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是否属于私法
《民法典》制定过程中应解决劳动法和民法的关系问题。民法是私法的一般法,劳动法应是私法的特别法。在现行法框架中,依附性劳动的本质是需要用人单位单方进一步确定给付内容的债的关系。通过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是劳动法无法离开民法的根本原因,劳动法包含较多弱者保护制度并不足以将其从民法中分离出去。从法教义学角度看,劳动法本身是规则残缺的;劳动关系中特殊的照顾保护义务可以在民法教义学中得到解释;民法中持续性合同规则得到很大发展;公法在私法上的效力理论可以解释劳动法包含公法规则的问题;集体自治的双轨制结构可以将集体劳动法融入民法的制度和理论中。民法典需引入社会化的制度和持续性合同的内容,劳动法应成为私法社会化的发动机。民法和劳动法的上述关系可以在劳动合同单方解除中得到验证。
劳动法与民法的关系问题是法学的基础性问题,它涉及劳动法的功能定位与学科定位,也涉及民法的范畴和发展趋向。但在我国目前的理论和实践中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在理论上,很多学者认为,“从部门法地位来看,劳动法应为独立的部门法。而从法域地位看,劳动法既不属于公法,也不属于私法,而是具有公私法兼容属性的社会法。”[1]据此,在法律适用时,劳动法的案件不能适用民法的规则,即使是在劳动合同领域,当《劳动合同法》没有规定时,也不能适用民法的一般原理。[2]但也有学者认为,“劳动法与民法之间是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3],在规范适用上,“在调整对象重叠的劳动法规范与民法规范、经济法规范和行政法规范之间,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即法律适用上特别法优于一般法,一般法补充特别法。”[4]在裁判实践中,主流思路似乎是裁判劳动争议不能适用民法的规则。但不论最高司法机关,还是各地实践中,偶尔都会出现在劳动法领域适用民法规则的现象。最高人民法院2016年11月30日发布的《第八次全国法院民事商事审判工作会议(民事部分)纪要》第28条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竞业限制协议中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或者低于实际损失,当事人请求调整违约金数额的,人民法院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九条的规定予以处理。2000年上海高院也曾提出,“关于劳动争议案件中是否可以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的条文问题,我们认为,劳动法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时应首先适用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没有直接、具体的劳动法律规定的
⑵ 《劳动合同法》属于公法还是私法
合同法属于私法范畴,劳动合同部分内容属于私法,部分内容属于公法。
⑶ 谈劳动合同与民事合同的区别
第一,劳动法是社会法,社会法是介于公法和私法之间的法律,相对于公法来说,它具有很大的私法性质。毕竟是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另一方面又有很大的公法性质,因为毕竟有大量的强制性规则,和国家劳动监察部门的介入。从劳动法的法律性质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法的宗旨在于对劳动者的倾斜的法律保护。因为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劳动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的一系列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但是,从另一方面,劳动法也规定了用人单位享有的权利。规定了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等私法性质的条款,这些也是劳动法具体私法性的特点和原因。
第二,劳动合同的订立是强制性的,必须采取书面形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必须订立劳动合同,否则就要支付双倍工资。而民事合同具有私人性,是否订立以及 口头或者是书面是由当事人自由约定的。
第三,劳动法中有很多强制性的条款,是在订立劳动合同是必须具备的,例如工资工时,劳动保护等等,而民事合同是自愿协商的。
第四,劳动合同由于双方主体的不平等性,因此法律给予一方倾斜性的保护,而民事合同的当事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