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远合同法读书笔记
『壹』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51条与物权法第106条之间的适用关系
阁下所提的问题说得细致了,完全可以做一篇很有水平的论文。
合同法第51条和物权法第106条在法律适用层面的关系,二者的关联在于无权处分,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是无权处分场合合同效力问题,而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是无权处分场合物权变动的问题。尽管如此,二者也不是没有关联,其间的关联发生在善意取得场合是否要求合同有效。对此学学者之间存在较大争议。
王利明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坚持认为善意取得场合应当具备合同有效这一要件,当时物权法草案(三审稿)第111条也曾经规定要求转让合同有效这一要件。
比如,物权法(草案)三审稿
第一百一十一条 无处分权人将不动产或者动产转让给受让人的,所有权人有权追回,但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即时取得该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
(一)在受让时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
(二)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
(三)转让的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四)转让合同有效。
受让人依照前款规定取得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的,原所有权人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
当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参照前两款规定。
后来将这一要件删去了,其中的一个理由即是,这一规定和合同法第51条相矛盾,将会制造碰撞式法律漏洞。
所以从维护合同法第51条的出发点来看,删去这一要件是正确的。但是从法律优劣、比较法视野来看,这一立法并非无可挑剔。而问题的根源均源自合同法第51条。
韩世远教授、王轶为代表的学者即倡导,可以采取物权法第15条的做法,区分合同效力和物权变动,合同效力本身不受无权处分的影响,除非存在法定无效、可撤销的情形。但是这样的做法势必造成合同法第51条成为具文。
综上所述,在不修改合同法第51条的背景下并且不修改对合同法第51条的解释(合同效力待定而非物权合同效力待定)的情况下,将转让合同有效剔除出第106条是符合法学方法论的。也就是说不要求转让合同有效,物权法第106条的善意是指“对出让人没有处分权不知情”,对于是否需要区分不动产和动产采纳不同的善意标准(吸收德国法的做法,对动产还需附加无重大过失的主观要件),学者之间存在争议,从物权法第106条文义来看,确实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崔建远教授认为,对于动产、不动产适用统一的善意标准是指“不知情且无重大过失”。但是程啸、朱广新等认为应当区分动产不动产分别采取善意取得和公信力制度。
代表性著述可参考崔建远著:物权法(第二版);王利明、尹飞、程啸著:中国物权法教程;王洪亮: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载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程啸:动产善意取得和不动产公信力制度。
『贰』 全中国合同法谁写的最好
合同法可以自己写的吗??说的是范本吧
『叁』 求崔建远合同法
《合同法第六版.pdf》
https://tc5.us/file/16273814-415620204(选择普通下载即可!)
1、先声明找到的这个版本不版全,请熟知,介意勿下;权
2、文件有时效性,请及时下载;
『肆』 我国合同法确立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是( )。
应该是严格责任来,不是过错推自定。正如你所说的,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违约责任是根本不考虑过错问题,所以并不存在过错推定的问题。有了违约行为就应承担违约责任,除非存在免责事由,这显然是严格责任。当然,严格责任是一般性原则,在合同法分则中诸如无偿保管、无偿委托仍然是以故意或重大过失等主观过错作为承担责任的要件。
据我所知:如梁慧星(见《从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载《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韩世远(见《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0页)等国内主流合同法学者倾向于认为从法条解释的角度来看,我国合同法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应当是严格责任。至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但这种争论只是立法论上的争论,即我国立法到底应将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确定为过错责任还是严格责任,如崔建远(《严格责任?过错责任——中国合同法归责原则的立法论》,载《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以下),但这种争论并不影响解释论得出的结果。
『伍』 崔建远的合同法还是合同法总论好
合同法方面首推 清华大学韩世远教授的《合同法总论》
没有比这本更好的合同法回教材了答! 没有!是真的没有!
学合同法就看这本书,一点错都没有。
其次 韩世远教授与清华大学崔健远教授在法律出版社 出版那本 黄皮的《合同法》 也很值得一读。
毕竟韩教授的独著没有合同法分则的具体制度, 辅之这本《合同法》可以更深入的理解合同法的法理基础。
『陆』 谁能给我解释一下合同法中的“先履行义务者的后期次履行”谢!!
比如说甲租乙的房子,乙提供房屋为先履行义务,甲支付租金为后履行义务版。先履行义务权中的后期次履行是指下一个月中乙为甲提供房屋的义务。
关于后履行义务者可否以本次给付的不安抗辩权对抗先履行义务者的后期次履行的问题,打个比方,就是指乙能否以甲下个月可能无法提供房屋为由要求甲对下个月的提供房屋提供一定担保并拒绝支付这一个月的租金。
一般情况下是不能的,因为如果允许的话,很明显是显示公平。但如果相对人,即后履行义务者的后期次给付关系到合同的整体,那么在严格要求举证责任的情况下就可以例外的承认本期次的后履行义务者享有不安抗辩权。
这是笔者自己的理解,具体请见崔建远老师的《合同法》P111。
『柒』 合同法哪本教材好
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合同法第五版崔建远编的
『捌』 谁有崔建远的《合同法》txt全文大神们帮帮忙
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6288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