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涉罪不予逮捕的情况

刑事诉讼法涉罪不予逮捕的情况

发布时间: 2022-02-07 05:14:14

⑴ 刑事诉讼法是否规定禁止不予批捕

刑事诉讼法不予批捕的条件:
1、被拘留的人不涉嫌犯罪或者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
2、涉嫌犯罪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是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符合逮捕所要求的证据条件的;
3、涉嫌犯罪且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可能判处徒刑以下刑罚,或者没有逮捕必要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
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
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接到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后的七日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⑵ 哪些罪名不适用逮捕

不逮捕的情况如下:
1、关于适用范围 不批准逮捕的适用范围是指对于哪些案件应该或者可以适用不批准逮捕。对于不批准逮捕,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绝对不捕;二是证据不足不捕;三是相对不捕又称无逮捕必要不捕。其适用范围包括:
(1)对没有实施犯罪和依法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适用绝对不捕。首先,对于没有实施犯罪的人应当适用绝对不捕。批准逮捕的前提是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已经涉嫌构成犯罪,如果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就谈不上其行为构成犯罪,就不能对其批准逮捕;其次,对符合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适用绝对不捕。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一)情节显着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它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对于依法不追究或者免于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不批准逮捕。
(2)对于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应当不予批准逮捕。在司法实践中,有些案件由于事实的暴露程度、证据的毁灭程度以及犯罪手段的隐蔽程度等主客观条件影响,在事实认定和证据收集上可能达不到定案的要求,这是现实存在的。对于这类情况,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上称之为“疑罪”②。因现有证据不能证实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事实,本着“疑罪从无”和保护人权的原则,则不能认定其犯罪,故应不予批准逮捕。但当补充了相关证据,查清了犯罪事实,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侦查机关依法提请批准逮捕,符合逮捕条件时,应当依法批准逮捕。

⑶ 刑事诉讼法不逮捕的情况有哪些

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法律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逮捕:

1、属于预备犯、中止犯,或者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

2、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现或者积极退赃、赔偿损失、确有悔罪表现的;

3、过失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犯罪后有悔罪表现,有效控制损失或者积极赔偿损失的;

4、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双方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达成和解协议,经审查,认为和解系自愿、合法且已经履行或者提供担保的;

5、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

6、犯罪嫌疑人系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学生,本人有悔罪表现,其家庭、学校或者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具备监护、帮教条件的;

7、犯罪嫌疑人系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

法律依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第一百四十条 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行较轻,且没有其他重大犯罪嫌疑,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作出不批准逮捕或者不予逮捕的决定:

(一)属于预备犯、中止犯,或者防卫过当、避险过当的;

(二)主观恶性较小的初犯,共同犯罪中的从犯、胁从犯,犯罪后自首、有立功表现或者积极退赃、赔偿损失、确有悔罪表现的;

(三)过失犯罪的犯罪嫌疑人,犯罪后有悔罪表现,有效控制损失或者积极赔偿损失的;

(四)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双方根据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达成和解协议,经审查,认为和解系自愿、合法且已经履行或者提供担保的;

(五)犯罪嫌疑人认罪认罚的;

(六)犯罪嫌疑人系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学生,本人有悔罪表现,其家庭、学校或者所在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具备监护、帮教条件的;

(七)犯罪嫌疑人系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

⑷ 不批准逮捕的三种情形

法律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一条予以逮捕的情形规定可知,下列几种情形下不予逮捕:第一,涉案行为人不构成犯罪:(1)有证据证明未发生犯罪事实;(2)涉案行为人客观上未实施犯罪行为、主观上不具有犯罪故意;(3)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未达到逮捕的证据条件。第二,根据已有证据证明的案件事实,比照刑法的相关规定,衡量涉案行为人所犯罪行,只可能判处管制、拘役、独立适用附加刑,不可能判处徒刑以上的刑罚的,就不能采用逮捕。司法实践中,对于那些可能判处有期徒刑缓刑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一般也不采用逮捕。第三,涉案行为人不具有社会危险性,没有逮捕必要。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八十一条 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尚不足以防止发生下列社会危险性的,应当予以逮捕:(一)可能实施新的犯罪的;(二)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三)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四)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五)企图自杀或者逃跑的。 批准或者决定逮捕,应当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犯罪的性质、情节,认罪认罚等情况,作为是否可能发生社会危险性的考虑因素。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或者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或者身份不明的,应当予以逮捕。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规定,情节严重的,可以予以逮捕。

⑸ 检察院不予逮捕的情况

法律分析:不予逮捕的情形包括以下几种:被拘留的人不涉嫌犯罪或者犯罪情节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涉嫌犯罪且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可能判处徒刑以下刑罚,或者没有逮捕必要的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 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需要继续侦查,并且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

⑹ 刑事诉讼法不批准逮捕是哪条

法律分析:刑事诉讼法不批准逮捕的规定是第八十九条和第九十条,这两条规定明确指出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立即释放,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八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由检察长决定。重大案件应当提交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九十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后,应当根据情况分别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对于批准逮捕的决定,公安机关应当立即执行,并且将执行情况及时通知人民检察院。对于不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说明理由,需要补充侦查的,应当同时通知公安机关。

热点内容
司法局公车 发布:2025-08-22 14:49:45 浏览:666
新乡市卫滨区法院 发布:2025-08-22 14:40:36 浏览:897
劳动合同法和合同法的区别 发布:2025-08-22 14:08:09 浏览:9
海商法的调整对象简答 发布:2025-08-22 14:02:10 浏览:908
魔法学院九 发布:2025-08-22 14:00:26 浏览:627
汽车企业的法律顾问 发布:2025-08-22 14:00:18 浏览:549
商法txt 发布:2025-08-22 14:00:15 浏览:634
刑法原则6 发布:2025-08-22 13:59:36 浏览:741
同学当法官 发布:2025-08-22 13:54:57 浏览:320
法律职业道德讲座 发布:2025-08-22 13:54:57 浏览: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