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根本违约多少条
A. 一般违约与根本违约的区别
根本违约和一般违约的区别如下:
1、根本违约,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致使该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的行为;
2、一般违约仅指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但并不导致该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行为。
3、、违约发生是否导致合同无法进行,对于一般违约,守约方没有单方面解除合同的权利,否则,守约方就造成了根本违约。
4、当事人一方出现根本违约时,合同相对方获得合同解除权,而当一方仅仅出现一般违约时,合同相对方并不获得合同解除权只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一般违约的违约责任。
5、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是一般违约的构成要件,加上因违约行为导致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其法律效果是当一方根本违约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1)合同法根本违约多少条扩展阅读
1、根本违约
根本违约,是指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其他违约行为将导致合同相对方合同目的落空的违约方的严重违约行为。根据《合同法》第94条之规定可以看出,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其主要债务,还不能称之为根本违约,只有当其迟延履行行为致使相对方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才可将之称为根本违约。
2、一般违约
一般违约是指债务人无正当理由,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届满时,仍未履行合同债务。合同中未约定履行期限的,在债权人提出履行催告后仍未履行债务,就是迟延履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网络—根本违约、网络—违约
B. 合同违约行为有哪些,如何认定合同根本违约
您好,违约行为,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回合同义务或答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即构成违约行为。
依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对违约行为可以作出如下的分类:
一是,单方违约和双方违约。这是根据违约行为的主体进行的分类。所谓单方违约,是指违约是由一方当事人的行为造成的。在单方违约的情况下,应由一方承担违约责任。所谓双方违约,是指双方当事人的行为都构成违约。
二是,根本违约和非根本违约。这是根据违约行为所致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的分类,这种分类标准突出了违约行为与合同目的间的相互关系。
三是,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这是根据违约行为发生的时间进行的分类。所谓预期违约是指在履行期到来之前的违约,包括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所谓实际违约,是指在履行期到来以后因为一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而构成违约。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C. 中华人民共合同合同法有根本违约的条款吗
我国《合同法》第94条第4项规定:“当事人一方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完全实现合同目的”,此时合同相对人可行使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
学理界对于此项规定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我国《合同法》对不完全履行以及因债务人的过错造成合同不能履行作为解除条件的承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它实际上是对根本违约的明确规定,这一项规定实际上赋予了非违约方在对方的违约行为已构成根本违约的情况下享有解除合同的权利。笔者认为,这项规定赋予了债权人在债务人不完全履行以及因债务人的过错造成合同不能履行并导致根本违约的条件下,行使合同解除权解除合同的权利。其中的原因,将于下文做出分析。
有学者认为,由于根本违约是从违约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方面对违约所作的分类,那么它是可以与其他标准对违约行为所作的描述和分类并存的,比如根本违约可能与迟延履行、不履行并存以及不完全履行并存。但笔者认为此处学者所言“并存”的概念似乎并不明确,因为“根本违约”是根据违约结果严重程度对违约行为所做出的分类之一,其相对概念应该是一般违约或者普通违约。而迟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等概念均是违约行为的某种具体方式,它们之间的区分标准是违约的方式不同。故而根本违约与迟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是不同意义上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并存”,莫如说是当合同当事人迟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之结果达到一定严重程度时(如使合同相对人合同目的落空时),则其行为可被视为根本违约。
故而,有学者将根本违约分为四类,即“迟延履行场合的根本违约”、“不履行场合的根本违约”、“不完全履行场合的根本违约”、“履行不能的根本违约”。这样的分类方式很好地诠释了根本违约与迟延履行、不履行、不完全履行以及履行不能之间的关系。
一、迟延履行场合的根本违约
在本文第二章第四节中,笔者曾对迟延履行做出过分析,认为迟延履行并不必然产生根本违约,如果债务人的迟延履行使债权人的合同目的落空,则债务人的行为可被视为根本违约,债权人可因此行使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这种情况应由我国《合同法》第94条第3项、第4项的规定进行规制。
二、履行不能场合的根本违约
当事人履行不能使整个合同目的落空时,也可能陷于根本违约。
在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履行不能场合,比如当事人不能履行若是因为不可抗力所致,则当事人可以行使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这种情况应属我国《合同法》第94条第1项规制。
在当事人的履行不能是由于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场合,法律应将其履行不能视为“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事由,属《合同法》第94条第4项后段的规定。合同相对人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权。
三、不完全履行场合的根本违约
不完全履行并不必然构成根本违约,但是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主要债务(通常是给付义务)造成合同目的的落空,或当事人不履行附随义务危及了作为合同关系基础的信赖关系时,笔者认为该当事人的行为就应该被视为根本违约,属于因“其他违约行为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由《合同法》第94条第4项后段的规定来规制。合同相对人可以解除合同。
四、预期违约场合的根本违约
预期违约的问题于本文第二章第三节已作专门讨论。无论是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抑或是预期履行不能,如果严重地侵害了合同相对人的债权期待,可被视为 “根本违约”,合同相对人可以行使解除权解除合同。在我国适用《合同法》第94条第2项的规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合同法》第94条第4项规定的后半段虽然规制了根本违约的情形,但其并没有规制全部的根本违约的类型,因为如迟延履行、先期违约及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履行不能所造成的根本违约已由94条其他规定规制。就此看来,《合同法》第94条第4项后半段的规定所针对的具体情况是:可以归责于当事人的履行不能及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根本违约。
D. 什么是合同根本违约
合同根本违约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的制度。设立根本违约制度的目的在于鼓励交易,最大限度地实现合同的社会价值。否则,如果放任当事人在另一方违约时不顾违约是否造成严重后果而随意解除合同,则不符合鼓励交易原则,也不利于稳定经济关系。 我国合同法在规定根本违约的时候,确立了判定是否根本违约的标准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究竟什么是“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则属于立法留给法官自由裁量的范围。但司法中的自由裁量并不是任由法官凭借自己的思维作出裁断,而是应当遵循一定的法律方法,凭借一定的法律思维路径,直追立法的本意。因此,法官在判定是否构成根本违约时,应当从根本违约制度的立法价值着手,对当事人的行为进行合理的分析。从立法的目的来看,判定是否根本违约应当把握以下两点: 其一,合同的不当履行部分包含了实现合同利益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合同来说,其履行中包含的因素包括时间(期限)、地点、标的物情况、特定的身份要求等。对于不同的合同,这些因素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如果特定因素对权利人而言是其实现合同利益的关键,并且是不能替换的,那么,就可以认定其为合同的关键因素。违约行为只有包含了实现合同的关键因素,方能认定构成根本违约。 其二,在无法判定是否违反合同关键因素的情况下,如果继续履行所造成的社会财富损失小于因解除合同所造成的社会财富损失,则不宜认定为根本违约。合同从当事人角度讲,是为了实现其特定经济目的,从社会角度讲,则是为了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所以,对特定合同的违约是否采用根本违约这种严厉的制裁方式,主要应看实现合同利益的关键因素是否被违反。在无法判断时,则应当从是否有利于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来判断是否根本违约。如果合同因违约被解除给违约方造成的损失远大于非违约方因解除所可以获取的利益时,就不应认定合同构成根本违约,而应继续履行,同时由违约方对非违约方予以赔偿,以平衡双方利益,实现合同的最大效益。当然,这样的处理方法只有在无法认定合同的关键因素是否被违反的情况下才能适用。
E. 根本违约是什么意思需要支付多少违约金
根本违约,是指合同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行为,致使该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根本违约的构成要件是一般违约的构成要件,加上因违约行为导致的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其法律效果是当一方根本违约时,另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根本违约是从英国普通法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制度,其影响力之大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欧洲合同法原则中均有体现。其构成要件总体上存有条款主义与结果主义,我国立法上应采取结果主义的判断标准,同时在具体的判断上可参照所违反义务的类型标准。在迟延履行、履行不能、不完全履行、先期违约类型场合,根本违约都有特定构成标准。根本违约一旦构成,产生的法律效果有二:一是债权人可以解除债权;二是对合同解除权的限制。我国新颁布的合同法采纳了根本违约制度,一方面作为一种法定解除权发生的事由,另一方面实际上又对解除权的行使予以必要的限制。 简单的说 就是违反了合同义务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这种义务一般都是主要合同义务,比如买卖合同的付款义务 或者交付标的并转移所有权的义务。没有履行这种义务就是根本违约。质量瑕疵是否构成根本违约 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数量一般不会构成根本违约。交付时间 地点等情况也不是根本违约。根本违约的显著特征就是可以根据相关规定解除合同。违约金按照合同约定执行。但是不能违法。
F. 根本违约怎么认定,需要考虑哪些
您好,
一、 根本违约和一般违约的界定问题
我国理论界并没有对根本违约做出明确的定义,在各国的立法上也有着不同的表述。在英国普通法上,合同条款分为违反条件和违反担保,违反担保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次要条款或则从属性条款,但最终并不影响合同成立的目标。违反条件是指一方当事人违反条款中根本、重要的条款,影响合同成立的目的。在美国判例立法中,规定了重大违约和轻微违约制度。前者指一方违约,使另一方没有从合同中取得重大利益。《公约》的第25条也规定:“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的结果,使另一方当事人蒙受损害,以致于实际上剥夺了他根据合同规定有权期待得到的东西,印为根本违反合同,除非违反合同的一方不预知而且同样一个通惰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英国普通法中的违反条件和美国判例法中的重大违约及《公约》第25条规定,都是各国及相关条约对根本违约制度的规定。根据我国《合同法》第94条第4项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可以解除合同。从该条款上看出这是我国立法对根本违约的法律定义,也是法定解除权行使的兜底条款。从这些条款中可以看出其对根本违约的核心的观点表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主义,即违约行为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就构成根本违约,例如英国普通法、美国判例法中及我国《合同法》对此的规定,还有一种是主客观相一致,例如《合约》中表述为影响了当事人有权期待的东西并且合同的一方不预知而且同样一个通惰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会发生这种结果。这种表达式就是体现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有权期待的东西是客观的表述,是当事人通过合同可以认定的客观标准,而一方不预知而且同样一个通惰达理的人处于相同情况中也没有理由预知,这显然是一种主观的认定,因为这需要通过人们心里探析才能得出结论,基于每一个人的认知、预知标准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预知具有不确定性。这种标准也体现了《公约》强调的过错责任原则。基于我国《合同法》对违约行为造成合同不能全部履行,归责原则是是无过错原则,并且利用主观标准认定重大违约会带来认定的不确定,所以在我国对重大违约行为认定中应以无过错为原则,强调客观的标准。这种客观的标准也是区分根本违约和一般违约的关键,即违约行为是否影响合同的目的的实现。
二、如何准确认定合同目的
确定合同的主要类别是确定合同目的一种重要方法。合同类别不同,合同追求的目的也是不同的。我国《合同法》理论界对合同类别分类有许多种,例如:1、以双方是否互负给付义务,划分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2、以一方当事人从合同中取得利益是否需要向对方支付相应的对价为标准,划分为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3、以对该合同是否在法律上确定了一定的名称及规则为标准,划分为有名合同及无名合同,在我国的《合同法》上规定了15种有名合同。4、以合同双方的给付是否在合同成立时同时完成,划分为清结合同与非清结合同。如果在双务合同中,负有给付义务的当事人没有及时有效的给付,那么他的行为就影响合同目的实现,可能构成根本的违约。在有偿合同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没有及时给付合同约定的利益就可能构成根本违约。如果在有名合同中,一方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规则履行合同,就可能构成违约。对于无名合同,判定合同目的主要依据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内容并分析双方的权利义务。
G. 中华人民共合同合同法有根本违约的条款吗
您好,我国《合同法》第94条第4项规定:“当事人一方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完全实现合同回目的”,此时合答同相对人可行使法定解除权解除合同。合同法》第94条第4项规定的后半段虽然规制了根本违约的情形,但其并没有规制全部的根本违约的类型,因为如迟延履行、先期违约及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履行不能所造成的根本违约已由94条其他规定规制。就此看来,《合同法》第94条第4项后半段的规定所针对的具体情况是:可以归责于当事人的履行不能及不完全履行所造成的根本违约。
H. 什么是根本违约根本违约有什么法律后果
按你的表述,致使不能够达成合同目的行为的视为根本违约,其他违反合同约定的情况视为一般违约。
I. 违背合同法第167条是不是根本性违约
不属于,因为你们双方都履行了合同的主要义务,即交付完成。
合同要求你内交付资产的函不是容主要义务只是根据合同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应当履行的后合同义务。
你发出解除合同的函件没有解除合同效力,因为合同已基本履行。所有不构成根本违约,但是对方有权要求你履行后合同义务(通知,协助,保密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