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注意的问题

行政诉讼法注意的问题

发布时间: 2022-01-28 23:39:46

① 行政诉讼法相关问题。

1、甲企业有原告资格。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起诉条件,甲认为市政府的决定这个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它的合法权益,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
2、乙企业是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
3、乙企业可以上诉,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有上诉权。

② 《关于适用〈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执行〈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有什么区别

前两者是《行政诉讼法》的司法解释,和《行政强制法》属于两个法律部门,虽有联系但没什么交集

③ 关于行政诉讼法的问题。

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只能是行政机关或者是被授权的机关 不可能是行政相对人

④ 行政诉讼法问题

以市政府

⑤ 关于行政诉讼法的问题

对于王某的诉讼请求应该给予支持!
因为工商局违反了行政处罚规定的程序(简直是废话,不过法律内容忘光了)
对于工商局的反诉请求不给于支持!

⑥ 行政诉讼法中履行判决在实务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1、行政诉讼立案难,收案数少。

我国《行政诉讼法》颁布初期,行政诉讼案件逐年增加,然而仅过了两年,当事人对行政诉讼的热情就骤然下降,行政诉讼案件日渐萎缩。1990年是行政诉讼法实施的第一年,全国各级法院一审行政案件为13006起,1991年为25667起,上升率为92.35%行政诉讼收案数实现了井喷,但自1992年起增幅开始下降,1992、1993年全国各级法院的一审行政案件数量分别仅比上年增5.68%和2.9%。虽然近两年来,行政诉讼案件又有回升的趋势,但每个法院平均受理的案件数量还是偏低。

据统计,从1990年至2001年,全国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总共70余万件,平均每个法院每年受理的行政案件不到20件,2000年最多,也只有33件,实际上,全国还有不少基层法院全年未曾受理1件行政案件。[2]以笔者所在江西某中级法院法院为例,所下辖的一个基层法院连续三年只收了一个案件。据邓月云的论文指出,湖南某市下辖9县3区,某市九县三区均设有行政审判庭,加上中级法院审判庭共13个行政审判庭,行政审判人员80人。该市的行政审判工作曾在全省处于前茅,多次受到表彰。1998年全市共受理行政案件1784件,达到了顶峰,但随后逐年大幅减少,2002年下降到216件,个别审判庭竟出现了受案数为零的现象。该年度全市行政庭平均受案为16、6件,人平受案为2、7件。2003年和2004年该市中级法院分别给各行政审判庭下达了年受案50至100件的指标,但受案数并无大的变化,一直在200件上下波动。[3]

2、行政诉讼审判难,撤诉率高。

在我国行政审判实践中,撤诉率一直居高不下,撤诉成为行政案件结案的主要方式。如1999年以撤诉方式结案的有44442件,占已审结行政案件的比例为45%;2000年有31794件,占37、8%,2001年有31042件,占33、3%。行政审判中出现的撤诉,有一部分是被告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是原告明知自己理亏而撤诉,但更多的属于非正常撤诉。所谓非正常撤诉是指在行政审判中,原告在自己的合法权益未能充分得到保护的情况下,因受到外界的影响或不当干预,被迫放弃自己的诉讼权利而撤回起诉。[4]

3、行政诉讼执行难,效果欠佳。

行政审判中的执行难主要集中在被告行政机关败诉的行政案件中。虽然《行政诉讼法》第65条明确规定,在行政机关不履行判决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但是实际上,法院往往难以或不敢采取强制措施,即使采取强制措施也收效甚微或适得其反。有的行政机关,本来完全有能力履行,但横行跋扈,肆无忌惮,根本不把法院放在眼里“,你判你的,我干我的”,常常以法院判决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为名,拒绝履行法院判决。

⑦ 关于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问题

诶 这是法大研究生真题吧
答案基本都是肯定的 都是具体行政行为啊
行政主体是行政机关和授权组织呗

⑧ 关于行政诉讼法的一点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专的执行。但属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二)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三)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所以,个人认为:即使原告没有申请停止执行,只要人民法院根据案情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也应裁定停止执行。

⑨ 行政诉讼法的问题

意思就是如果由于行政机关的原因造成没能行驶诉讼权,在你知道你有诉讼权的2年内起诉,法院都应受理。

⑩ 《行政诉讼法解释》第41条和第42条的问题

《行政诉讼法解释》第41条和第42条如下:
(1)第四十一条行政机关作出具体版行政行为时,未告权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2年。
(2)第四十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热点内容
双方不再追究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5 00:48:42 浏览:945
民法典没有彩礼 发布:2025-08-25 00:43:38 浏览:336
公司法废止 发布:2025-08-25 00:38:56 浏览:742
有关超出门店经营法规 发布:2025-08-25 00:11:27 浏览:12
道德经反观 发布:2025-08-25 00:03:55 浏览:750
劳动法多项选择题 发布:2025-08-24 23:46:56 浏览:540
英国司法部 发布:2025-08-24 23:42:40 浏览:77
劳动法年假怎么规定的 发布:2025-08-24 23:33:48 浏览:624
以下法律责任属于行政处罚 发布:2025-08-24 23:27:33 浏览:898
全国法院工作 发布:2025-08-24 23:27:28 浏览: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