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277系
① 刑事诉讼法是什么
规定司法机关与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的原则、程度和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专。是一国法律体系的重属要组成部分,国家基本法律之一。作用是从程序上保证刑事实体法的实施。具体规定刑事诉讼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制度、案件管辖;国家专门机关在追诉犯罪中的职责及相互关系;诉讼参与人的范围及其权利义务;收集、审查和判断证据的规则;强制措施的种类和适用;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的具体程序和步骤。刑事诉讼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刑事诉讼法是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刑事诉讼法典。广义的刑事诉讼法是有关刑事诉讼的一切法律规范,包括刑事诉讼法典和其他有关刑事诉讼的法规、法令、条例、规则、决议、决定等,还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刑事诉讼程序的规范性文件。
② 刑法第277条的规定是什么呢
《刑诉法》第277条的规定是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规定。该规定表明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应该保障其诉讼权利,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并且要求相关人员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七条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保障未成年人行使其诉讼权利,保障未成年人得到法律帮助,并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承办。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是什么规定
第七十二条 人民法院抄、人民袭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
(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四)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
(五)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
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④ 刑事诉讼法
全国2008年4月历年自考真题刑法学试题
课程代码:0024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我们可以将刑法的任务概括为()
A.打击敌人 B.惩罚犯罪
C.保护法益 D.保护人民
2.我国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典的()
A.组成 B.结构
C.内容 D.组成和结构
3.在刑法溯及力问题上,从刑法理论上看比较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是()
A.从旧原则 B.从新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 D.从旧兼从轻原则
4.在犯罪的理论分类中,与法定犯相对应的是()
A.自然犯 B.行政犯
C.基本犯 D.国事犯
5.认定犯罪的具体法律标准是()
A.犯罪概念 B.犯罪构成
C.犯罪的主观要件 D.犯罪的客观要件
6.作为犯罪主体要件的特殊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
A.实行犯而言的 B.教唆犯而言的
C.帮助犯而言的 D.胁从犯而言的
7.下列关于紧急避险问题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避险行为损害的利益可以大于所避免的危险可能造成的损害
B.实行避险行为对行为主体没有任何限制
C.危险的来源中不包括人的不法侵害
D.避险必须是出于不得已而采取的行为
8.我国刑罚的目的是()
A.惩罚犯罪 B.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
C.预防犯罪 D.打击敌人与保护人民
9.以刑法有无明文规定为标准,可以将量刑情节分为()
A.应当情节与可以情节 B.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
C.从宽情节与从严情节 D.案中情节与案外情节
1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可以适用假释的是()
A.被判处管制的 B.被判处罚金的
C.被判处拘役的 D.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
11.参加恐怖组织后又杀人的,应定()
A.参加恐怖组织罪 B.故意杀人罪
C.参加恐怖组织罪与故意杀人罪中的重罪 D.参加恐怖组织罪和故意杀人罪
12.丢失枪支不报罪的主观方面()
A.既可以是直接故意也可以是间接故意 B.只能是直接故意
C.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D.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13.生产、销售假药罪的“假药”不包括()
A.超过有效期的药 B.变质的药
C.被污染的药 D.未取得批准文号的药
14.金融凭证诈骗罪中的“金融凭证”不包括()
A.支票 B.银行存单
C.委托收款凭证 D.汇款凭证
15.行为人为索取赌债而扣押、拘禁他人的,构成()
A.绑架罪 B.敲诈勒索罪
C.非法拘禁罪 D.赌博罪
16.关于侮辱罪和诽谤罪,正确的说法是()
A.都可以采用暴力手段 B.都必须捏造事实
C.都要求情节特别严重 D.都是针对特定的人
17.关于遗弃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遗弃的对象必须是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B.遗弃行为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
C.遗弃罪的主观方面可以是过失
D.遗弃罪的行为人必须是对被遗弃者负有扶养义务的人
18.关于伪证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只能发生在刑事诉讼中
B.可以由证人构成
C.作伪证的目的是干扰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D.可以由鉴定人构成
19.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属于()
A.危害国家安全罪 B.军人违反职责罪
C.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D.危害国防利益罪
20.招摇撞骗罪中的“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包括冒充()
A.警察 B.军人
C.税务机关工作人员 D.法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A.刑罚与罪质相适应 B.刑罚与犯罪情节相适应
C.刑罚与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D.刑罚与形势相适应
E.刑罚与民愤相适应
22.与自然人犯罪相比,单位犯罪的刑事责任的特点是()
A.整体性 B.双重性
C.全面性 D.局限
......
......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之规定
第二款: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七条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离开执行监视居住的处所;
(二)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会见他人或者通信;
(三)在传讯的时候及时到案;
(四)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作证;
(五)不得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
(六)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身份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前款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需要予以逮捕的,可以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先行拘留。
第七十八条执行机关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采取电子监控、不定期检查等监视方法对其遵守监视居住规定的情况进行监督;在侦查期间,可以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的通信进行监控。
第七十九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5)刑事诉讼法277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符合逮捕条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监视居住:
(一)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养人;
(四)因为案件的特殊情况或者办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更为适宜的;
(五)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的。
对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证人,也不交纳保证金的,可以监视居住。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第七十五条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但是,不得在羁押场所、专门的办案场所执行。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除无法通知的以外,应当在执行监视居住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的家属。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辩护人,适用本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和执行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是什么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主要是关于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的相内关规定。在取保容候审和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按键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⑦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
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7)刑事诉讼法277系扩展阅读:
取保候审保证金的适用:
取保候审保证金,是指公安机关对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条件的犯罪嫌疑人决定取保候审时,责令犯罪嫌疑人为保证其不妨碍、不逃避刑事诉讼活动而交纳的一定数额的现金。
取保候审保证金的适用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刑事强制措施,在刑事诉讼中,司法机关必须严格遵循新《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做到准确限定保证金的具体适用对象,合理确定保证金收取的数额幅度,严格保证金的交纳、收取、处理方面的管理办法,使该项法律制度在运作过程中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
一、具体适用对象的限定
第六十八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应当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
第六十九条保证人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与本案无牵连。
2、有能力履行保证义务。
3、享有政治权利,人身自由未受到限制。
4、有固定的住处和收入。
二、保证金数额幅度的确定原则
长期以来,我国法律没有取保候审保证金的规定。实践中各类案件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加之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保证金数额幅度难以做到划一。
据此,笔者认为在把握保证金数额幅度时,应借鉴国外相关立法的合理规定,结合我国司法界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的成功做法,在不悖于保证金“现实的担保性”和“可能的惩罚性”的立法本意的情况下,视保证风险的大小,按下列原则予以确定。
1、重罪高于轻罪原则。
从刑法理论说,重罪的社会危害性应明显大于轻罪。相应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受到的刑罚制裁就重,由此,司法机关对重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可能承担的风险同时加大。因此,其保证金数额幅度应明显高于轻罪的保证金数额幅度。
如:同为侵犯财产型犯罪,由于抢劫罪侵犯的是双重客体,在决定对涉案嫌疑人或被告人适用保证金取保候审时,其金额幅度就应高于一般盗窃案件的保证金幅度。
2、高收益者高于低收益者原则。
公民经济收益的高低反映了特定社会成员的生活富裕程度。为使保证金制度在立法上的平等与司法上的公正达到尽可能的和谐与统一,在对不同富裕程度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适用取保候审时,确定一个恒等的保证金指数,显属极为必要。
对此,依笔者拙见,凡对有固定收益者决定适用保证金的,无论其收益的多寡,其数额幅度的确定,均应以其6个月实际收益总额上限,1个月实际收益总额为下限。对没有劳动性收益的,则可变通采用“人保”方式获得取保候审。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决定取保候审时,自然亦可视其有无收益,采用该项原则处理。
3、健康者高于体弱者原则。
新《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可以采用取保候审……的办法”。
这一规定潜在地表明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对刑事诉讼活动可能造成的妨害程度。由此,我们可推论得出,身体健康者在被取保候审过程中不履行新《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保证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可能较之重病、怀孕、哺乳者大。因此作为具有惩戒性的保证金的收取幅度,也相应较高。
三、取保候审保证金的管理
保证金的管理活动包括保证金的交纳、收取和处理。它是取保候审保证金适用的重要环节,司法机关必须严格按照下列规定进行管理。
1、交纳。
在侦查、起诉、审判的不同刑事诉讼阶段需采用保证金形式决定取保候审的,由处于该诉讼阶段的案件承办机关根据职权责令提出。案件承办人(或合议庭)拟就的具体保证金数额应由上述机关的主管负责人签字批准。
为便于执行,在向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宣布责令前,应提前向其或愿代其交纳的近亲属或其他人足额收取确定的保证金现金(以人民币为法定交纳货币)。在向其宣布《取保候审决定书》的同时,责令其本人填写《取保候审保证书》(未成年人可由其法定监护人填写),以保证其在候审期间履行保证义务,方可对其执行取保候审。
2、收取。
对收取的保证金要设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1)建立保证金专用账户,由司法机关的财务部门单列科目。
(2)保证金的收取手续应当做到凭证齐全,单据完备。具体方式可采用三联专用收据,其中:一联交缴纳人收执,一联由案件承办人附案卷,一联存财务部门备查。
(3)收取的保证金应由主管负责人审核后,按金融管理规定,逐笔及时送缴开户银行统一存储,以备提取。
3、处理。
保证金的处理,是决定保证金财产最终归属的法律行为。根据新《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将根据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的不同表现,分别作出退还全部保证金或没收全部保证金的决定。
具体为:一种系犯罪嫌疑人违反保证义务的,由司法机关制作《没收保证金决定书》向其送达,并将其已交纳的保证金作为罚金收入,依法上缴国库,收据附案卷备查。另一种系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候审期间没有违反保证义务的,取保候审结束后,由前述机关向其退还全部保证金。
⑧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第二款
《刑事复诉讼法》第七十七条制第二款是关于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予以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强制措施后,办案机关办案程序方面的规定。
根据该款规定,办案机关应该履行以下义务:
1、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
2、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3、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刑事诉讼法》
第七十七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