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市场退出制度经济法

市场退出制度经济法

发布时间: 2025-10-12 13:10:10

『壹』 经济法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2000字论文

我国当前的经济转型首先是经济资源配置方式的转换,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与此相联系的必然是经济管理者 ——政府角色和职能的转变,即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主要直接参与经济竞争转向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述转型的成功推进必然带来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生存方式的彻底转变,即从听命于行政机关,被动执行政府计划的附属机构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经济转型也包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从片面强调量的扩张转为重视质的提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向实现人、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经济转型似乎是“无形之手”高歌猛进,攻城掠地,“有形之手”步步退让,一败涂地,一切以市场化为价值取向。但是,市场经济本身能否自发形成,经济转型能否完全依赖市场自身的力量自动实现呢?我们所追求的经济转型的目标果真是市场之手独霸天下,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的所谓自由经济吗?如果不是,又该如何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经济转型后的目标体制又该是怎样的昵?
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由于新的经济体制尚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之中,旧的经济体制和观念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新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抗,使经济领域内暴露出来的矛盾,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解决这些问题既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成功转型的基本前提,而每个矛盾的解决都离不开经济法思想的指导,离不开经济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一、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模糊,急需按经济法理念重新定位
政府改革的滞后,是我国经济转轨进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不尽如人意,政府职能转变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理论认识上的模糊不清,没有彻底解决国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正确定位。改革开放前的政府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政府,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都由政府管制,以命令、服从为特征的行政管理关系取得绝对的统治地位,企业和个人完全丧失了主动性、创造性。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那种认为政府应当彻底退出经济活动领域,只当守夜人,一切交由市场的论调一度博得多方喝彩。在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常常是非此即彼,国家不是“越位”,就是“虚位”,总是很少“到位”。
当前,我国的改革面临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挑战,这是一个更为深刻、更为复杂的改革新阶段。经济转型要求构建现代产权关系,社会转型需要形成新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在实现权利的多次分离后,国家成为集多种身份和多种职能于一身的集合体。具体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家应是三重身份(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三种职能(行政管理职能、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实现三次权利分离(行政管理权与经济管理权相分离,经济管理权与国有资产所有权分离,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或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国家以不同的身份,行使不同的职能,就会形成不同的法律关系。正确认识由国家参与的各种不同法律关系的性质,才能准确适用法律,维护各方合法权益。
同时我们认为按照经济法基本要求,不仅要实现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还在于要实现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从依赖行政命令转而依靠法律保障,遵循经济法律制度行使国家的经济管理职能,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跨越。
二、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显着,城乡、地区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法律制度的完善。
中国经济存在多重二元结构性矛盾,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巨大反差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地区差异。城乡、地区矛盾的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结构性障碍,如何化解矛盾不仅是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首要课题,而且已上升为一个严峻的政治问题。
经济法既服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尊重市场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又强调国家应当在经济生活中发挥正确的作用,它把“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辩证地统一起来的特征显示其对于解决城乡、地区二元矛盾天然地具有优越性和独到性。
针对当前农村中公共卫生、基础教育、社会保障等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违法侵占农民土地,任意降低征地补偿标准,漠视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安置以及农民负担过重,乱集资、乱摊派屡禁不止等问题,从完善以下三个方面的经济法律制度入手,有助于构建规范的、持续长效的缩小城乡差别的法律机制。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统一的财政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事权与财权划分不清晰,权利与义务不明确,导致财政支出责任不落实,上下级政府间一事一议,讨价还价现象较为常见。而且,目前我国普遍实行的市领导县的财政体制,客观上使得农村社会经济资源、资本更主要地是被城市所汲取,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割。行政长官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驱动与财政支出法律规范的缺位,往往使农村成为最终的牺牲品。所以,首要的是要建立科学完备的财政法律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规则,确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公共财政支出原则,强化市以上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和基本社会保障的支出义务,规范上下级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把城市返哺农村的各项制度具体化,才能从根本上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法》,明确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并赋予权力保护以可诉性。2003年新的《土地承包法》虽然对于保护农民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权,限制土地发包方滥用权力等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仍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首先,确权工作严重滞后,估计有约30%的农户仍然没有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权属登记进程的滞后,导致大量土地承包纠纷只能适用土地承包合同,弱化了土地承包权的物权性质,客观上助长了发包方任意毁约行为。其次,侵害土地承包权的责任形式单一,法律责任轻,违法成本低。根据承包法第54条,侵害土地承包权的只是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几乎不用承担刑事责任。而所谓的民事责任,由于侵害方主要是村、乡集体组织,也几乎难以得到实际执行。最后,权利救济渠道阻塞,可诉性差。长期以来,许多基层法院拒绝受理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1999年最高法院出台有关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司法解释后,虽然规定应当受理,但是许多地方对土地承包这一典型的经济法律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仍然纠缠于该法律关系到底是民事法律关系还是行政管理法律关系的争论而不能自拔,其结果是牺牲了广大农民应当得到国家司法救济的正当权力。
最后,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业税收法律体系,规范各类涉农收费。乱收费、乱摊派之所以屡禁不止,源于我国农村税费名目繁多,包括农业税、附加税、特产税、屠宰税、“三提五统”、教育集资以及以资代劳款、地方行政劳务收费、地方行政性收费等等,而这些税费的征收依据主要是税收行政法规和各级政府决定,对收费项目的创设权限和程序没有法律约束,现有的有关农村税费的规范性文件位阶低,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推进,在条件成熟时,以最大限度减轻农民负担为出发点,以统一的涉农税法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规范农村基本分配制度,才能从制度上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我们再来看区域差别。为了缩小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距,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开始贯彻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随着经济转型的推进,国家职能的转换,公共财政体制的确立,除大型基础设施外,中央政府势必改变以往直接投资设厂的支援模式,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将成为必然选择。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行分税制国家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普遍做法和基本方式。它是基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及各地区财政的横向不平衡所产生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而采取的一项财政支出制度。实施转移支付制度的目的,是通过中央财力的转移分配来调节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从而达到运用财政分配职能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目标。
但是,我国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税收返还以保证地方既得利益为依据,从而把原有的财力不均问题带入分税制财政体制中,未能体现财政均衡原则,也与设置转移支付的基本目标相违背;中央对地方的专项拨款补助缺乏规范的法律依据和合理的分配标准,与中央和地方事权划分的原则不相适应。另外,财政补助分配透明度低,随意性大,监督约束不足也亟待改变。所以,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前提下,有必要制定转移支付法,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原则、目标和形式,制定科学合理的计算标准,形成一整套规范的监督约束机制,才能充分有效发挥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平衡区域间差别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秩序混乱,行政治乱应让位于依法治理
经济转型经常伴随着经济秩序的混乱。市场本身不能自动产生良好的秩序,秩序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必须也只能由政府来提供。企图单纯依靠民事法律制度,依赖市场主体的自我约束就能达致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对市场迷信式的崇拜,注定是水中月、镜中花。营造良好的经济秩序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而政府也必须改变以往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方式,一时的暴风骤雨只能冲走地表的浮土和污秽,却无法冲跨滋生混乱的深层土壤,更不能培育出一个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万花园。

『贰』 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下:

(1)遵循和综合运用客观经济规律的原则;

(2)巩固、发展社会主体公有制和保护多种经济形式合法发展的原则;

(3)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

(4)国家统一领导和组织自主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5)责、权、利、效相统一的原则。

(二)尽量找比较完整一些的时间来进行经济法的学习

所谓“比较完整一些的时间”,也就是连续较长的时间,如2小时、3小时等,而非零零碎碎的时间(如20分钟、30分钟)。人的记忆高峰存在—个进入和退出的过程。

如果找30分钟的时间来学习,前15分钟刚刚静下心来进行学习,后15分钟又因准备干其他事情而分神,这样就不存在什么记忆的高峰(即最佳状态),起不到好的记忆效果。

相反,如果找比较完整一些的时间,我们则会获得一段比较长的记忆高峰,在这一时间里我们可以看很多页的书、记住很多很多的内容,从而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

『叁』 经济法包括哪些法律

经济法包括哪些法律如下:

经济法是一类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涉及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企业、市场、政府、社会保障等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法法律:

市场规制法: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这些法律旨在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市场出现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宏观调控法:包括计划法、产业政策法、投资法等,这些法律调控国家经济,引导资源分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财政税收法:包括预算法、税法、政府采购法等,这些法律规范国家的财政收支行为,保障税收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金融法:包括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这些法律规范了金融机构的行为,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安全性,促进经济发展。

涉外经济法:包括外商投资法、对外贸易法、国际金融法等,这些法律规范了涉外经济活动,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

劳动法: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法等,这些法律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社会保障法:包括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法、社会福利法等,这些法律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以上只是一些主要的经济法法律,实际上经济法的范围非常广泛,还包括许多其他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肆』 简要叙述漆多俊教授的“三三三”理论。

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引起市场及其调节机制、国家职能以及法律的演变。原来,特别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社会经济的调节机制基本上是“一元化”的市场调节。但市场调节也有缺陷。到19 世纪末由于市场缺陷严重显露, 发生了“市场失灵”, 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这表明需要新的调节机制来辅助配合市场机制来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有效调节, 国家调节于是出现。这就是经济调节机制的“二元化”。国家调节首先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 但同时也是一种国家职能。国家对于经济生活从原来不介入( 自由放任) 到介入进行国家调节, 需要有宪法和法律授权, 国家调节权力需要法律规制, 也需要保障, 因此, 就产生了规范国家经济调节的法律, 此即经济法。
由于国家调节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才需要和产生的,所以国家调节方式和活动必然是针对市场所存在的缺陷,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这又决定了经济法体系的基本构成。
市场存在的三缺陷是指市场障碍、市场唯利性、市场的被动性和滞后性。
市场障碍首当其冲,指因限制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存在而引发的阻碍市场正常运行的状况。市场的唯利性位居第二,指投资经营着所关注的是经济利益,并往往注重眼前可实现的利益,而对于投资周期长、风险大的行业部门和产品,如公用和公共事业、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其他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或可能制约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和总体效益的行业不愿投资。而市场之所以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这是由其事后调节的性质决定的。一方面,从投资、生产运营到市场价格的形成和信息反馈,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企业和个人掌握的信息不足和滞后,不能及时调整其投资方案,也往往造成市场供求的失调、产品大量滞销过剩。
为了克服市场的以上三缺陷,国家分别采取了三种调节方式:针对市场不良竞争秩序引起的妨碍自由和公平竞争构成的市场障碍,国家以强制力进行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予以以排除。针对市场的唯利性引起的某些经济领域投资空白,采用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和退出方式,一方面国家在进行投资时尽量考虑市场因素尽可能引进市场机制作用;另一方面,国家应当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国家投资规模、方向和重点。针对市场的滞后性和被动性引起的某些领域投资膨胀和生产过剩而另一些领域投资不足,进而引发的结构比例失调,经济波动,危机频繁,采用国家指导、促进或称为国家宏观调控。
国家的这些调节方式都需要法律的规范,三种调节方式对应三种法律,因此经济法体系相应的就由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三部分构成。
市场规制法主要包括反垄断和限制竞争法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这类法律需要对其规制的对象的标准和种类、主管机关的职权、处罚方式、实施程序等问题做出规定。国家投资经营法主要包括国家投资法和国有企业法,其中包括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调整和改革的法律,此外还包括国家为调节市场直接参与其他市场经营活动的法律。
三种法律调节方式有几方面共性:他们所规范的都是国家经济调节活动;其目的和作用在于保障国家调节,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协调、稳定和发展;他们所调整的是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直接涉及社会经济领域,具有经济性内容。
这就是所谓的“市场三缺陷—国家调节三方式—经济法体系三构成”,亦即“三三理论”或者是“国家调节说”。

热点内容
行政法是各种行政法规的总称 发布:2025-10-12 16:16:33 浏览:278
江苏法律服务机构人员 发布:2025-10-12 16:16:27 浏览:921
中央巡视条例最新 发布:2025-10-12 16:13:00 浏览:13
合伙建房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5-10-12 16:06:05 浏览:255
刑法一百六十四 发布:2025-10-12 16:04:20 浏览:697
刑事诉讼法111 发布:2025-10-12 16:00:25 浏览:323
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解读 发布:2025-10-12 15:52:18 浏览:806
行政法规是指什么 发布:2025-10-12 15:46:28 浏览:865
广东省技术秘密保护条例 发布:2025-10-12 15:38:51 浏览:577
当事人会见法官 发布:2025-10-12 15:34:23 浏览: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