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调整对象社会经济保障关系
『壹』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哪些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指国家在经济管理、市场干告升尘预、宏观调控和维护公平中具有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市场主体管理关系
市场主体管理关系是指国家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在对市场主体的组织和行为进行必要干预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最主要的主体。国家为了协调经济的运行,对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能等都应进行必要的干预。
(四)社会经济保障关系
社会经济保障关系是指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为防止贫富两极分化,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但这是市场本身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由国家干预,建立强制实施、互济互动、社会化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
『贰』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由经济法律规范确认和保护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关系。在中国,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纵横统一论”观点
该观点认为,经济法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中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这些关系以各种组织(如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为基本参加者。经济管理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而经营协调关系则涉及到不同经济组织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协调。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法在调整经济活动中横向和纵向关系的统一性。
二、“经济行政法论”观点
该观点认为,经济法(或称为经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是凡具有经济性的管理关系,即经济管理关系。这一观点侧重于经济法在规范政府经济管理行为方面的作用,认为经济法主要调整政府与经济主体之间的管理关系,确保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企业中心论”观点
该观点认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企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法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它认为经济法主要调整企业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权利义务关系。
综上所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概念,涉及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各有侧重,但都旨在揭示经济法在规范经济活动、保护经济主体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叁』 朱崇实的学术观点
经济法是调整以国家为一方主体同其他各方主体在各类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即所调整的社会经济关系主要有:
——国家在调整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过程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作为公共物品的供给者,在完成公共收入和支出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在国有资产的投资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
——国家作为社会公平的维护者,在实践二次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