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法一事不二罚原理

行政法一事不二罚原理

发布时间: 2021-03-03 09:15:16

㈠ 行政处罚“一事不再罚原则”

1、你的理解出错了,这里的“同一个违法行为”,指的是独立的一个违法行为,而不是同一类违法行为。再次违反还是会受到处罚的。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解首先是对“一事”即“同一个违法行为”的理解和认识。

2、《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样的规定,使一事不再罚成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和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1)行政法一事不二罚原理扩展阅读

根据理性制度的要求和立法精神,中国行政处罚领域应该存在一事不再罚原则,其中,一事指符合一个行政违法构成要件的行为;

不再罚指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行政主体只能给予一个和一次处罚。复杂的事数形态和法条竞合领域也应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但基于行政处罚主体的多样性,现行处罚种类性质上的不纯真性、过罚相当的有效性,该原则应该存在必要的例外。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法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或者两次以上的处罚。一事不再罚作为行政处罚的原则,目的在于防止重复处罚,体现过罚相当的法律原则,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我国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还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处罚法》对“一事不再罚”处罚主体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确定性。对几个机关都有管辖权的违反行政管理法律;

二、《行政处罚法》的“一事不再罚”原则对适用法规时的冲突没有提供合适的冲突适用规则。相信随着行政法治的发展与完善,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㈡ 行政处罚的一事不二罚原则是什么意思

一事不二罚(款)原则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内处容罚。
解释1:“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既针对同一行政机关,也针对不同行政机关。
解释2:只针对“罚款”,不能类推适用到其他类型的处罚,即不排除并罚。
参考:http://www.dongao.com/zcswsks/ssxgfl/201405/157079_2.shtml

㈢ 请问:怎样理解行政处罚法中的"一事不二罚"原则

行政处罚法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回上罚款的行政处答罚。”对这一规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1)同一个违法行为,既包括一个行为违反一个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也包括一个行为违反几个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
(2)可以处罚两次,但罚款只能适用一次。对行为人的一个行为,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给予两次处罚,但是罚款只能适用一次。

㈣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一事不二罚。

一事不二罚,指的是同一行政违法,在规定的整改期间不能再次处罚。2012年被处罚过,2018年可以就同一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㈤ 一事不二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四条 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司法解释:
本条是对行政处罚的一事不再罚原则的规定。 一事不再罚是行政处罚的重要原则之—。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指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是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共同要件,二者缺一不可。同一事实是指同一个违法行为,即从其构成要件上,只符合一个违法行为的特征。同一理由是指同一法律依据。 坚持一事不再罚原则,应当把握两个要点:第一是,同一违法行为已经受到行政处罚,不应根据同一法律依据再受处罚;第二是,不同的行政机关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理由,再给予同一违法行为行政处罚。 为此,要明确一个问题,一事不再罚与并处和不同机关对同一违法行为进行不同的处罚是几个不同的概念。并处是同一机关对同一违法行为给予不同形式的处罚,这是法律、法规和规章所允许的。同一法律规范规定不同行政机关对同一违法行为有处罚权,亦是合法的。坚持一事不再罚原则,既要防止重复处罚、多头处罚,又要防止对这一原则作扩大解释,使违法者逃脱应受的处罚。 罚款是行政机关强制违法当事人承担金钱给付义务,在一定期限内交纳一定数额钱款的处罚形式。本条规定的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的行政处罚,对限制行政机关的随意性,限制和杜绝乱罚款、滥罚款现象,做到公正处罚,使违法行为与行政处罚相适应,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都具有很大作用。 不同法律规范对同一领域的社会关系进行交叉调整,造成同一行为违反不同法律规范的情形。这种现象在理论上称为规范竞合。对于规范竞合,刑法中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从规范竞合这一法律现象出现的原因看,刑法和行政处罚法领域的规范竞合具有共同性,在处罚的适用上,也应该具有相通之处。但是,与刑法不同的是,行政处罚法所设定的罚种之间不像刑法罚种那样具有明显轻重不同的等级顺序。本条的具体规定,采取了对违法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将罚款这一处罚形式确立在一事不再罚的“罚”范围内。而如果其他法律规范规定了其它形式的处罚,则可以作出相应的处罚。

㈥ 行政法中有一事不在罚原则

我认为没有违反一事不再罚的原则,因为你是有两个超速行为,即存内在两个违法行为,虽容然你这两个行为是同一性质的。当然还得看你的具体情况,如果后边的罚款针对的仍然是你前一个超速行为的话,那就构成了违法执法或者是不同执法部门对你的同一超速行为已经出发过了再进行处罚也是违反了一事不再罚。不过根据你的表述,人家应该没有罚错滴。

㈦ 一事不二罚

一事不二罚原则是《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即“对当事人的同一专个违法行属为, 不得给予两次以罚款的行政处罚。” 这一规定的含义是: (1)行为人的一个行为, 同时违反两个以上的法律, 法规的规定, 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但如果处罚是罚款, 则只能罚一次, 另一次处罚可以是其他处罚行为。 (2)行为人的一个行为, 违反一个法律, 法规规定, 该法律法规同时规定施罚机关可以并处两种处罚的, 不违背一事不再罚原则。 (3)违法行为性质严重已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 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当然适用。 (4)同一个行为, 需要分别对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的,不属于一事再罚。 你可以对照一下了。

㈧ 税务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二罚”原则,是啥意思

在税收执法特别是税收行政处罚中,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进行处罚,有一项基本原则必须遵守,即“一事不二罚”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于纳税人的同一个税收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两次以上相同种类的行政处罚。一事不二罚原则是纳税人权利保护原则的基本要求之一。对于纳税人的同一个税收违法行为,给予一次处罚就能够达成设定该处罚的目的时,就不应该给予两次相同种类的行政处罚。而在实际工作中,特别容易出现一事不二罚问题的领域是行为犯和结果犯相重合的领域。对于行为犯而言,只要出现某种行为,税法即给予一定的处罚,不需要有结果出现,而对于结果犯而言,则不仅要有某种行为,而且该行为还必须导致了某种结果,税法才给予一定的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中规定了大量的行为犯,例如,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帐簿或者保管记帐凭证和有关资料的;未按照规定取得发票;等等。而典型的结果犯是偷税以及虚报亏损等,偷税是纳税人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或者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偷税所强调的结果就是“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如果没有这一结果,就不能认定为偷税。
如果纳税人的行为同时构成行为犯和结果犯,应当如何处罚就是一个需要运用“一事不二罚”原则进行审视的问题。例如,税务机关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某公司以白条形式列支房租8万元,无法再取得发票或证实其真实性,该年度企业帐面亏损10万元。这种情形在税务检查中经常遇到,在讨论如何对该单位进行处罚时,税务机关内部存在几种不同观点。
观点一:该单位在没有合法凭证的前提下,无票列支房租费用8万元,应该调整亏损额。因为没有造成少缴所得税税款的后果,不能认定为偷税,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规定,该行为属于“编造虚假计税依据”的违法行为,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改正外,可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此外,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该行为又属于“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行为,可以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依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因此,对本案当事人只能依《税收征管法》或《发票管理法》处以一次罚款。
观点二:所谓“一事不二罚”原则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处罚。本案中,纳税人编造“虚假计税依据”和“未按规定取得发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触犯了不同的法律法规,并非“一事”,可以依照《税收征管法》或《发票管理法》分别罚款,并不违反“一事不二罚”原则。
笔者观点:本案争论的焦点在于纳税人究竟实施了一个违法行为还是两个违法行为。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如何处理更为准确,需要对法律规范之间的竞合作一分析。从纳税人权利保护以及行政处罚的必要性原则出发,如果某种形式的处罚能够实现设置该处罚的目的,即起到阻止纳税人再次进行该违法行为并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那么,就不必给予重复的处罚。在上面的案例中,如果纳税人未取得合法有效的凭证,所导致的最终后果就是税收规定上的“虚报亏损”,因此,对其给予较重的处罚就可以实现设置该处罚的目的,所谓法规竞合是指由于各种法律、法规的复杂交错规定,致使行为人的一个整体行为同时触犯了数个法律、法规条文,从而构成了数个违法行为。
造成法律规范之间的竞合的原因大致有两类:一类法规竞合是立法自身的重叠问题,而不是适用法律的问题;另一类竞合是违法行为牵连的问题。所谓“牵连违法”,是指相对人以实施某一违法为目的,但其手段或结果又构成其他违法形式的情形。牵连违法行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存在数个符合违法构成要件的违法行为;数个违法行为间具有手段与目的或原因与结果的关系并共同构成有机整体;行为人只追求一个违法意图,直接实施违法目的的行为是主行为,为实现这一目的创造条件或进行辅助的行为是从行为。本案中,该广告公司先是未按税法规定取得法定发票,而后又将白条作为经营费用的记账凭据,少计应纳税所得额。前者是手段行为,后者是目的行为,二者是典型的牵连关系,同属一个连续违法事实整体。这在行政法理论上,被称为“处断一事”,即实为多事,但在处罚上却以一事对待。
可见,对本案税务行政相对人在处罚上必须以一事对待,只能给予一次罚款,不能作为两个违法行为分别罚款,否则将构成“一事二罚”。在援引法律依据时,根据新法优与旧法、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原则,应按《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作出处罚决定,而不应按《发票管理办法》处罚。处罚时要考虑牵连的具体情节,遵循从重处罚原则。
本案引起的思考:在当前税法体系不健全、立法层次不高的现状下,法条竞合的情况并不少见。实际如何操作,目前只能根据有关行政法理论处理,缺少具体法律依据。建议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对此问题尽早明确,以消除执法过程中不规范、不一致局面。
对于这一原则,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有明确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里的规定还不是完全的“一事不二罚”原则。因为这里仅仅规定不能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对于其他的行政处罚没有禁止。例如,可以给予一次罚款、一次警告的行政处罚,也可以给予两次警告的行政处罚。这也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值得注意的。

㈨ 行政法中“一事不再罚”原则

一事不再罚原则是法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的处罚。一事不再罚作为行政处罚的原则,目的在于防止重复处罚,体现过罚相当的法律原则,以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当前我国贯彻一事不再罚原则还存在一定问题:一、《行政处罚法》对“一事不再罚”处罚主体的表述欠缺唯一的确定性。对几个机关都有管辖权的违反行政管理法律;二、《行政处罚法》的“一事不再罚”原则对适用法规时的冲突没有提供合适的冲突适用规则。相信随着行政法治的发展与完善,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行政处罚是国家特定行政机关依法惩戒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个人、组织的一种行政行为,属行政制裁范畴。行政处罚作为一种法律制裁,是对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政相对人的一种惩戒、教育手段。目的是使相对人今后不再重犯同一违法行为。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按此规定,一事不再罚可界定为:行政主体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同类(罚款)的行政处罚。也就是说,行为人的一个行为无论是违反一规范,还是数个规范,受一个行政主体管辖,还是数个行政主体管辖,可以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但如果是罚款,则罚款只能一次,另一次处罚可以是吊销营业执照或其他许可证,也可以是责令停产停业,还可以是没收等,只是不能再罚款。由此可以看出,行政处罚法规定一事不再罚的范围是有限的,仅仅限制的是二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而不限制其他行政处罚种类的第二次或多次适用,在我国目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处罚种类繁多、职权交叉重叠的情况下,仍不足以解决多头处罚、重复处罚的问题。可以说,这条规定反映了一事不再罚原则理论上的不成熟和迫切的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但我们不能据此来否认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存在,这条规定正反映了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立法旨意和精神,只是由于理论上不成熟。
对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理解首先是对“一事”即“同一个违法行为”的理解和认识。所谓“违法行为”指当事人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说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而非其他违法或违纪行为。“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当事人实施了一个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或者说一个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当事人在客观上仅有一个独立完整的违法事实。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一个独立的违法行为而非一类违法行为。第二,同一个违法行为在实施的主体上,是同一违法行为人。第三,同一个违法行为是指一个违法事实而非一次违法事件。第四,同一个违法行为,指的是该违法行为的全貌,如果违法行为人针对该行为向行政处罚主体作了重大欺瞒,且该欺瞒导致处罚主体对该违法行为的定性和施罚产生重大影响,则处罚主体在第一次处罚后可以根据新查明的事实情况对违法当事人追加处罚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样的规定,使一事不再罚成为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和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笔者就一事不再罚原则以及适用的一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一事不再罚原则的涵义
什么是一事不再罚,在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多种观点。笔者认为,《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一事不再罚,但对我们理解和界定一事不再罚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根据这条规定和执法实践,笔者认为,一事不再罚应有以下3个方面的涵义:①同一行政机关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及以上的处罚;②不同机关依据不同理由和法律规范对行为人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及以上同种类(如罚款)的行政处罚;③违法行为已受到刑罚后,除法律规定或特殊情况外,不得再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以上三个方面内容不能分割,互为前提,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㈩ 如何正确理解“一事不二罚原则

税收征管法》及其《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中对税务相对人的违法行为规定了许多处罚条款,如何运用好这些条款对规范税务执法和维护纳税人的权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具体执行这些条款上,税务机关还应严格按《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否则会造成税务处罚行为的无效。如《行政处罚法》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简单的说就是“一事不二罚”原则。对“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这一原则,在理解和执行中特别容易出现偏差。税务人员和税务当事人应当领会其中包含的以下几层含义:
一、对“同一个违法行为”如何理解。“同一个违法行为”通常应理解为“同一事”或“同一个行为”的违法。例如,纳税人在虚开增值税发票一事,就涉及违反两个法规的规定,一是违反《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二是违反《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即“同一事”或“同一个行为”违反了两个以上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也只能选用其中一个法律、法规进行行政处罚的罚款处理,不能再选用另外的一个法律或法规进行二次罚款。但可以同时采取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
二、 对“罚款”如何理解。行政处罚有很多种类。其中包括罚款、没收非法所得等等,称之为财产罚。还有责令停止违法活动,限期纠正违法行为,停产停业整顿和吊销许可证照等等,称之为行为罚。《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罚款”,是只是行政处罚种类之一。税务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三种。是对同一违法行为,只能处以一次罚款,无论有多少法律规范对其都规定处罚,但罚款只能一次,当然其他种类的行政处罚可以并处。
三、纳税人的同一应受处罚的行为不能由几个行政机关分别依据不同法律规定进行处罚,但不包括对某一行政违法行为需要几个机关联合处罚的情况,即同一违法行为不能由不同机关依据不同法律规定重复罚款处罚。同时违反了两个以上行政机关不同的法律或法规的规定,罚款的行政处罚只能是先执行罚款的行政机关进行一次性罚款处理,而其他行政机关,不能再进行第二次罚款,只能作出罚款以外的其他行政处罚,如没收违法所得等。即使多个行政机关进行联合执法,也只能由一个机关选用一个法律或行政法规进行一次罚款。其他机关可以作出其它种类行政处罚的决定。多种行政处罚并处,不违背《行政处罚法》同一个违法行为“一事不二罚”的原则。
四、对已受处罚的行政违法行为不应根据同样的法律规定再受处罚,同一违法行为不能由同一处罚机关重复处罚。即纳税人违反了税务机关的一个法律或法规的规定,该税务机关只能作出一次性罚款,该税务机关的上级机关对此也不能再罚款。如县级税务机关对某纳税人处以一倍罚款,市级或省级税务机关不能因罚款额度低,另外又给以补充两倍罚款,如果这样,就违背了“一事不二罚”的原则,这种处理是无效的。
五、 纳税人的违法行为如果触犯了刑律,已构成犯罪的,税务机关可以先作出罚款的税务行政处罚,而后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其依据是《行政处罚法》中规定:“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判罚金时,行政机关已经给予当事人罚款的,应当折抵相应罚金。”这就是说在司法判决时对先期进行的行政处理是承认的。
六、 纳税人对税务机关所处罚款决定不服,依法向作出处罚决定的上一级税务机关申请税务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税务行政诉讼,复议的税务机关和人民法院均不能作出加重处罚的决定或判决。
正确的理解了以上几层含义,在税务执法过程中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争议,减少执法犯法的现象的发生;税务相对人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热点内容
刑事诉讼法182杂 发布:2025-09-23 14:51:38 浏览:296
2013年在职法律硕士真题 发布:2025-09-23 14:44:55 浏览:492
党内法规法律 发布:2025-09-23 14:43:08 浏览:156
宽容的法官案例答案 发布:2025-09-23 14:24:02 浏览:109
兼职到底受不受劳动法保护 发布:2025-09-23 14:21:52 浏览:608
土地开发法律服务委托合同 发布:2025-09-23 14:13:13 浏览:383
2016劳动法节假日工资规定 发布:2025-09-23 14:10:56 浏览:674
我们身边的经济法 发布:2025-09-23 14:10:53 浏览:780
行政诉讼法180天在哪里 发布:2025-09-23 14:10:41 浏览:58
民法通则与总则的区别 发布:2025-09-23 13:57:52 浏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