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关于期间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关于期间的规定

发布时间: 2025-09-25 19:43:53

❶ 民事诉讼法关于答辩期和举证期限的规定

1.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民事主体提交证据的期间有明确的规定。
2. 被告需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表达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看法。
3. 举证期限可由当事人协商确定,并需经人民法院同意。若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提供新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超过十五日,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七日。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十九条规定被告应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
5. 第五十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其中应包含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和要求等内容。
6. 第五十一条明确了举证期限的确定方式,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7. 第五十二条规定了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存在客观障碍的情况,人民法院应综合判断是否延长举证期限。
8. 第五十三条规定,若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民事行为效力与法院认定不一致,法院应将此作为焦点审理。
9. 第五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程序和条件,以及申请理由不成立时的处理方式。

❷ 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八十二条规定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是关于期间的种类和计算的规定,该条规定,期间的计算方式为时、日、月、年,种类有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
该条的具体内容为: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7修订)》第八十二条 期间种类和计算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❸ 民事诉讼法关于答辩期和举证期限的规定

法律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规定了民事主体提交证据的期间规定。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

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超过十五日,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七日。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第四十九条 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

第五十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

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和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等内容。

第五十一条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

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不得超过十五日,小额诉讼案件的举证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七日。

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的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期间限制。

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存在客观障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情形。

前款情形,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当事人的举证能力、不能在举证期限内提供证据的原因等因素综合判断。必要时,可以听取对方当事人的意见。

第五十三条 诉讼过程中,当事人主张的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与人民法院根据案件事实作出的认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法律关系性质或者民事行为效力作为焦点问题进行审理。但法律关系性质对裁判理由及结果没有影响,或者有关问题已经当事人充分辩论的除外。

存在前款情形,当事人根据法庭审理情况变更诉讼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并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申请延长举证期限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

申请理由成立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适当延长举证期限,并通知其他当事人。延长的举证期限适用于其他当事人。

申请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不予准许,并通知申请人。

❹ 民法里关于本数的规定试不试用民诉

民法里关于本数的规定,这是民事实体上的相关规定,与诉讼法的时间或期间等规定,这是二个概念,况且二者之间根本就没有冲突,谈不上什么适用不适用的问题。在民事诉讼中,民事实体法上关于本数的规定,当然是有效的。


法条链接:《民事诉讼法》关于期间的规定:

1、第八十二条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

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

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2、第八十三条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热点内容
经济法王燕 发布:2025-09-25 23:36:34 浏览:339
2016年初级经济法教材下载 发布:2025-09-25 23:22:44 浏览:815
法院被执行人什么意思 发布:2025-09-25 23:02:20 浏览:611
当法官的原因 发布:2025-09-25 23:01:33 浏览:929
2014年二级建造师法规教材 发布:2025-09-25 23:01:30 浏览:621
新旧劳动法内容 发布:2025-09-25 22:40:09 浏览:120
厦门户籍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25 22:40:07 浏览:615
有关人事需要了解的劳动法内容 发布:2025-09-25 22:27:10 浏览:1
路桥司法拍卖 发布:2025-09-25 22:26:29 浏览:340
定海针律师 发布:2025-09-25 22:18:50 浏览: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