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抽象行政行为
① 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审查抽象行政行为的异同
人民法院不审查抽象行政行为;行政复议机关只审查一部分,且不能单独提起,而是必须附带提起。同时也仅对其合法性进行审查。
一、对于具体行政行为:
1、相同:行政复议机关和人民法院均可以审查具体行政行为;
2、不同:行政复议机关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法院只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二、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主要区别:
主要区别是适用的相对人是否具有特定性。抽象行政行为所针对的相对人是不特定的,而具体行政行为所针对的相对人是特定的。
我国目前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制度并不完善,行政诉讼仍将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排除在外,通过行政复议程序的审查也远远不能将抽象行政行为有效地控制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
三、抽象行政行为审查制度的现状:
我国现行体制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主要是:一是司法监督和复议监督。
(一)行政机关内部监督有两种模式,一是行政复议监督;二是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
1、行政复议监督:
行政复议法第七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下列规定不合法,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对该规定的审查申请:(一)国务院部门的规定;(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三)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前款所列不含国务院部委员会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规章的审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
行政复议法的此规定,只将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纳入审查范围,并规定对规范性文件的审查只能在提起具体行政行为复议申请时一并提出,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行政复议机构一般情况下从属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构,下级对上级进行监督无论是监督力度,还是公正性都无法得到保证。行政复议法规定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可以附带审查,这是我国首次在行政法中确立了规范性文件复议审查制度,一定意义上讲这是我国行政法制的一大发展。但是复议法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首先,在审查范围上只能对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
其次,对规范性文件不能直接提起复议申请,提出对规范性文件的复议申请必须是作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而附带提起的。因此,通过复议程序而得以纠正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数量有限;《行政复议法》的上述规定,进一步缩小了违法抽象行政行为受到审查的可能性。
第三、针对具体行政行为,复议机关既可以审查其合法性,也可以审查其适当性。抽象行政行为同样也存在不适当的问题,但《行政复议法》仅规定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没有确立抽象行政行为的全面审查原则。
2、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
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监督,往往在力度上显得较为薄弱,从实际情况看,很少有上级政府真正撤销或改变下级政府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通过备案进行监督,由于备案是在规范性文件制定后的事后审查,且无有效的程序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多流于形式。
(二)对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排除。
《行政诉讼法》第12条2款规定:对于因行政法规、规章或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而提起的诉讼,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由此可以看出行政诉讼法将部份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法院只能对依据该抽象行政行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
事实上,我国的行政诉讼,对具体行政行为也仅是部分纳入受案范围,更不要提抽象行政行为了。根本原因是考虑到我国的宪政体制下的司法和行政权的关系以及行政权运作的特殊性。与三权分立的国家相比,我国司法对行政权监督和牵制的功能并不突出,审判权对行政权的监督缺乏充分、明确的宪法支持。另外,由于强调行政高效,担心司法对行政权的过多干预会影响行政职能的效率。
② 行政诉讼法修改后抽象行政行为可诉吗
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提起的诉讼。因此行政诉讼法没有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
③ 《行政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之外,这有什么立法依据或是法理上的考虑吗
因为要保护国务院不作被告,如果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最有诉讼价值的就内是告国务院的容行政法规和命令,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抽象行政行为,一般都是依据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命令作出的。比如各地的“劳动教养办法”依据都是国务院的劳教条例,地方政府的商品房限购令依据是国务院调控命令。国务院是一个从来不作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立法把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它就不会上被告席。
④ 行政立法是抽象行政行为,但抽象行政行为不都是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不都是抽象行政行为,要分情况,只有国家行政机关针对内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的容制定法律法规的行为等才是,而对于立法机关在行政方面的立法则不属于。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管理对象实施的制定法规、规章和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其行为形式体现为行政法律文件,其中包括规范文件和非规范文件。其本身是一个相对于“具体行政行为”的理论概念,行政诉讼法提出了“具体行政行为”后,理论上就更多地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作为对行政行为的基本分类。
⑤ 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是相对的,区别是在是不是针对特定的对象,不同的法官有不同的理解,也存在争论。像你说的这种情况法院多半不会受理,即使受理也很麻烦。
⑥ 新行政诉讼法对抽象行政行为可以起诉吗
不能,可以附带一并审查,法院可以将情况反映给有权处理的有关机关,
⑦ 对抽象行政行为不服可否提起行政诉讼
解答来如下:
对抽象行自政行为不得提起行政诉讼,依据为《行政诉讼法》第12条第二款: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2)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⑧ 新行政诉讼法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的规定有何意义
这为从根本上减少具体行政行为违法,规范抽象行政行为,推动我国版法治尤其是行政法治的进步和完权善,具有重要意义.
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规章的制定、审查、备案、发布都有严格的法律程序。但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则显得较为简单,在缺乏严格程序约束的同时,亦没有严格的备案审查机制,为从根本上减少违法具体行政行为,修订后的行政诉讼法规定,由法院在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对规章以下的规范性文件进行附带审查,不合法的,转送有权机关处理。
⑨ 抽象行政行为不可提起行政诉讼。
按照来目前的法律规定,对抽象源行政行为不得单独提起行政复议,也不能提起行政诉讼。
在复议过程中,可以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复议的过程中对其依据一并提起审查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一般该依据(抽象行政行为)不包括规章,一般仅限于行政规范性文件。
当前,抽象行政行为是否可单独申请复议,是否可诉在法律修订过程中有较大争议。个人认为,不应当具有可诉性或者可以提起复议,而应当通过单独的一条审查途径予以解决。因为,无论是法院还是大部分层级低的复议机构来进行审查将面临专业能力和层级权力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