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中国刑事诉讼法控辩

中国刑事诉讼法控辩

发布时间: 2021-02-22 23:35:39

1. 刑事诉讼法上的控诉是什么意思

控诉是指刑事诉讼三方控辩审中的一方,具体意思指控告,一般由检察官与警察承担。

2. 论述刑事控辩不平等的主要体现急急急!!!

我国目前刑事诉讼中控诉与辩护关系是一种不平衡的对抗关系。主要表现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由于双方诉讼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相应的诉讼规则,导致辩护不能有效地对抗检察机关的控诉。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审判程序的构造上极力想营造一种控辩之间的平等对抗环境,但是遗憾的是立法的规定只是为辩护提供了一种相对平等的对抗机会,即对抗机会上的平等,而不是一种实质意义上对抗能力的平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刑事审前程序立法上追诉权的强大以及辩护权构造的不完整性。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对大部分刑事案件、检察机关对于其直接立案管辖的刑事案件享有侦查权,并以强大的侦查手段和严厉的强制措施为保障。不仅如此,在刑事审前程序中,一方面追诉程序的构造具有较强的行政色彩,缺乏法院作为第三方对追诉活动进行同步的司法控制;另一方面无罪推定原则的虚置,犯罪嫌疑人诉讼权利构造中沉默权的阙如,犯罪嫌疑人诉讼地位的客体性不言自喻,侦查和审查起诉行为的秘密性成为我国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主要表征。由于没有在立法上对追诉权予以合理的限制,这样一来,必然导致追诉权的膨胀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辩护权的萎缩。

控辩平衡是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辩护律师的权利构造无疑又是控辩之间能否真正实现平等对抗的重要保障。然而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辩护律师的权利构造存在严重缺陷:第一,在侦查阶段不能进行任何调查,只能以普通律师的身份为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帮助;第二,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辩护律师在审查起诉阶段有调查权,但是此时辩护律师的调查权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因为律师只有经过证人或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同意,才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同时律师也只有在检察院许可并且经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被害人提供的证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向他们收集与本案有关的材料;第三,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律师的会见权,但是由于立法规定过于原则,从而在司法实践中受到了较多的限制,不利于律师同犯罪嫌疑人的交流,以至于削弱其对抗能力;第四,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来看,无论在审查起诉阶段还是在审判阶段,可以查阅的卷宗材料的范围非常有限,从而难以就控方的证据材料提出有针对性的辩护意见,并有效地对抗控方的指控;第五,辩护律师没有在场权,不能有效地避免侦讯行为非法化,保证自白的真实性。

3. 中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

第六十五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29条的规定是什么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对于死因不明的尸体,公安机关有权决定解剖,并且通知死者家属到场。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二百一十三条规定为了确定死因,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解剖尸体,并且通知死者家属到场,让其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签名。

死者家属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或者拒绝签名的,侦查人员应当在解剖尸体通知书上注明。对身份不明的尸体,无法通知死者家属的,应当在笔录中注明。

第二百一十四条规定对已查明死因,没有继续保存必要的尸体,应当通知家属领回处理,对于无法通知或者通知后家属拒绝领回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及时处理。

(4)中国刑事诉讼法控辩扩展阅读:

案例:河南警方:解剖尸体未经家属同意不实

河南安阳“8·19公交车杀人案”中17岁受害者耿晨的父亲表示,警方在既没通知家属死讯,又未经家属允许情况下将尸体解剖。对此,河南警方立即就此进行调查。27日,警方向人民网记者作出回应:整个尸检过程不存在家属全不知情的情况。

河南警方向人民网记者介绍了解剖尸体前后的详细情况:“8.19”公交车持刀杀人案案发后,一名受害者在安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室因伤过重去世,警方随后查明死者名叫耿晨,男,安阳县吕村镇奇务村人。安阳警方立即安排将耿晨尸体运至安阳市公安局尸体解剖室。

8月19日21时许,死者耿晨部分亲属赶至解剖室。 19日22时许,法医正在察看尸表时,死者耿晨亲属涌进解剖室,后经劝解,其家属于20日凌晨1 时左右,自行离开解剖室。

20日9时30分许,河南省公安厅刑科所法医室带领兄弟市局法医和安阳市局法医一道组织开展尸体检验工作。在解剖尸体前,法医召集死者耿晨亲属谈话,当时亲属中有人提出能否不解剖,警方耐心解释,指出因案件侦查需要,必须解剖尸体。

当耿晨尸体从冰柜中抬出,运往解剖台时,其亲属又一拥而上,尸体运送受到影响。这时,警方召集耿晨亲属再次谈话,讲明了解剖尸体的必要性,要求其亲属配合,并告知可以选2名心理素质好的亲属留在解剖室。

其亲属没再表示异议,又有多人帮助将尸体搬运到解剖台上。尸检过程中,死者的两、三名亲属始终在解剖台旁,直至尸检结束。警方表示,在整个尸检过程中,不存在所谓的“在死者( 耿晨) 家属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死者解剖了”这一情况。

5. 刑事诉讼法中哪些体现了增强了控辩双方的对抗

您好,新刑事诉讼法大量增设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回、证人出庭作证答、量刑调查程序等内容。
无论是律师还是公诉人,都必须面对由实体之辩向程序之辩、证据之辩、量刑之辩等多元化辩论形态的转变。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6. 2012年刑事诉讼法最新修改中职权主义向控辩式的改革体现什么规律

一、控辩平衡主义与新刑事诉讼法的修改
(一)控辩平衡主义的内涵
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平衡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诉方与辩护方在诉讼地位上的平等,具有对等的权利义务。在刑事司法中,一般分为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种诉讼模式。职权主义表现为纠问式司法,即在刑事司法过程中,裁法官及法院占据主要地位,此种模式多为大陆法系国家所采用。当事人主义表现为控辩式司法,法官处于消极的裁判地位,在司法过程中由控辩双方进行相互攻守,最终由法官根据控辩双方的证据情况及辩论情况最终裁定被告人所应当承当的刑事责任。广义上的控辩平衡应当指在上述两种不同的刑事诉讼模式中,控方与辩方达到平衡状态,狭义上的控辩平衡仅指在当事人主义的刑事司法中,控辩双方达到平衡状态。控辩平衡在刑事司法中的实现,需要控辩双方在刑事司法中切实发挥作用,并推动整个刑事诉讼过程的发展,因此,在当事人主义下讨论控辩平衡才有研究的价值。
两种不同的诉讼模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刑事司法理念:国家本位和个人本位。从对于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来说,当事人主义将代表国家的公诉方与辩护方置于平等地位,更加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
(二)新刑诉法的人权保障要求与控辩平衡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将最终和保障人权作为其基本任务之一,并贯彻在整个刑诉法修订过程中。从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史来看,现行刑事诉讼加强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刑事诉讼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国家通过公权力的行使,按照法律的规定,对涉嫌犯罪的行为人进行定罪量刑。为了有效地同犯罪作斗争,应当根据实际需要赋予司法机关应有的职权、手段,保证其能够及时地发现犯罪事实和犯罪嫌疑人;同时带有国家强制力的公权力的运行必然给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权利带来影响,为了保证人权,又必须对各项权力进行规制。在刑诉法的运行过程中,诉讼参与人不仅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还包括被害人、辩护人、证人等,公权力的运行同样也可能造成对上述诉讼参与人权利的侵害。因此,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的价值不能是仅指向犯罪嫌疑人,同时对其它诉讼参与人人权的保护,而此次新刑诉法的修改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在本次刑事诉讼法在对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的地位进一步调整。如前文所述,只有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实现控辩双方诉讼地位平等化对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权利有着积极意义。从此次刑诉法修订中,体现控辩平衡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明确规定了司法机关应当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辩护权和其他诉讼权利。(2)加强了辩护律师在刑事诉讼进程的作用,提前了其介入阶段(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询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等规定)。(3)增加庭前程序。(4)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规定了简易程序检察机关应当派员出席法庭。
二、修改后简易程序对实现控辩平衡的意义
本次刑诉法的修订,对简易程序的修改内容较多,修改的主要内容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二是明确了简易程序的限制适用情形;三是对简易程序审判组织刑事的明确,四是规定了检察机关必须派员出席法庭。
(一)简易程序扩大化与控辩平衡
简易程序本身的制度价值在于在保证司法公正的前提下提高诉讼效率。司法进程的缩短,有利于被告人尽早回归社会角度。从简易程序的制度设计来看,在被告人主动悔罪是适用简易程序的前提。被告人认识到自身犯罪行为的有责性,是使得庭审得以降低控辩对抗程度的根本原因。对比修改前后的刑事诉讼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新刑诉法将“基层人民法院管辖案件”均规定为在符合条件下可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
有观点认为,适用简易程序的扩大化,可能会导致控辩关系的失衡。主要原因在于,简易程序的适用要求被告人承认自己的犯罪行为,在庭审对抗中,被告人无法再以是否构成犯罪做出辩解。笔者认为,这并不能作为导致控辩关系失衡的理由。刑事诉讼法相关法律规则规定如被告人如不认为自己构成犯罪,则应当终止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相反,简易程序适用的扩大化,将更加有利于控辩关系的平衡。简易程序要求被告人承认罪行,并同意适用简易程序,因此,简易程序本身即保证了对被告人辩护权,给予了被告人是否行使对够罪与否和罪轻罪重的辩护权。
(二)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制度的控辩平衡意义
新刑诉法将原先关于简易程序庭审的“人民检察可以不派员出席法庭”变更为人民检察院应当派员出席法庭。在新刑诉法出台前,多有学者意见批判简易程序中,法官——公诉人——辩护人三角地位的失衡。在司法实践中,如公诉人不出庭参与诉讼,对证据的质证,对罪行轻重的辩护,只有辩护人和被告人的意见,控辩平衡向辩护方倾斜。在司法实践中,如被告人承认其罪行,辩护人的辩护意见往往囿于轻刑轻重的辩护,而因检察院未能派员出庭,往往对证据的调查过程中,法官不自觉的承担了出示侦查机关所取得证据的角色。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控辩双方关系为倾向于辩护人与被告人一方,但从司法实践上看,实际上对于辩护人的辩护范围产生了不小的制约,并将辩护人与法官置于直接的冲突环境之中,反而更加不利益实现控辩关系的平衡。
新刑诉法要求检察机关必须派员出庭参加庭审,其实为恢复了在庭审过程中的三角抗辩关系,恢复了法庭辩论的对抗性。从而将法官重新归于居中裁判者的地位。检察机关派员参与简易程序庭审,对恢复控辩关系的平衡具有积极意义。
三、修改后简易程序实现控辩平衡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简易程序启动适用的问题
修改后简易程序适用的最大特点在于将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基层检察机关审理的案件。从司法效率上看,扩大适用简易程序有利于司法效率的提高。但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一味追求司法效率,可能导致漠视被告人、辩护人辩护权的现象出现。目前,我国基层法院所需办理的刑事案件巨大,法官所面临的办案压力较大。简易程序适用的扩大化可能导致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通过明示或者暗示的方式,要求被告人和辩护人同意采用简易程序审理。适用简易程序的前提则是要求被告人承认所犯的罪行。此种情形下,作为简易程序适用条件的“承认所犯罪行”异化为适用简易程序的结果,被告人和辩护人的合法辩护权受到制约。这在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应当在司法实践中加以注意并予以避免的。
(二)简易程序检察机关出庭的司法资源压力
目前,全国检察机关在司法资源上呈现出“人少案多”的矛盾,在一些经济发达,案件数量多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基层检察院司法资源不足和案件数量巨大呈现出突出的矛盾。新刑诉法实施后,要求每个案件(包括简易程序)必须有检察机关派员出庭,这一方面维护了庭审过程中的控辩平衡,但另一方面,对于检察机关如何合理分配检力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检察机关在派员出席简易程序庭审过程中,如何发挥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功能,如何在简易程序适用过程中,体现出控辩平衡,保护好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是在新刑诉法实施后可能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对合理适用简易程序和有效使用司法资源的建议
对于简易程序的启动,应当认真审查案件是否确实符合法律规定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检察机关应当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对在起诉时认为符合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应提出适用简易。对法院认为可以适用简易程序的,检察机关应加强监督。此外,应当发挥好辩护人的监督作用,加强被告人与辩护律师的会见工作,使得辩护律师的意见能够真实的反映被告人的权利诉求。
在检察资源的合理利用上,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朝阳区检察院等基层检察员对于如何处理好简易程序出庭要求已有了相关的实践。公诉人值班制度等已在部分基层院开始正式运行。检察机关统一安排固定的在法院值班检察人员,参与当天审理的简易程序刑事案件。这种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司法成本,同时保障了在庭审过程中三角控辩关系的存在,有利于维护控辩平衡,保护被告人合法权利。但是,公诉人值班制度也存在劣势:如何保障值班公诉人熟悉案情并切实发挥控诉职能,对庭审进行有效监督,是将来在司法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7. 法庭不采用控辩双方的罪名意见而按合议庭意见另订罪名可不可以

最高法《关于执行(中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1-185)
【分类号】 113601199801
【标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时效性】 有效
【颁布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颁布日期】 19980902
【实施日期】 19980908
第一百七十六条 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形,分别作出裁判:
(一)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的罪名成立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四)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以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五)案件事实部分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应当依法作出有罪或者无罪的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部分,依法不予认定;
(六)被告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
(七)被告人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
(八)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并且不是必须追诉或者经赦令免除刑罚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
(九)被告人死亡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对于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8. 什么是控辩式审判模式

我国来刑事审判模式正处于由职权自主义走向控

辩式的改革过程之中!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

再次修改,沿着控辩式庭审方式改革的方向取

得了新的进展。如完善了回避制度,规定辩护

人有权申请回避及复议;改革辩护制度,完善

法律援助制度,扩大了法律援助辩护的适用

范围,强化了辩护律师的会见权、阅卷权、申

请调取证据权及保守职业秘密权等执业权利;

修改证据制度,《刑事诉讼法》第四十九条规

定了“公诉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举证责任由人

民检察院承担”的规则,建立了非法证据排除

规则,完善了证人保护制度,建立了证人作证

补偿制度;完善审判程序,《刑事诉讼法》第

一百八十八条建立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

此外,辩护人有权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

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辩

护人可以就定罪、量刑问题进行辩论,等等。

上述新规定都有助于控辩式庭审方式改革的

深化。

9. 刑事诉讼法中哪些增强了控辩双方的对抗

您好,新刑事诉来讼法大量增设了非源法证据排除规则、证据合法性调查程序、证人出庭作证、量刑调查程序等内容。
无论是律师还是公诉人,都必须面对由实体之辩向程序之辩、证据之辩、量刑之辩等多元化辩论形态的转变,这些都增强了控辩双方的对抗。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热点内容
法院拍卖中止 发布:2025-09-26 00:10:38 浏览:993
个人盖章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26 00:08:10 浏览:482
沈北新区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9-26 00:03:10 浏览:743
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考过心得 发布:2025-09-25 23:52:45 浏览:150
西安市股份合作制企业条例 发布:2025-09-25 23:50:48 浏览:534
经济法王燕 发布:2025-09-25 23:36:34 浏览:339
2016年初级经济法教材下载 发布:2025-09-25 23:22:44 浏览:815
法院被执行人什么意思 发布:2025-09-25 23:02:20 浏览:611
当法官的原因 发布:2025-09-25 23:01:33 浏览:929
2014年二级建造师法规教材 发布:2025-09-25 23:01:30 浏览: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