在侵权行为成立的情况下,被代理人可援引《民法典》第1165条以及《民法典》第179条的内容要求返还财产。
第三,无权处分合同的法律后果。无权处分合同被依法解除后,买受人要求出卖人承担违约责任的,则援引《民法典》第八章为违约责任的规定(《民法典》第577条至594条)。当然,因合同解除需要担保人承担相应因合同解除的担保责任的,则援引《民法典》第566条第3款的规定:“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C. 什么是处分权
处分权是财产所有人对其财产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最终处理的权利,即决定财产在事实上或法律上命运的权利。包括资产的转让、消费、出售、封存处理等方面的权利。
处分权是所有权四项权能的核心,是财产所有人最基本的权利。处分权在多数情况下由所有人享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使所有权与处分权分离,形成非所有权依法享有的处分权。
法律上的处分权是指按照所有人的意愿,通过某种法律行为对财产进行处置的权利,如转让、赠与等。
从企业资产角度来看,处分权可分为整体资产处分权与部分资产处分权。整体资产处分权是指某一企业整体资产的处分权。
(3)中国合同法132条扩展阅读:
处分权在民事诉讼方面的应用:
1、民事诉讼处分权是一种自由权。
根据民事诉讼的处理,当事人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按照自由意愿控制其程序性和实质性权利。当事人可以决定诉讼的开始,诉讼的内容和范围,以及诉讼的终结。
2、民事诉讼处分权是一种支配权。
优势表现为控制和控制,以及根据自己的意愿处理和控制的自由。民事诉讼处分使当事人有权控制各种民事诉讼。从某种意义上说,性格权利与一般权利不同。这是当事人根据个人意愿处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的一种“权力”。
而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处置权力的主导地位之上的。民事纠纷发生后,是否通过诉讼解决取决于当事人对起诉权的控制权;诉讼法中是否终止诉讼受原告是否行使撤回案件权利的影响。这反映了对各方权利的掌握和控制。
D. 无过错责任与公平责任怎么区分
公平责任 是指在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无过错、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要求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不赔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实际情况,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与适当补偿的一种责任形式。我国《 民法通则》 第132条规定公平责任适用于侵权责任领域,但合同法没有规定这一责任形态。
“有的学者认为严格责任是介于过错推定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之间的一种中间责任,有的学者则认为严格责任就是无过错责任。我们倾向于后一种解释,同时,也认为客观归责和严格责任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民法通则》只规定了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同时还规定了公平责任原则。再创造出其他归责原则,既没有法律规定,也有对国外理论生吞活剥之嫌。”(杨立新《侵权法论》P381)
这是杨立新教授在论述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侵权的时候,顺便提到的,但确实很有道理。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对于侵权行为法的规则原则,理论是不同的,严格责任应该是英美法系的概念,如美国《侵权行为法(第二次)重述》第519条规定:“从事某种高度危险行为,即使尽其最大注意避免损害,也应对其行为给他人人身、土地或动产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这一严格责任仅适用于那种使得行为具有高度危险性的损害或风险。”在英美上,适用无限多重原则,因此不想大陆法系那样的晚上和具有逻辑体系。
大陆法系的规则原则具有历史性,从自然法的角度,首先是确立了过错责任,这一责任的确立从法典的角度看是在法国民法典,这也是传统民法的三大原则之一,应该认识到,这种过错责任具有道德和逻辑的双重合理性,因此在罗马法事情,就已经在学理上得到了确认,此后出现的过错推定原则是对过错举证的一种倒置,其实并未脱离过错责任的范围,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出现,是对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产生的对人的巨大危险的一种法律和道德回应,也是在保险制度发展后才可能确立的一个归责原则,即在特定的情况下,例如产品质量侵权、高度危险活动侵权、动物侵权和环境侵权,不考虑过错而只考虑因果关系,这种归责原则的出现,使得很多学者惊呼侵权法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当然,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大陆法系总是将侵权责任与过错联系在一起,对于不同的侵权行为适用不同的过错确认方式,当然,不考虑过错本身也是对过错的考虑(呵呵,这个想法来源于托马斯·阿奎那对上帝的解释)
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可以发现,侵权责任的四个要件,即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唯有主观过错是主观意义上的,因此这再次印证了道德和逻辑上的合理性,即对于各种不同的侵权责任适用的更多的取决于道德和逻辑,并与保险制度有关。
作出上述繁杂的解释,只是想说明,大陆法系的过错责任—过错推定—无过错原则,是具有历史性和逻辑化的,因此不能够随意的将英美法系的严格责任加入这个体系,否则会导致一些混乱,应该统一用语。
作为考研,建议参阅杨立新:《中国民法理论研究热点问题探索与意见》侵权法部分,结论如下:“专家认为将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体系确定为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在理论上更为完善,其调整的侵权行为范围也更为明确,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调整一般侵权行为,过错推定原则调整一部分特殊侵权行为,无过错责任原则调整一部分特殊侵权行为。将公平责任作为一种分担责任的形式,成为侵权责任形态的一种具体形式,不再作为一种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由此可见,从统一用语的角度看,现行学术体系中严格责任如果是在论述大陆法系的侵权行为规则原则的化,应该等同于无过错责任,如果是在论证英美法系或者其他的话,是另一个不同的概念,即非因法定事由,不得免除责任,与这种严格责任相对的是绝对责任与过错责任,前者无免责事由,后者类似大陆法系的过错责任,这也看得出这种自然法的规则在各个不同法系中的完全生命力和一致性。
E. 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规则
法律主观:
买卖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转移 一般情况下,买卖合同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 买卖合同以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为目的,因此出卖人负有转移标的物所有权归买受人的义务。为保证出卖人能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归买受人,出卖人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法律、行政法规禁止或者限制转让的标的物,依照其规定(《 合同法 》第132条)。 依《合同法》第133条的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所以,在一般情形下,交付标的物即可转移物的所有权。但对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动产和不动产,因其所有权的转移须办理特别的手续,出卖人应依约定协助买受人办理所有权转移的登记等有关的过户手续,并交付相关的产权证明给买受人。 《合同法》第13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出卖人。”因此,若当事人有此约定,则虽交付标的物也不转移所有权。 《合同法》第137条规定:“出卖具有 知识产权 的计算机软件等标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该标的物的知识产权不属于买受人。”因此,在买卖的标的物为知识产权的载体时,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出卖人仅负有转移标的物所有权的义务,而不负有转移知识产权的义务,买受人也不能取得标的物的知识产权。 为保障买受人取得所有权,出卖人应担保其出卖的标的物的所有权完全转移于买受人,第三人不能对标的物主张任何权利。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合同法》第150条),这就是出卖人的权利瑕疵担保,又称为追夺担保。 出卖人违反此义务即应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权利瑕疵担保责任的构成须具备以下条件: (1)须权利瑕疵于买卖合同成立时存在。所谓存在权利瑕疵,是指第三人对标的物有合法的权利主张。若权利瑕疵发生于合同成立之后,则不成立瑕疵担保责任,而仅发生出卖人的债务不履行的违约责任。 (2)须买受人不知有权利瑕疵的存在。若买受人于订立合同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第三人对买卖的标的物享有权利,则出卖人不负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合同法》第151条)。 (3)须于标的物交付时权利瑕疵仍未消除。若于标的物交付时权利瑕疵已消除,买受人可以取得标的物的完全所有权,则不成立出卖人的瑕疵担保责任。 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出卖人交付的标的物上有权利瑕疵,不能完全转移所有权于买受人的,买受人有权要求减少价款或者 解除合同 。在买受人未支付价款时,其有确切证据证明第三人可能就标的物主张权利的,买受人有权中止支付相应的价款,除非出卖人提供适当的担保(《合同法》第152条)。四、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规则 买卖合同中标的物的风险是指买卖合同的标的物由于不可归责于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事由毁损、灭失所造成的损失。风险负担,就是该损失应由谁来承担。 《合同法》第142条规定:“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在标的物交付之前由出卖人承担,交付之后由买受人承担,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一规定所确立的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负担的一般规则与《合同法》第133条关于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一般规则,即“标的物的所有权自卜裂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相一致(当然,合同法也确立衫瞎了一些例外规则)。 可见,合同法就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移,尤其是动产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负担的转移,在当事人没有特别约定的情况下既与标的物的交付,又与标的物所有权的转移相一致。《合同法》第142条所谓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在交付前标的物风险即由买受人负担;二是交付后的一段时间内标的物的风险仍由出卖人负担。 在具体应用风或弊空险负担的交付主义规则时,应注意以下特殊规则: 1、出卖人出卖交由承运人运输的在途标的物,除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以外,毁损、灭失的风险自合同成立时起由买受人承担(《合同法》第144条)。 2、当事人没有约定交付地点或者约定不明确,标的物需要运输的,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给第一承运人后,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合同法》第145条)。 3、出卖人按照约定未交付有关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的,不影响标的物毁损、灭失风险负担的转移(《合同法》第147条)。这表明在所有权保留买卖中,尽管出卖人将标的物交付于买受人后,仍通过约定保留有关该标的物的单证和资料,以保留该标的物所有权的,该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负担。 4、因买受人的原因致使标的物不能按照约定的期限交付的,买受人应当自违反约定之日起承担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合同法》第143条)。 5、出卖人按照约定或者法律的规定将标的物置于交付地点,买受人违反约定没有收取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自违反约定之日起由买受人承担(《合同法》第146条)。 6、因标的物质量不符合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出卖人承担(《合同法》第148条)。 7、标的物毁损、灭失的风险由买受人承担的,不影响因出卖人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买受人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合同法》第149条)。 8、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需办理过户登记手续,但通常情形下,出卖人将不动产交付于买受人,该不动产毁损、灭失的风险即应由买受人负担。 买卖合同以转移标的物所有权为目的,因此出卖人负有转移标的物所有权归买受人的义务。为保证出卖人能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归买受人,出卖人出卖的标的物应当属于出卖人所有或者出卖人有权处分。如果你情况比较复杂,网也提供 律师在线 咨询服务,欢迎您进行 法律咨询 。
法律客观:
《合同法》第133条确立了所有权转移时间: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买卖合同转移原则是什么:1、动产适用交付主义,动产自交付之日发生转移。这里的动产包括汽车、轮船、飞机等特殊动产。2、不动产适用登记主义,不动产自登记之日所有权发生转移。注意:房屋买卖合同,合同依法成立即为有效,不管不动产是否进行了登记。换言之,登记不是房屋买卖合同生效的要件,而是房屋所有权转移的生效要件。一定要二者区分开来,这也是导致以一房二买,一女二嫁的重要原因。如,甲与乙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将房屋交付给乙,但没有进行登记。这时,丙听说甲要买房子,于是也提出购买甲的房屋,甲与丙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并且进行了房屋过户登记。分析:根据上面的原理,我们知道,甲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甲丙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符合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因此,都是合法有效的。千万不要以为甲乙的房屋买卖合同没有进行房屋过户登记而认定合同无效。这是错误的,在本案中,两份买卖合同都是有效的,丙因为进行了登记,因此取得房屋所有权,而对于乙来说,只能根据合同请求甲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其损失。3、所有权保留买卖合同中,标的物所有权自买受人交清最后一笔款项时移转给买受人。4、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合同倡导契约自由,一般情况下,只要法律没有作强制性规定,都允许当事人约定,而且有约定的,优先约定。合同当事人可以对标的物所有权约定自合同成立时移转。这里的标的物必须是特定物。如收藏家甲在画家乙家中看到一幅画,与乙达成买卖协议,协议中特别约定合同成立时该画所有权即移转给甲,即属此例。此案中若甲第三天来取画,发现乙已于前一天将画卖给第三人丙且丙已取得该画。甲可对丙行使物上追及权收回该画,并有权请求乙承担侵权责任。因为乙的行为并非一物二卖,而是典型的无权处分行为(第51条)。当然,若丙系善意第三人,得以善意取得对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