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行政法与军事行政法
1. 国防行政法律责任
国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军事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年9月设立国防部,隶属于国务院,主要负责国防建设方面的具体工作。
在中国,国防部属于国家行政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一个组成部门,是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议设立的,它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设立的一个部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务院领导和管理国防建设事业。国务院设立国防部,一切需要由政府负责的军事工作,则经国务院作出相应决定,通过国防部或以国防部的名义组织实施。国防部在接受国务院领导的同时也接受中央军事委员会的领导。需要国防部办理的事宜,由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分别办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是国务院的军事工作部门。它的基本职能是:统一管理全国武装力量的建设工作,如人民武装力量的征集、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以及军人衔级、薪给等。因此,国防部并没有实际军事指挥权。
(1)国防行政法与军事行政法扩展阅读:
1988年,军委法制局把编制军事立法规划、计划的任务列为重要议事日程。20年来,军委先后印发4个五年立法规划、20个年度立法计划。199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立法程序暂行条例》发布,标志着军事立法工作首次实现了“有法可依”。
1993年4月26日,在军队法制工作部门的积极筹划下,一个高层次、高规格的国防立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997年3月14日,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问世。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但尚未构成犯罪,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国防行政违法一般多是违给国防安全造成危害。
2. 行政法有哪些特点是什么行政法可划分为哪些类别
特征:
(1)行政法尚没有统一完整的实体行政法典,这是因为行政法涉及的社会领域十分广泛,内容纷繁丰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难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统一法典。
(2)行政法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
由于现代行政权力的急剧膨胀,其活动领域已不限于外交如国防、治安、税收等领域,而是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行政法具有很强的变动性。
与其他部门法由于社会生活和行政关系复杂多变,因而作为行政关系调节器的行政法律规范也具有较强的变动性,需要经常进行废、改、立。
分类:
(1)以行政法的作用为标准,行政法规范可分为下述三大类:
①关于行政组织的法律规范。一部分是有关行政机关的设置、编制、职权、职责、活动程序和方法的法律规范,其中职权、职责规范是行政组织法规范的核心;再一部分是有关国家行政机关与国家公务员双方在录用、培训、考核、奖惩、晋升、调动中的权利(职权)、义务(职责)关系的法律规范。
②关于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双方权利(职权)、义务(职责)关系的法律规范。
③关于监督行政权的法律规范,即监督主体对行政权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最主要的有行政监察、行政审计、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法律规范。
(2)以行政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为标准,行政法可分为一般行政法与部门行政法。
①一般行政法是对一般的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行政法基本原则、行政组织法、国家公务员法、行政行为法、行政程序法、行政监督法、行政救济法等。
②部门行政法是对部门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如经济行政法、军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卫生行政法等。
基本原则:
合法行政。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2.合理行政。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不偏私、不歧视。
3.程序正当。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4.高效便民。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5.诚实守信。
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
6.权责统一。
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依法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行政处罚实施的条件是:一切违反相关法律的行为。
(2)国防行政法与军事行政法扩展阅读:
行政立法的体制:
(1)国务院立法(制定行政法规)。
(2) 国务院各部、委立法(制定部门规章)。
(3)国务院直属机构立法(制定部门规章)。
(4)地方行政机关立法(制定地方行政规章)。
(5) 特别行政区政府立法。
3. 什么是军事行政法
军事行政法,是指调整军事行政主体在行使军事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与军事行政相对人、军事行政法律监督主体之间的各种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方面,军事行政法是国家行政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行政法中的特别法;另一方面,军事行政法是军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1宪法和行政法2民法和经济法3刑法和军事法4行政法和地方法
你要去看法律体系的概念,学法学概念很重要。
法律体系是由法律部门组成的,好了,自己捉摸着答案吧。
5. 请帮忙!!!!!! 军事责任: 军事行为的效力 : 军事行政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军事行为:受人民复解放军等武装部制队领导的,受军事法调整,按照军事法履行的行为均属军事行为。大多的军事法是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制定的。军事行为不受任何地方政府以及全国人大制定的非军事法律的制约。军事行为同时也不受除军方以外任何人的制约,即使警方也不能管辖,只能予以配合。在任何条件下,军方的行为都是自行决定,目的是一切为了国防。
承担由于军事行为而产生的一切军事后果,就是军事责任
军事行政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确定军事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应当承担军事行政责任,要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军事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解决的就是这一问题。由于我国军事行政法的研究起步较晚,对于军事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问题尚缺乏深入的探索。结合现有的相关成果,我国军事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应当界定为以下三个:主体具有相应的责任能力、存在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军事行政行为、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6. 简述军事行政法的主要特点
军事行政法的概念是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它决定了军事法的调整对象、版法源、法的特征、法的权原则及法的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也决定了军事法能否成为独立的部门法。只有解决军事法学的研究对象的独立性,这个学科的独立性才能解决,整个学科研究才能展开,但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又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7. 我国的军事行政法是由()规定的
根据《立法法》第七十条规定 有关国防建设的行政法规,可以由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共同签署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公布。
8. 什么是军事法学体系
1、关于军事法的概念
军事法的概念是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它决定了军事法的调整对象、法源、法的特征、法的原则及法的体系等一系列问题,也决定了军事法能否成为独立的部门法。只有解决军事法学的研究对象的独立性,这个学科的独立性才能解决,整个学科研究才能展开,但这个最简单的问题又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学者历来认为军事法即指军法,尤其是指军队中的刑法。当前英美国家的军事法也主要是指军法,不包括国内其他法律(可见牛津法律大辞典等的相关法条)。我国军事法学创立之初就是从突破这个看法入手的。1984年,张友渔提出了军事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但他没有论述这个部门法调整哪些社会关系,为什么能够独立出来。循着张老的思路,1987年出版的两本我国最早的军事法译著和专著明确提出了我国的军事法概念。
第一本是何希泉、高瓦译,袁坚校的苏联A.F.戈尔内主编的《军事法学》(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这本书是根据莫斯科军事出版社1984年版译出的。该书首次使用了军事法这一概念,其译法明显是受了张友渔的论断的影响。俄文( )一语具有两重含义,可以译作军法,也可译作军事法。但译者认为,汉语中的军法与俄语( )并不等值,前者所表示的概念比较狭窄。无论在中国古文献、民国时期的辞书,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它都仅限于指称军事刑法,至多包含一点军事行政法。( )的含义则比较宽泛,指"国家法律的一部分,它规定武装力量的建设、活动、组织机构、管理和执勤制度等方面的各种社会关系,各军事指挥机关之间、部队主管人员之间、军人之间的相相互关系及其职责、权利和责任。……它还包含有国家法、行政法、财政法和其他各种法的规范。"显然,这已经远远超过汉语中的军法一义了。译者经过反复推敲,最后确定将这个词组定译为"军事法(作为部门法)和军事法学(作为学科名称)。……这里所说的军事法及其相应的学科----军事法学是不会只限于军队中的刑法一项的。"(见译本序言)
张建田等著的《中国军事法学》在1988年出版,也采用了相同的军事法的概念。他们认为"军事法是调整国家和军队在军事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些关系指"国家和军队在武装力量建设、武装斗争的准备与实施、军事科学研究等活动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上面两书一出,军事法的概念基本上就树立起来了,它把军事法调整的范围越出了军队,包括了有关的国内法和国际法。此后,我国绝大多数的军事法专著和论文都采取了这个概念,在表述上大同小异,不同的地方多表现在调整范围的宽窄上。1990年,图们、张少瑜在一篇论文中提出,军事法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军事法调整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建设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包括军队内部的关系和军队以外的涉及国家军事利益的关系,狭义的军事法仅指军内法。1990年的《军事法概论》和1992年的《军事法学教程》都认为:"军事法是……用以调整军事领域内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并进一步说明所谓军事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包括国家在国防建设方面的关系,武装力量建设方面的关系,军队内部的关系,军队与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的关系,国家在战争、内乱等非常时期和涉外军事事务等方面的关系。调整范围最宽的学术见解可以《中国军事网络全书》为代表,该书的军事法领条把国际法上的战争法也列入到军事法的范围。以后,1994年的《军事法学》认为,军事法是"用以调整国防和武装力量建设、国际军事交往和战争等领域的各种军事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将军事法的调整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总而言之,"大军事法"成为了我国军事法学界主流的观点。
2、军事法的基本特征
军事法的基本特征是军事法概念的具体化,是军事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基本标志。这些特征包括什么,学界存在不同看法。《军事法学教程》认为军事法的特征有本质的阶级性、调整对象的特殊性、调整范围的广泛性、高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公开性与一定程度的保密性。1994年出版的《军事法学》认为,除了以上特性外,还有内容上的综合性、体系上的统一性和目的上的特定性。1996年的《军事法制建设研究》认为军事法独有的特性有调整对象的军事性、调整手段的综合性、层次门类的多样性、内容公开的相对性、法规称谓的独特性以及规范效力的优先性。以上的各种见解基本上反映出军事法在调整对象、调整范围、调整的方法、法律形式等问题上的不同于其他部门法的特点,构成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法的基础。
3、军事法的原则
我国军事法学界对于军事法应该有自己的基本原则这一点,没有异议,但在这些原则包括哪些内容上,看法不尽相同。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应有维护国家军事利益、高度集中统一和军法从严这三项原则(图们《军事法教程》)。另外,有的学者认为还应包括权利与义务相一致、军事法与国家法律相协调等(夏勇等《军事法学》)。有的学者认为,还应包括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保障军队高度集中统一的原则、军法从优的原则(陈学会《军事法学》)。对军事法的原则问题,军事法学界不存在较大的争议。
4、关于军事法的体系
对于军事法体系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一种以1990年《军事法学》为代表,认为该体系可根据立法者的职权不同,由纵向上的四个层次组成,即基本军事法、军事法律、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第二种以1992年的《军事法学教程》、1994年的《军事法学》以及稍后出版的《中国军事网络全书》为代表,虽然具体表述不同,但大都认为中国军事法体系包括各个分支部门的现行法规范:国防法、兵役法、国防动员法、国防教育法、军事刑法、军事诉讼法、国际军事法、战争法等。第三种观点综合了上面两种看法,认为军事法在纵向上可分为五个层次,横向上又包含了各个门类。这种观点以1996年出版的《军事法制建设研究》为代表。我们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军事法体系上的学术见解分歧不大,只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把它划分得越来越细了。
9. 请问部门行政法与行政法学的区别
部门行政法指的是对部门行政关系加以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个行政法律体内系,是用于实际执行的各种容专项法律,其中包括很多领域的单独法律,如经济行政法、军事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公安行政法、民政行政法、卫生行政法等。
行政法学则是指专业研究行政法律法规体系的一门专业理论,其中包括所有有行政关系的部门行政法。指的是理论研究。
行政法学与部门行政法的关系属于研究与被研究的关系。
10. 军事行政的含义包括那些具体方面
军事行政是指军队对内部日常事务的管理。主要包括:按照共同条令和有关规章制度,建立和保持正规的战备、训练及其他工作与生活秩序,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优良的作风,维护良好的内外关系,管好军事资产,做好安全防事故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