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以社会关系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壹』 法律有哪些种类
刑事责任,是依据国家刑事法律规定,对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的法专律责任。属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管制。管制是刑法规定的一种相对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刑罚中最轻的一种。2、拘役。拘役是一种短时间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由法院根据刑法对犯罪情节与危害后果较轻的人判处的刑罚判决,公安机关就近执行,一般为拘役所执行。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刑法规定的一种对大部分犯罪人普遍适用的、高度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刑期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4、无期徒刑。无期徒刑也即没有期限的徒刑,是对罪行较重的人终身监禁的刑罚。5、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对罪行特别严重犯罪人的罪行依法判处了死刑,但又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宣告缓期两年执行的刑罚。6、死刑。对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犯罪判处剥夺生命的极刑;一般采取注射、电击、枪毙的方法执行,家属可以收尸。死刑的执行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贰』 举15个以上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
吐痰、随地大小便、公共场所抽烟、随意大小便、大声喧哗、公场大闹、不排队上车、占座、随地丢垃圾、旅游地乱刻画、说脏话、打架、汽车乱停放、垃圾不归类、公场不管理好宠物。
社会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并且社会公德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条件,衡量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
(2)法是以社会关系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扩展阅读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1、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2、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绐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和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
3、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纪懂法,遵纪守法。
『叁』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一、主要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它作为简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层次,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观的提炼。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以前我们把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集体”。然而,在现代意义上,准确反映这一层面的社会形态,应当称之为“社会”。把这一层面的价值诉求提升到核心层面,表明了我们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
二、相互关系
“三个倡导”之间是内在融贯的统一体,维护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哪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都不可或缺。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说到底,是亿万人民的幸福之所在。有了国家的强盛,才有全体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有了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政治,才可真正保障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权利。
然而,这一核心价值观所表达的理想追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通过市场、通过市民社会的发育来实现,因此,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就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最后,一个现代富强民主的中国,也必然是一个文明和谐的中国,一个公正秩序与法治的中国,而要实现文明、和谐与法治秩序,也离不开道德个体的支撑。
(3)法是以社会关系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
3、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
4、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4)法是以社会关系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扩展阅读: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磊专栏:道德与法律
『伍』 如何区分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的区分依据是分类方式不同:
法的的规范作用是相对与法的社会作用来讲的,具体包括对人们的行为起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的作用。
法的保护作用也就是法的保护性规则,是相对于调整性规则而言。
法律一方面要规定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即人们应当或可以怎样行为·另一方面也要规定人们一旦做出违法行为应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受到何种法律制裁·前者通常称为对社会关系的调整职能,而后者则称为法对社会关系的保护职能
法的规范作用举例:
1、指引作用举例:法律规定了公民有创办公司的权利,并且鼓励公民去创办公司.确定的指引,法律规定故意杀人是违法行为,他明确的指出来,希望人不要去从事故意杀人的行为。
2、评价作用,举例,一个人杀了人,然后根据刑法的规定,就可以判定这个人的行为是否合法。
3、教育作用,对于一个人故意杀人行为的惩罚,不仅对违法者起到教育作用,而且对普通公民也起到了教育作用,让他们知道故意杀人是不对的以至于不敢杀人。
4、预测作用,公民根据已有的法律对自己想要实施的行为进行评判,例如一个人想要杀人,但是刑法规定,杀人时违法犯罪行为,所以,他就不敢去实施杀人这个行为。
5、强制作用,法律规定对故意杀人的刑罚处罚,并对故意杀人者处以刑罚处罚,产生威吓力,以此来强制人不敢实施故意杀人的行为。
法的保护作用举例:
如张三因盗窃他人财物,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就体现了法的保护作用。
(5)法是以社会关系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扩展阅读:
法的保护作用在刑法中的体现举例: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陆』 我是有限公司法人,在我不知情下其他股东用公司借款,盖了公章但没有法人签字,是否生效,法人是否承担责任
公司可以不承担该债务。
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通常是法人单位内部的正职负责人,如果没有正职负责人,则为主持日常工作的副职负责人。
法定代表人的行为就是法人的行为,可以直接代表法人对外签订合同,在法院起诉应诉,以及参与处理其他法律事务。他在自身的权限范围内所为的一切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担。
个别股东只盖公章没有法人代表签字的借款行为不能代表法人行为。该借款与有限公司(法人)没有法律责任关系,公司可以不承担该债务。
(6)法是以社会关系为内容的行为规范扩展阅读:
公司章程的作用
1、公司设立的最主要条件和最重要的文件 。
公司的设立程序以订立公司章程开始,以设立登记结束。我国《公司法》明确规定,订立公司章程是设立公司的条件之一。审批机关和登记机关要对公司章程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给予批准或者给予登记。公司没有公司章程,不能获得批准,也不能获得登记。
2、公司章程是确定公司权利、义务关系的基本法律文件。
公司章程一经有关部门批准,并经公司登记机关核准即对外产生法律效力。公司依公司章程,享有各项权利,并承担各项义务,符合公司章程行为受国家法律的保护;违反章程的行为,有关机关有权对其进行干预和处罚。
3、公司对外进行经营交往的基本法律依据。
由于公司章程规定了公司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及其细则,包括经营目的、财产状况、权利与义务关系等,这就为投资者、债权人和第三人与该公司的进行经济交往提供了条件和资信依据。凡依公司章程而与公司经济进行交往的所有人,依法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