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实施前劳动争议

劳动法实施前劳动争议

发布时间: 2021-11-28 05:39:28

1. 如何解决新劳动法实施之前的劳动纠纷

关于新旧劳动法的差异,及新劳动罚颁布之前的劳动纠纷案件,可以向当地的劳动仲裁部门申请仲裁,看处理结果,因地区差异,各地方的处理结果应该也不一样,劳动争议咨询网上有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 新劳动法实施前发生的劳动争议未审结的案件适用那部法律

在新法实施前,一切劳动争议都按旧劳动法执行。
当过了1月1日,所有的劳动争议适用劳动合同法

3. 1995年劳动法颁布施行之前,是否有劳动争议这个案由如果有,适用哪些法律或法规

使用现在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法律法规,

4. 劳动法实施前不服单位开除决定法院能否处理

当事人不对用人单位开除的决定不服的,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符合法律规定情形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四条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用人单位协商,达成和解协议。

第五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5. 劳动法执行前劳动关心咋确定。咋定性。

劳动法下面执行根本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企业该给员工缴纳社保的,想方设法省钱,现在是必须强制缴纳,否则就是严重失信。

6. 在《劳动法》颁布实施以前发生的劳动争议如何解决

超过诉讼时效了,原则上法律是没有溯及力的

7. 劳动法实施之前劳动关系如何保障

劳动法是1994年出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是2008年
追溯到1994年以前,当时并没有专门的一部劳动法律法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则由国务院及地方的法规来约束
其实最早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是没有私营经济的,所有企业都是国有(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因为国有,所以更多的是考虑国家因素。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的经营全靠国家和地方,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比如一个布料厂,今年规定你生产一万匹布料,那你只能生产一万匹,多少都不行。而布料生产后,由国家或地方统一销售,企业生产受到约束,也没有销售压力,而且企业一旦亏损,都由财政来补贴,因此当时并不存在大规模失业,解聘等说法,只有职工,临时工区分。少数失业人员,多数都是因违法犯罪被企业开除的,因此,并不存在市场经济下的劳资纠纷及矛盾。
但是,改革开放尤其是步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政府逐渐退出市场及私营经济体不断兴起,外资,合资企业不断产生,过去的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由于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给整个经济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经济因此腾飞。但不可避免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过去地方性中小企业,本身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因而逐渐走下坡路,随着政府的退出,财政补贴也停止了,一部分企业被兼并,而更多的三无(无竞争力,无技术含量,无价值)的小企业倒闭破产,造成大批职工下岗失业。
这时候,因为劳动纠纷矛盾日益激化,一部规范劳动领域的法律呼之欲出,才有了1994年劳动法的实施。
在劳动法实施之前,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新中国成立到公私合营,经济国有化。这一时期,是国家稳定,调控经济,改革旧时代经济体制,建立自身经济体制的时期。这一时期,因为出于大变革时代,所以并没有产生太多劳动纠纷问题。
第二阶段是经济国有化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因为是计划经济,一切以计划来,这一时期也没有关于劳动的法律法规,国务院出台指导性文件,由地方制定相应细则,具体则由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由于当时国家,地方,企业是连体的,政企不分家,实际上国家的政策也就是企业的制度,因为特殊历史环境,也没有人敢破坏这一规定。
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前,并不存在需要劳动法来调整劳动关系的条件和背景。
而第三阶段,则是改革开放到劳动法实施。这一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劳动纠纷随之产生,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多条关于调整劳动关系的令,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一些特殊领域,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陆续有一些国务院颁布的法规来约束调整劳动关系。

8.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的争议解决依据什么

1、劳动仲裁的依据还是劳动法、最高法的司法解释、几个地方的具体规定;

2、如果都没有规定的,就参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

你用不着打印,打印,仲裁委员也不会看你的,还没有事实,就不是法律,没有效力

9. 劳动法实施之前依据什么

一,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劳动者和企业没有专门的法律调整,依据的大多是民法,还有地方性政策:
1,劳动法是在1994年实施的,在80年代以前,(改革开放是1983召开11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基本上是计划经济,国有企业,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劳动纠纷。
2,在改革开放以前,国家是没有私营经济的,所有企业都是国有(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因为国有,所以更多的是考虑国家因素;
3,在计划经济年代,企业的经营全靠国家和地方,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经营权;少数失业人员,多数都是因违法犯罪被企业开除的;并不存在市场经济下的劳资纠纷及矛盾。
二,劳动法实施之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自新中国成立到公私合营,经济国有化:
(1)这一时期,是国家稳定,调控经济,改革旧时代经济体制,建立自身经济体制的时期;
(2)这一时期,因为出于大变革时代,所以并没有产生太多劳动纠纷问题。
2,第二阶段是经济国有化到改革开放前,这一阶段是计划经济体制:
(1)因为是计划经济,一切以计划来,这一时期也没有关于劳动的法律法规,国务院出台指导性文件,由地方制定相应细则,具体则由企业制定规章制度;
(2)由于当时国家,地方,企业是连体的,政企不分家,实际上国家的政策也就是企业的制度,因为特殊历史环境,也没有人敢破坏这一规定;
(3)在改革开放前,并不存在需要劳动法来调整劳动关系的条件和背景。
3,第三阶段,则是改革开放到劳动法实施:
(1)这一阶段,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劳动纠纷随之产生,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多条关于调整劳动关系的令;
(2)其中主要包括的是一些特殊领域,因此,在上个世纪80年代,陆续有一些国务院颁布的法规来约束调整劳动关系。

10. 新劳动法对实施前的纠纷有效吗

不续签合同与被解聘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不续签合同是指合同届满时,不再在原合同基础上延续劳动关系,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的情况,不续签合同的主体既可以是用工单位或劳动者,也可以是用工双方;而解聘则是指用工单位单方面接触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解聘的事由,既可以是《劳动法》第二十五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的情况;也可以是第二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以及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用人单位依据本条规定裁减人员,在六个月内录用人员的,应当优先录用被裁减的人员”的情况,在就是用工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的解除合同(被解聘),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补偿的额度为每工作一年一个月工资,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因此,如果你属于劳动合同到期,那么单位有权按照《劳动法》第二十三条“劳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劳动合同即行终止”的规定,不再与你续签劳动合同的情况,双方的劳动关系至合同终止日结束,单位无需向你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但如果你是在劳动合同尚未到期的情况下,被单位以改制的名义解聘并不再与你续签劳动合同,则单位的做法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关系,需要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责任,应当向你支付每工作一年一个月工资,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的经济补偿金。
由于你的被解聘发生在2007年12月份,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适用《劳动法》的相关规定;而那时《劳动合同法》尚未实施,劳动争议自然不受《劳动合同法》调整。
按照《劳动法》第八十二条“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的规定,你必须在2月28日前,就你被单位违法解聘事宜,向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请求裁决单位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每工作一年一个月工资,不满一年按一年计算)及50%额外经济补偿金。法律依据为原劳动部《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十条“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的规定

热点内容
担保法与司法解释 发布:2025-09-18 11:40:33 浏览:343
法律顾问和法律咨询制度的通知 发布:2025-09-18 11:40:33 浏览:926
磐安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18 11:31:53 浏览:555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txt下载郭捷 发布:2025-09-18 11:06:46 浏览:317
静安区法院立案 发布:2025-09-18 11:06:45 浏览:536
婚姻纠纷的法律咨询 发布:2025-09-18 11:04:22 浏览:556
世界上法治最好的国家 发布:2025-09-18 10:21:41 浏览:50
法律上介绍人责任 发布:2025-09-18 10:10:46 浏览:363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发布:2025-09-18 10:01:30 浏览:716
越秀法院办公时间 发布:2025-09-18 09:46:39 浏览: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