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开庭前民事诉讼法
『壹』 民事诉讼法开庭前三日与三日前的不同
民事诉讼法开庭前三日是指在开庭期间的前面三天时间,比如10日开庭,则开内庭前三日容应该是101112日三天时间
"三日前"指在开庭之日向前数三天时间为节点,在此节点之前的时间,比如10日开庭,则开三日前应该是排除987三天,即7日以前的时间
『贰』 民事诉讼:开庭审理前可以提出回避申请吗
开庭审理前可以提出回避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四十四条审判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
(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近亲属的;
(二)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的。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审判人员有前款规定的行为的,应当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前三款规定,适用于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提出回避申请,应当说明理由,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事由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但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除外。
第四十六条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第四十七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叁』 我不想将证据在开庭前就提供给被告,有没有法律规定开庭前必须将证据提交给被告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没有法律规定开庭前必须将证据提交给被告,但是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提交给法院。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
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3)首次开庭前民事诉讼法扩展阅读:
相关案例: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结一起上诉人某食品经营店和被上诉人某日用化学品公司侵害商标专用权一案,其中,针对上诉人因重大过失逾期提交关键证据的行为,首次采取强制措施,对上诉人某食品经营店罚款人民币2,000元。
原审原告某日用化学品公司因被告某食品经营店销售侵害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诉至原审法院,要求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一审中,被告以所售的某型号商品具有合法来源进行抗辩,但未提交相关证据。一审法院据此作出判决,就该型号侵权商品判令被告停止销售并赔偿经济损失。
该食品经营店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知产法院提出上诉。二审审理中,上诉人某食品经营店提供了涉案型号侵权商品的销货清单,并承认尽管一审法官已提示应就其抗辩提供证据,但由于自认为该证据不重要而未提交。
因该证据与本案基本事实有关,且该销货单指示的被控侵权商品提供者也到庭确认提供了被控侵权商品,上海知产法院对该证据予以采纳,并由此认定合理来源抗辩成立,对一审判决该部分事项予以改判。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及《民诉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逾期提供的证据,法院不予采纳;但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法院应当采纳,并依法予以训诫、罚款。
本案中,鉴于上述证据并非一审程序中因客观原因无法提交,且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上诉人对此具有重大过失,上海知产法院对该证据予以采信的同时依法对上诉人某食品经营店作出罚款的决定。
目前,该当事人已履行法院决定,并表示将引以为戒,规范诉讼活动,尊重诉讼规则,坚持诚信诉讼。
『肆』 一般的民事诉讼开庭前进行调解吗
一般民事纠纷,现在都进行调解。不仅起诉前调解,内起诉后开庭前调解,开庭后还可以调解。即使容到执行阶段,也能进行执行和解。案件进入二审程序,进入再审程序,还可以调解。简单说,调解贯穿民事纠纷的始终。诉讼中间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调解协议一旦双方签字,并经法院依法确认,与法院判决具有同等效力。针对案件的难易程度和不同情况,在实践中,人民法院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解:1、诉前调解。2、立案调解。立案调解是人民法院在立案时,及早介入,对案件进行调解,是对诉前调解的一种有效补充。3、庭前调解。庭前调解指在诉讼程序启动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组织纠纷当事人进行和解,并促使当事人达成合意从而解决纷争的诉讼活动。4、书信(网络、短信)方式调解。5、社会化调解。6、开庭调解。开庭调解是指在开庭审理时,对当事人进行调解,是开庭审理的组成部分。7、庭后调解。庭后调解是指庭审结束后,判决下发前法院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
『伍』 民事纠纷第一次开庭,未判决而闭庭。再次开庭会通知吗
民事纠纷第一次开庭,未判决而闭庭的,若人民法院认为需要再次开庭审理的,会提前三日通知当事人。若认为已经审理清楚的,不会再开庭,而会直接判决、
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三十六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第一百四十八条人民法院对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律公开宣告判决。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宣告判决时,必须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的法院。
宣告离婚判决,必须告知当事人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前不得另行结婚。
『陆』 第一次开庭应提前几天通知被告答辨
案件受理后5天之内,应当将起诉状副本、开庭传票等法律文书送达被告。
被告收到后就可以答辩了。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规定: 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 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 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柒』 民事诉讼开庭前作为原告要准备的材料
开庭前原告应该准备的材料有:诉状、证据附件及原件、申请证人出庭名单及身份证、对案件的书面意见(类似于代理词)、案件的定性、主张的理由等。作为原告在开庭的时候,最关键的应当准备证据,携带原件出庭。开庭审理时,审判长要核对当事人、诉讼代理、第三人,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告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当事人陈述;
(二)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
(三)出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
(四)宣读鉴定意见;
(五)宣读勘验笔录。
(7)首次开庭前民事诉讼法扩展阅读:
公民起诉方法:
公民因婚姻家庭纠纷,或者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因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财产权益争议,均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但对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订、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得提起行政诉讼。
『捌』 民事诉讼开庭前几天通知原告
法院来开庭前,提前3天通知当自事人。
1、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2、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人民法院确定开庭日期后,应当将开庭的时间、地点通知人民检察院,传唤当事人,通知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传票和通知书至迟在开庭三日以前送达。公开审判的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时间和地点。
『玖』 民事诉讼开庭审理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开庭前,当事人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证据分析。当事人应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关联性进行分析,为庭审对证据发表意见做好准备。
(2)确认开庭时间、地点。人民法院在开庭3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告知当事人开庭的时间和地点。当事人收到开庭通知后应签收送达回执,并妥善保管开庭通知,开庭通知是进入法庭参加庭审的凭证之一。
(3)出庭准备。开庭时,诉讼参加人应向法庭提供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出庭函等,书记员查明诉讼参加人是否到庭,并宣布法庭纪律。审判长核对诉讼参加人的身份、代理人的代理权限等。
承办案件的审判人员为保证审判的顺利进行所做的一系列诉讼活动。根据《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的规定和民事审判实践,开庭审理前的准备丁作主要有以下内容:
(1)在法定期间内及时送达诉讼文书。
(2)成立审判组织并告知当事人诉讼权利。
(3)审核诉讼材料。
(4)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5)其他准备。根据审判实践,其他准备工作包括:
①追加当事人。
②决定诉讼的合并与分离。
③案情比较复杂、证据材料较多的案件,可以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