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行政法主体
㈠ 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有什么区别啊
行政法主体的范围大抄于行政袭主体,行政法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受者,所以包括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还有公务员。即行政法主体=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公务员
分别而言:
行政法主体即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 ——组织和个人。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等。
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包括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社会公权力组织三部分。
㈡ 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区别是什么
行政法主体即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的参加人组织和个人。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等。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行政可能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存在,但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它只是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共同构成相应关系的双方。 人们往往容易混淆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两个有着相互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 行政主体虽然只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但它是行政法主体中最重要的一种。首先,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在整个行政法律关系中又占有主导地位。其次,行政主体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均可构成一方主体,而其他行政法主体只可能在一种或两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出现,而不可能在所有行政法律关系中出现。 此外,行政主体,特别是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法主体具有相对恒定性。尽管行政机关有时也会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关系,但在绝大多数时候和场合,行政机关均是以行政法主体的身份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而其他行政法主体,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则常常以民法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关系,或以其他身份参与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行政法学研究行政法主体,往往将行政主体的研究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㈢ 简述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行政机关的区别
行政法主体是抄行政法上袭享有权利(权力)义务(职责)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个部分,是与行政相对人相对应的概念,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如某些有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法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之间的外延是不一样的,行政法主体范围最广,包含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又包含了行政机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层次关系。
㈣ 行政法主体、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与相对人、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之间等概念的关系
通俗理解行政主体与相对人就是行政诉讼的双方,几个关系互相联系,缺一不专可,都属在微妙变化。
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主体,或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另一种认为,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监督主体。
行政主体与相对人,是指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其权益的个人或组织。
行政机关,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组织,包括政府以及有关功能部门。
最后就是,在行政机关依法成立时就拥有相应行政职权并同时获得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组织的职权行政主体不同。
㈤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就是行政法主体
行来政法律关系主体不是行政源法主体。
1、行政法主体中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3、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主体。
4、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监督主体:如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体。又如行政复议中的上级行政机关等
4、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不等于行政主体,除行政机关外,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依照法定授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公务员并不是行政主体。
㈥ 请简述行政机关与行政主体的关系
行政机关一定是行政主体,行政主体不一定是行政机关。
行政主体除了行政机关,还包括授权组织。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将一定的行政职能授权给其它法人、公民等实施。但是该行政机关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㈦ 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的区别
本质不同,行政主体主要指各级政府部门,行政法主体是指构成行政法的各种法律。
㈧ 行政法主体和行政主体有什么区别
行政法主体即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与监督行政关系的参加人——组织和个人。
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无国籍人等。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行政可能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存在,但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它只是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共同构成相应关系的双方。
人们往往容易混淆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两个有着相互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
行政主体虽然只是行政法主体的一种,但它是行政法主体中最重要的一种。首先,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而行政管理法律关系在整个行政法律关系中又占有主导地位。
其次,行政主体在各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均可构成一方主体,而其他行政法主体只可能在一种或两种行政法律关系中出现,而不可能在所有行政法律关系中出现。
此外,行政主体,特别是行政机关,作为行政法主体具有相对恒定性。尽管行政机关有时也会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关系,但在绝大多数时候和场合,
行政机关均是以行政法主体的身份参与行政法律关系;而其他行政法主体,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则常常以民法主体的身份参与民事关系,或以其他身份参与其他社会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行政法学研究行政法主体,往往将行政主体的研究置于最重要的位置。
(8)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行政法主体扩展阅读:
在中国行政法学领域,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行政主体是行政管理法律关系的一方当事人,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特征
行政主体具有下列三个特征
1.行政主体是享有国家行政权力,实施行政活动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与其他国家机关、组织的区别所在。
2.行政主体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内部的组成机构和受行政机关委托执行某些行政管理任务的组织的区别。
3.行政主体是能够独立对外承担其行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的组织。这是行政主体具有独立法律人格的具体表现,也是—个组织成为行政主体的必备条件。
在中国,行政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
确立意义
编辑
依法行政的需要
行政管理活动是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活动,这种活动必然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行政管理部门在实施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组织管理时,有可能损害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这就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不仅要求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行使行政权,而且还要求其必须承担因其行为所引起的相应法律后果。承担法律后果就必须明确主体。主体不明确,必然权限不清、职责不明,
因而也无法承担责任。所以,依法行政首先要求对复杂多样的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政主体资格的确定。
确定行政行为效力的需要
如果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则其行为便不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也不能引起所希望的法律后果的产生,并且可能导致该行为无效或被撤销的后果。
因此,确定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的行为是否是行政行为,是否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标准之一就是确立行政机关及其他组织是否具备行政主体资格。
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机关和组织的行为就不是行政行为,不具有行政行为的效力。
确定行政诉讼被告的需要
行政诉讼是以具体行政行为为诉讼标的的诉讼活动。
保证行政管理活动连续性、统一性的需要
行政活动是由公务员具体实施的,但公务员并不直接承担其行政职务的履行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因为公务员与国家之间存在着行政职务关系,其履行职务所引发的法律后果应归属于他所代表的国家。
依法行政的原则要求有行政主体存在,由行政主体把众多的先后不一的公务员的行为统一、连续起来,并承担由各个公务员的行为所引发的法律后果。
㈨ 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区别 急问
虽然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有关联,但二者存在着本质区别。这些区别右以概括为三个“并非所有”:
第一,并非所有的行政机关都能成为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为行政主体。某个组织可能是行政机关,但它并不一定就是行政主体。
行政机关中的办公厅、研究室、机关事务管理局之类的内设机构,虽然是行政机关,但仅负责管理、协调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并不对外行使职权,因此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而本题B项和C项之类的内设机构也属于行政机关,可以对外实施行政行为,但它们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所隶属行政机关的名义,所以,也不是行政主体。
第二,并非行政机关在所有场合都以行政主体的身份出现。这也是历年考试命题热点之一。把握这一特征关键在于分清行政机关的行为的性质。见例题:
行政机关在法律上具有民事主体和行政主体双重身份。它既可以行政主体的身份从事行政活动,如制定法规、做出处罚等;也可以是民事主体的身份从事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行政机关在从事民事活动的过程中,也右能因为其行为违法而受到另一行政机关处罚,在此其法律地位不是行政主体而是行政管理相对人。如行政机关在不同的活动早,具有不同的法律身份,需要遵循不同的行为规则。而行政法所关注的是:行政机关的行政主体身份及其在行政活动中的规则。
第三,并不是所有成为行政主体的组织都是行政机关。先看例题:
非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也可以享有行政职权,成为行政主体。
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是以行政权力的享有者身份出现的,所以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行政权力并非为行政机关所独占,国家也将一部分行政职权授予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社会组织也会因法律、法规的授权而取得行政法上的行政主体地位。
对于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的以上三点区别,也可以归结为以下三句话: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只有在行使权力。进行行政管理时的行政机关才能成为行政主体;有些组织并非行政机关也右因法定授权而成为行政主体。此三点区别实质上为人们甄别行政机关和行政主体提供了三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