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的第三人都是有独三

行政法的第三人都是有独三

发布时间: 2021-02-09 03:32:29

Ⅰ 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到底是什么人

首先,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均为“有独三”,即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可以在诉讼过程中行使申请调取证据、提起上诉、申请执行生效裁判等权利。
其次,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虽然都是“有独三”,但根据具体情况,还是要区分原告型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
原告型第三人主要包括(1)与被诉行政行为有厉害关系的“民”此处的利害关系,即此前文章中提到的包括侵权、亲属、物权等关系;(2)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一种情况时法院审查被诉行政行为中所认定的事实对该当事人产生影响或者直接产生“预决效力”,例如,甲歌厅向行政机关申请通宵营业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不予准许,此时甲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经审查认为甲歌厅的通宵营业申请应当予以批准,此时甲歌厅周围的居民就受到此判决的影响,可以作为第三人的身份参与到诉讼中。另一种情况时行政机关根据当事人的违法事实作出同一类行政行为,未起诉的主体就可以作为第三人参与诉讼。例如张三李四两人打架斗殴,同时被公安机关罚款,张三不服提起行政诉讼,李四虽未提起行政诉讼,但可以第三人的身份参与行政诉讼。
被告型第三人包括(1)与行政机关共同署名且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非政府组织,例如消协和市场监管局在某一行政处罚中共同署名,此时市场监管局是被告,消协就是第三人;(2)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作出互相矛盾的具体行政行为,非被告的行政机关可以作为第三人。例如,环保部门允许甲工厂排污水,河流管理部门认为甲工厂违法,如果环保部门是被告,河流管理部门就是第三人;反之,如果河道管理部门是被告,环保部门就是第三人。(3)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法院应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这里要特别注意,在经复议后再起诉的情况,如果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则复议机关和作出原行政行为的机关是共同被告,如果原告不同意追加,法院依法将两者列为共同被告。
最后,不管是原告型第三人还是被告型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时间都必须在第一审程序尚未作出判决前。如果一审法院应当通知第三人而未通知的,属于遗漏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二审法院应当依法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行政法中的第三人是有独三吗

行政法不分有独三和无独三,而是分为原告型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第三人是行政管理相对人的,是原告型第三人;第三人是行政机关的,是被告型第三人。

Ⅲ 行政法律关系中有第三人吗 为什么

问题问的不明了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交警扣押了A开的车,而车主是B,这时,如果在行政诉讼撤销交警的扣押决定这一法律关系中,B就是第三人。

Ⅳ 浅谈司法实践中如何区分有独第三人、无独第三人和共同被告

现实生活中,一个法律关系的争议与另一个法律关系的争议存在牵连性,因本案诉讼而可能影响到另一诉讼,为确保诉讼中法院对同一事实认定、评判结果的统一性,同时减少当事人诉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对原、被告之间的诉讼标的享有独立请求权,或者与案件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原、被告之间正在进行的诉讼中去的人。其中第三人又依其对诉讼标的是否享有独立请求权而分为有独第三人和无独第三人。无独第三人在本诉中的部分权利是受到民事诉讼法限制的。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判断诉讼外或诉讼中的第三方是否属于诉讼第三人或是必要共同诉讼被告,往往成为法院诉讼程序是否合法,对当事人实体权利保护是否到位的关键点。笔者认为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或区分第三方属于有独第三人、无独第三人或必要共同诉讼被告,应把握以下四个原则:原则一,首先判断本诉的诉讼标的是什么;原则二,其次判断是否存在与本诉诉讼标的有无独立请求权或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原则三,再次先判断第三方是否属于本案的必要共同诉讼被告;原则四,最后依据第三方对诉讼标的有无独立请求权确定为有独第三人或无独第三人。 具体到司法实践操作中来讲,这里假设两种情况: 一是甲仅起诉乙,首先确定诉讼标的,其次判断是否存在对诉讼标的有独立请求权或与本案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丙,再次判断丙是否属于必要共同诉讼被告,如是必要共同诉讼被告,甲、乙双方都未提出追加被告的申请,法院应依职权追加丙为被告,通知其参加诉讼。如丙不属于必要共同诉讼被告,依据其对诉讼标的是否存在全部或部分独立请求权,或仅是与案件处理结果存在利害关系,确定丙属于有独第三人或无独第三人,再通知其参加诉讼,或由其主动申请参加诉讼。 二是甲起诉乙、丙。先依原告甲的诉讼请求确定本案诉讼标的,若甲对乙、丙的诉讼标的是同一的,判断本案是否属于必要共同诉讼,如属于必要共同诉讼,则乙、丙为必要共同诉讼被告;如不属于必要共同诉讼,乙、丙中的一方仅是对本案的诉讼标的享有独立请求权或仅与本案处理结果存在利害关系,应将其中一方列为有独第三人或无独第三人;若甲对乙、丙的诉讼标的不是同一的,先判断是否属于一般共同诉讼,如是一般共同诉讼且经所有当事人同意合并审理的,可以合并审理。如不是一般共同诉讼,一是告知原告分别起诉,做两案处理;如两案之间的法律关系存在牵连性,则应先确定甲对乙或甲对丙一方的诉讼纠纷为本诉,其次再依据对本诉的诉讼标的有无独立请求权或与本案处理结果存在利害关系确定第三方为诉讼第三人,通知其参加诉讼。 再假以具体案件来分析,如甲起诉乙,要求乙归还拾到的笔记本电脑,之后丙申请加入诉讼,主张其才是笔记本电脑的主人。本诉诉讼标的属于确定笔记本电脑所有权人的法律关系,由于丙主张其享有所有权,即对诉讼标的享有全部的排他性的权利,丙就属于有独第三人;如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受伤的车上人员起诉车辆责任人员,同时起诉保险公司,本诉是车上人员与车辆责任人员之间的侵权诉讼纠纷,诉讼标的是车上人员与车辆责任人员之间的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保险公司与车上人员不直接发生法律关系,保险公司对本诉的诉讼标的即侵权损害赔偿法律关系不享有任何独立请求权。但由于车辆责任人员应当承担赔偿比例及赔偿金数额大小与保险公司存在直接利害关系,因此应将保险公司列为第三人。乐安县人民法院 刘志军

Ⅳ 行政诉讼第三人权利有哪些

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不象民事诉讼那样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的第三人。他不仅与诉讼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享有行政实体法上的权利, 而且享有诉讼法上的一些权利。如请求赔偿的权利,上诉的权利等。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参加,既可以实现诉讼的合并,简化诉讼程序,也可以有助于人民法院查明 事实,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还可以提高办案效率,节省诉讼时间,防止因新的诉讼而带来的人力、物力等审判资源的浪费。
《中 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七条“同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作为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或者由人民法院通 知参加诉讼。”从该条可以看出,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是指同被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而参加到诉讼中来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特征:
1、行政诉讼中第三人是原、被告之外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并且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第三人主体具有多样性,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2、 行政诉讼中第三人是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人。行政诉讼中第三人的存在是以他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为前提,如果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行政法上 的权利义务关系,他就不能成为行政诉讼中的第三人。例如,甲向乙借款二万元,后经政府批准,用该款建房一所,但是水利部门认为甲的房屋系建在河道旁,影响 泄洪,乡政府越权审批无效,责令甲拆除房屋。甲对处罚不服,起诉后,乡政府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而乙却不能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因为是水利局的具 体行政行为并没有消灭甲、乙之间的民事借贷关系。乙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他们之间的民事权利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途径来实现。
3、行政诉讼中第三人参加诉讼必须是在诉讼开始之后和审结之前,否则,就不会发生第三人参加诉讼的问题,这是与民事诉讼中第三人共同具备的特征。
4、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独立的合法权益。行政诉讼的第三人参加到行政诉讼中来,既不为了维护原告的权益,也不是为了维护被告的权益, 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参加诉讼的标的与原、被告之间争议的标的具有同一性,是因为具体行政行为影响了他的权利义务。

Ⅵ 行政诉讼的第三人如何确定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27条的规定,所谓行政诉讼第三人,就是指因与被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通过申请或法院通知形式,参加到诉讼中来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

行政诉讼第三人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原告型第三人、被告型第三人和证人型第三人。

1、原告型第三人,是指享有诉权的公民没有在法定期限内起诉,而是参加他人提起的行政诉讼的第三人。

2、被告型第三人,是指应当作为被告参加诉讼,但因原告不指控,而被法院作为第三人通知参加诉讼的行政机关。

3、证人型第三人,是指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主要作用是协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的第三人。

(6)行政法的第三人都是有独三扩展阅读:

行政诉讼第三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行政诉讼第三人是与本诉所争议的诉讼标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

行政诉讼第三人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l、在被诉具体行政行为以两个以上当事人为对象所形成的行政法律关系中,原告以外的当事人与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影响到原告与他人之间特定的民事法律关系。

3、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原告与其他行政机关之间的特定行政法律关系。

(二)行政诉讼第三人须是参加到他人诉讼中来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三)行政诉讼第三人在法律上有独立的诉讼地位

Ⅶ 法律上的第三人是什么概念

参考看下 并有案内例容http://59046499.blog.163.com/blog/static/218538720074275245543/

Ⅷ 行政诉讼参加人中的第三人是什么意思

当然不是证人,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种类
一)行政机关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行政机专关以机关法人的身属份参加诉讼,并与案件有利害关系。
二)治安行政案件中的受处罚人或者被侵害人:这二者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维护自己权益。
相关资料参照法学大学本科教材
三)在确权案件中被授权的人和被驳回申请的人:确权简单说就是确立某种权力如所有权等等。
四)行政机关对平等主体之间的赔偿问题或补偿问题作出裁决,没有起诉的另一方当事人
五)与行政机关共同署名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非行政机关,非行政机关一般没有行政权,不能作为行政诉讼 的被告,所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六)因同一违法事实被处罚的两个以上共同违法人中没有起诉的人,因为没有起诉,但又与案件有密切联系,为维护其合法权益,追加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下面解释一下什么是第三人的含义,有助于理解。
第三人,行政法上所说的第三人,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原告和被告之外的某个人,其认为原、被告所打官司(或诉讼标地)与自己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自行申请或由法院追加进入原、被告之间已进行的官司中,这样的人称为第三人,
第三人又可以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两种。

Ⅸ 行政诉讼第三人

1、行政诉讼第三人可以由主动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参加诉讼。(1)主动申版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权为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可以作主第三人申请参加诉讼,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2)人民法院通知。人民法院认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同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应当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如行政机关的同一具体行政行为涉及两个以上利害关系人,其中一部分利害关系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通知没有起诉的其他利害关系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或者应当追加被告而原告不同意追加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其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据此,法院追加行政诉讼第三人不必定要通知原告,可以由利害关系人申请经法院同意确定,也可以由法院单方通知其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2、不需要告知。

Ⅹ 什么是行政第三人

行政第三人问题是行政法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行政法律关系除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外,还存在着第三方主体即行政第三人,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第三人的涵义及其意义进行了探讨。
任何行政行为都有相应的相对人,即行政主体的相对一方当事人,通常是指行政行为所直接针对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能以民事关系、行政关系或其他法律关系为中介,与已作出的行政行为产生间接的利害关系。如在「判例1」江西某公司诉湖南省商检局案中,鉴定行为直接针对的是提出商品鉴定申请的湖南某公司,因此,湖南某公司是相对人,江西某公司不是相对人。但是,由于湖南省商检局的鉴定行为间接导致了江西某公司的经济损失780万美元,江西某公司由此与鉴定行为具有间接的利害关系。又如,在「判例2」王某诉辽宁省某乡人民政府案中,乡政府批准吴某建房的行政行为的直接针对人为吴某,而非王某,因此,吴某为该行政法律关系的行政相对人,王某则不是。然而,由于王某对乡政府批准吴某100平方米建房中的3平方米宅基地具有合法使用权,乡政府却将其批准给吴某使用。显然,王某的合法权益受到该批准行为的侵犯,王某因此与该批准行为也具有间接的利害关系。在中国,有学者称这类主体为“暗示相对人”,并认为,如果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直接作用或直接影响明示对象以外的其他对象,而且这些对象与行政主体之间形成特定的行政权利义务关系,那么,这些对象就是行政行为的暗示相对人.同时,也有学者称这类主体为“受行政行为结果影响的相对人”,即行政主体在作出一个行政行为时主观上并没有指向他的目的,但作出行政行为后,该行为在客观结果上却影响了其利益的人。
不管把这类主体称为“暗示相对人”,还是称为“受行政行为结果影响的相对人”,都未能把这类主体从行政相对人的范畴中脱离出来,无法合理地界定其在行政法上的地位,这是欠妥的。因为这类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形式特征上和实质特征上有天壤之别,法律保护两者的合法权益的方式也有较大差别(后文将作详述),所以把这类主体从一般意义上的行政相对人概念中彻底脱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在提出行政第三人这一概念之后,就必须对其涵义作出科学的界定。行政第三人是指与已作出的行政行为有间接利害关系的,受行政权间接作用或约束的、行政法律关系中潜在的或暗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据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行政第三人的涵义。(一)行政第三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相区分的第三方主体。由于行政第三人往往以民事、行政或其他法律关系为中介,和与之相对的行政主体间接地形成了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所以行政第三人是该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如在「判例1」江西某公司诉湖南省商检局案中,江西某公司以与湖南某公司的合同关系为中介,和与之相对应的湖南省商检局间接地形成了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即该鉴定行为间接导致了江西某公司的经济损失780万美元。此时,江西某公司成为该行政法律关系的第三方主体,即行政第三人。
(二)行政第三人是受行政权间接作用或行政行为间接约束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这个特征使它与行政主体相区分。如在「判例2」王某诉辽宁省某乡人民政府案中,后者在作出批准吴某建房行政行为时主观上并没有指向前者的目的,但该批准行为在客观结果却侵害了前者的3平方米的宅基地使用权。由此可见,作为行政第三人的王某受到乡政府批准吴某建房行政行为的间接作用或约束。
(三)行政第三人与已作出的行政行为有间接的利害关系。有学者认为间接利害关系包括与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有利害关系,与判决结果有利害关系,以及与行政相对人有民事法律关系的个人、组织等。不管与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有利害关系或与行政相对人有民事法律关系还是其他间接利害关系,归根结底是与行政行为的结果有利害关系,而不是与行政行为本身有直接的利害关系。
(四)行政第三人是潜在的或暗示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所谓潜在的或暗示的是指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主观上并不以行政第三人为对象,而且单从行政决定书上,我们也并不能看出的,只是该行为在客观结果上影响个人或组织利益的一种存在形态。显然,“潜在”或“暗示”是针对行政相对人的“明示”形态而言的。如在「判例2」王某诉辽宁省某乡人民政府案中,吴某是乡政府批准建房行为的直接针对人,他是以明示形态存在的。单从乡政府的行政决定书中就可以明显看出他是行政相对人,但对于王某来说,他是以潜在或暗示的形态存在,不能从表面的行政决定书上看出,但该行政行为却在客观结果上侵害了其3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因此,王某应当是该行政法律关系中的行政第三人。

热点内容
修改前的行政诉讼法 发布:2025-09-29 15:14:04 浏览:634
依法治国查摆 发布:2025-09-29 14:52:53 浏览:419
法院人民的法院 发布:2025-09-29 14:51:00 浏览:803
司法拍卖企业所得税 发布:2025-09-29 14:50:06 浏览:803
补休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29 14:42:09 浏览:341
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29 14:41:20 浏览:385
中华初级经济法百度云 发布:2025-09-29 14:38:24 浏览:292
国际法律责任的依据有 发布:2025-09-29 14:21:09 浏览:936
刑事诉讼法一审开庭程序违法 发布:2025-09-29 14:17:26 浏览:990
司法鉴定可诉 发布:2025-09-29 13:44:58 浏览: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