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经济法推动国民经济的例子

经济法推动国民经济的例子

发布时间: 2021-01-15 22:34:33

『壹』 试论经济法与名商法行政法的主要区别

名商法是民法、商法的总称,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适用民法的一般规定。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行政法是调整涉及行政权的行为的法律的总和。
经济法的定义在学界有很多争议,一般认为,经济法是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法律的总和。经济法算是公法,因为有太多的行政法的内容。只是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经济活动,
一、经济法与民法、商法的关系
(一)民法、商法的界定
1、传统民法作为私法的普通法,以自由与秩序和谐为其主要价值目标,以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有关民事法律行为应遵循的人格权、财产权等民事基本制度。现代民法呈现边缘化、社会化趋势,自身做了局部修正,但其本质属性未从根本上撼动,因而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今天的民法,对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的适用度、解释力有所下降。
2、商法作为私法的特别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为了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以效率为其主要价值目标,规定商品交易中商事主体从事商行为应遵循的公司、合伙、票据、保险、破产等制度。现代商法的内容急剧扩张,逐渐融入大量国家管制的内容,其边界逐渐模糊。
大陆法系各国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存在着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的区别。民法、商法在表现形式上,是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涉及的是立法技术问题,它不影响民法和商法与经济法的本质区别。
(二)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区别
1、产生的背景根源及特性不同
近代民法是顺应大陆法系国家市民社会个体利益自由与秩序和谐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一定的体制超越性和中立性,因而大陆法系各国民法制定的各种规则、制度有一定的相互借鉴性。但由于大陆法系各国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各国民法也有相当大的民族性、地域性。
商法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其旨在提高商品交易的效率、保障商品交易的安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商法制定的动力很大一部分源于国际性、区域性统一贸易规则建立的需要,因而有较强的国际性和通用性。
经济法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到垄断时期的需要而产生。其旨在消除市场弊害,修弥市场缺陷,维护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扶持经济弱者。经济法制定的动力部分源于国际性的压力,但主要源于本土的迫切要求。
2、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各自的角色不同
民商法对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产生、发展起基础和促进的微观调节作用。
经济法对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社会化)的发达、完善起维护、保驾护航的宏观调节作用。
3、各自的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不同
传统民法以个体利益为本位,以自由与秩序自主和谐,私权神圣、私法自治为价值理念,以抽象主体之间人格独立、身份平等,私权神圣、权利绝对,意思自治、契约自由,自己负责、过错责任为基本原则。现代民法对其基本原则做了某些修正,加入“公序良俗”和“诚实信用”原则,以回应法的社会化要求,但其本质属性未从根本上撼动,因而呈现出矛盾性。
商法以商人团体利益为本位,为了效率、秩序、机会均等的价值理念,以商主体法定、确认保护盈利、促进交易简便快捷、维护公平交易、保护交易安全为基本原则。
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以实质正义、社会本位为价值理念,以国家适度介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为基本原则。
此外,经济法与民商法在法律关系、实施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区别。
(三)经济法与民法的联系
民法、商法、经济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协调的需要,依次产生、发展的,它们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并存,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共同为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保障。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一)行政法的界定
传统行政法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以判例发展起来的。本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政府权力滥用的限制之法。行政法起源于对政府权力的控制(“控权论”),以保护国民不因权力滥用而遭受损害。传统行政法,实际以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平衡为本位,以防止行政权膨胀,越界侵害私人利益,应对其加以防范、限制为价值理念,以依法行政、合理行政为基本原则。
部分行政法学者主张,现代行政法认同国家行政权的扩张(“赋权论”)或“平衡论”),认同行政法领域从国家行政扩充至公共行政,认同行政主体及行政相对人的扩张,以使行政法与民法一样呈现边缘化、社会化趋势,对日新月异经济发展有更大的适用度、以使行政法学对当代社会生活有更强的解释力。
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主流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的认识不一,一般来说,前者较宽,后者较窄。同一法系不同国家,同一国家不同学者对行政法的认识也不一致。我们认为控权仍是最经典的行政法的核心与本体,其宗旨、理念、基本原则和功能有所修正,但未发生根本变化。
按照我国的通说,行政法是“规定国家各个方面行政管理的行政法规的总称”,是“关于国家行政组织及其行为,以及对行政组织及其行为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我国关于行政法学界对行政法的理解和界定偏于宽泛。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
经典行政法之本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政府权力滥用的限制之法。现代行政法学起源于对政府权力的控制,以保护国民不因权力滥用而遭受损害。美国行政法学家古德诺认为,“行政法是公法的一部分,它规定行政机关的组织和职权,并规定公民在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的行政救济”。我国台湾学者林纪东和管欧都认为,行政法是规定行政权的组织及其作用的法。行政法为政府的组织人事和行政救济法,基本宗旨是依法行政和廉洁高效。
产生并发展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法,即不是从行政法中分化出来的法,更与行政法在立法宗旨、功能作用、调整对象、理论依据、基本原则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贰』 国际经济法国民待遇原则的特点

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是TRIPs的基本原则。国民待遇原则规定在TRIPs第3条,依该条规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在遵守《巴黎公约》(1976)、《伯尔尼公约》(1971)、《罗马公约》或《关于集成电路的知识产权条约》中各自规定的例外的前提下,每一成员给予其他成员国民的待遇不得低于给予本国国民的待遇。即除例外情况,要求各成员在知识产权保护上,对其他成员国国民提供的待遇,不得低于其本国国民。但《伯尔尼公约》第6条和《保护表演者、唱片制作者和广播组织罗马公约》(以下简称《罗马公约》)第16条第1款(B)项所允许的成员国在特殊场合以互惠原则取代国民待遇原则的规定依然有效。公约第6条允许在非成员国版权保护水平太低的情况下,以近似互惠的保护代替因“作品国籍”原应享有的国民待遇。即成员国对因“作品国籍”而应保护的作品,无须给予比首次出版国所给予的更高的保护。《罗马公约》第16条第1款(B)项的内容与《伯尔尼公约》第6条相同,只是受限制保护的主体是广播组织。
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在知识产权的保护上,某一成员提供给其他成员国民的任何利益、优惠、特权或豁免,均应无条件地对全体成员国民适用。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包括:(1)由一般性司法协助及法律实施的国际协议引申出的且并非专为保护知识产权的特权或优惠;(2)《伯尔尼公约》和《罗马公约》允许的按互惠原则提供的优惠;(3) TRIPs未加规定的表演者权、录音制作者权和广播组织权;(4)建立WTO协定生效之前业已生效的保护知识产权国际协定中产生的权利或优惠等。

『叁』 洗手粉属于国民经济法哪个范畴

属于。我来国法律部门源分类的标准主要是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环境资源法主要调整的是国家对环境、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与税法、商业银行法、会计法、土地管理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一样都是属于经济法部门的范畴,这与合同法等商事法不同之处在于后者主要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商事行为,而经济法所调整的一般是经济活动中的有关国家主管机关、部门执行国家宏观调控功能时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关系。这与民法、商法是存在细微的区别的。
采纳哦

『肆』 1请问自考金融专科,政治经济学,基础会计学、国民经济概论、经济法概论、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1、中央银行概论、财政学、银行信贷管理学、证券投资与管理(这几科不是很连贯,关专联度也不是很高,不属知道你之前学过哪些课,如果只有这四本的话,会很抽象。)
2、金融类:金融市场学、银行会计学、国际金融、保险学原理(这几本按我说的顺序看,如果之前学过西方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的话,好理解一些)
管理类: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对外经济管理概论、管理系统中计算计应用(因为我是金融专业的,这几本管理类的课程只是自己看过,根据自己的理解排序,仅供你参考)

『伍』 国际经济法国民待遇原则的特点

搜一下:国际经济法国民待遇原则的特点

『陆』 论述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经济法调整对象,是指由经济法律规范确认和保护的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经专济关系。在属中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开始研究和探讨,经过几次全国性的经济法理论研讨,

到目前为止,关于经济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览:

(1)“纵横统一论”学者主张经济法主要调整社会生产和再生产领域中以各种组织为基本参加者而发生的经济管理关系和经营协调关系。

(2)“经济行政法论”学者主张凡具有经济性的管理关系即经济管理关系,属于经济法(经济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3)“企业中心论”学者主张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企业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

(6)经济法推动国民经济的例子扩展阅读:

经济法调整对象,构成的基本原则,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要素:

(1)普遍性

(2)法律性

(3)经济法特性

其两大基本原则是适当干预原则和合理竞争原则。它们反映了经济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本质要求;同时科学地概括了经济法具体规则的内在连结和精神,较好地实现了经济法中价值与具体规则的汇合和融通。

『柒』 国民经济分类和ipc分类的区别

概念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进行整体、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内部容门。概念核心:1、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2、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3、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经济法的体系是由多层次的、门类齐全的经济法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通常认为经济法的体系应采取如下的结构:1、企业组织管理法;2、市场管理法3、宏观调控法4、社会保障法

『捌』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经济法为什么赋予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分配的权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为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当前,要在准确科学理解全会精神的基础上,在推进与贯彻落实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中,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科学理解三中全会精神,形成合理有序收入分配格局
这次全会提出的有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目标更具有指向性和清晰度,即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厘清政府与市场权力在收入分配领域内的边界,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其中,“合理”是指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分配格局,赋予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等在内的各类生产要素,平等参与分配和等价交换的权利,以激发各种要素活力竞相迸发;而“有序”则更加强调分配过程的规范化和机制化,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平正义的分配价值,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具体要形成如下六个方面的的收入分配格局:一是形成市场化机制和效率导向的初次分配格局;二是形成政府调节和公平正义的再分配格局;三是一体化发展导向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四是规范化透明化导向的收入分配秩序格局;五是科学高效导向的分配管理格局;六是激励化导向的分配制度格局。
一、形成市场化机制和效率导向的初次分配格局。初次分配的本质是要求市场在各种生产要素的定价机制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充分体现生产要素按“贡献和价值大小”进行分配即功能性收入分配的原则。目前,我国初次分配中的市场定价机制发育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要素收益未被合理分享与分配。

『玖』 自考大专有哪些专业

专科、基础科段专业:金融、国际贸易、证券投资与管理、工商行政管理、餐饮管理、工商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采购与供应管理、监所管理、律师、法律、社会工作与管理、行政管理、公安管理、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英语(商务英语方向)、公共关系、新闻学、艺术设计、档案管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程、计算机及应用、房屋建筑工程、化工工艺、烹任工艺、交通运输(铁路运输方向)、机车车辆、计算机信息管理、护理学、中药学、农村实验区(种植类农艺方向、种植类园林方向、养殖类水产养殖方向、养殖类畜牧兽医方向、机电、管理类农业经济管理方向、管理类企业管理方向、管理类财务会计方向、秘书)、师范类(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英合作 (金融管理、商务管理)。

本科、独立本科段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审计学、餐饮管理、金融管理、调查与分析、工商管理、会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电子商务、商务管理、物流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工程管理、采购与供应管理、法律、律师、监所管理、社会工作与管理、行政管理学、公安管理、秘书学、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广告学、新闻学、公共关系、美术、动画设计、艺术设计、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工程、计算机及应用、电子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科学教育、建筑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营养食品与健康、工业工程、计算机信息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政务、畜牧兽医、林业生态环境工程与管理、现代农业管理、护理学、中药学、药学、卫生事业管理、师范类(学前教育、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英语教育、历史教育、数学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生物教育、地理教育)。

『拾』 什么是经济法

调整国民经济管理和社会组织在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有相当一部分中外法学家认为,经济法是法律体系中的一个基础部门。在不同国家中,根据其调整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广义经济法和狭义经济法。前者指调整国家机关、各种社会组织相互之间以及它们与公民之间,在物质资料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以及与之相应的交换、分配、消费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全部法律规范。后者指国家直接干预、管理国民经济,以及经济组织进行经济活动的法律规范。 经济法概述一、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法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对法律的要求是承认绝对所有权和契约自由,不需要国家干预经济,因而也就不存在现代意义的经济法概念和经济法律。当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垄断组织的出现及垄断组织对经济的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自发的市场调节机制受到很大影响,国家必须放弃原来的“自由放任”原则,承担起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进行宏观调控等职能。为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制定有关法律,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直接的管理和干预,于是在20世纪初,就诞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 “经济法”这个概念,是法国空想共产主义者摩莱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法国另一名空想共产主义者德萨米在1842年出版的《公有法典》一书中也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并且发展了摩莱里关于经济法的思想。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法》,这部法律标志着资本主义国家直接运用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的开始。进入20世纪以来,德国学者莱特在1906年创刊的《世界经济年鉴》中首先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用来说明与世界经济有关的各种法规,但并不具有严格的学术意义。1919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经济法命名的法《煤炭经济法》,1923年颁布了《防止滥用经济权力法令》等经济法规。德国经济法的实践与理论对世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的影响,首先是日本全面借鉴德国的经验,随后,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使用经济法这个概念。原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很重视经济立法,捷克斯洛伐克于1964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经济法典。但随着东欧形势剧变,法律体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我国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人民政府进行了大量的经济立法工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这些经济法规以土地法和劳动法为核心,辅之以其他经济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废除国民党政府的法律制度的前提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济立法的基础上,开始制定社会主义的中国经济法。尤其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工作重点转移,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济立法得到迅速发展。我国逐步制定实施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集体所有制企业条例、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破产法、商标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二、经济法的概念 对于经济法概念如何定义,国内外理论界争论较大。西方国家的学者特别是对经济法理论颇有研究的德、日学者中,大多数认为经济法是经济秩序法、经济干预法,属于公法范围;但也有人认为经济法是公法和私法的交叉,或属于社会法性质。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学者中,大多数曾认为经济法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调整国家与社会主义经济组织之间关系的法。 在我国,法学理论界较一致的认识是:经济法是调整一定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首先,经济法是经济法律规范的总称,它由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按一定的特征构成一个整体,成为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部门;其次,经济法是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经济法所调整的是具有经济内容的物质利益关系;最后,经济法调整的是一定范围的经济关系,因为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众多,经济关系也是复杂多样的,所以需要整个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各个部门法共同调整,经济法只调整其中的一部分。 至于“一定经济关系”的具体内涵,我国学者一度分歧较大,有主张经济法综合调整纵向(管理)和横向(协作)经济关系的,也有主张仅调整纵向或经济行政关系的,还有主张以纵向关系为主兼及横向关系的。如徐杰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中所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陶和谦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与经济管理密切相关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杨紫垣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和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潘静成、刘文华教授认为,经济法是确立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实体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法律地位,调整它们在经济管理和与管理、计划密切相联系的经济协作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王榕、马绍春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兼有商品性(财产)和行政性(权力)双重因素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潘念之、王峻岩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组织国民经济中、国家在管理企业中、企业在内部管理中以及企业相互之间的协作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或者说,经济法是以企业为核心的法;李昌麒教授认为,经济法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以及与经济管理关系有密切联系的经济协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等等。但随着以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提出,对经济法定义的认识正趋向一致。 根据经济法伴随市场经济孕育,发展的历史事实和实际作用,根据不同市场经济中经济法的社会公益性、宏观性的共同特征,根据市场经济对经济法的内在要求,我们可以对经济法作如下定义∶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协调和干预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由以上经济法的定义可见,经济法调整的一定经济关系就是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协调、对市场进行干预而产生的经济关系。我们认为,协调与干预并列,范围可更广些、程度也可更深些;既可包括间接调控、也可涵盖直接管理,既可体现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行使行政管理权的特征,也可适合国家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行使所有权的需要,更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协调与干预并列,还可照顾到不同市场经济国家经济法的共同特点,又可兼顾学术界的一般观点。 三、 经济法的特征 经济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相比较,除具备一般法律的基本特征外,还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性:经济性是经济法的本质特征。作为上层建筑的经济法是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调整经济关系的,因而它不仅要对各种经济问题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而且必须直接体现、反映和符合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为经济基础服务。同其他法律部门相比,它同经济关系有着更为广泛和直接的联系。 (二)综合性:经济法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规范的构成上,经济法既包括若干部门经济法,又包括若干经济法律规范;既包括实体法规范,又包括程序法规范;既包括对内经济法律规范,又包括对外经济法律规范。其次,在调整主体上,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既包括法人主体,也包括自然人主体,既包括国家机关,也包括各类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还包括各种不同身份的个人。再次,在调整范围上,既包括宏观经济领域的管理和调控关系,也包括微观经济领域的管理和协作关系。 (三)指导性:经济法的指导性是通过经济法规所具有的促进和限制两种功能、奖励和惩处两种后果表现出来的。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形势和任务,制定不同的经济法规。有的法规侧重于限制,有的法规侧重于促进,有的法规则兼而有之,来引导各项经济活动走上正确的轨道。

热点内容
帝王法规指 发布:2025-08-18 12:29:25 浏览:845
政府法律顾问的遴选的方式 发布:2025-08-18 12:26:21 浏览:168
吴江劳动法电话号码是多少 发布:2025-08-18 12:16:29 浏览:208
民法典上班 发布:2025-08-18 12:16:20 浏览:874
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8-18 12:15:35 浏览:602
行政诉讼法证据规定35 发布:2025-08-18 12:11:18 浏览:219
道德经袭明 发布:2025-08-18 12:08:02 浏览:746
违反劳动法情景剧 发布:2025-08-18 12:08:01 浏览:98
全国百强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8-18 12:06:13 浏览:107
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 发布:2025-08-18 11:51:17 浏览: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