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同行政法的联系
『壹』 我国现行法律对见义勇为是如何规定
如果有个人损失,可以参照“无因管理”获得补偿。见义勇为主要在民法中有所体现。
『贰』 行政法有没有明文规定见义勇为行为
为何偏偏要计较行政法规呢? 见义勇为本质上就不属于行政法规规范的内容,其有关规定见《刑法》如下: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叁』 正当防卫与见义勇为的区别和联系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的权利,见义勇为是道德义务。
正当防卫:是一种对他人造成了侵害但不受法律制裁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何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见义勇为是一种道德标准。指的是行为人在他人受到不法侵害或其他困难需要帮助时不顾个人安危而挺身相救的高尚道德。
两者的区别:
目的不同:正当防卫既可以是为保护自身利益也可以视为保护他人或国家利益。见义勇为一般是为了保护他人或国家利益。
针对对象不同:正当防卫一般针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见义勇为即可针对犯罪行为也可针对其他自然原因等造成的困难。
(3)见义勇为同行政法的联系扩展阅读: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1、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
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3、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正当防卫(又称自我防卫,简称自卫),是大陆法系刑法上的一种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其与紧急避险、自助行为皆为权利的自力救济的方式。
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一、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
二、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
三、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
『肆』 你是如何看待见义勇为中的法律与道德问题
解答如下:
我认为,提出见义勇为有罪无罪的概念,是一个假设命题,表述非常不完整。同时,还是一个前提条件不充分的假言推理,有逻辑错误,见义勇为与非罪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否定逻辑关系;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见义勇为是道德范畴的概念,而罪与非罪则属于法律规范的概念。简单地混为一谈,显然失当。准确的表述应当是:见义勇为者造成违法、犯罪嫌疑人员伤亡有罪吗?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所提倡、一直为人们所追求的理想道德标准。《论语·为政》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合乎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甚至不顾个人安危,这是一种大义。见义勇为在道德范畴内,属于理想的道德,具有更高的道德层次和思想基础,具有现实意义。有地方政府专门为此作出界定:“见义勇为是指不负特定职责的公民,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他人的利益,置个人的安危于不顾,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行为”。同时也要看到,见义勇为是理想的道德,但非公民义务的道德。必须遵守的道德是义务的道德,做法律许可的事,守法遵法,这就是义务道德的底线。要求每个公民都有高的道德水准,具有理想的道德,人人都能见义勇为,显然不现实也无此必要。但是公民必须守法,严禁逾越法律底线,否则一定会受到法律的惩戒、处罚。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秩序规范。
如果前述论点合理,那么不可逾越法律底线应是公民的义务,否则不论行为的动机和出发点有多么高尚,都可能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见义勇为者概莫能外。于是,见义勇为的行为与后果,就被纳入法律的范畴之中。认为只要是见义勇为,任何后果都不必承担法律责任的看法,是一种情绪化的非理性观点。这种情绪除了对法律的误解外,还反映了一个带普遍性的疑惑:在自己或他人遭遇不法侵害时该怎么防卫才是正当的?从法律意义上讲,正当防卫有严格的定义。法律保护并鼓励公民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但必须合乎法律的规定。很多人都认为驾车追堵造成歹徒死伤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说明不少人都具有用法律来审视问题的良好习惯。但是有一点被忽略了,对作案后逃跑的歹徒进行抓捕和为制止正在进行的犯罪而实施的防卫,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所能采取的行为也是完全不同的。从对该事件非常充分的报道看,死伤的歹徒实施的行为属于抢夺而非抢劫,与《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不完全吻合。张德军协助被抢夺的妇女抓捕歹徒,是值得赞赏的行为,但是采取的行为造成了不法侵害人伤亡,显然没有必要也非必须。
认为只要是“见义勇为”,就可以超越法律规定而不承担法律后果的看法,甚至滥用正当防卫的权利,只会造成以暴易暴等严重后果并导致私刑和报复等行为的出现,造成更大的社会危害。这并非法治的进步,而是倒退。没有法治的社会,也很难建立良好的道德秩序和公民守法环境。
『伍』 《民法总则》中对见义勇为行为有何规定
在三月一四日下午,根据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日程,各个代表团审议民法总则草案建议表决稿。建议表决稿显示,民法总则草案中“好人法”条款再度修改,不再区分是否构成“重大过失”,只要见义勇为一律不担责。 “好人法”条款被称为“见义勇为免责”条款,最早出现在去年一二月下旬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三审稿中。 当时规定“实施紧中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除有重大过失外,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在三月吧日,民法总则草案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审议,当时的审议稿规定,“因自愿实施紧中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不过,如果见义勇为者有重大过失,那么“救助人因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对此一些代表提出,审议稿虽然在三审稿基础上,增加了“自愿”两个字,以及“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等限定条件,仍然不能完全消除救助人的后顾之忧,对救助人的保护不够彻底。 上述代表观点被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采纳。 三月一二日的民法总则草案修改稿,从举证责任的角度,对救助人在“重大过失”等特殊情况下如何承担责任,作出严格限定:“因自愿实施紧中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受助人能够证明救助人有重大过失造成受助人不应有的重大损害的,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可是,部分全国代表仍然认为,即便要求受助人有举证责任,仍难以彻底消除救助者的顾虑。为了改变“老人倒地没人敢扶”的社会现象,“好人法”条款还应强化对救助者的保护。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在民法总则草案修改稿修改意见的报告中表示,为了进一步免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倡导培育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建议删除“重大过失”这一“但书”条款。 据此,今天下午审议的民法总则草案建议表决稿,删除了前几次审议稿中的“重大过失”字样,仅规定,“因自愿实施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意味着,只要是见义勇为行为,就享受依法的“特殊待遇”,不再区分是否有“重大过失”。
『陆』 简述正当防卫与见义勇为的区别与联系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的权利,见义勇为是道德义务。
正当防卫:是一种对他人造成了侵害但不受法律制裁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何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见义勇为是一种道德标准。指的是行为人在他人受到不法侵害或其他困难需要帮助时不顾个人安危而挺身相救的高尚道德。
两者的区别:
目的不同:正当防卫既可以是为保护自身利益也可以视为保护他人或国家利益。见义勇为一般是为了保护他人或国家利益。
针对对象不同:正当防卫一般针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见义勇为即可针对犯罪行为也可针对其他自然原因等造成的困难。
(6)见义勇为同行政法的联系扩展阅读: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1、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
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3、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正当防卫(又称自我防卫,简称自卫),是大陆法系刑法上的一种概念。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其与紧急避险、自助行为皆为权利的自力救济的方式。
见义勇为的构成要件:
一、以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为目的;
二、具有不顾个人安危的情节;
三、实施了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的行为。
『柒』 见义勇为法律定义
见义勇为是指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不顾个人安危,与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作斗争或者抢险救灾的行为。见义勇为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同违法犯罪分子做斗争的行为。第二类是抢险救灾的行为。 我给你分析一下 首先不你不能保证被群殴的人是好人 也不能确定群殴他的人是违法犯罪分子 假如群殴者是违法犯罪分子 那么你的行为是构成见义勇为的条件的 但是你拿刀砍伤了人也分情况 如果你砍伤的人在你砍伤他之前对你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你砍伤了他 就算防卫过当 如果没有威胁到你的情况下你砍伤了他就属于故意伤害罪了
见义勇为的法律特征主要有:
1、见义勇为的主体是非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自然人。负有法定职责或者义务的主体,在履行法定职责或者义务时,不能成为见义勇为的主体。
2、见义勇为所保护的客体,是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公民为保护本人生命、财产安全而与违法犯罪做斗争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见义勇为。
3、见义勇为的主观方面在于积极主动、不顾个人安危。
4、见义勇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国家、集体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正在进行的侵害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与危害行为或者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行为。
求采纳
『捌』 急问有关“因公殉职”、“革命烈士”、“见义勇为”三种不同情况的界定条件、赔偿标准
“因公殉职”因为履行职务牺牲、死亡。包括行政人员、公司职员、集体单位工作人员等。简单说是指履行职务死亡。
“革命烈士”是指下列情况:
1、对敌作战牺牲的;
2、对敌作战负伤后因伤死亡或对敌作战负伤致残医疗终结评残发证后,一年内因伤口复发死亡的;
3、在作战前线担任向导、修筑工事、救护伤员、执行运输等战勤任务牺牲,或者在战区守卫重点目标牺牲的;
4、因执行革命任务遭敌人杀害,或者被敌人俘虏、逮捕后坚贞不屈遭敌人杀害或受折磨致死的;
5、为保卫和抢救人民生命、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壮烈牺牲的;
6、因在边防、海防执行巡逻任务被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坏人杀害的;
7、因侦查刑事案件,制止现行犯罪或逮捕、追捕,看管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被反革命分子,刑事犯罪分子杀害的;
8、因维护国家治安,同歹徒英勇斗争被杀害的;
9、因执行军事、公安、保卫、检察、审判任务,被犯罪分子杀害或被报复杀害的;
10、因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革命原则,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分子杀害或被报复杀害的;
11、部队飞行人员在执行战备飞行训练中牺牲和在执行试飞任务中牺牲;
12、死难情节特别突出,足以为后人楷模的。
“见义勇为”是指被保护人民(他人)生命财产,而进行义务救助(无法律义务)的行为。
『玖』 在见义勇为行为中,施救者与被救者之间存在何种法律关系
民法理论上有争议,有人主张是无因管理之债,《民法通则》第一百版零九条【因见义勇为而权变损时的损害赔偿】因防止、制止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的财产、人身遭受侵害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
这种情形下没有法律关系,只是道德义务,没有法律强制执行力
《民通意见》142、为维护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在侵害人无力赔偿或者没有侵害人的情况下,如果受害人提出请求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受益人受益的多少及其经济状况,责令受益人给予适当补偿。
这种情况下只有补充义务,并不是补偿责任。因为法条补偿后面没有责任两字,所以也是道德义务但有强制执行力。
故,两者没有法律关系。(个人分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