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行政法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
① 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行政法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他们之间的关系简单概括:1、行政法主体中包括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2、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
3、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主体。
4、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监督主体:如法院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时,人民法院就是行政法主体。又如行政复议中的上级行政机关等4、行政主体:行政机关不等于行政主体,除行政机关外,一定的行政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依照法定授权,也可以成为行政主体。公务员并不是行政主体。
一、行政的概念: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公共行政组织对国家与公共事务的决策、组织、管理和调控。
二、行政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行政法是国家重要的部门法之一,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或是调整因行政主体行使其职权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两层含义:(一)行政法是国家一类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
(二)这一系列法律规范和原则调整的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2、调整对象是: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三、行政法关系概念和分类
(一)行政法关系:指经过行政法(实体、程序)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二)主要有两类法律关系:
1、行政法律关系:指经过行政法调整之后,具备了权利义务内容的行政管理关系。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指行政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人)。
2、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四、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和行政法主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相对方外,还包括监督主体。
(一)行政主体享有并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特殊主体,在具体法律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
(二)行政相对方也是行政法上权力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另一主体。
2、监督行政法律关系:指在监督行政行为的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与行政主体以及有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形成的,受行政法规范调整的各种关系。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特征:
第一、一种多重、复杂的法律关系。
第二、包含着行政诉讼法律关系。
第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具有非对等性。行政主体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较多的权利,承担较少义务,而在监督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较少权利,承担较多义务。
② 如何理解行政相对人的概念
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一方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例如,在税收征管关系中,税务机关是行政主体,而纳税人就是行政相对人;在工商管理关系中,工商机关就是行政主体,而作为工商管理对象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经营主体就是行政相对人。
在美国行政法理论中有“私方当事人”的说法,而在有关德国的行政法理论中有“相对人”的概念。在我国,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是行政法学理论中两个相对应的概念,不是行政法律规范中的专门法律术语。但如同需要行政主体概念以明确其行政职能主体身份和地位一样,也需要行政相对人概念以明确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
行政相对人具有以下特点:
1、行政相对人是行政法律关系中不具有行政职权、职责和行政职务身份的一方当事人;
2、行政相对人是与行政主体之间具有特定行政法律关系的人,即行政相对人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行为所针对的人;
3、行政相对人是行政管理中被管理一方的当事人,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③ 行政法中 行政主体和行政关系主体概念是什么有什么具体区别
在中国行政法学领域,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版权并独权立承担责任的组织。是指享有行政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组织。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亦称行政法主体,或称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它是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④ 3, 简述行政法主体,委托组织,行政机关,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授权组织,受委
行政机关的行政责任,我国。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责,国家机关有进行管理的权利,但同时也有保障相对人。哦,合法权益的业务,滥用职权和铺地形异物将导致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⑤ 行政法主体包括行政相对人吗
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⑥ 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与行政法的关系
行政主体指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能依法作出行政行为,并能独立承担责任的行版政机关以及法律、权法规授权的组织。在我国行政主体包括职权行政主体与授权行政主体,前者是指行政机关,后者主要是经法律、法规授权可以行使某些行政职权的组织。行政主体具有以下特征:1.能依法行使行政职权;2.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职权;3.能独立对外承担责任。
行政主体不同于行政法主体,行政法主体是指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它包括行政主体,也包括行政相对人。
我国没有统一的行政法法典,所谓行政法是指一些调整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的统称,行政主体与行政法主体都要接受行政法律、法规的调整。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力、作出行政行为必须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接受行政法律的规范,相对人在行政管理或者其他活动中,也要遵守法律规定,并且可以以相关行政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⑦ 简述行政法主体与行政主体,行政机关的区别
行政法主体是抄行政法上袭享有权利(权力)义务(职责)的主体,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
行政主体是行政法主体的一个部分,是与行政相对人相对应的概念,包括行政机关和其他行使行政权力的机关,如某些有管理职能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是行政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行政法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者之间的外延是不一样的,行政法主体范围最广,包含行政主体,行政主体又包含了行政机关,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层次关系。
⑧ 怎样理解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法律地位的不平等性
行政法律关系具有不平等性,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双方在法律上的实质平等而对双专方权利属进行的不对等分配,是一种“平等下的不对等”。
行使行政权的行政主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行政法律关系地位的“不对等性”既不能简单的解释为行政主体的命令和行政相对人的服从,也不能简单的被理解为行政主体一方只行使权利而作为另一方当事人的行政相对人只履行义务这种权利和义务不对应的情况。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七条规定:“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
(8)简述行政法中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的关系扩展阅读
行政法律关系的特点
1、在行政法律关系双方当事人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体。
(1)行政法律关系双方中必有一方主体是行政主体,不然法律关系不可能是行政法律关系。
(2)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主体不能由另一方当事人代替,各自的地位和法律角色是确定的。原告只能是行政相对人,被告只能是行政主体。
2、具有不对等性。
3、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法定的。
4、所引起的争议在解决方式及程序上具有特殊性。
⑨ 行政法中的行政主体
行政法主体,即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指行政法调整的各种行政关系的参加人,包括组织和个人。具体来说,组织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个人则包括国家公务员以及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根据《行政法》,行政管理关系。即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等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形成的行政管理关系,是行政关系中的主要部分。行政主体的大量行政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给付、行政裁决、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大部分都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对象实施的,从而与行政相对人之间产生行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