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任意撤销权合同法

任意撤销权合同法

发布时间: 2021-01-15 01:49:22

① 在赠与合同中赠与人有任意撤销权和法定撤销权

赠与行为一旦做出就会生效。
对于一般的赠与合同,赠与实施之前,可以随时撤销(因为不影响受赠人利益),这些合同不属于一般赠与:实施赠与后;公证的赠与;社会公益赠与。
以下情况是法定撤销,不受到任何限制(只要发生就可以撤):
1 受赠人对赠与人打击报复(包括亲属);
2 赠与人发生严重经济困难。

② 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需要上法院

不需要。任意撤销权的行使只需要不完成动产交付或不动产登记即可,法理在专于任意撤属销权就是为了保障赠与行为完成前的赠与人的反悔权,撤销赠与之后受赠人丧失赠与请求权。当然想要去通知一下受赠人是可以的,通知不是义务,但如果不通知会给受赠人带来信赖利益的损失,那么还是及时通知一下最好。

③ 简述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有哪些方面的限制

赠与合同的任意撤销有哪些方面的限制

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赠与合同的撤销有两种,即法定撤销和任意撤销。赠与的法定撤销,是指在法定事由出现时享有撤销权的人撤销赠与。即只要具备了法定事由,不论赠与采用何种形式,是否交付或登记,撤销权人均可撤销赠与。这些法定事由有:(1)受赠人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赠与人的近亲属;(2)受赠人对赠与人负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3)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而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是指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赠与物交付之前,赠与人基于自己的意思表示撤销赠与的权利。
撤销权是指对法律行为享有撤销权的当事人,通过自己单方面的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效力归于消灭的权利,它是一种形成权。撤销权在民法上大致有四种:(1)民事行为上的一般撤销权;(2)破产法上的撤销权;(3)在债的关系中存在的撤销权;(4)赠与合同的撤销权。除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外,其他形式的撤销权都有除斥期间的限制,既然赠与合同的撤销权同属形成权,立法上为何没有规定对其进行除斥期间的限制?
《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虽该条第二款对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作了一定限制,但存在很多问题。《合同法》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因赠与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立法上的规定很模糊,如果是针对不可撤销的赠与财产,若存在这种情形赠与人要承担赔偿责任尚可理解,但是若是不属于不可撤销的赠与,既然在赠与财产权利转移之前存在可以撤销赠与的可能性,那么因赠与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赠与财产毁损、灭失,是否意味着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显然是与《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相冲突的。
赠与合同是一种契约,双方达成合意后成立,属于意思自治的结果。既然达成了协议,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结果,因此一旦达成,对双方就具有约束力。若赠与人之后行使了任意撤销权,在受赠人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消除自己的责任,从而可能使受赠人承受本不该承担的负担,如为接受赠与所作的必要准备工作,或受赠人基于对赠与人的信赖,在赠与人不反对的情况下,以赠与物为基础,与第三人订立了其他形式的契约。这对受赠人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市场交易稳定。
因此,
赠与合同上的任意撤销权
既然是形成权,就应规定相应的除斥期间加以限制,若在除斥期间内赠与人不行使撤销权,期间一过其撤销权就归于消灭,除出现法定事由,否则赠与人必须履行赠与合同的义务。其次,引入缔约过失制度。所谓缔约过失,是指当事人于缔约之际具有过失,从而导致合同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使他方当事人受到损害或者因当事人违反对他人的照顾和保护义务,使他方当事人受到人身或财产损害的情形。引入该制度使得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使赠与合同被撤销后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从而尽可能的使赠与人与受赠人之间的利益达到一个平衡。

④ 赠与人能任意撤销赠与合同吗

赠与人任意撤销权是指未经公证的赠与、或非履行道德义务的赠与,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产转移以前无需任何理由均可撤销赠与的权利。《合同法》第186条规定了赠与人享有任意撤销权,即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其目的就是赋予赠与人与受赠人达成合意后法定要件实现以前悔约权,使赠与人不致因情绪冲动,思虑欠周,贸然应允将不动产等价值贵重物品无偿给与他人,既受法律上的约束,遭受财产上的不利。由于我国《合同法》把赠与合同的性质规定为诺成合同,即赠与人与受赠人一旦达成合议合同即告成立,对双方具有约束力,赠与人对受赠人有要求其履行的权利。一般情况下,诺成合同不允许当事人享有任意撤销权的,但由于赠与合同为无偿单务合同,受赠人为纯获利益者,赠与人并不能从受赠人处取得任何财产代价(即使是附义务的赠与,所附的义务也不是赠与合同的对价义务),在赠与合同成立后,若不许赠与人撤销赠与,则即使赠与人因一时冲动、思虑不周而为赠与的意思表示,也须负担履行赠与合同的义务,这对于赠与人要求未免过于苛刻,有失公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⑤ 赠与撤销权的时效,赠与人有任意撤销权吗

现实问题
金某与黄家系邻居,平时关系甚好。金某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就在金某女儿上小学这年,黄家的女儿黄某考上了本市一所重点大学计算机系。考虑到黄家的家境非常贫困,而黄某又是考进计算机系但买不起电脑,金某于是买来一台笔记本电脑送给黄某,但是同时要求,黄某必须每个星期为金某的女儿补课,并且连补一年,黄某爽快答应并主动提出可以签订赠与合同。
然而,黄某只为金某的女儿补课两次便开始长期住在学校,节假日也不回家,直至黄某大四毕业,也未再为金某的女儿补过一次课。黄某毕业后至某500强企业工作,月薪12000元,黄某的父母还因此得意地将该情况告知金某,金某越想越气,遂找到黄某要求返还电脑,但遭到黄某的拒绝。于是,黄某至法院起诉要求撤销对金某的赠与。那么,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呢?
律师解答
金某对黄某的赠与合同为附条件的赠与合同,虽然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当附义务的赠与合同的受赠人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时,赠与人有权撤销对受赠人的赠与,但是《合同法》同时规定,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在知道黄某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四年后,金某才想到撤销赠与,已经超过法律所规定的撤销赠与的期限。所以,金某诉至法院要求撤销对黄某的赠与显然不会被法院支持。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一百九十二条 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1)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
(2)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3)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原因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⑥ 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法定撤销权有什么不同

您好, 任意撤销权与法定撤销权的区别有以下三点:
一是两者的法律依据不同。行使任意撤销权的依据是《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而行使法定撤销权的依据则是《合同法》第一百九十二条第一款。如果赠与人就赠与房产行使任意撤销权,还应当适用《物权法》第九条的规定。
二是两者适用的条件不同。行使任意撤销权的条件包括:(1)赠与合同尚未履行,赠与物的物权尚未发生转移。动产的物权转移以交付为要件,不动产和特殊动产(如机动车、船舶、飞机)的物权转移以登记为要件。因为赠与合同具有实践合同的特点,物权转移后,赠与人即丧失任意撤销权;(2)赠与合同不具有社会公益和道德义务的性质;(3)赠与合同尚未经过公证。具备上述条件的,赠与人方可行使任意撤销权。法定撤销权是基于法定事由,由赠与人行使的撤销赠与的权利。行使该项权利的要件是,无论赠与合同是否已经履行,受赠人只要符合下列一种情形即可行使撤销权:(1)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的近亲属;(2)对赠与人有抚养义务而不履行;(3)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只要具备前述三项事由,不论赠与合同是否经过公证证明,赠与的财产是否已交付,也不论是否属于社会公益和道德义务性质,享有撤销权的人均可以撤销赠与。从这两种撤销权的条件可以看出,依法成立的法定撤销权,可以包含任意撤销权,而任意撤销权则不包含法定撤销权。
三是撤销权人撤销赠与的法律后果不同。行使任意撤销权的后果是,生效的赠与合同从此失去效力(但已经履行部分有效),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解除,赠与物的所有权不变,受赠人的履行请求权也随之消灭。行使法定撤销权的后果是,不仅尚未履行的赠与合同不再履行,而且已经履行的赠与合同也失效,在赠与物的物权发生转移的情况下,赠与人可以受赠人不当得利为由要求返还赠与的财产。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⑦ 赠与人能任意撤销赠与合同吗

核心内容:?下面,法律快车房地产小编为您详细介绍有关撤销赠与合同的法律知识内容。
《合同法》第186 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由于赠与人任意撤销权的行使范围、期间等均无限制,致使除《合同法》第186条第2款以外的赠与合同,不问情由均可被任意撤销,从而使受赠人对赠与财产因赠与人之故意或重大过失而到毁损、灭失时,实际上无法请求损害赔偿,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一纸空文。赠与人的任意撤销权
《合同法》第186 条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具有救灾、扶贫等社会公益、道德义务的赠与合同或者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不适用前款规定。 《合同法》第189 条规定:因赠与人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的财产毁损、灭失的,赠与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依条文之文意而为体系解释,则仅第186 条第2款可适用于第186条规定的情形,其他的赠与在实际上恐怕将无适用该条的可能,即第189条在许多情况下将成为一纸空文。 此一问题可从以下几种情况来分析。第一种情形,
假设在赠与人尚未将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赠与物毁损、灭失的, 如依《合同法》第189条规定,赠与人似应就此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然而在受赠人依此请求赠与人承担损害赠偿责任时,由于依《合同法》第186条第1款的规定,在将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因此赠与人此时完全可以以此条规定为依据撤销原有之赠与。而合同一经撤销,受赠人之合同上请求权即不复存在,因此无法请求赠与财产毁损、灭失之损害赔偿。而在赠与人撤销赠与之前,该财产为赠与人自己的财产;在其撤销赠与之后,由于赠与财产之权利并未转移,因此已毁损之财产仍为其自己之财产。赠与人对自己的财产有处分权,因此如因自己之故意、过失致其毁损的,自然不必向他人承担责任。受赠人此时仍无损害赔偿请求权。所以,在实际上只有赠与人自己在此情况下不行使撤销权的,受赠人才有可能行使损害赔偿请求权,但也不过为一种可能性而已,因为赠与人任意撤销权之行使并无时间上的限制,仍可随时行使之。因此在第一种情形下,第189条将在实际上落空。
第二种情形,
假设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后,始因赠与人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赠与财产毁损灭失。此时赠与财产之权利已经转移,赠与人之合同义务亦随之消灭,该财产已归受赠人,成为受赠人之财产,如此时因赠与人之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该财产毁损、灭失的,属于故意或重大过失损害他人财产,属于侵权无疑。然而衡诸立法本意,并无在此规定赠与人侵权责任的意图和必要。因为对于他人财产之侵犯非但故意及重大过失,即一般过失亦构成侵权行为,得向受侵害人负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而侵权责任应依《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作为其请求权之规范基础,而不应在《合同法》,尤其是其中的赠与合同一章中作特别规定。而且此处要求赠与人仅应就其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之损害负责,而未说明对一般过失造成的损害负责,可见并无适用一般侵权行为法的意图。因此,《合同法》第189 条的立法意图应当不是在此处规定赠与人的侵权责任,故此时无第189条的适用余地。第三种情形,
赠与财产的权利在转移过程中。因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均可行使任意撤销权,因此,只要赠与财产的权利尚未转移,应认为赠与人仍可撤销之。故此时如因赠与人之故意、重大过失造成赠与财产毁损、灭失的,与第一种情形无异,难适用第189条。由此可见,前述立法在如下两方面存在不符合立法意图之处:
其一,由于赠与人任意撤销权的行使范围、期间等均无限制,致使除《合同法》第186条第2款以外的赠与合同,不问情由均可被任意撤销,从而使受赠人对赠与财产因赠与人之故意或重大过失而到毁损、灭失时,实际上无法请求损害赔偿,使其在大多数情况下成为一纸空文。
其二,由于赠与人任意撤销权的行使毫无限制,使得受赠人不仅在前述情况下无损害赔偿请求权,而且使得受赠人在为接受赠与而作了准备之后,因赠与人撤销赠与而使其遭受的损失,由于赠与人行使任意撤销权为行使法律赋予之权利,其行为可以排除违法性,从而使得受赠人的这种损失无从得到补偿。如受赠人为接受赠与人赠与之汽车,修建了一座车库,其后赠与人撤销赠与使受赠人徒耗金钱、时间和人力,从而遭受损失的,如仅对合同法前述条文作纯粹之文意解释,则受赠人的损失将无从得到补偿。
由此可见,《合同法》第186条第1款规定的赠与人任意撤销权之范围失之过宽。实际上《合同法》关于赠与人任意撤销权之规范目的,无非是考虑因受赠人系纯获得利益,因此需要适当减轻赠与人之合同义务,故此赋予赠与人法定撤销权(《合同法》第192、193条)、赠与履行拒绝权(《合同法》第 196条)及赠与人之任意撤销权等。 但规范之目的又并不在于使受赠人之期待和信赖因此而毫无保障,而仅是相对平衡双方利益。故此前述二种赠与人任意撤销权之行使毫无限制的情形,可以认为是在法体系上存在影响法律功能,且违反立法意图之不完全性,即有法律漏洞存在(注:参见梁慧星:《民法解释学》,251页,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另参见杨仁寿前引书142页以下。)。 为补充这一法律漏洞,在此需要对第186条第1款作目的性限缩之解释,将前述两种不宜于赋予赠与人任意撤销权的情形,排除于该条款文意之外。依《合同法》第6条:当事人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第一种情形中,赠与人在赠与财产毁损、灭失之前,未行使其任意撤销权,于损害发生之后方才行使的,可以认为是专以逃避损害赔偿责任为目的之权利滥用。此权利之滥用有悖于前述诚实信用原则,故应排除于法条文意之外,使赠与人在此时不得行使这一权利。在第二情形中,赠与人之任意撤销权既然为法律所赋予,其行使即为符合法律要求之权利行使,可以排除违法性,故而其行使一般无须负担责任。然而在受赠人出于诚实信用而作了接受赠与之准备之后,赠与人如任意撤销合同,则必将使受赠人之信赖受到损害,如前述汽车赠与之例。在此情况下赠与人撤销合同将给受赠人造成损失,显然不符合诚实信用原则,有背于立法之规范意图。因此,在此应对赠与人撤销权行使之效力加以限制,即赠与人在此时原则上虽亦可行使其撤销权,但此权利之行使不能完全排除其责任,对因行使任意撤销权而给受赠人造成的损失,依缔约上过失责任为基础,赠与人仍应承担相应的损害赔偿责任。

热点内容
司法部属 发布:2025-08-17 05:55:24 浏览:952
绍兴刑事律师 发布:2025-08-17 05:54:21 浏览:145
清华与北大法律硕士 发布:2025-08-17 05:51:01 浏览:78
法院政工干部 发布:2025-08-17 05:38:24 浏览:505
道德经静柔 发布:2025-08-17 05:34:33 浏览:148
法律顾问免费咨询温州 发布:2025-08-17 05:33:52 浏览:494
大学生劳动法最低试用期工资标准 发布:2025-08-17 05:33:12 浏览:143
劳动法签了没满就走 发布:2025-08-17 05:33:04 浏览:124
刑事诉讼法第几条规定侦查权的行使机关 发布:2025-08-17 05:33:03 浏览:265
制定民法典有何意义 发布:2025-08-17 05:07:34 浏览: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