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训示性规范名词解释
❶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授权性法律规范 2、行政法制监督 3、指定代理 4、财产保全 二、简答
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授权人们可以为或可以不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其特点是既不要求人们必须为某种行为,也不禁止人们为某种行为,而是授权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在法律条文中,这种法律规范通常使用“得”、“可以”等字样来表述 。
行政法制监督制度是指行政机关内部及外部其他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监督的制度。主要是行政层级监督、监察机关监督、人大监督和司法机关监督。
财产保全,是指人民法院在利害关系人起诉前或者当事人起诉后,为保障将来的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或者避免财产遭受损失,对当事人的财产或者争议的标的物,采取限制当事人处分的强制措施。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2条、第93条的规定,财产保全分为诉讼中财产保全和诉前财产保全;此外,在知识产权法中还规定了诉前行为保全制度。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维护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法治。
第二,维护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法治。因为民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使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用自己的法律和制度来保障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实现。
第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的。这就决定了它必须维护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四,是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法治。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特征和优势。
2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有:
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下列民事行为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条件: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实施的民事行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实施的与其年龄、智力或者精神健康状况适应的民事行为,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的民事行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接受奖励、赠与、报酬等纯获利益的民事行为。
第二,意思表示真实。就是指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其自由决定的内心意思的真实反应,即行为人内心意思的形成是自由形成的真实意思。
第三,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标的确定和可能。
3.环境保护法有哪些基本原则?
a.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
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台治理的原则。
c.污染者治理、开发者保护的原则。
d.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e.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4、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不受理对哪些事项提起的诉讼
《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法院不受理以下事项的行政诉讼:
a.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b、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c、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d、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❷ 民事诉讼法关于训诫规定
训诫,是指人民法院对违反法庭规则的行为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改正,不回得再犯。中国公安机关和法答院对某些违法犯罪分子所作的批评教育。需要予以训诫的,犯罪情节轻微而免予刑事处分的人,在民事案件中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人,妨害民事诉讼的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由法院予以训诫;不满十四岁违反治安管理的人,由公安机关予以训诫。
❸ 求自考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的法律规范,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法院和当事专人、其他属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诉讼法又称形式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的专门性法律或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广义的民事诉讼法又称实质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指除了民事诉讼法典外,还包括宪法和其他实体法、程序法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民事诉讼的规定。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对民事诉讼法进行较大规模的修改。
❹ 求电大民事诉讼法形考名词解释
1、财产保全:是指法院在受理诉讼前或诉讼过程中,根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内人提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对容当事人的财产或争议标的物作出强制性保护措施,以保证将来作出的判决能够得到有效执行的制度。
2、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客观事实。
3、证明责任:指由法律预先规定的,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由一方当事人承担的败诉风险负担。
4、质证:是指在法庭上当事人就所提出的证据进行辨认和质对,以确认其证明力的活动。
5、证据保全:是指法院对有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对案件有证明意义的证据,根据诉讼参加人的申请或依职权采取措施,预先对证据加以固定和保护的制度。
6、缺席判决:是相对于对席判决而言的,指某一方当事人无故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况下,法院依法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
❺ 民事诉讼法的概念
民事诉讼法是调整复民事制诉讼的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法院和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民事诉讼法又称形式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的专门性法律或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广义的民事诉讼法又称实质意义的民事诉讼法,指除了民事诉讼法典外,还包括宪法和其他实体法、程序法有关民事诉讼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民事诉讼的规定。
❻ 民事诉讼法第111条具体内容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已被查封、扣押的财产,或者已被清点并责令其保管的财产,转移已被冻结的财产的;
(四)对司法工作人员、诉讼参加人、证人、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协助执行的人,进行侮辱、诽谤、诬陷、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以暴力、威胁或者其他方法阻碍司法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民事诉讼法训示性规范名词解释扩展阅读: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了对符合条件的人可以司法拘留,以下介绍什么是司法拘留
司法拘留是拘留的一种。人民法院对妨害民事诉讼、行政诉讼情节严重的人,在一定期间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
拘留的期限为15日以下。
被拘留的人,由人民法院交公安机关看管。在拘留期间,被拘留人承认并改正错误的,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解除拘留。
❼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的名词解释
1、民事诉讼:是指来法院、源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2、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4、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共同所指向的对象。
(7)民事诉讼法训示性规范名词解释扩展阅读:
确认之诉:是一方当事人请求法院确认其与对方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给付之诉:是一方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判令对方当事人履行一定的民事给付义务的诉。
人民调解原则: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的指导下,依照法律规定,根据自愿原则,采用说理疏导的方法,对民间纠纷进行调解。
❽ 民事基本原则名词解释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在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中,或者在重要的诉讼阶段,起指导版作用的准则。它体权现的精神实质是为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和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活动指明了方向,概括地提出了要求,因此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以我国宪法为根据,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要求,结合其特点而确定的。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其活动本质和规律以及立法者所奉行的诉讼政策的集中体现。
民事诉讼法第一章规定了一系列基本原则
法学界通常将这些原则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根据宪法原则,参照人民法院组织法有关规定制定的基本原则,这类基本原则的特点是它不仅适用于民事诉讼,而且也适用于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正因为如此,这些原则就成为宪法、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共有原则,简称共有原则。共有原则在民事诉讼法典中之所以要做规定,是因为其内容对于民事诉讼来说。在适用上有其特殊要求。第二类是根据民事诉讼的特殊要求制定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民事诉讼的特殊规律性,因此是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简称特有原则。
❾ 民事诉讼法第145条_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宣判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的,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9)民事诉讼法训示性规范名词解释扩展阅读:
原告申请撤诉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撤诉的主体只能是原告。
起诉和撤诉的主体具有同一性,申请撤诉和起诉只能是同一方当事人,通常是原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由于向人民法院提出了独立的诉讼请求,其诉讼地位相当于原告,可以撤回自己的起诉,但其撤诉不影响原被告之间的诉讼照常进行。
在反诉的情况下,反诉的原告即本诉的被告可以撤回反诉。
(2)要有申请撤诉的具体行为,即必须向人民法院明确提出撤诉的请求。
通常是要递交撤诉申请书,在申请书中有撤诉的明确意思表示。
(3)申请撤诉必须是原告的自愿行为。任何单位和个人包括审判人员不得强迫原告申请撤诉。
(4)申请撤诉的目的必须正当、合法。原告对自己诉讼权利的处分要符合法律的规定,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否则,会受到国家的干预。
(5)原告的撤诉申请必须在受诉人民法院宣判前提出。
原告提出撤诉申请后,受诉人民法院应当及时进行审查。经审查,认为原告的撤诉申请符合条件的,裁定准予撤回起诉;反之,裁定不准许撤回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