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继续盘问
㈠ 继续盘问的时限是多少
继续盘问的时限一般为十二小时,如果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最多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此外,盘问的期间,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对不需要逮捕、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可以传唤到犯罪嫌疑人所在市、县内的指定地点或者到他的住处进行讯问,但是应当出示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的证明文件。对在现场发现的犯罪嫌疑人,经出示工作证件,可以口头传唤,但应当在讯问笔录中注明。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十二小时;案情特别重大、复杂,需要采取拘留、逮捕措施的,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不得以连续传唤、拘传的形式变相拘禁犯罪嫌疑人。传唤、拘传犯罪嫌疑人,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
㈡ 警察执行盘查的时候嫌疑人不配合可以怎么处理
治安拘留,警察在执勤盘查过程中,嫌疑人必须予以配合。
根据我国《人民警察法》
第九条
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经盘问、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将其带至公安机关,经该公安机关批准,对其继续盘问:
(一)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
(二)有现场作案嫌疑的;
(三)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
(四)携带的物品有可能是赃物的。
对被盘问人的留置时间自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四十八小时,并应当留有盘问记录。对于批准继续盘问的,应当立即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对于不批准继续盘问的,应当立即释放被盘问人。
经继续盘问,公安机关认为对被盘问人需要依法采取拘留或者其他强制措施的,应当在前款规定的期间作出决定;在前款规定的期间不能作出上述决定的,应当立即释放被盘问人。
(2)刑事诉讼法继续盘问扩展阅读:
根据我国《居民身份证法》,警察在下列情况可以要求出示身份证
第十五条
人民警察依法执行职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出示执法证件,可以查验居民身份证:
(一)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需要查明身份的;
(二)依法实施现场管制时,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
(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突发事件时,需要查明现场有关人员身份的;
(四)在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港口、码头、机场或者在重大活动期间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规定的场所,需要查明有关人员身份的;
(五)法律规定需要查明身份的其他情形。
有前款所列情形之一,拒绝人民警察查验居民身份证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分别不同情形,采取措施予以处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扣押居民身份证。但是,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执行监视居住强制措施的情形除外。
㈢ 公安机关办案 比如 23日18时许抓获嫌疑人 用继续盘问手续审查嫌疑人,盘问时间12小时 并于23日立案侦查
24日18时之前决定刑拘都是合法的
1、《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2、《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拘留犯罪嫌疑人后,除有碍侦查或无法通知的情形以外,应当在24小时以内,把拘留的原因和羁押的场所通知被拘留人的家属或所在单位。
3、第65条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在拘留犯罪嫌疑人后的24小时内进行讯问。
要注意的是,拘留后24小时内应通知家属
㈣ 继续盘问的继续盘问和留置的法律性质
继续盘问和留置制度是由《人民警察法》第9条规定的。公安部在随后发布的《关于公安机关执行〈人民警察法〉有关问题的解释》中又特别规定:“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公安派出所,城市公安分局和县(市)公安局可以设留置室”。据此,有人就理解为在事实上就形成继续盘问和留置制度的实际内容为:被盘问人经该公安机关批准继续盘问后,即被留置于留置室,以便继续盘问。在留置室的设置中,公安部规定,留置室必须具备“安全、卫生、通风、采光”等基本条件。正是出于安全考虑,留置室一般都是“铁门、铁窗、铁锁”。很明显,对于公民和社会而言,继续盘问和留置的现实意义就是公安机关以限制人身自由为手段对被继续盘问人进行留置以以保证继续盘问得以顺利进行的一种强制性法律措施。于是,他们就提出这种强制措施是行政强制措施还是刑事强制措施的问题?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特别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人民警察法》并没有明确规定继续盘问等同于留置,也没有对继续盘问和留置的法律含义予以明确,同时也没有规定对继续盘问人必须采取留置手段。当然,《人民警察法》在这发面做了模糊处理,具体原因在此暂不讨论。依笔者理解,继续盘问和留置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行为。继续盘问是一种警察调查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余凌云在《警察调查权之法律控制》一文中就明确指出继续盘问制度是警察调查权),留置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继续盘问既然是一种调查权,那么,被调查对象既可能是自愿配合调查,也可能是被强制接受调查。也就是行政法学上的任意性调查和强制性调查。任意调查,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调查方法,指纯粹依赖被调查人协助和同意而进行的调查;强制性调查即是指依赖强制性手段迫使被调查人接受调查。表面上看,好像继续盘问是强制调查,但如前所述,《人民警察法》并未规定对被继续盘问人必须留置,那么也就可以理解为如果被继续盘问人自愿接受公安民警继续盘问,那么,继续盘问就是一种任意性调查;反之,只有当被继续盘问人拒绝配合公安民警继续盘问时,继续盘问才会是一种强制性调查。
当前的一种通行的观念是把留置与继续盘问相等同,这于公安机关依法执行职务是极为不利的。因为留置作为一种行政强制措施,将会引起一系列的法律后果,这在后面再讨论。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说留置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关于对留置的法律性质的认定,《人民警察法》没有作处明确的规定,对于其法律性质的认识,应当说是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最初就有人不承认留置是一项行政强制措施,而认为是一项刑事强制措施。
我们知道,刑事强制措施来源于《刑事诉讼法》的明确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章的有关规定,刑事强制措施只有如下五种: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很显然,留置盘问措施不是刑事强制措施。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6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具有双重职能,一是刑事侦查职能,即公安机关有权对其发现的犯罪事实立案并采取侦查所需的法律措施;二是行政管理职能。公安机关行使继续盘问和留置权是一种行政行为,这一点在理论上应当没有分歧。1997年公安部在下发给各公安机关的《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系质考试复习题要》(公安部政治部编)一书中给留置所下的定义是:“留置是指公安机关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在一定时间内对被盘问人依法进行继续盘问的一种治安行政措施。”这里我们注意到,公安部政治部在定义中并未使用“强制”二字 .那么,留置盘问究竟是不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法学上给行政强制措施的定义是:“行政强制措施,系指国家行政机关为维护和实施行政管理秩序,预防和制止社会危害事件与违法行为的发生与存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特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人身、行为、及财产进行临时性约束或处置的限权性强制措施行为”。行政强制措施作为一种独立的具体行政行为,又作为行政强制行为的一个构成要件,具有下列法律特征:1、强制性。它意味着当行政机关实施强制措施时,对象人具有隐忍的义务,否则要承担法律后果;2、非处分性。它一般是限制权利,而不是处分权利;3、临时性。强制措施都是一种中间行为,而不是最终行为;4、实力性。以作为物理性的动作为特征,如对人身的约束。仔细分析一下,留置的特征与行政强制措施的特征完全吻合。1、强制性。它是不以被盘问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非处分性。《人民警察法》第9条明确规定:“经继续盘问,公安机关认为对被盘问人需要依法采取拘留或者其它强制措施的,应当在前款规定的期间作出决定;在前款规定的期间不能作出上述决定的,应当立即释放被盘问人。”由此可见,留置具有非处分性;3、临时性。留置的时间一般为24小时,最长不超过48小时。可见,它只是一种临时性限制人身自由措施;4、实力性。留置措施是由公安机关负责实施,被留置盘问人在留置期间人身失去自由。
很显然,从理论上来讲,留置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
近几年来,公安部在一些规范性文件中已经明确承认留置是一项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如1998年10月13日公安部批复给北京市公安局的《关于盘问留置时间可否折抵劳动教养期限的批复》(公复字[1998]4号)中就明确指出“在办理劳动教养时,对被劳动教养人采取留置等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先期羁押的,其被羁押时间应当折抵劳动教养时间。”
在司法实践上,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公民对公安机关的留置决定提起行政诉讼,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1999年4月,湖北省鄂州市农民刘祥安因涉嫌盗窃同村村民的珍珠蚌被鄂州市梁子湖区公安分局留置盘问,后因证据不足释放。此后,刘祥安状告该分局非法限制其人身自由。当地两级法院都认为梁子湖区公安分局留置刘祥安的行为是一项行政强制措施,刘祥安有权对公安机关提出起诉。后来经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以梁子湖区公安分局违反法定程序为由,判决撤销了该分局对刘祥安的留置决定。
承认留置是一项强制措施,既是法学理论的胜利,也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深入人心的必然结果。然而,留置作为一项行政强制措施,就必然会产生一定得法律后果。
㈤ 公安询问笔录制作的问题与技巧
行政方面的话,只要表现在以下问题:
需要注意的技巧:
1、一定先了解案情,对案件的关键环节作出判断:这一要领的难点在于快速判断关键环节,争取在做笔录前十分有限的时间里多了解案情,同时抓住时机收集提取固定其它证据。
2、一定先列提纲:对本次笔录要问的内容、要调查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可以增强笔录的目的性、条理性和逻辑性。不要认为很正儿八经,很正式的东西才能称为“提纲”,拿张废纸信手写来也是提纲,关键在“写”,想到的东西养成随手写下来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防止遗漏,提高工作效率质量的秘诀。
3、一定遵照法律规定的时限制作笔录:依《人民警察法》,继续盘问(留置)应当留有盘问记录;依《刑事诉讼法》和《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刑拘后应当在24小时内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逮捕后必须在24小时内进行讯问。
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技巧:
1、提纲里列出的问题,不管被询(讯)问人如何回答都应记录。
2、有关证人、物证、书证的记录要尽可能详细。
3、有关犯罪行为的四个构成要件的记录要尽可能详细。
4、注意使用法律用语。
5、紧扣法律规定,围绕法律规定进行提问和调查,与行为客观方面的特征相呼应。
6、区别不同对象确定笔录的语气和提问的侧重点。
拓展资料:
公安询问笔录内容:询问笔录的主要内容是笔录的核心,能否起到有价值的证据作用,关键看主体内容是否清楚、全面。主要内容体现在询问的五要素中:既何人、何时、何地、何因、何果。
㈥ 对被盘问人的留置时间有何规定
对被盘问人的留置时间自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四十八小时。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九条中的相关内容,得出:
对被盘问人的留置时间自带至公安机关之时起不超过二十四小时,在特殊情况下,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至四十八小时,并应当留有盘问记录。对于批准继续盘问的,应当立即通知其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对于不批准继续盘问的,应当立即释放被盘问人。
经继续盘问,公安机关认为对被盘问人需要依法采取拘留或者其他强制措施的,应当在前款规定的期间作出决定;在前款规定的期间不能作出上述决定的,应当立即释放被盘问人
(6)刑事诉讼法继续盘问扩展阅读
人民警察做出盘查行为的执法程序为:
(1)人民警察做出盘查行为之前,应表明执法身份,如未着制式服装应出示人民警察证件,并告知警察姓名以及所属机关。盘查过程中应该使用执法文明用语。
(2)盘查行为必须由两名以上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实施。
(3)告知被盘查人对其采取盘查措施的理由、法律依据以及被盘查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救济途径。
(4)听取被盘查人的陈述和申辩。
(5)根据盘查程序制作《现场盘问、检查笔录》、《继续盘问通知书》、《继续盘问登记表》、《暂存物品清单》,由被盘查人签名或者捺指印,被盘查人拒绝的在笔录中应予以注明。
(6)对被盘查人采取24小时以上的继续盘问措施的,应当及时通知其家属或者单位,无法通知的,应当在笔录中注明,并由被盘查人签名或者捺指印。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程序。
㈦ 人民人民警察法里的继续盘问四种情形与刑事诉讼法里的刑事传唤措施有何不同
举例说明,J县某企业凌晨3点,保安发现三个小偷在厂内撬窗偷工业品原材料,遂打电话报警,5分钟后警察赶到,小偷也不见了。警察在附近搜索,发现了一个拣垃圾的可疑人员A,并在其三轮车上发现了部分该厂的工业品原材料和撬棍。这种情况下经过两名警察当场盘问,这个犯罪嫌疑人不交代其真实身份,或没有携带可以证明其身份的证件,那么这个小偷符合盘问的1、被指控有犯罪行为(保安指控),2、有现场作案嫌疑(凌晨3点钟的案件,案发仅五分钟在现场附近被发现携带撬棍)3、有作案嫌疑但身份不清的,4、携带物品有可能是赃物的。 实际上,符合上述任何一个条件就可以带至派出所,经所领导批准,就可以在派出所内继续盘问,盘问时间是12小时,可以延长至24小时,对不讲真实身份的可以延长至48小时。经过调查,该厂被窃工业品原材料价值10000元,属于数额交代,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标准,经局领导批准于当日立案侦查。A在被派出所继续盘问期间交代其违法犯罪事实,并且交代了同伙B的真实身份,但讲不来C的真实身份,为此,对A和B批准刑事拘留,B做为刑拘逃犯上网通缉。过了几天,有群众反映在某村的一个出租私房内有一些工业品原材料,经走访群众,发现该工业品原材料与该厂被窃的原材料相似。为此,在某日夜里,民警将住在该出租私房的两人X和Y抓获,并对该两人刑事传唤。经过讯问,以及A的辨认,发现X=C,为此,再对X即C 刑事拘留。对Y释放。经过对C的审讯,C交代,H县的D购买了部分赃物,但不清楚赃物具体数量,为此,J县公安携带对D拘传证,来到H县将D抓获,经查,D明知是赃物而购买了价值3000元的工业品原材料准备转手卖掉,故对D处以行政拘留10天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