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制度与经济法
1. 经济法上的公益诉讼问题的经典案例有哪些
经济公益诉讼的含义:
指被诉行为侵害了或危及到社会性的经济公益,一般并不直接损害原告私人的利益。在单纯私人利益直接受损害的情形下,只需诉诸传统的诉讼手段即可处理,个人作为自身利益的最大维护者,理应且非常自觉地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经典案例:
1.2001年7月,因为在购买的电话号码簿上查不到有关电话,丘建东状告电话号簿公司,结果被法院驳回上诉。2004丘建东状告厦门航空公司,要求返还机场建设费五十元,撤销机场建设费,后来基于同样的理由被判败诉。
对于上述结果,绝不能过分苛责法院。因为公益诉讼通常会涉及到某些政府部门滥用权力侵犯公众利益,或者垄断企业将不公平的条款强加于消费者。受理、审判和裁决这样的案件不仅需要勇气,还要通过司法活动进行法律创新,对重大的制度性安排作出判断,所以,除了法官个人的勇气外,还需要高超的能力和娴熟的司法技术,以及制度和环境的支持。
其次,原告胜诉成果不能有效转化,公益诉讼的判决效果不彰。在当代中国的公益诉讼案件中,人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虽然第一位提起公益诉讼的原告胜诉了,但当其他有着同样遭遇的人们继起捍卫个人权益时,却不得不从头开始提起诉讼,以个人之力去对抗强势部门所制造的社会不公。
造成公益诉讼处于困境的现实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是中国公益诉讼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者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诉讼法》第41条规定,提起诉讼的原告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于这些条款的通常理解是,只有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与他人发生权益争议,才能以原告资格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人民法院行使司法审判权保护其合法权益,而与案件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司法实践中,也是按照上述理解开展审判活动的。
2. 民事公益诉讼区别于普通民事诉讼的特点是什么
一、诉讼目的不完全相同。
民事公益诉讼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不同于普通民事诉讼仅牵涉私人民事纷争,公益诉讼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二、保护利益的特点不同。
三、对诉讼当事人的要求不同。
四、公益诉讼纠纷所涉及的损害往往具有广泛性、严重性和长期性。而普通民事纠纷主要涉及普通个全之间的权益损害,损害的范围一般较易界定。
(2)公益诉讼制度与经济法扩展阅读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理论界首先出现的是经济公益诉讼概念,论者认为经济公益诉讼就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和相关的组织和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经济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不特定的他人利益的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相对人法律责任的活动。
将经济公益诉讼看作经济法领域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工具,为此主张建立专门的经济诉讼程序以有利于经济公益诉讼的进行。也有论者认为,公益诉讼实际上是行政诉讼的一种。
公益诉讼的提法是中国行政法学者的独有见解,域外均未见有阐释者。公益诉讼是中国学者在谈论行政公诉时制造的“概念”。英国讲越权之诉,美国讲司法审查的范围,大陆法系一般按照法院的管辖权进行分类,诸国均未发现以诉讼标行为基准命名的公益诉讼。
3. 法综包括哪些科目
法综的考察内容包括: 法理、法律史、宪法、刑法、民法、诉讼法、经济法。(3)公益诉讼制度与经济法扩展阅读
(1)法理:法治理论和实践、法律作用和价值、法律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法律的实施、法律文化和法治理念。
(2)法律史:中国法制史部分包括西周法律制度(立法概况、礼与刑及其适用、民事法律)、隋唐法律制度(唐初法制指导思想、唐朝立法概况、唐朝刑事法律)、晚清法律制度的变革(制宪活动、修律活动、司法制度的变革);外国法制史部分包括罗马法、英国法。
(3)宪法:宪法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
(4)刑法:刑法概述,犯罪论基础及重要原理,刑罚论基础及重要原理。刑法分则中基础理论,重要罪名的规定及适用。
(5)民法:法律关系与权利体系、权利主体、法律行为(含意思表示、法律行为效力、代理等)、权利的行使、诉讼时效。
(6)诉讼法:刑事诉讼法部分包括刑事诉讼证据、强制措施、二审程序;民事诉讼法部分包括中国民事诉讼的诉、主管和管辖、当事人、证据和证明的.制度及理论。
(7)经济法:经济法制定和实施的原则、经济法责任、经济公益诉讼、中央银行法、政策性银行法、反垄断法的宗旨和地位、反垄断法的适用范围、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规制、垄断协议的法律规制、经营者集中的法律规制、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含义和特征、混淆行为的法律规制、虚假宣传行为的法律规制、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规制、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规制、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证券监管的基本原则、证券上市监管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