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特殊人群有哪些
Ⅰ 特殊人群包括哪些人
特殊人群包括: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
我国2017年3月1日施行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一章总则的第九条提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
进一步加大对特殊人群的救助力度,如针对城市的“三无”人员、农村的“五保户”、失能半失能老人、重度残疾人、无人抚养的儿童等,应抓紧完善各类社会救助制度,扩大救助面。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尽快解决流动人员在养老、医疗保险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1)劳动法特殊人群有哪些扩展阅读
特殊人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巨大的潜在需求。截至2019年我国有着数量较多的特殊人群,仅视力残疾人就多达1200多万人。企业瞄准这个人群,开发功能强大的智能导盲产品和辅助阅读工具。类似的还有肢体残疾人群、听力残疾人群等,他们对相应产品的需求也很大。
从经济学上看,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但失聪、失明等特殊人群的需求往往被企业忽视,缺乏相应的产品供给来满足他们的需求。一方面,是因为一些特殊人群对产品要求比正常人更高,企业从事这些产品研发难度更大,成本更高。一些企业干脆放弃特殊人群市场。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技术水平还不够高,特殊人群需要的产品还无法生产。比如,自动驾驶技术还不够成熟,肢体残疾人和盲人还不能享受到独自驾车的乐趣;智能导航技术还不够先进,盲人无法独自外出等等。
Ⅱ 《劳动法》中的特殊工种有哪些
1.电工作业。含发电、送电、变电、配电工,电气设备的安装、运行、检修(维修)、试验工,矿山井下电钳工;
2.金属焊接、切割作业。含焊接工,切割工;
3.起重机械作业。含起重机司机,司索工,信号指挥工,安装与维修工;
4.企业内机动车辆驾驶。含在企业内及码头、货场等生产作业区域和施工现场行驶的各类机动车辆的驾驶人员;
5.登高架设作业。含2米以上登高架设、拆除、维修工、高层建(构)筑物表面清洗工;
6.锅炉作业(含水质化验)。含承压锅炉的操作工,锅炉水质化验工;
7.压力容器作业。含压力容器罐装工、检验工、运输押运工、大型空气压缩机操作工;
8.制冷作业。含制冷设备安装工、操作工、维修工;
9.爆破作业。含地面工程爆破、井下爆破工;
10.矿山通风作业。含主扇机操作工,瓦斯抽放工,通风安全监测工,测风测尘工;
11.矿山排水作业。含矿井主排水泵工,尾矿坝作业工;
12.矿山安全检查作业。含安全检查工,瓦斯检验工,电气设备防爆检查工;
13.矿山提升运输作业。含主提升机操作工,(上、下山)绞车操作工,固定胶带输送机操作工,信号工,拥罐(把勾)工;
14.采掘(剥)作业。含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耙岩机司机,凿岩机司机;
15.矿山救护作业;
16.危险物品作业。含危险化学品、民用爆炸品、放射性物品的操作工、运输押运工、储存保管员;
17.经国家局批准的其它作业。
Ⅲ 劳动法上的特殊群体有哪些
法律分析:劳务派遣工、“三期”女工、60岁左右的老年劳动者,是劳动者中的特殊群体。对这类人群,除了适用劳动法的普通法律条款加以保护,法律还规定了不少特别条款,体现出法律对特殊人群的“特殊保护”。 除前述三类人群,实习学生是近年来出现的又一“弱势”群体。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五十八条 国家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未成年工是指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劳动者。
Ⅳ 劳动法特殊人群有哪些
主要是未成年工和女职工
Ⅳ 劳动法规定的特殊工种都有哪些有没有相应的待遇
1、参照国家《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及特种作业目录》附件登入目录规定,特殊工种包括:
(1)电工作业,指对电气设备进行运行、维护、安装、检修、改造、施工、调试等作业(不含电力系统进网作业)。
(2)焊接与热切割作业,指运用焊接或者热切割方法对材料进行加工的作业(不含《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的有关作业)。
(3)高处作业,指专门或经常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米及以上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的作业。
(4)制冷与空调作业,指对大中型制冷与空调设备运行操作、安装与修理的作业。
(5)煤矿安全作业,包括煤矿井下电气作业、煤矿井下爆破作业、煤矿安全监测监控作业、煤矿瓦斯检查作业、煤矿安全检查作业、煤矿提升机操作作业、煤矿采煤机(掘进机)操作作业、煤矿瓦斯抽采作业等。
(6)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作业,包括金属非金属矿井通风作业、尾矿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检查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提升机操作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支柱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井下电气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排水作业、金属非金属矿山爆破作业等。
(7)石油天然气安全作业,指石油、天然气开采过程中操作钻机起升钻具的作业,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司钻(含钻井司钻、作业司钻及勘探司钻)作业。
(8)冶金(有色)生产安全作业,指冶金、有色企业内从事煤气生产、储存、输送、使用、维护检修的作业。
(9)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指从事危险化工工艺过程操作及化工自动化控制仪表安装、维修、维护的作业。
(10)烟花爆竹安全作业,指从事烟花爆竹生产、储存中的药物混合、造粒、筛选、装药、筑药、压药、搬运等危险工序的作业。
2、劳动法中没有相应待遇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四条,五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3、参照《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其他有害身体健康的工作,可以提前退休,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连续工龄满10年。
(5)劳动法特殊人群有哪些扩展阅读
参照国家《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管理规定》第四条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年满18周岁,且不超过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2、经社区或者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体检健康合格,并无妨碍从事相应特种作业的器质性心脏病、癫痫病、美尼尔氏症、眩晕症、癔病、震颤麻痹症、精神病、痴呆症以及其他疾病和生理缺陷;
3、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
4、具备必要的安全技术知识与技能;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作业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操作证有效期为6年,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特种作业操作证每3年复审1次。
5、相应特种作业规定的其他条件。
Ⅵ 特殊人群包括哪些人
特殊人群主要有弱势群体、优抚对象、边缘人群。
弱势群体一般只哪些老弱病残、失业下岗人员、未成年人、妇女等,那些经济条件比较差,社会地位低,社会竞争能力弱的人。
优抚对象主要指的是军人及其家属。现役军人家属、革命伤残军人、复员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军队离退休干部等。
边缘人群一般指偏离社会主流轨道,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人群。例如流动人口、老少边穷的人群。
(6)劳动法特殊人群有哪些扩展阅读:
特殊人群范围与主要特征:
一是闲散青少年和不良行为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差,缺乏学校、家庭、单位的有效约束和规范,行为取向具有很强的随机性,生活方式不健康,时长伴有反社会的冲动行为,容易变成违法犯罪的后备军。
二是流量儿童、服刑在教的子女处于正常社会和失范社会的模糊中间地带,具有一定的反对管束的取向。
三是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融入社会困难,容易重新违法犯罪。
四是社区服刑制度尚处于“锻炼时期”,社区服刑人员管理和服务和管理仍未完全成熟。
五是艾滋病、精神病人增多,增加社会管理成本,对社会的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特殊人群管理面临的挑战:
从社会控制手段来看,单位制为主的人群管理和服务功能逐步弱化。
从社会思潮看,功利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流行增加了的管理和困难。
Ⅶ 劳动法适用于哪些人员
我国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企业,是指依法注册取得法人营业执照或营业执照的企业组织,是从事产品生产、流通或服务性活动等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不分所有制形式及经济形态,也不分组织形式,包括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企业、混合型企业、股份制企业、有限责任企业、联营企业、乡镇企业等,都是劳动法意义上的用人单位。个体经济组织是指依法取得个体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一般雇工在7人以下,从事工商业经营。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之间,形成劳动关系,适用我国劳动法。依法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伙组织和基金会,属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关系,依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国家机关,是指从事国家管理或行使国家权力,以国家预算作为独立活动经费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包括:国家和地方权力机关、国家和地方行政机关、国家和地方审判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国家军事机关等。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工勤人员(即属于工人编制的人员)与国家机关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适用劳动法。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与其工勤人员、编制外人员,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适用劳动法。 社会团体,是指由若干社会成员为了共同目的而自愿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例如:社会经济团体,学术研究团体,文艺、体育工作团体等。社会团体与其工勤人员、编制外人员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适用劳动法。 上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劳动法有关规定执行。
依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不适用劳动法的主要有:
(1)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纳入公务员编制或者参照公务员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适用《公务员法》,不适用劳动法。
(2)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的关系,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不适用劳动法;如果没有特别规定,适用劳动法。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指的是以聘用合同的形式确定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基本人事关系的社会服务组织。对这类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以聘用合同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适用劳动法。如果没有规定的,依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国务院早在2002年7月3日批准国家人事部发布《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要求在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因此实行聘用制的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不适用劳动法。
(3)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除外)不适用劳动法。
(4)现役军人、军队的文职人员不适用劳动法。
(5)家庭雇佣劳动关系不适用劳动法。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等不适用劳动法。
另外,义务性劳动关系、慈善性劳动关系、家务劳动关系不适用劳动法。
Ⅷ 劳动法上的特殊群体有
劳务派遣工、“三期”女工、60岁左右的老年劳动者,是劳动者中的特殊群体。
Ⅸ 什么是特殊群体劳动保护
特殊群体的劳动保护权利
1、女职工的劳动保护权利
女性进城务工者,除享有一般的劳动安全保护以外,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劳动保护权利。根据《劳动法》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的规定,国家对女工权益的保护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2)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3)不得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产期检查应当算作劳动时间、工资照发。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4)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产前休假15天,产假期间工资、福利待遇不变;
(5)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的婴儿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单位要在每班劳动时间内给予其两次哺乳时间,每次30分钟,不得以此为由扣发工资。
另外,《劳动法》还规定,女职工在妊娠期、产期、哺乳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关系。
2、未成年工的劳动保护权利
年满16周岁但未满18周岁的进城务工者是未成年工,国家对未成年工实行特殊劳动保护;(1)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电工、焊工、起重工等特种作业;(2)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森林伐木、登高架设、繁重体力劳动以及其他对发育生长有影响的作业;(3)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对未成年工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上岗之前、工作满一年以及年满18岁并距前一次体检时间已超过半年时,都要安排体检。
Ⅹ 社会管理中特殊人群有哪些
老弱病残孕.
无人赡养的老人(无儿无女无老伴;有儿/有女但无人赡养),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困境儿童(父母离异,跟随一方,受到虐待等)
残疾儿童
残疾成人
孤儿(自然灾害导致家庭失散,被拐儿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