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十一条内容
①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和十一条概括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回同的答,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第10条的意思是1个月内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第11条的意思是劳动报酬必须约定,未约定参照同岗位人员工资。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一十条的内容是什么
《合同法》第110条及释义
第一百一十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版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权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
(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释义】本条规定了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违约责任。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得不适当,对方可以请求其履行,还可以请求其承担其它违约责任,如支付违约金、赔偿损失。
如果非金钱债务在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或者履行履行费过高,或者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则不宜继续履行的方式承担违约责任。
《合同法》第110条的立法意图是:
补偿守约方的损失。
③ 劳动合同法第11、18条规定劳动报酬约定不明的可以协商,协商不成适用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无约定的实行
《劳动合同法》第11、18条规定劳动报酬约定不明的可以协商,协商不成适用集体合同,集体合同无约定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劳动合同法》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第十八条劳动合同对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标准约定不明确,引发争议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重新协商;协商不成的,适用集体合同规定;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条件等标准的,适用国家有关规定。
④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和十一条概括。
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版立书面劳动权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第10条的意思是1个月内必须签订劳动合同;
第11条的意思是劳动报酬必须约定,未约定参照同岗位人员工资。
⑤ 劳动合同法 第十一条、第十四条、第八十二条的规定
你说的情况不清楚,请按下列方法计算:
但你要想得到这些补偿就得以单位违法专不签合同向劳属动局申请仲裁.
1.从入职到2007年12月31日每工作满一年支付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不足一年部份按一年计算,这里说的月工资按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为基数,最高不超过12个月.(08年后入职则无此项)
2.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每工作满一年支付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不足6个月部份支付半个月,超过6个月不足一年部份按一年计算,支付一个月.这里说的月工资按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劳动者的平均工资为基数;
若平均工资高于当地社平工资3倍,只以社平工资3倍为基数,且最高不超过12个月.(08年后入职则从入职开始算)
3.没签合同从入职后第二个月开始每月双倍工资,08年前入职的从08年2月开始算,最多不超过11个月.
4.要求补缴入职以来的社保,个人部分要自己承担
⑥ 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第一款三十一项内容是什么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你可以要求仲裁恢复原劳动条件,但考虑内到今后的工作关容系是否融洽的问题,建议你遇到这种情况时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以未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劳动条件为由提出解除合同,同时按照第第四十六条第一款和第四十七条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三十五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第三十八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
第四十七条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应该怎样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1、本条规定了缺乏书面或明确的劳动报酬约定时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标准。
本条的“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这一部分规定,从字面上理解,具体含义应是:“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也“不明确的”,才适用本条规定;实践中,的确会出现虽然没有较完整的书面劳动合同,但双方对劳动报酬的约定足够明确(如用人单位通过告知单位的工资制度使劳动者了解其工资级别和标准)的情况,这时,应当按照足够明确的约定给付劳动报酬。
本条所谓“新招用的劳动者”,到底指哪一类劳动者呢?从字面上理解,应指用人单位已使用但尚未支付过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实践中,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也不明确,但第一个月过后,用人单位按照一定标准给付了劳动报酬,劳动者对该劳动报酬标准也没有异议。这时,该劳动者是否仍属“新招用的劳动者”而适用“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的规定呢?我认为,在法律未就此细节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时,应从“利益归于劳动者”这一立场解读本条这部分规定,即:如果该第一个月劳动报酬高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或者,在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情况下,该第一个月劳动报酬高于同工同酬的标准,应将第一个月工资视为双方对劳动报酬的一种“明确的约定”,该第一个月的劳动报酬应作为今后劳动报酬的支付标准;如果该第一个月劳动报酬低于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或者,在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情况下,该第一个月劳动报酬低于同工同酬的标准,即使第一个月工资已经发放,也不能视为双方对劳动报酬有了“明确的约定”,劳动者仍然可以作为“新招用的劳动者”,有权根据本条规定,要求其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劳动报酬的,实行同工同酬。
2、如何理解本条规定的“同工同酬”呢?
恐怕很多人已经注意到,《劳动合同法》不止一个条款出现“同工同酬”的字眼,但并没有给出何谓“同工”的具体说明。
按劳分配和同工同酬一直被视为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之一,两个原则密不可分。同工同酬原则是用人单位执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措施。
按劳分配指按照劳动者劳动的质和量决定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用人单位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并应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应说明的是,是否执行了按劳分配原则,仅限于在单个用人单位层面上分析,行业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按劳分配在企业利益相互独立的环境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实现,还依赖对“同工同酬”的正确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认定“同工”的标准问题。“同工”到底是指工作岗位相同还是“同等价值的工作”呢?因实践中很难对不同工作的价值进行比较和评估,故《劳动合同法》的“同工”,应指同样的工作岗位。同工同酬原则的要求就是报酬与工作相联系,与从事工作的人员和身份等因素无关。技能、努力、责任和工作条件就是工作与报酬的连接点,同工同酬原则并不反对基于这些要素的差别反映在报酬上的合理差距。
另外,同等工作的比较也只适用于同一单位内部。在我国现在的经济体系中,不同单位的效益差距可能比较大,不同单位的人事和工资制度也有差别,这些都造成不同单位劳动者的报酬差别比较大,追求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同工同酬是不现实的。
实践中,用人单位可能针对“同工同酬”的要求提出抗辩,如果用人单位能够证明其给付的区别性报酬的差别是基于劳动者资历、贡献、产量的不同或者其他合理的原因,被认定为违反“同工同酬”的可能性将减弱。当然,另一方面,同工同酬意味着不同工便应不同酬,即使是同一个工作,也会因劳动者具体的工作年限、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而不同酬。
⑨ 合同法解释二第11条
《合同法解释(二)》第十一条规定:根据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四十八条的专规定,追认属的意思表示自到达相对人时生效,合同自订立时起生效。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合同法中的“追认”采取到达生效主义,但是追认对合同效力的可溯及至合同订立之时。这跟我国台湾地区的追认有些许的差别。王泽鉴教授讲,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行为的追认到达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即可。具体请看王泽鉴《民法总论》
⑩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一条是否适用房产买卖合同的违约情形
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