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研究问题
㈠ 对于刑事诉讼法能不能运用法教义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我来帮助你搞定哦
㈡ 我想报考刑事诉讼法的研究生,但不知道哪个学校好
你要是说好:4 法学:
中国人民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西南政法大学 吉林大学 厦门大学 清华大学 复旦大学
㈢ 刑事诉讼法考研院校难度排名
2017刑法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
全国共有20所招收刑法学专业研究生的学校内参与了排名,容
其中排名第一的是中国政法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大学,排名第三的是中国人民大学,
排名是越靠前的理论上考研难度越大!以下是刑法学专业考研学校排名具体名单:
㈣ 西南政法大学的刑事诉讼法的研究生难考吗
2楼纯属扯淡。而且已经扯得没谱了。起码先查一下历年分数线在发表评专论吧。西政去年刑属诉在扩招那么多的情况下依然是347分复试线,这也叫简单。你考没考过研,简直胡说八道。西政经济法全国排名和北大并列第一不过才335分。这里面虽然有专业基础A比较容易拿分,但也绝对不好考的。至于什么二本学生大量考上。你怎么不说考上的全是专科生啊,这样更有传奇色彩。还什么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你以为这是旅游啊。深圳算一线不,杭州算一线不,浙大算一流不,川大算一流不,但很抱歉,这些一流城市和一流大学的法学却是二流。西政怎么说也是法学排名前十的学校,要说不难那是做梦。但由于西政没落的太厉害,所以难度有所下降,所以,只要努力还是有希望的。刑诉考试科目:
①101统考政治
②201统考英语或202统考俄语或203统考日语
③604法理学150分
④806专业基础A(民法总论50分、刑法总论50分、刑诉总则50分)
㈤ 学习刑事诉讼法的几点体会
通过对刑事诉讼法的学习,让我懂得了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基础。我们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法律知识来维护我们自己和他人的权利。总的体会是;
一、社会性
法律首先是一种社会规则,如刑法学是研究犯罪学等,民法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财产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规范性
既然法律是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因此法学也就有了范性,它是法学区分于其他学科的特征。
三、概念性
法学之概念性来源于法律规则。如欺诈行为,欺诈、行为分别为两个概念,欺诈行为又是一个新的概念;再如损害赔直接损害赔偿,人身损害赔偿为三个不同概念,只有掌握概念才能很好地理解法律规则。
四、目的性
法律是行为规则,是人制定的。在我国是由人民代表代表人民来制定各项法律的。既然是人制定的,就一定有目的。法学当然也有目的性,在历史上曾不被人注意,特别是德国的概念法学,它们过分注意概念问题,而忽略了目的性。
五、正义性
法学正义性源于法律正义性,法律规则因为有正义性才能区分于技术规则,同时法律也就有了良法、恶法之分。
六、实用性
我们学习法学是为了用法律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就不能只知道闭门读书,我们还要关注社会生活中的案件,讨论实际发生的和假设的案件,讨论它应怎样判决。
通过对法律的认识和平时的学习,我更加了解到了法律的重要性,无论走到哪,都离不开法律。法律对人人都是平等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每个人都要知法、懂法、用法。
㈥ 刑事诉讼法从存在形式来看,是什么规则
研究刑事诉讼法的外部形式——法律文件,只能从外在表现形式上反映刑事诉讼的内容,从而展示刑诉法创制方式的多样性及其效力的差异性。只有深入考察刑事诉 讼法的内部形式——法律规范,才能进一步揭示刑事诉讼法律调整的规范性,把握法律规范之间的逻辑联系,进而透视刑事诉讼法的意志内容的结构及本质属性。
㈦ 刑事诉讼法相关问题
1,解析:
错误一:法院同志认为这是公安机关管辖的条件,告诉群众应将其扭送到公安局。
扭送是指公民将具有法定情形的人强行送交公、检、法机关处理的行为,也就是说公检法都有义务接收被扭送的违法犯罪行为人。法院的说法是错误的,做法违反刑诉法第63条的规定。
第六十三条 对于有下列情形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处理:
(一)正在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
错误二:后公安局于5月16日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但未获批准。
行为人于5月7日晚被扭送至公安局,公安局对其实施拘留,直至5月16日才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根据刑诉法第69条第一款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也就是说公安机关最迟必须在5月14日之前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本案中公安机关5月16日才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显然违反了刑诉法的规定。
¥¥¥¥¥¥¥¥
错误三:公安局认为这一决定是错误的,于是向检察机关提出复议,但仍未被接受,遂向上一级检察机关申请复核:同时认为崔某态度恶劣,随时可能逃跑,而且刑事诉讼法规定拘留最长期限为37天,因此尽管崔某多次提出应当释放,一直未予批准。
错误四:直至6月22日,上级检察机关做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才为崔某办理了取保候审将其释放。
根据刑诉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决定,认为有错误的时候,可以要求复议,但是必须将被拘留的人立即释放。如果意见不被接受,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上级人民检察院应当立即复核,作出是否变更的决定,通知下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执行。
显然,人民检察院作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而公安机关继续拘留崔某的行为违反了刑诉法的规定。同时,上级检察机关直至6月22日才做出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也违反了刑诉法第70条的“应当立即复核”的规定。
¥¥¥¥¥¥¥¥¥¥¥¥¥
错误五:该案于8月20日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区人民法院受理后认为,应对崔某实施逮捕,于是派法警将其逮捕。
根据刑诉法第五十九条规定:逮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须经过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人民法院决定,由公安机关执行。因此,不能由法院派遣法警将其逮捕。
¥¥¥¥¥¥¥¥¥¥
错误六:法庭经审理认为崔某构抢夺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判决生效后,法院将其交给其所在单位负责人执行。
依据刑诉法第二百一十七条的规定:对于被判处徒刑缓刑的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考察。法院不能直接将其交给其所在单位负责人执行。
¥¥¥¥¥¥¥¥
错误七:
但区人民检察院认为该案判决有误,崔某应定抢劫罪,遂按审判监督程序向区人民法院提起抗诉。
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应当由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发现确有错误,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同级检察院不能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
¥¥¥¥¥¥¥¥¥¥¥¥¥
错误八:法院为了更好地审理该案,指派原合议庭庭长和另外两名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理该案,最后维持原判。
根据刑诉法第二百零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法院的做法不符合刑诉法的规定。
###################################################
2,解析:
本案中李某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特别自首又称余罪自首,是指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刑的行为。
首先,法院应依据刑诉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
依据刑诉法司法解释第一百七十八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新的事实,可能影响定罪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检察院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应当就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依照本解释第一百七十六条的有关规定依法作出裁判。
¥¥¥¥¥¥¥¥¥¥¥
刑事诉讼法
第八十六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不予立案,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控告人如果不服,可以申请复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百七十六条 人民法院对具有下列情形的案件,应当分别作出裁判:
(一)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的罪名成立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起诉指控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指控的罪名与人民法院审理认定的罪名不一致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三)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布被告人无罪;
(四)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以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五)案件事实部分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应当依法作出有罪或者无罪的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部分,依法不予认定;
(六)被告人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
(七)被告人是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不负刑事责任;
(八)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并且不是必须追诉或者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
(九)被告人死亡的,应当裁定终止审理;对于根据已查明的案件事实和认定的证据材料,能够确认被告人无罪的,应当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
第一百七十八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中发现新的事实,可能影响定罪的,应当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或者变更起诉;人民检察院不同意的,人民法院应当就起诉指控的犯罪事实,依照本解释第一百七十六条的有关规定依法作出裁判。
㈧ 刑事诉讼法产生和修改的原因及背景
2003年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被纳入了本届人大的立法规划,尽管这是一个政治决策行为,但我个人认为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是充满着广阔的历史背景与深刻的发展动因的,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剖析此次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理由,特别是回答为什么在短短的10年时间内两次修改刑事诉讼法这一国家基本法律。
第一,在过去的近10年时间里,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GDP连年以9%以上的速度递增。这种经济发展的惊人成就也必然会推动着中国的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前发展,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逐步走向前台,成为了决策机关与社会公众越来越关系的一个问题。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均着重强调了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司法改革在我国未来社会发展、改革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在过去的十年间,司法改革已经成为了推动中国法制状况前行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司法改革如何改,风险最小、成本最低,最能为政治决策机关所认同?我个人认为,诉讼法的修改是首选的方案,诉讼法是关于诉讼程序、诉讼步骤的基本法律,其中更多地强调纠纷的程序化解决,与剧烈的司法体制、人财物等国家财政体制变革不同,通过修改三大诉讼法可以逐渐、安全地推动我国司法改革的进程。这也是为什么刑事诉讼法等三大诉讼法要进行再修改的第一个背景与动因。
第二,尊重程序的理念在社会公众与法律人当中越来越受到认同,这为刑诉诉讼法的修改创造了另一基础。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学术界对程序独立价值的研究逐步开始深化,新闻媒体也通过不断的宣扬程序的价值、功用来提高社会公众对程序独立性、正当程序等一系列重要理念认知程度。观念的转变为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第三,刑事诉讼法自身存在着若干重大弊端与疏漏,亟待“大修”。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事诉讼法实施状况进行了一次认真、细致的执法大检查,检查的结果暴露出我国刑事诉讼中长期存在三大痼疾: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律师辩护难。近年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围绕着这三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整治,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对策,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赖于立法中对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2005年频频发生的一系列冤假错案使得通过立法修改,遏制长期困扰中国刑事司法的三大痼疾这一社会实践要求显得更加突出。要切实解决中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冤案重演,是此次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又一背景。
第四,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也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必然之路。坦诚地讲,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尽管有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法治先行国家的刑事司法制度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实际上,中国近年来法律制度的发展,在民商事方面进展较大,我们的民商事法律制度与世界法治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正在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为先进。但是我们的刑事诉讼制度、刑事诉讼法的发展、发达程度却不容乐观。这一推论可以从质的方面与量的方面两个角度来证明:从“质”的角度来看,国际人权公约以及法治国家通行的一系列基本准则与制度在中国目前的刑事诉讼法中都处于缺失状态,最简单的例子是西方国家200多年前就已经确立的无罪推定原则,在21世纪的中国刑事诉讼法中仍然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这恐怕很难用“中国的国情”这一借口就能解释得通;从“量”的角度来看,中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只有225个条文,2万字多一点,这样的一种条文规模在世界上是十分罕见的,须知刑事诉讼法本质上是一种程序法,它的功能就是告知执法人员、相关人如何操作,作为一部操作性质浓厚的法律必须完备、详细,其条文数量应当多于实体法的条文数量,而我国刑法现在的条文数量都有448个,可见刑事诉讼法的条文真是少得可怜。由于条文数量少,规定粗,导致目前刑事司法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各个机关的司法解释、内部规定,这种状况与刑事诉讼的现代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大趋势是严重相悖的。总之,保质保量的推动刑事诉讼制度的国际化与现代化也呼唤着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
㈨ 最近诉讼法方面的热点问题
关注三大诉讼法修改
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三大诉讼法如何修改,已经引起了法学界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关于刑事诉讼法修改
关于刑事诉讼法的完善,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黄松有认为,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进一步落实保障人权和无罪推定原则,充分保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辩护权;改革和完善死刑复核程序;建立庭前证据展示制度,保障辩护方了解案件情况;进一步完善刑事简易程序,建议扩大刑事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并把被告人认罪作为适用简易程序的条件;完善防止刑讯逼供的诉讼制度,建议明确规定律师在场权和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诉讼制度,努力从根本上防止刑讯逼供的发生;注重对被害人权益的保护,建立政府或民间的被害人救助制度。
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朱孝清提出几点完善立法的建议:第一,建议将不应当立案而立案、适用强制措施、撤销案件等诉讼活动纳入监督的范围;第二,建议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在抄送检察机关时,应当同时抄送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依据材料;建议规定刑罚执行机关认为服刑人员应当减刑、假释的,应当提请检察机关审查,由检察机关决定是否提请法院裁定,检察机关认为法院裁定确有错误的应当依法提出抗诉;第三,建议规定检察机关在诉讼监督中有权进行调查,调取有关诉讼材料,向有关办案人员了解核实情况,询问有关证人、被害人等;第四,建议规定检察机关向有关机关提出纠正违法意见的,有关机关应当纠正,并将纠正情况通知检察机关,对拒不执行监督决定或监督意见的,检察机关有权提出更换办案人、对主管人员和直接负责的负责人员予以行政处分等建议,有关单位应当将处理结果通知检察机关。
关于民事诉讼法修改
清华大学法学院张卫平教授建议,1、建立一整套程序契约化的制度。如通过契约实现程序选择。不提出异议契约、不上诉契约、不申请再审契约、不申请执行契约、证明责任分配契约、举证期限契约、证据交换契约、证据方法限制契约等等。并在制度上肯定和解契约;2、在第三人制度方面取消法院职权追加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改为建立被告型第三人制度;3、取消法院主动依职权收集证据的制度,健全当事人申请法院调查证据的制度;4、进一步扩大协议管辖的范围;5、强化庭审的对抗性和公开性。限制法官在庭审中的职权讯问,实现以当事人询问为主,法官询问为辅证人询问制度;6、真正贯彻自认制度的法律效力,使当事人的自认能够真正约束当事人和法院;7、严格限制上诉审的审理范围,确立上诉禁止不利变更原则;8、取消法院的再审程序启动权,限制检察机关对再审抗诉的范围。检察机关应只对公益诉讼以及人事诉讼的终审判决有抗诉权。将现行法的审判监督制度改造为再审之诉制度等等。
关于行政诉讼法修改
苏州大学杨海坤教授认为,根据我国国情,行政诉讼法的全面修改是全方位的事情,其中包括为了确保司法独立与公正,可以考虑改革法院审判体制,目前普通法院内设立行政审判庭过去被认为吸收了普通法系与大陆法系行政审判体制的优点而采用的“中间体制”,现在看来,这种审判体制具有很明显的弊病,因此,提高行政案件的审级;允许原告选择原、被告所在地以外的第三地法院管辖;甚至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经验,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法院等等都是可研究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