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通讯自由
① 在行政法里公民有要求政府机关公示公告的权力第几条未几定
行政公开,是指行政机关以民主、开放的精神从事行政管理,依法保障公民知政权、参政权和督政权的活动原则与方式。从本质与价值层面上看,行政公开具有保障民主政治、依法行政、廉洁行政和高效行政的作用。并且,行政公开又通过这些作用发挥着对公民(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下同)权利的保障功能。
民主政治是行政公开最根本的政治基础。行政公开则是民主政治的具体化和实现方式。现代民主政治是以人民的政治主体性和人民主权为基础的代议制民主制。因此,从事公务活动的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应当奉行民主、公开的精神,代表民意,将自己的工作公诸于众,向人民汇报,接受人民的监督,按照人民意志办事,保障人民的利益。即是说,民主政治要求行政机关及其公务活动应当向公民和社会公开。因此,行政公开是人民主权保障的具体形式,政治公开、行政公开的程度是衡量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尺。行政公开的程度越高,政府机关民主决策、民主行政的程度就越高,公民知政权、参政权和督政权的保障程度也越高。
行政公开意味着依法对行政机关行政权的规范与限制。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行政公开是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政治责任和法律义务。依法行政的实质在于行政权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约,按照民意行政。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履行公开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公民依法对行政活动的了解、参与和监督是行政法的重要内容。因此,行政公开也就成为依法行政的重要保障。
公开如同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行政公开能够减少行政独断专行、暗箱操作、钱权交易的可能性。因此,行政公开是遏制权力腐败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公开状态下的行政机关和公务员,往往能够减少官僚主义,提高行政效率。高效行政又能降低行政成本,最终有助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行政公开是公民权利保障的一种重要制度和方式。当然,通过行政公开所保障的是公民的政治权利。所谓政治权利是指宪法和法律保障的公民政治上的权利与自由。具体而言,“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有参政议政和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权利,以及对国家重大问题享有表达个人见解和意愿的自由而不受政府非法的限制。”{1}各国法律所保障的公民政治权利主要有:平等权;自由权(包括言论、出版、通信、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参政权(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等);请求平等审判权;请求国家赔偿权。这是针对整个政治体系而言的公民政治权利。如果从政府行政公开而言,所保障的是公民的知政权、参政权和督政权,这具体反映在各国的法律制度和行政实践中。
一、知政权保障
知政权是知情权的一种重要形式。知情权也称了解权、知悉权。现在,我国学术界一般都是从知政权保障层面界定行政公开的。
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公开,简单来讲,就是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的过程中,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将其行政行为公开于行政相对方及社会,让其知晓和了解。”{2}即是说,行政公开就是行政行为过程的公开。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公开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有权知悉并取得行政机关的档案和其他信息。对于公民来讲是有知情权(了解权)”{3}。即认为行政公开是行政情报信息资料的公开,包括行政法规、规章公布和政府文件公示、查阅和请求公开以及会议列席旁观。
在介绍国外行政公开制度时,我国学者一般也是从知情权保障的角度理解和分析行政公开的。{4}王名扬教授在其所著《美国行政法》的“行政公开(一):情报自由法”一章中指出,“行政公开有不同的涵义,本章讨论的行政公开是指个人或团体有权知悉并取得行政机关的档案资料和其他信息而言,通常称这种权利为了解权(the right to Know)”,“公众的了解权和对了解权的限制构成行政公开的主要内容”。{5}在论述中,王名扬教授则是从行政过程和情报信息资料公开两个方面分析了解权的。
由于前两种观点对知政权保障的内容和范围的理解都有片面性,因此,又有学者认为:“所谓行政知情权,就是公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获取、知晓行政活动的宗旨、原则、依据、程序及其结果的权利。”{6}这对保障知情权的行政公开作了比较全面的界定。
不仅如此,有学者还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活动及其背景资料也是行政公开的内容。因此,知政权就“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知悉国家机关的活动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经选举或任命产生的高级官员)的活动及背景资料的权利。”{7}
“政务公开”是我国现在的流行术语。在使用过程中,一种是将“政务公开”理解为政治公开化,包括党务公开、行政公开、警务公开、司法公开、检务公开以至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等;{8}另一种是将“政务公开”理解为与“司法公开”、“检务公开”相对而言的政府行政管理的公开即行政公开。{9}但不论怎样,都是在知情权保障或者行政情报公开的层面上使用行政公开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行政公开所保障的知政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除法律规定的情形外,必须将其(包括工作人员)行政活动与结果及其有关材料公开于行政相对人及社会,让其知晓和了解的权利。
知情权保障是行政公开的基础条件和重要内容,是行政公开最基本的层面。但是,行政公开不只是行政情报信息或行政行为的公开,行政公开所保障的也不只是知政权。在现代各国的行政管理活动中,为了保障知政权,行政公开应当是全方位的,应该包括行政情报信息、行政行为和行政结果等各方面的内容。
②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不禁止即自由”是怎么体现行政法理念的
依法行政和越权无效原则
③ 行政法规到底有没有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
行政处罚的种类只是列举处罚的类型,至于什么样的规范性文件能够做出列举类型的何种处罚,这要进行具体的分配。
第10条的规定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实质是指:行政法规不能设置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
广义的行政法规则设定了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比如治安处罚法有设定,而治安处罚就属于行政处罚的范畴,
狭义的行政法规(特别是行政处罚法实施后),行政法规是不设立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的。但也行政处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给予限制人身自由的情形出现,但这不是行政法规自我承载的法律效力,主要靠效力转移来实现。
(3)行政法通讯自由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章行政处罚的种类和设定
第八条 行政处罚的种类:
(一)警告;
(二)罚款;
(三)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四)责令停产停业;
(五)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第九条 法律可以设定各种行政处罚。
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法律设定。
第十条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行政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一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法律、行政法规对违法行为已经作出行政处罚规定,地方性法规需要作出具体规定的,必须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规定。
第十二条 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前款规定的国务院部、委员会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国务院规定。
国务院可以授权具有行政处罚权的直属机构依照本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规定行政处罚。
第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可以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
尚未制定法律、法规的,前款规定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可以设定警告或者一定数量罚款的行政处罚。罚款的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第十四条 除本法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第十二条以及第十三条的规定外,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
④ 试述行政法的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原则
行政法基本原则是指反映行政法本质和具体制度规则内在联系的共同性规则。基本原则的作用主要是指导行政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指导行政法的统一适用和解释,弥补法制漏洞。
行政法基本原则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二是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法学理论对行政法基本原则的阐述注重反映人们对一般规律的认识,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法学著作对基本原则的表述会有所不同。国家相关文件的规定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吸收理论研究的成果,因此,这两种来源会在一定程度达达到统一。这里将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概括为以下几个:合法行政原则、合理行政原则、程序正当原则、高效便民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和权责统一原则。
⑤ 行政法学:对“法无授权皆禁止,法不禁止皆自由”的理解
这两句话针对的其实是不同的主体,法无授权皆禁止是指国家机关尤其是行政专机关,在没属有法律的明确授权的情况下,不得擅自做出超出法律的越权行为,也就是说依法行政。
法不禁止皆自由针对的是公民和组织,只要法律对公民和组织的行为没有禁止,那就是你的自由和权利,你有权做法律未禁止的一切事
⑥ 行政法自由裁量权的发条
行政行为的基本原则里面有
我回去看看,一时不记得了。
====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有个条款是“越权无效”,好像是吧。
行政法的体系太庞大了,庞大得学不好了。。哎哎!
希望能帮到楼主。
⑦ 为什么说涉及公民住宅和通信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能由法律设定
《行政强制法》第十一条规定:“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条件、种类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是,法律规定特定事项由行政法规规定具体管理措施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本法第九条第一项、第四项和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这是关于行政强制措施确立规则的规定。
《行政强制法》第十条主要规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原则,《行政强制法》第十一条是对行政强制措施设定的限制和解释。
具体而言,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对象、条件、种类作了规定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作出扩大规定。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是,法律规定特定事项由行政法规规定具体管理措施的,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冻结存款和汇款以及应当由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以外的其他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法》的规定体现了我国法制的统一以及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充分保护。
1.《行政强制法》的规定符合《立法法》规定的绝对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法律之外无行政权。行政职权在根本上源于法律的赋予。行政强制措施具有方法上的强制性和目的上的实现性,可谓是行政职权中最“严厉”的权力。
原则说来,行政强制权与一般的行政职权相比具有特殊性。行政强制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设定,能够创设一般行政职权的法规和规章并不当然具有创设行政强制的权力。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对象、条件、种类的规定,都是有其特定内涵的。非经授权,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对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对象、条件、种类等作出扩大规定。法律中未设定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但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对象、条件、种类等事项范围内作出具体的规定。
2.《行政强制法》的规定符合《立法法》规定的相对法律保留原则,体现了授权规则。
授权规则是指未经法律授权,法律以外的法规不能自行创设行政强制职权和行政强制手段。反之,经法律授权,法规可在授权范围创设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的职权、主体、手段等内容。
授权规则的确立是对《行政强制法》第十条规定的行政强制设定权以定位于法律为原则、由法规予以补充为例外的基本原则的必要保障与落实。否则,上述原则很可能成为一句空话。
从过去的经验看,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一些特定领域的事项,法律还没有或者还来不及予以规定,而法规或规章往往先行一步,对该领域的事项进行规范和调整,并形成了相应的强制。由于各地情形不一,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并不能杜绝。因此,不得不承认,法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行政强制措施设定权是对授权规则必要性的体现。
但是,授权的范围并非没有限制,也不是由法律任意授权,而是要满足一定的权利规则。所谓权利规则,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分配法律和法规的设定权时,要考虑行政强制调整或涉及的行政相对人权利的性质和种类。行政相对人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应当由法律予以调整,相应的行政强制措施设定权应当由法律独享,不能授予法规进行规定。涉及其他权利的,行政强制措施的设定权既可以由法律来行使,也可以由法律授权法规来行使。
根据《立法法》第九条的规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能由法律予以规定,行政法规不得设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对于法人或其他主体而言,其最基本的权利莫过于涉及其主体资格的权利,因此,不宜授权法规设定冻结存款、汇款的强制措施。
通过学习《立法法》、《行政强制法》等重要法律,可以更加明确地感受到最近10多年来,我国在规范立法权力行使、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与自由等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些法律的颁布和有效施行有利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和谐。
⑧ 论述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理由,行政法怎样控制这种自由裁量权
现代行政权力的任务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及某些问题的专业性,立法机关不可能把握一切具体情形为行政权力设定细致的法律规范,因此有必要将处理具体事务的权力交给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只负责制定一般规则。此外,行政权力的行使还牵涉财政能力等问题,所以都需要给行政机关以灵活处理的权力。
⑨ 为什么说涉及公民住宅和通信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能由法律设定
因为公民住宅不受侵犯、公民通信自由不受侵犯是由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内本权利,国家保护公民的基容本权利,禁止任何个人、组织非法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涉及公民住宅和通信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只能由法律设定,行政强制法可以说只是程序方面的规定,实施还需相关法律作保障才能对公民住宅和通信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