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民事诉讼法毕玉谦pdf

民事诉讼法毕玉谦pdf

发布时间: 2021-02-27 01:59:07

『壹』 民事诉讼法著作推荐

1、《民事诉讼法(第二版)》

是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艳丽。本教材吸收和借鉴既有民事诉讼法教材编写经验,在内容上注重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前沿理念和问题的介绍,以及民事诉讼法法规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

该教材在全面系统的介绍我国民事诉讼法理基础上,更为注重学生对民事诉讼程序规定的掌握和运用,为此在教材的体例设置上,每章分设六个部分。

2、《新民事诉讼法 》

本书由邱联恭教授发起并组织的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参与编写,本研究会为台湾首屈一指的民诉研究会,每年集合台湾地区此领域菁英,收录一次性发表当年研讨会的重要论文,于文后注明原刊载论文的期别及年月,命名为《民事诉讼法之研讨》。

该内容常列为台湾地区学术与实务研究者的指标性学术研究成果。 本集集合台湾民诉界实务与学界菁英作者群。历年来有许多台湾民事诉讼领域的专家学者相继加入,对于推动台湾民事程序法研究之进展及革新,贡献匪浅。

本书对大陆民事诉讼领域的学术发展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对即将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的参考。

3、《万国法源·国家司法考试万国授课精华:民事诉讼法(2013)》

《万国法源·国家司法考试万国授课精华:民事诉讼法(2013)》作者郭翔,是最接近我讲课时随堂所发讲义的一本书。

4、《民事诉讼法》

是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民事诉讼法》在修订中吸收了民事诉讼法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强调了程序法的理论,并更加突出了其教学适用性

5、《民事诉讼法》

张卫平著法律类图书,以现行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为根据,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民事诉讼各种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

《民事诉讼法》概念清晰、准确、分析简明、透彻,难点、重点明确,体系结构合理,充分吸收了法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了民事诉讼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注意民事诉讼制度的实际运作。《民事诉讼法》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全面掌握民事诉讼理论和各种制度的动作机理。

『贰』 有谁知道北京2008经典回顾

律师推荐: 1.江伟著. 探索与构建——民事诉讼法学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江伟主编. 民事诉讼法专论(研究生教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江伟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原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江伟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江伟主编. 民事诉讼法典专家改建议稿及立法理由.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杨荣馨主编. 民事诉讼原理.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常怡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教材).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7.田平安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研究生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8.田平安主编. 民事诉讼法原理(第三版).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9.田平安著. 程序正义初论.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0.陈桂明著.程序理念与程序规则.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11.柴发邦主编.体制改革与完善诉讼制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 12.王锡三著.民事诉讼法研究.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 13.谭兵主编. 中国民事诉讼制度变革与创新.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4.赵钢著. 民事诉讼法学专题研究.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15.汤维建等著. 民事诉讼法全面修改专题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6.张卫平著.诉讼构架与程式——民事诉讼的法理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7.张卫平著.民事诉讼:关键词展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张卫平等著.司法改革:分析与展开.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9.张卫平著.探究与构想——民事司法改革引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3 20. 张卫平著.转换的逻辑——民事诉讼体制转型分析.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1. 章武生等著.司法现代化与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修订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2. 齐树洁主编.民事司法改革研究(第三版).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23.齐树洁主编.民事程序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4.刘荣军著.程序保障的理论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5.王亚新著. 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 26.王福华著. 民事诉讼专题研究.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27.肖建华著. 民事诉讼立法研讨与理论探索.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8.李祖军著. 契合与超越:民事诉讼若干理论与实践.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29.傅郁林著. 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结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0.刘敏著. 原理与制度:民事诉讼法修订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1.廖永安著.民事诉讼理论探索与程序整合.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32.邵明著.民事诉讼法理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3.毕玉谦、谭秋桂、杨路著.民事诉讼研究及立法论证.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34.何文燕等著. 民事诉讼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35.冉升富著.当代中国民事诉讼率变迁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6.景汉朝著. 司法实践中的理论探索.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7.中国法制出版社编. 民事程序法论文选萃.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38. 江平主编.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 39.田平安主编. 民事诉讼法?基础理论篇.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0.汪祖兴主编. 民事诉讼法?涉外与仲裁篇.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41.田平安主编. 民事诉讼法?原则制度篇.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42.李祖军主编.民事诉讼法?诉讼主体篇.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43.廖中洪主编. 民事诉讼法?诉讼程序篇.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4 44.唐德华主编. 民事诉讼理念与机制.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45.王文杰. 民事诉讼法之变革.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6.陈刚. 移植与创新:混合法制下的民事诉讼.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 47.何文燕、廖永安著. 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48.江伟、杨荣新主编. 民事诉讼机制的变革.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8 49.叶自强著. 民事诉讼制度的变革.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50.梁书文主编. 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51.金友成主编. 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研究.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52.李交发著. 中国诉讼法史.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 53.张卫平著. 推开程序理性之门.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4.叶自强著. 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5.吴英姿著. 民事诉讼法:问题与原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56.杨立新、汤维建主编. 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 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2 57.汤维建主编. 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法律硕士研究生教材).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8.何秉群等著. 民事诉讼法实施中的疑难问题.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59.赵振宇著. 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60.吴欣著. 清代民事诉讼与社会秩序. 北京:中华书局,2007 61.公丕祥主编. 回顾与展望: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研究.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 62.程春明著. 司法权及其配置:理论语境、中英法式样及国际趋势.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 多给你推荐一些,有时间就看看选择几本就可以!

『叁』 根据民事诉讼立法理论和实践,论述对举证责任倒置的认识

举证责任倒置立法完善的构想

我国对举证责任倒置规定的含糊不清所引发的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误区与误导表明:目前我国在举证责任倒置的立法上并不理想,存在许多法律中的缺陷及漏洞并由此引发了实务过程中的种种与法律的基本价值追求背道而驰的现象,如何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完善举证责任分配体系,成为近些年来学者们竟相研究及探讨的热点问题,正在起草的《民事证据法》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一制度的立法走向。

举证责任倒置将何去何从,正如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将所谓的举证责任倒置的说法彻底地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建立一套与长期以来理论及实践中均被普遍认同的举证责任倒置相异的,不再有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概念的举证责任分配体系;还是保留现有的对举证责任倒置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予以完善,明析原本含糊的概念的界定,结合本土法律文化的特点让举证责任倒置制度获得重生?笔者认为,尽管当前举证责任倒置的内涵及适用的范畴仍然含糊不清,既然它已经在司法实践中成为普遍运用的一项举证责任分配规则,那么理性的及与现行法律实践具有连续性的选择不是全盘否定举证责任倒置存在的合理性,而是在理论上探讨如何在既定的对举证责任倒置认识的基础上完善我国举证责任倒置的法律规定,使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更为科学。如前所述,对举证责任倒置的立法走向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论述完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对策。

一、设置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法律选择

举证责任倒置如何在法律上予以完善可以有不同的途径,在证据法草案展开讨论的过程中,对举证责任倒置的争论也层出不穷,杨立新所总结的《中国民事证据法研讨会讨论意见综述(三)》中关于举证责任倒置讨论意见综述部分大致总结了如下五种不同观点:

第一种意见认为,本草案中关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抓住了主要的问题,总结了司法实践和理论讨论中的好的意见,提出了很好的办法。举证责任倒置,就是在一般情况下的正常的举证责任,在有特别规定的时候,将举证的责任反过来规定。这就是,正置的举证责任是从主张的事实上来的,即证明权利成立的要件,由主张的权利人承担;倒置的时候,只能是部分事实的证明,是对某些事实的证明实行倒置。在这个问题上,草案说的还不够清楚。

第二种意见认为,举证责任倒置,倒置的是什么,可以用概括的方法规定,不一定要规定得那么清楚,也不用规定得那么细,只要说明了倒置的后果责任就可以了。要明确规定侵权的领域、合同的领域、医疗事故的领域中,可以举证责任倒置,再加上一条弹性的条款,就可以了。

第三种意见认为,举证责任涉及到当事人的根本的诉讼利益问题,不能含含糊糊,不清不楚,一定要规定好。在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若干意见中,对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就是不清楚的,没有体现法律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基本精神,在实践中引起举证责任适用中的混乱,很多审判员在审判中滥用举证责任倒置,造成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因此,对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举证责任倒置,必须明确规定。但是,也不能对每一种情况都作具体的规定。按照民法关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就是要明确规定这样几条:一是在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归责的侵权行为案件中,对推翻加害人过错推定的证明,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加害人证明;二是在因果关系推定的侵权案件中,对于推翻因果关系推定的证明,由加害人承担;三是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归责的时候,对于损害是由受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引起的证明,举证责任倒置,由加害人证明;四是在合同责任中,对于合同责任的过错,因为合同责任中的过错是推定过错,所以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由加害人证明推翻过错推定的责任;此外,再规定一个弹性的条款,概括上述这些规定没有规定的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内容即可。

第四种意见认为,举证责任倒置的问题,不是诉讼法规定的内容,而是实体法规定的内容。世界上,只有印度、匈牙利和我国台湾的立法在程序法中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情形,其他国家都是规定在实体法中,因此,不应当在证据法这种程序法中规定举证责任倒置的问题。对此,有的同志针锋相对地提出,我们制订的证据法,就是要对有关证据的问题进行完整的规定,要有所突破,不管是实体法的证据问题,还是程序法的证据问题,都要规定进来。对举证责任倒置的有关情况,就是要在实体法的规定中抽象出来,整理出条文,规定在证据法中。

第五种意见认为,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不明确,就应当直接叫做被告举证,清楚明白。再具体规定被告举证的情形。一定要详细,不能概括,以便于操作。

以上关于举证责任倒置立法的争论,体现了举证责任倒置立法取向上的分歧。举证责任倒置规则设置的法律选择应遵循规律,举证责任倒置的规范属于诉讼法及相关的实体法领域,不是纯粹的诉讼法规范或实体法规范,认清了这一点,才能认识到那种将举证责任倒置规范完整无缺地规定于民事证据法中的构想太过理想化,严格的法定主义对举证责任倒置规范的设置而言,无论如何完善总免不了会挂一漏万,因为举证责任倒置会随着新类型案件的出现及现有法律规范的缺失而难以援引明确的法律条文来判案,而法谚言:“法官不能因没有法律而不判案”,所以,在举证责任倒置法律规范的设置中应贯彻法律明确规定为主法官自由裁量为辅的基本精神,同时,自由裁量赋予法官相机行事的一定权力,而这种权力类似于英美法上的“衡平”,正如丹宁勋爵在其著作《法律的界碑》中写道的:“衡平法是一种不好把握的东西,对法律来说,我们有一个标准,知道应该相信什么。衡平法与一个人的良心是一致的,这个人就是大法官:它有多宽,衡平法就有多宽,它有多窄,衡平法就有多窄。即使他们确定了衡量标准,也只有这么一种,我们称其为‘大法官的脚’”为避免法官过分滥用自由裁量权,是否可以在我国推行判例法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国法律传统和法律制度虽不是判例法制度,但在当今两大法系日趋融合的发展趋势下,判例法的适用可能性及其作用也正日趋扩大①,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里,无论是法官判案,还是律师代理业务,很多情况下也都把过去的案例当成参考。判例法是法官的法,法官通过审理案件创立法律原则,判例就成为法律。因此,法官要有很高的法理素质才能搞判例法。基于法官目前的素质,我国搞判例法还不合适,一旦时机成熟,我国也不是完全不能搞判例法,所以在举证责任倒置规范设置的法律选择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判例的指导意义考虑在内,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确定判例法的一席之地,以此来弥补立法中的滞后与缺失,但在目前的立法状况下举证责任倒置规范设置的立法选择还不能将判例法纳入在内,所以只能以法律的明确规定为基础以法官的自由裁量为辅助的模式。

民事证据法草案涉及举证责任倒置的内容为第七章当事人举证由李浩、汤维建拟,具体为民事证据法草案“第240条(举证责任的倒置)下列民事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1、因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被告就其未使用原告的专利方法制造产品负举证的责任。2、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被告就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不存在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3、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被告就自己无过错负举证,责任。4、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财产损害的侵权诉讼,由被告就产品不存在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5、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被告就自己行为与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负举证责任。6、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诉讼中,由被告就医疗得为与损害结果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失负举证责;7、有关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应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可见民事证据法草案并未将适用举证责任倒置所有类型的案件涵盖在内,仅罗列了现实生活中较为典型的几类,并以一弹性条款“有关法律、司法解释规定应被告承担举责任的”作高度概括的灵活性规定,而这一草案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没有对长期以来不明析的举证责任倒置内涵在法律上予以明析,仍然避免不了举证责任倒置范畴含糊不清的局面,其次,从该草案对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来看,难免会让人误以为举证责任倒置仅适用于某些特殊侵权行为的情形,而不包括合同领域中的某些违约行为,再次,在立法技术上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体现,草拟者既想将举证责任倒置适用的案件予以罗列,但显然草案中的罗列并不理想,从正统的德国式的举证责任倒置的学说来评价,这一条款既不是法律要件说也不是危险领域说的体现,而是两者的混合物,并且从该草案有关举证责任倒置的条款判断,草拟者并不想依赖证据法中的规定将举证责任倒置适用的范畴总结完全,还得结合其他法律包括实体法和程序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才能在司法实践中形成完整的体系。此外,该条款基本上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74条的演变。

二、举证责任倒置的立法原则与立法构想

举证责任倒置的立法完善与其它法律一样,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以此原则为立法的指导思想,从对举证责任倒置的功能等各方面的论述中大致可以总结出将举证责任倒置在立法中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如下几个:

1、程序法与实体法相结合原则;正因为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并不能纯粹地归属于实体法或程序法,所以对举证责任倒置规范的立法应贯彻程序法与实体法相结合的原则,纵观各国的司法实践及立法经验,正如一些证据立法的专家学者所说的对于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多见之于实体法,只有少数国家将之规定在程序法中,基于我国立法的特殊的法律传统,对举证责任倒置可以采取法定主义的方法,在程序法中作原则性与概括性的规定,毕竟在法官判案的过程中程序法的规定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案件的是非曲直还须在实体法中寻找根据,通常实体法对责任承担的法律要件的规定,从根本上便确定了举证责任的分担,所以在举证责任倒置的立法过程中应理智地认识到不可能靠证据法解决所有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则的设置,完成举证责任倒置的立法任务。

2、公平原则;公平是法律的内在价值追求,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设置同样须以公平原则为指导,在诉讼中法律应均衡地保护当事人各方,自从1991年我国经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公布以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就民法无明文规定的医疗损害、交通事故之损害、商品瑕疵之损害以及环境公害等事件,在适用一般侵权行为规定来确定举证责任分配的同时,大都另以各种特殊情况的事实存在,作为解释法律适用法律的方法,从而将上述类型的侵权行为损害赔偿,就加害人故意过失的要件事实及因果关系的事实,由加害人负举证责任②,这些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法律公平目标的实现。

3、诉讼经济原则;诉讼中对成本与效益的比较,直接或间接地会影响到对诉讼制度的选择,诉讼经济原则就是要以最小可能的资源花费来达就预期目标的理性选择,从而将省下的资源花费用于这一系统的其他领域,合理的举证方式的配置可以实现以更少的诉讼资源获取同样的诉讼目标,对举证责任倒置的合理设置,可使举证资源得以在当事人之间能有效地均衡分配,不至于使当事人中的某一方的举证负担过重,导致诉讼中的不公正,不合理地降低当事人的胜诉机会,正如丹宁勋爵所说的“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③,同时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院也可以自行收集证据④使法院在判案的过程中大大减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的耗费,法官不是侦探,他的主要作用不在于探清争议的事实,而在于对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请求及相关的证据作出判断,这又是建立在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设置上的,其中举证责任倒置这一举证责任中的例外情形的设置是重中之重。

4、保护弱者原则;在设置举证责任倒置规则时保护弱者原则应为其题中应有之义,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倒置在较大程度上与归责任原则相关,而归责原则的演变又是与保护弱者的精神相关,如前所述在古罗马时代建立起来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为“原告应负举证义务”,其二为“举证义务存在于主张之人,不存在于否认之人”⑤,后来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依此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受害人获得赔偿的机率越来越低,为保护这些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设置举证责任倒置成为法律公义追求的必然,据此,增加对处于不利地位的受害人的保护,当然从世界范围来看,举证责任倒置是实行法律要件分类说下的特定现象,并有其局限性,但对弱者的保护是举证责任分配体系中不可忽略的基本精神与原则。

除了以上几个原则外,在举证责任倒置的设置的过程中还应遵循其它一些原则诸如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法官依诚实信用原则设置举证责任倒置,立法时还可依盖然性原则、危险领域说、经验法则等为参考,完善举证责任倒置在立法及司法实践中的不足与纰漏。基于以上几个原则,在具体的立法过程中(不仅仅指《民事证据法》)证据距离的远近、举证难易的程度、是否有利于损害的预防和救济作为举证责任倒置适用范围的基本思路,从民事证据法草案中有关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可知,在该草案中试图将司法实践总结出的更具操作性及指导性的司法解释也纳入确定举证责任倒置法律规范的范畴,以增强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在适用上的灵活性,但这一选择应以诚信原则为指导,因为举证责任倒置问题在相当大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案件胜败结果,这对当事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司法解释不应超出实体法及和程序法所确定的基本立场与方向,只有在立法出现缺失的情况下司法解释才能依法律解释的基本原则对缺失的部分进行补充,并且不得违背立法精神,对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设定也应遵循这些限制,从诸多的立法实例来看,我认为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完善存在于以下几方面:

其一在于立法明确举证责任倒置,赋予其法定内涵及意义,此举的主要目的是定分止争,避免在是否应该称之为“倒置”的问题上的纠缠不休。

其二在民事证据法中纲要性地规定常见的举证责任倒置的案件类型,并通过立法技术的利用增强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灵活性及法律弥补的即时性,因为举证责任倒置适用的案件类型远远不限于如民事证据法中所罗列的几种案件类型,而且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会产生更多新型的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案件。

其三对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的设置应在实体法的立法过程中予以充分的重视,毕竟诉讼法对举证负担的规定通常较为原则,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均在实体法中对举证责任作出规定,如19世纪初《拿破仑法典》、此后的《德国民法典》、《美国统一商法典》等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存在这种立法模式⑥,我国《民法通则》尽管许多条文条款较为原则,但仍然注意到举证责任分配事项,而且主要集中于举证责任倒置的例外情形,如《民法通则》第123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等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的规定,此外《专利法》、《海商法》,《合同法》均存在对举证责任分配的部分规定,这些实体法的内容不可能在程序法中面面俱到地予以详尽规定,所以对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还应依赖于实体法,所以在我国学者中就有人(如毕玉谦)主张对举证责任倒置的确定不宜事无具细地规定于法律中而应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载量权以克服成文法的局限性⑦。

最后举证责任倒置的设置,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可根据举证的难易程度、证据的远近距离或是否有助于损害的预防与救济等价值因素、合理地在当事人之间配置举证资源,并可以适当地确立判例的指导地位,以弥补现行法滞后的不足。例如,我国目前尚未制定《新闻法》,在新闻侵权案件中存在的一个非常明显的难点乃是举证责任问题。按港台诽谤法,在实体法中即已规定了举证责任:新闻真实应由被告证明,如果不能证实即应承担不利法律后果。大陆新闻侵权法既然在实体法中将新闻虚假和失实列为诽谤或侵权之构成要件,那么按相应的程序法原则原告就负有证明新闻虚假、失实从而构成诽谤或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如果不能证明虚假或失实,就不能认定诽谤或侵权。然而对此在学术上和实务中均存在强烈争议。在学术上,上海资深新闻工作者贾安坤教授著文认为,在新闻侵权诉讼中应当严格按民事诉讼法一般的举证原则办理,即原告举证,有些地方实行“谁报道、谁举证”于法无据,而且有些目击性新闻报道要新闻记者举证也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而北京李大元大法官则明确主张对新闻失实的证明应当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由被告履行证明新闻属实的责任,否则即由被告承担不利法律后果。其理由也很实在,因为原告是无法证明某一事实不存在的,他将因此而丧失保护自己名誉权之可能。在实务中,如北京市高级法院规定,对于起诉报刊侵害名誉权的,应由原告举证,经审查确有证据方予立案。上海市高级法院规定,起诉侵害名誉权应提供认为侵权的报刊所登内容不是事实的证据。也有以原告举证不足以推翻新闻事实而判决原告败诉的。但更多的情况是要求新闻媒介或作者履行证明新闻真实的责任。如有一件揭露某税务专管员敲榨商贩的新闻涉讼,法院即以记者提供的采访笔记和录音不能作为证据故不能证明新闻真实为由而判决记者败诉⑧。如何纠正这种实体法与程序法相抵牾的情况以及如何解决在诉讼中双方当事人的举证负担也是理论与实践急需探讨的问题,但由于我国并不是一个承认判例法的国家,所以判例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并不是那么名正言顺,尽管如此,为保障法院及法律实现的权威性,法院判决的一致性在法律明文规定缺位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考虑判例在司法实践中的意义,如前文所述的新闻侵权的情形,在诉讼过程中就可以以判例来弥补法律规定的不足,明析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举证负担,当然,这判例作用一问题还有且留作他论。

参考文献:

①《试论判例法的适用方法》刘静,国家法官学院,载于《法律适用》2000年第四期更复杂的争议与分歧。

②《民事证据研究》叶自强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169页。

③[英]丹宁勋爵《法律的界碑》。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2款:“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案件需要的证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⑤《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毕玉谦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第489页。

⑥《民事证据研究》叶自强著,第179页,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⑦《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毕玉谦著,第510页。

⑧参阅魏永征著:《祖国大陆新闻侵权法的发展与台港诽谤法之比较》。

『肆』 单位和法人能否做为证人若单位或法人出具文件,能否作为书面证言那又为什么证据形式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这表明,我国对证人资格的限制非常少,只要能够正确表达意志的人都有资格作为证人。所谓不能正确表达意志,就是心智较低,对要求其表达的事项不能进行正确的辨别,如精神病人、没有辨别能力的幼儿等。未成年人能否正确表达意志,与要求其作证的事项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同一未成年人,可能在这一案件中,就某一事实,如看见的男人还是女人作证,能够正确表达意志。而在另一个案件,如果要求其合同的成立及内容进行作证,就可能是不能正确表达意志。在美国许多州法院,虽然不以年龄来限制作证的资格,但对于是否理解其陈述的意义,往往在进行询问之前,先进行测验。特别的幼儿,举证的一方当事人应首先证明该幼儿理解其陈述的含义,才有资格作为证人。对心智不健全或心智不平衡的成年人,与幼儿作证时一样,先检测其对于据实陈述的了解程度。[10]
关于证人主体的范围,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的规定,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单位。就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来看,没有关于单位作为证人的规定,证人仅仅是指自然人。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认为:“证人系陈述自己观察事实之人,性质上应以自然人始有可能,法人或非法人之团体不得为证人”。[11] 尽管我国有学者认为单位作为证人有一定的合理性,指出:“证人不仅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单位作证人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以单位代表人的身份。这样规定,有利于人民法院尽可能多的收集证据,迅速查明事实,解决纠纷”。[12] 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田平安教授指出:“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人要在法庭上被反复质证、询问,‘听说’、‘据说’等用语是经不起推敲和质询的”。[13] 尽管田平安教授强调的是要求出庭提供口头证言,接受法庭的询问,但在实质上否定了单位作为证人的资格。因为反复质证、询问必须证人亲自感知的事实或经历,显然排除了拟制人格的单位。另一方面,单位作证实际上就是单位提交书面证言,要求对证人的询问,同样排除单位作为证人。毕玉谦博士更加明确地认为单位不能够作为证人,“证人必须是能够独立的借助其感觉器官对案件事实进行感知的自然人,而单位作为一种法人或非法人机构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也必然借助特定的自然人的生理本能对案件事实进行感知,从而得出有关事实的印象和感受。因此,单位具有证人的适格性是不科学的,不符合证人的本质要求,在我国,它不过是作为广大证据资源的一种不尽理想的变通方式”。[14] 的确,不仅证人证言这种证据方法的性质决定了证人必须限于自然人,而且评判证人证言证据力大小的规则—询问规则,也同样是针对自然人来进行设计和适用的。因此,笔者也认为,证人证言的主体不包括单位,即单位不是适格的证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57条规定:“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自感知的事实”,这里的规定实际上隐含着作证的主体仅仅是自然人,排除了单位作为证人的主体资格。因为只有自然人才有感觉器官,才能“亲自感知”案件的事实,单位是拟制人格,不具有“亲自感知”事实的能力,据此规定,单位也就不能出庭作证。
事实上,之所以规定单位也有义务出庭作证,并不是因为单位符合证人的本质特征要求,而是强调发现案件客观真实,广大证据资源,“有利于人民法院尽可能多的收集证据,迅速查明事实”。导致这种结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把书面证言误认为证人证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以为如果不把单位作为证人,单位就其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向法院所作的说明就不能作为证据资料,或者单位就没有就知道的事实进行说明的义务。事实上并非如此,单位提交的书面说明情况完全应当作为书证接受为证据,并不影响法院对证据资料的收集;不仅知道案件情况的人有作证的义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协助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不把单位作为证人,单位仍然具有把知道的事实陈述给法院的义务,法院也可以责令有关单位,将了解到的事实情况以书面陈述形式,提交到法院。[15] 因此,取消单位作为证人主体,不仅有利于证人证言这种证据方法更加完善,不会减少证据资源,而且,有利于切实可行地运用相应的证据规则,更科学地评判证据价值。如,对单位提交的书面陈述或书面证言,就运用书证的评判规则,而不是证人证言的询问规则进行评判。

『伍』 如何采集民事诉讼中声纹鉴定语音样本

关于“如何采集民事诉讼中声纹鉴定语音样本”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方式方法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规定了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勘验笔录、鉴定结论等七大类证据。作为民事诉讼法定证据的视听资料,包括录音证据、录像证据、电子数据等。2002年4月1日正式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01年12月21日法释〖2001〗33号)对声音证据的采用作了明确解释:“只要在没有侵害到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没有违反法律禁止性的规定的情况下取得的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经过查证属实都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1]”新的司法解释降低了当事人举证的难度。如:民间经济交往中形成的口头协议,如果一方当事人不认账,那么秘密录音便是另一方当事人事后固定证据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话、录音机、摄像机等得到了极大普及,特别是其微型化的尺寸和自动化功能,为公民获取诉讼所需的声像资料证据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确认证据有效性问题上明确规定:“证据应当在当庭上出示,并由当事人互相质证[2]”。在民事诉讼案件中,原、被告及其代理人等均有权向司法机关申请鉴定。根据现有法律规定,一旦这种申请获得批准,指派或聘请鉴定人的委托权由司法机关行使[3]。由于原、被告之间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使用录音资料作为诉讼证据,需要进行声纹鉴定时,举证方一般难以提供鉴定所需的语音样本;而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既要求被鉴定对象必须配合语音样本采集的权力,因此,此类案件声纹鉴定所需语音样本的采集非常困难,特别是在被录音人拒绝配合的情况下,难以保证语音样本的质量。为此,本文将主要论述面向社会服务的司法鉴定机构如何采集民事诉讼案件中声纹鉴定语音样本。


一、采集语音样本的基本要求

声纹(Voiceprint)是指通过声谱仪(语音学将其称为语图仪)显示的携带信息的语音声波图谱的通称。语音学中将其称为语图,法庭科学中通常称之为声纹。声纹鉴定(VoiceIdentification)是指通过声谱仪对未知人语音材料(检材)与已知人语音材料(样本)的语音声学特征进行检测比对和综合分析,以作出是否同一的判断过程。由于语音样本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鉴定结论的准确程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遵循语音样本采集的原则,熟练掌握语音样本采集的基本方法,才能保证所采集的语音样本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合法性。


(一)语音样本的真实性是指语音样本中作为样本的语音必须是被鉴定人的语音,并且是被鉴定人的语音习惯的真实反映。因此,在采集语音样本时,首先,必须对被录音人的身份进行认真地核实,确定样本中的语音是被鉴定人的语音;其次,要充分考虑被录音人在样本采集过程中的心理,根据具体实际,注意被录音人的语音有无故意改变或伪装迹象,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伪装语音,保证所录语音样本是被录音人的真实语音习惯。

(二)语音样本的充分性是指语音样本中与检材内容相同的语句或词语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满意鉴定的基本要求。由于语音样本录制设备的不同、被录音人受动机、情绪、语言环境等心理作用的影响,可能会造成所采集的语音样本与检测内容相同的语句或词语的语音发生变化的情形,因此,在进行语音样本采集时,要求与检材中内容相同的语句或词语在语音样本中应达到一定的数量。因为语音样本数量越多,说话人语音特性表现的机会就越多,所反映的语音特性就越全面,从而使司法鉴定人能更好地把握说话人在不同情况下的语音特性及其变化规律。一般情况下,采集语音样本时,对被鉴定人说话的录音时间应为10-20分钟,并且需要有3个左右的语句或7个以上的词语可检材内容相同。必要时可以让被录音人重复一些关键的词语或语句。
(三)语音样本的采集方式分为公开采集和秘密采集。对于民事诉讼案件,一般采取公开采集的方式,但当事人拒绝配合或消极应付时,最好能够在主审法官的配合下,采取秘密采集的方法,也可以使用其他正式场合下的语音资料作为语音样本。譬如广东省××市人民法院委托我中心进行的一宗电话录音鉴定,当事人(被告)在检材中讲的是客家话,在录制语音样本时,当事人却声称不会讲客家话,只会讲普通话和广州话,拒绝配合。而其所讲的普通话明显带有客家口音,所讲的广州话也非常不标准,甚至简单的常用语都发音不准,具有明显的伪装迹象。我们在主审法官的配合下,在被告的辩护律师在场的情况下,通过物色其他人与被告通电话的方式,对被告采取电话录音进行样本采集,取得了真实的语音样本,因此,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实际操作中,一般让双方当事人(最好双方的辩护律师均在场)会同法官参与样本采集的全过程,并形成书面材料,由有关单位或当事人在书面材料上盖章或签字认可,以保证语音样本的合法性、有效性。


二、采集语音样本前的准备工作

(一)对检材进行检听。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录音的谈话内容和谈话的语境,为设计语音样本采集方案做准备,必要时可以整理出谈话内容的书面材料。


(二)设计录制语音样本的内容。根据案件的基本情况和鉴定要求,在对检材内容进行详细检听的基础上,结合被录音人的具体实际,设计出录制语音样本内容的详细计划。

(三)制作谈话笔录。谈话笔录的主要内容包括原、被告双方的姓名、身份证号码(核对身份证),双方对彼此身份是否认可,检材提供方录制检材的时间、地点、录音设备、方式、详细过程及是否母带等详细情况。问话笔录应由原、被告双方和法官签名认可。

(四)检查录音设备。对录音设备的检查包括对录音机、磁带和麦克风等器材的检查。在录制过程中,最好能够有两台以上的录音设备同时进行(如果有录制检材的录音设备应同时使用该设备录制样本),以确保录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录制效果。如果能够使用录制检材的原始录音设备则更好。


(五)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在录制语音样本的过程中,有手机来电或接收到信息,均会产生干扰录音的电磁信号,也会使被录音人的情绪产生波动,影响语音样本采集的质量,因此,应要求必须关闭手机等通讯工具。


三、采集语音样本的具体方法

(一)录制语音样本篇首语。语音样本篇首语主要包括录制人、被录音人和证明人的姓名,录制样本的时间、地点、内容,该样本作为何宗案件的语音样本,以及样本内容不直接作为诉讼证据而只作为该案声纹鉴定所需语音样本的声明。例如:现在是二OO四年一月十日上午9:40,××物证司法鉴定中心受广州市××区人民法院委托由本中心司法鉴定人×××和×××在本中心录音室依法采集××案中被告人×××的语音样本。录音现场证明人有×××、×××等。本录音中被录音者所有讲话内容不作为诉讼证居,只作为本案声纹鉴定所需语音样本。


(二)按照已设计语音样本的内容进行录音,公开采集时,在录制过程中,应要求被录音人按照设计已设计的内容尽量以检材中的语气讲话。具体内容复述三遍以上。如果被录音人故意放慢说话速度,改变发音习惯等,录制人可在录制样本过程中,采取问话方式,使被录音人在谈话过程中,放松警惕,以获取没有伪装的语音样本。秘密采集时,应按照已设计的计划,尽量使被录音人能够按照检材中的语音习惯讲话,并使其多次重复关键的词语或语句。


(三)审听语音样本的录制效果。按照计划录制完成后,应检查语音样本的录制效果,如果发现有模糊不清的语音、回音、噪音等影响鉴定质量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参考文献〗
[1]如何获取合法有效的视听证据[EB/OL].http://www.chinalaw114.com
[2]毕玉谦.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372
[3]何家弘.司法鉴定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63
[4]刘文.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文件检验[Z].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658
[5]刘文.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文件检验[Z].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696
[6]岳俊发、王英利.声纹鉴定[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213.

『陆』 民事诉讼法著作推荐

1、《民事诉讼法(第二版)》

是2017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艳丽。本教材吸收和借鉴既有民事诉讼法教材编写经验,在内容上注重对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前沿理念和问题的介绍,以及民事诉讼法法规及司法解释的理解和适用。

该教材在全面系统的介绍我国民事诉讼法理基础上,更为注重学生对民事诉讼程序规定的掌握和运用,为此在教材的体例设置上,每章分设六个部分。

2、《新民事诉讼法 》

本书由邱联恭教授发起并组织的民事诉讼法研究基金会参与编写,本研究会为台湾首屈一指的民诉研究会,每年集合台湾地区此领域菁英,收录一次性发表当年研讨会的重要论文,于文后注明原刊载论文的期别及年月,命名为《民事诉讼法之研讨》。

该内容常列为台湾地区学术与实务研究者的指标性学术研究成果。 本集集合台湾民诉界实务与学界菁英作者群。历年来有许多台湾民事诉讼领域的专家学者相继加入,对于推动台湾民事程序法研究之进展及革新,贡献匪浅。

本书对大陆民事诉讼领域的学术发展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并对即将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的相关理论有一定的参考。

3、《万国法源·国家司法考试万国授课精华:民事诉讼法(2013)》

《万国法源·国家司法考试万国授课精华:民事诉讼法(2013)》作者郭翔,是最接近我讲课时随堂所发讲义的一本书。

4、《民事诉讼法》

是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也是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民事诉讼法》在修订中吸收了民事诉讼法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强调了程序法的理论,并更加突出了其教学适用性

5、《民事诉讼法》

张卫平著法律类图书,以现行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为根据,系统地、全面地阐述了民事诉讼各种制度的基本结构和基本原理。

《民事诉讼法》概念清晰、准确、分析简明、透彻,难点、重点明确,体系结构合理,充分吸收了法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关注了民事诉讼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注意民事诉讼制度的实际运作。《民事诉讼法》有助于读者正确理解、全面掌握民事诉讼理论和各种制度的动作机理。

热点内容
贺兰法治 发布:2025-09-24 14:43:00 浏览:18
达晨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9-24 14:42:44 浏览:164
幼儿园安全责任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4 14:10:40 浏览:426
强化服务是会计职业道德的 发布:2025-09-24 14:09:11 浏览:11
美女法学 发布:2025-09-24 14:03:17 浏览:476
劳动法合同法音频 发布:2025-09-24 14:03:16 浏览:959
民事诉讼法225条和227 发布:2025-09-24 13:55:10 浏览:535
党的记律处分条例 发布:2025-09-24 13:47:05 浏览:937
医院购买法律服务2020 发布:2025-09-24 13:43:14 浏览:14
设立执照办理人有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4 13:43:12 浏览: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