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院是啥
① 行政法院的介绍
行政法院是专门审理行政诉讼的法院。行政法院是大陆法系地区特有,例如法国、德国、台回湾地区答等,与处理民事、刑事诉讼的普通法院属两个体系。包括有自己的地方行政法院、高等行政法院、最高行政法院。在普通法地区中,公民控告政府行政部门的程序和普通民事诉讼无大分别,只是被告换成政府,亦无行政法院之设。
② 法院与其他行政机关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1、从法理上说,法院应属于司法机关,实行和一般行政机关不同的法官制度,法院主要负责审判工作,行政机关则是行政管理服务工作;
2、从现实上说,目前我国虽然在法律上规定了法院是司法机关,但实践总却是实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法官职务的升迁,任免,级别都是实行的行政一套,如科级、处级等;
3、目前法院的财政也是由地方提供的,导致了若干的地方政府干预司法的问题;
4、法院的人事任免也受制于地方,如组织部、政法委都对法院有很强的干预力;
5、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我国这样混淆不清,不过目前正在酝酿改革。
③ 我国除了普通法院之外,有否行政法院其具体运作模式有什么中国特色没
英美法系有行政法院,我国是大陆法系,所以在香港澳门有,因为香港澳专门属于前属者
中国政法大学马怀德教授曾表示,最理想的改革模式是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法院。行政法院直属于最高人民法院,专司行政审判职能。各级行政法院只接受上级行政法院的业务指导。最高行政法院的工作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地方各级行政法院的设置不与现行行政区划重叠,可根据实际需要,按自然地域划区设置。
④ 法院行政人员主要干什么
法院除了立案、审判、执行等业务部门的人员外,其他人员都可称为‘司法行政人员’,具体岗位如楼上所说,包括干部人事管理、调研宣传、财务、档案、文秘等等。
但只要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法院,还是可以通过单位内部轮岗或交流到其他岗位如审判执行岗位从事审判业务工作,前提是通过司法考试,被任命为助理审判员以上职称。
⑤ 法院的行政人员的工作一般是做什么需要懂得那些技能
法院的行政人员么,能吃能喝会听话做事,细心一点,别弄丢文件,知道领导的喜好和顾忌就可以了。
⑥ 法院是做什么的
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其组织体系是: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和最高内人民法院。各级各类人民法容院的审判工作统一接受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根据行政区划设置,专门法院根据需要设置。
(一)审判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在职权范围内受理和受理的自诉和公诉的刑事、民事、行政等第一审案件。
(二)依法行使司法执行权和司法决定权。
(三)依法决定国家赔偿。
(四)行使审判监督职能。
(五)研究、征集对法律、法规、规章草案的意见;对案件人民法院报审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司法建议。
(六)负责指导全县(区)法院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训工作;按照权限管理法官及其他人员;协助管理下属法院机构、人员编制工作;主管全县(区)法院监察工作。
(七)结合审判工作宣传法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八)协调、管理、监督民众陪审员和调解员的各项工作。
(九)承办其他应由基层法院负责的工作。
⑦ 法院的行政庭是干什么的
法院的行政庭是负责行政诉讼案件的审判工作。
⑧ 法院的行政厅和执行厅有什么区别
行政庭的业务是行政审判(民告官)和非诉执行,非诉执行是指的行政单位在对公民作出处罚的,当公民不履行处罚的义务时且行政单位没有强制执行权的时候就移交法院行政庭。(比如说某人违法生育,计生办给他下了社会抚养费征收决定,这人不履行罚款的义务,那么计生办就把案子移交到法院行政庭了,这叫非诉执行)。执行局一般是执行处理民事案件,比如说欠款的。也可以说行政庭处理的是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执行局处理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
⑨ 法院行政庭主要负责什么工作
法院行政庭的主要工作包括:
1、负责编制本院各项经费的预、决算,财务报表等工作;
2、负责本院的财务和各项经费的监督、管理工作;
3、负责本院办公设备、设施的采购、建设和保管、维修工作;
4、负责车辆、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5、负责公务、会务具体生活安排工作;
6、负责干警食堂的管理工作;
7、负责法院物业管理、卫生管理。
8、开展调查研究,研究日常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总结工作经验,提高工作水平,做好司法行政科的信息、宣传、调研工作;
9、完成本院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10、依法审理本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诉讼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11、依法审查、受理和执行非诉行政执行案件。负责接受行政案件的法律咨询,积极宣传法律、法规,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9)行政法院是啥扩展阅读
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进行。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开庭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庭审准备
庭审准备是人民法院在正式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之前,为保证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而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庭审准备的内容包括:
1、传唤当事人,通知其他诉讼参与人出庭参加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3日前将传票送达当事人,将出庭通知书送达其他诉讼参与人,传票和通知书应当写明案由、开庭的时间和地点,以确保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为参加庭审做好准备。
2、对公开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在开庭3日前公告当事人的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公告可以在法院的公告栏张贴,巡回审理的可以在案发地或其他相关的地点张贴。其目的是加强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的了解和监督,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和效益。
3、查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正式开庭审理之前,由书记员查明原告、被告、第三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是否到庭,并向审判长报告。同时宣布法庭纪律,告知全体诉讼参与人和旁听人员必须遵守。
(二)法庭调查
法庭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审判人员在法庭上全面调查案件事实,审查和核实各种证据,为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和适用法律奠定基础。依照民事诉讼法和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法庭调查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当事人陈述。
二是出示证据和质证。
1、当事人陈述 首先由原告口头陈述其诉讼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理由,然后由被告陈述案件事实及其所持的不同意见。被告提出反诉的,应陈述反诉的诉讼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理由。有诉讼第三人的,先由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陈述诉讼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理由,再由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针对原、被告的陈述提出承认或者否认的答辩意见。当事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由诉讼代理人陈述或答辩,也可以在当事人陈述或答辩完后,再由诉讼代理人补充。
2、出示证据和质证 当事人陈述结束后,必须将案件的有关证据在法庭上展示,并由当事人进行质证。但是,当事人在证据交换过程中认可并记录在卷的证据,经审判人员在庭审中说明后,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不必在法庭上质证。 质证是我国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民事诉讼开庭审理阶段的重要环节。
民事诉讼的主要特性:
1、公权性:与调解、仲裁这些诉讼外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相比,民事诉讼有如下特征:民事诉讼是以司法方式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纠纷,是由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解决民事争议。
它既不同于群众自治组织性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也不同于由民间性质的仲裁委员会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
2、强制性:强制性是公权力的重要属性。民事诉讼的强制性既表现在案件的受理上,又反映在裁判的执行上。
调解、仲裁均建立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只要有一方不愿意选择上述方式解决争议,调解、仲裁就无从进行,民事诉讼则不同,只要原告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无论被告是否愿意,诉讼均会发生。
3、程序性:民事诉讼是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诉讼活动,无论是法院还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都需要按照民事诉讼法设定的程序实施诉讼行为,违反诉讼程序常常会引起一定的法律后果。
4、特定性:民事诉讼的对象具有特定性。它解决的争议是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不是民事主体之间民事权益发生争议,不能纳入民事诉讼程序处理,如伦理上的冲突、政治上争议、宗教上的争议或者科学上的争议等不能成为民事诉讼调整的对象。
5、自由性:民事诉讼反应民事主体权益之争,民事主体不论在实体上还是在程序上,都有依法处分其权利的自由。民事诉讼中的原告有权依法处分其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被告也有权处分其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行政审判庭
⑩ 法院是做什么的
法院的职能:
法院是司法(审判)机关,是负责审理案件,解决基本民事、内行政、刑事案容件纠纷的国家机构。各基层法院都拥有和行使调解的职能。
法院职责:
(一)审判法律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在职权范围内受理和受理的自诉和公诉的刑事、民事、行政等第一审案件。
(二)依法行使司法执行权和司法决定权。
(三)依法决定国家赔偿。
(四)行使审判监督职能。
法院
(五)研究、征集对法律、法规、规章草案的意见;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司法建议。
(六)负责指导全县(区)法院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培训工作;按照权限管理法官及其他人员;协助管理下属法院机构、人员编制工作;主管全县(区)法院监察工作。
(七)结合审判工作宣传法制,教育公民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
(八)协调、管理、监督民众陪审员和调解员的各项工作。
(九)承办其他应由基层法院负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